如何理解老子經文第四十五章的內容?

2020-12-13 國學新知堂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01【名家解讀】

任繼愈先生認為,這一章充分發揮了老子的辯證法思想。老子認為有些事物表面看是一種情況,實質上卻又是另一種情況。而且,表面情況與實際情況完全相反。比如,經文中講大巧若拙,並不是提倡愚蠢笨拙。大辯若訥,也不是認為講話越不清楚越好。孔子也講,「剛毅木訥近乎仁」,他們是再反對浮華不實的作風。任先生說,這幾句話閃耀著辯證法智慧的光芒。但是,這種光輝的辯證法思想,老子並沒有充分發揮,本章最後的結論歸結 為清靜無為這一總原則。

高亨先生認為,這一章應與四十一章並為一章。老子運用樸素的辯證觀點指出,有道家修養的人,其言論行為的實質是「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辯」、「大贏」,而現象好像是「缺」、「衝」、「屈」、「拙」、「訥」、「絀」。這似乎是指他自己而言。最後他指出:「清靜」的政治主張,能夠取得無不為的政治效果。

02【個人體會】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衝,其用不窮。」這兩段話講的是道的特性。比如,經文每四章中講:「道衝,而用之或不盈」。第六章中講:「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緜緜若存,用之不勤。」與前面兩段話的意義是一致的。

道是萬事萬物之母,於萬物有生養之功。所以,道是宇宙間最圓滿,最充實的事物。但它同時又是撲朔迷離,若有若無的事物。你講它實在吧,但又找不到它實在的證據。你講它不存在吧,那麼萬物的存在便沒有了根據。所以,說它圓滿,看上去好像有缺憾。說它充實,看上去卻又空虛。

道是天下最圓滿、最充實的事物了,但是看上卻又虛無空洞。道的這一特性就是「大成若缺」,「大盈若衝」。道的這一特性,就是道不欲盈的體現。道是天下最圓滿的事物,但它卻不欲居於圓滿,反而居於缺憾。這是圓滿的不欲盈。道是天是最充實的事物,但它卻不居於充實,反而居於空虛。這就是充實的不欲盈。所以,老子講:「持而盈之,不若其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那麼,老子為什麼會強調這樣的觀念?比如,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等等。因為這些觀念與道不欲盈的品德相合。大巧若拙,是說最善於工巧的匠人,雖然身懷絕技,但不以善工巧者自居,他不將自身的技藝到處炫耀,相反的,他極力隱藏自己的技藝,在大家看來就好像手腳笨拙不善工巧一般。所以,大巧是無為之巧,或是巧的為而不恃,功而不居。

雖然善於工巧,但並不刻意向別人炫耀,反而刻意隱埋自己的技藝,就像是害怕被別人知曉一樣。善於工巧但不居於工巧,反而居於笨拙,這就是是善於工巧的無為,符合功而不居、為而不恃的定義。這就是工巧的不欲盈,功成而身退。

大辯若訥,是說真正善於辯論的智者,在與人的日常交流中絲毫向人不炫耀其能辯的本領。在眾人的眼中,他應當歸於不善言辭的那一類人當中。他說話遲緩,口舌不敏,呆板木訥。功於善辯,但不居於善辨,反居於木訥,這即是善辯的無為,善辯的功而不居,為而不恃。也就是善辯的不欲盈。我是善辯,但卻水善辯者示人。

大成若缺,是說真正的圓滿,卻不居於圓滿反居於缺失。所以,真正圓滿的事物,看上去像是有不足。大盈若衝,是說真正的盈滿,不居於盈滿反而居於空虛。這就是盈滿的無為,即盈滿的功而不居,為而不恃。所以,真正的盈滿,功於盈滿,但不居於盈滿。

所以,真正充實盈滿的,看上去卻似空虛無物。大直若曲,是真正的公道,倒像是蒙受著委屈。比如,老子心目中最理想的聖人,他使萬物秩序井然,天下太平,他功高蓋世,但老百姓對他卻一無所知、沒有人為他歌功頌德,沒有人敬他為君為主,甚至可以說沒有人能知道他是誰。

這不是蒙受著委屈與冤屈嗎?有德反不被百姓視為有德,有功反不被百姓認為有功,這顯然是蒙受著委屈和冤屈。但正是這一委屈和冤屈才成就了太平清靜,天下大同的終極目標。所以,老子講「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在《道德經》的經文中,被老子貫以「上」、「廣」、「大」等的詞句,都是在無為與不欲盈這個意義上使用的。比如,上德、廣德、大象、大白、大方、大器、大音等等。再比如,上德就是無為之德,是指德支配著社會秩序,但並不向世人顯示自身。所以,當人們置身於上德的社會中時,人們學習不到任何關於德的知識。什麼不知道什麼是德,什麼是不德?但整個社會秩序卻是有德的。所以,老子講「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安靜能戰勝躁動,陰寒能戰勝炎熱。所以,有為、多事、戰爭、動亂,並不是天下的正常的狀態。無為、無事、清靜、安定才是天下的正途。

03【試譯】

最圓滿的事物看上去似有缺陷,但使用起來永遠都不會損壞或變舊 ;最大的盈滿看上去卻似空虛,但使用起來卻取用不盡。最大的成全好像受著委屈;最善工巧的匠人動作遲緩好似笨拙;最具辯才的說客言語遲緩形容木訥。陰寒可以平定躁動,安靜可以戰勝炎熱,所以清靜是萬物的君主,天下的正途。

參考資料:

《老子繹讀》 任繼愈 著

《老子譯註》 高亨 著

相關焦點

  • 致虛極,守靜篤,試譯老子經文第十六章的意義
    老子第十六章的經文乍看去不太好理解,我看網上有人問到這一章文字如何理解的問題。就想著將自己對這一節文字的理解寫出來,與大家分享。豈不是也希望有興趣的朋友,多發表自己的意見,多多交流互動,實現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目標。這一段文字的解讀,的確有一定的難度,還是需要匯集眾人的智慧,擇其善者而從之。
  • 我們如何理解老子的「無為」?
    我們該如何理解無為這一概念?這是決定我們是否能正確解讀經文內容的最關鍵的問題之一。首先,我們要知道無為這一概念是老子學說中特有的概念,這就意味著它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老子第二章所講到的玄德,就是老子所說的那個「無為」的定義。思想家哲學家使用新的詞彙來標誌的新的概念時,一般都是要給出其定義的,即使沒有明確標誌哪些具體內容是該概念的定義,我們也還是需要結合作者使用該概念的具體語境來推測該概念的含義,而不是跑到使用這一概念的學說的外面去尋找這一概念的特定含義。
  • 143《老子》名與身章第四十四,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老子》名與身章第四十四·原文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 從經文第四十六章的內容來看老子反對戰爭的思想
    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所以,老子這一篇經文反映了當時農民反對戰爭的呼聲。高亨先生則認為,這一章是老子的軍事論。他認為人類沒有戰爭,取決於社會有沒有道。而老子認為的道,是指人類恢復自然狀態,回到原始社會的情景。在原始社會的狀態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所以,就不會有戰爭了。而且,老子反對不正義的戰爭,春秋時代的大國統治者,懷著貪婪的野心,憑藉強大的武力,發動攻城掠地的非正義戰爭,他們才是最大的劊子手。
  •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試譯老子經文第十五章
    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老子經文第十五章,也不是一個很好解讀的章節,高亨認為這一章是老子的人生論。並從總結出做人的七個論點,分別是:小心謹慎,心懷車,對人恭敬,順著潮流而動,保持天真,內心謙虛,不為苛察。高亨在翻譯這一章文字時,認為經文著力於描寫古代深通道家學術的人。在這一點上我不能同意他的觀點。
  • 老子譯註|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
    ⑦無為:老子特有的概念,不能直譯不為或無所作為。在這一章裡,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就是無為這一概念的具體內容。【譯註體會】這一章裡,老子概括了他無為政治的具體內容,或者說是無為政治的施政綱領。如何理解這一章的內容呢?我們需要與第二章的內容結合起來思考。春秋時期的儒家和墨家,都主張君王治理天下,就要重視人才,也就是「尚賢」。
  • 老子論道第二章:道衝;道在帝之先。如何理解?
    老子論道第二章文字很少,我先抄於此,讓讀者先看著,之後聽我慢慢講。論道第二章原文: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2005年退休後,為研究中國文化,又買了一本道德經,書名就叫《老子》。中華書局出版。2006年第一版。饒尚寬老師譯註。這篇文章排在書本的第四章,是老子論道的第二章。書本的第二、第三章,談論地是治國的道理,故省略了。道德經第一章講地是道和名的一統論關係。第二章講地是什麼呢?我以為他應該講點真實的東西了。真實地東西是什麼?那就是對″道"的剖解。
  •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清靜為天下正
    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五章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燥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同時,清靜可以使人無為,懂得如何取捨。世人常說,「腦袋發熱,就會做傻事」。任憑風起雲湧,我自靜如止水,唯有冷靜、沉著才能做出正確的抉擇。所以,「清靜為天下正」。
  • 老子講:「治人事天莫若嗇。」這句經文的意義是什麼?
    後來的莊子講「養生」,《呂氏春秋》講貴生,就是沿老子這條路發展下去的。道教的一些長生措施、理論,也是由此引申出來的。後來的這些流派都與老子有關,但都不符合老子本來的意思,他們走偏了。高亨則認為,這一章是老子的人生論和政治論。
  • 老子講:「治人事天莫若嗇。」這句經文的意義是什麼?
    【名家解讀】任繼愈先生認為,這一章老子提出了治人、敬天的原則就是一個「嗇」字。總的方針是愛養精神,積蓄力量,不該做的事儘量不做。小到個人養生,大到管理國家,都離不開「嗇」這條原則。後來的莊子講「養生」,《呂氏春秋》講貴生,就是沿老子這條路發展下去的。道教的一些長生措施、理論,也是由此引申出來的。
  • 通過《道德經》第八章的內容探討無為概念的含義
    我在這裡詳細討論一下無為與上善若水之間的關係,上善若水是《道德經》第八章論述的主要對象,我就以這一章的內容的為基礎探討一下無為概念的內涵。經文第八章的內容如下: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如何理解這段文字呢?我做如下的理解。
  • 《道德經》中老子如何論證自己的觀點?
    另一部同樣具有傳奇色彩著作是《道德經》,經文難以理解,但神話老子卻很容易。說什麼老子活了五百歲,剛出生就像老頭,還有出關,化胡,成仙等事跡。奇怪的是,相信的人還很多?我們研究老子,就要本著客觀理性的態度,以還原老子經文本意為目標。不走神話作者和經文的老路,也不走神秘化其概念與原理的道路。
  • 如何理解「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老子有一句名言,叫做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看到這句話,我們最容易將它理解為從虛無中可以生出實有來。作這一理解的錯誤在於我們將老子經文中有和無等同於我們現代哲學中的有無概念了。我們一般要將有理解為實在或實有,而將無理解為空洞無物,那麼無生有就是從虛無中生出實有來。但是我們都知道,從虛無中生出實有來,它違反了物質不滅定律與能量衡定律。也就是說它不可能是現實的,那麼老子為什麼要在經文中宣稱無可生有呢?老子所講的無並不是空洞無物,他講的有也不是實在或存在。老子在經文第十四章中明確論述了無的內涵,以及道與無之間的關係。
  • 理解老子無為概念的方法與結論
    無為是老子特有的概念,如何理解它呢?有人可能會說了,無是沒有的意思,無為也就是沒有為,沒有為也就是不為,所以無為的含義一定是什麼也不去做,無所作為。這個推理看上去似乎沒什麼毛病,無為是沒有為,沒有為是不為,不為也就是無所作為。
  • 如何理解「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的意義?
    老子在經文第四十五章中,講到如下內容: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這段經文翻譯過來的就是:最圓滿的事物看上去好像有缺陷,但使用起來卻永遠不會陳舊或損壞 ;最大的充實看似空虛,但使用起來卻擁有取用不盡的能量。
  • 老子如何論證柔弱勝剛強的道理?
    我們不禁要問,老子為什麼會堅持柔弱能勝剛強的觀點呢?我們就來看下老子是如何來論證柔弱勝剛強的道理。01.老子經文第七十六章這樣講: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這充分說明柔弱勝過了剛強,看來,老子所宣講的道理也是從經驗現象中歸納得出的。所以柔弱能勝剛強的道理並不空說,也有著堅實的經驗基礎。02.經文第七十八章中講: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 試譯《老子》經文第四十章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是老子辯證法的核心觀點。但是,老子認為一切柔弱的東西都可以勝過剛強的東西,就把它絕對化了,也就將貴柔的原則講死了。實際生活證明只有新生的事物,看似柔弱卻具有無限的生命力。而沒落的事物就不會有前途,不能由弱變強。所以老子的辯證法是局限性的。高亨先生認為,這章也是老子的宇宙論。在這一章中老子指出道的兩個特點:一是循環運動,一是行動柔和。又指出了宇宙的形成過程是,道生天地,天地生萬物。
  •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穀神不死,是謂玄牝」?
    一、問題提出 《道德經》第六章寫道: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緜緜若存,用之不勤。 在這段經文中有兩個文字不太好理解,一個是穀神,另一個是玄牝。
  • 老子譯註|第四章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
    老子像【帛書經文】道衝,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呵!似萬物之宗。【注釋】①衝:我理解為空虛,虛無。道衝,是說道虛無,空洞。老子講:」大象無形。「 衝,即無形。衝與無的意義相近。高亨註解:衝,傅奕本、《說文》引均作「盅」。《說文》:「盅(chong),器虛也。」引申為虛。
  • 老子孤獨嗎?試論老子修身之道
    一、老子孤獨嗎?老子孤獨嗎?問這樣一個問題,大家一定會感覺很奇怪。老子是聖人,怎麼可能會孤獨?但是,從上面所引用的《老子》第七十章的文字來看,我們應當能強烈感受到他那份孤獨的心情。我所講的道理,非常容易理解,非常容易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