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論道》第一章
第一章是進入《道德經》的大門,是《道德經》的靈魂所在。《道德經》第一章老子就是要告訴大家什麼是「道」,如何理解「道」,用什麼方法認識「道」,認識「道」有什麼用處,認識「道」的重要性。作為全書的開始,老子全章就講了一個字「道」。因為道德經全書的精髓就是「道」,不能真正理解「道」,就不能正確理解道德經。第一章老子就是給道取名字。
-
如何理解老子的「道」
「道」雖然不可言說,但是「道」是一定存在的,老子絕不可能杜撰一個不存在的東西欺騙世人。可「道」又不能表達,怎麼辦?為了讓世人理解「道」,老子還是撰寫了《道德經》,洋洋五千言,想盡辦法讓世人領會他所說的「道」。 如何領會老子的「道」?
-
方爾加:如何理解老子的「道」
如何理解老子的「道」「道」雖然不可言說,但是「道」是一定存在的,老子絕不可能杜撰一個不存在的東西欺騙世人。可「道」又不能表達,怎麼辦?為了讓世人理解「道」,老子還是撰寫了《道德經》,洋洋五千言,想盡辦法讓世人領會他所說的「道」。如何領會老子的「道」?
-
老子譯註|第四章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
【原文】第四章道衝①,而用之或不盈②。淵③兮,似萬物之宗④。銼其銳⑤,解其紛⑥,和其光⑦,同其塵⑧,湛兮⑨,似或存⑩。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⑾。【注釋】①衝:我理解為空虛,虛無。道衝,是說道虛無,空洞。老子講:」大象無形。「 衝,即無形。衝與無的意義相近。高亨註解:衝,傅奕本、《說文》引均作「盅」。《說文》:「盅(chong),器虛也。」引申為虛。
-
《道德經》第四章 道衝
道本無象,於是老子採用以衝氣類比道的方法來描繪道的「象」。道的「象」具有盈、淵、湛三個特徵。道清澈透明,無處不在,與力量相伴,與智慧共生,與真理共存,與物質同在。 本句有兩種斷句:第一種,第二種,「道衝而用之,或不盈。」第一種中,「衝」作名詞,指衝氣。第二種中,「衝」作動詞,表示湧現出來。根據對本章主題的理解,我們取前者。
-
如何理解老子經文第四十五章的內容?
01【名家解讀】任繼愈先生認為,這一章充分發揮了老子的辯證法思想。老子認為有些事物表面看是一種情況,實質上卻又是另一種情況。而且,表面情況與實際情況完全相反。比如,經文中講大巧若拙,並不是提倡愚蠢笨拙。大辯若訥,也不是認為講話越不清楚越好。孔子也講,「剛毅木訥近乎仁」,他們是再反對浮華不實的作風。任先生說,這幾句話閃耀著辯證法智慧的光芒。但是,這種光輝的辯證法思想,老子並沒有充分發揮,本章最後的結論歸結 為清靜無為這一總原則。
-
【山語絲0219】老子論道
中條山客老子論道的中心可以概括為八個字:「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德經·第一章》)這就是說,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運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律而運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生的。
-
《老子論道》…序
老子《道德經》的論證方法是以「道」論「德」,以「物」論「人」。因此老子的《道德經》大多章節都用的是舉例、列舉、對比和比喻等寫作手法。與先前道家的理論《易經》對應《老子》應該叫《道經》更加準確。全書老子通過論天之道、論地之道、論道之道,來論人之道。因此,《道德經》一書就是一部關於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的理論書。
-
《老子論道》第三章
第三章 治理天下的原則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fú)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
第二章 老子哲學是自然辯證法之道
正如《道德經》25章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意是說人要效仿地的法則,地要效仿天的法則,天要效仿道的法則,道的法則就是「道法自然」。「道法自然」的實質就是尊重自然規律。老子提出的「萬物負陰而抱陽」是老子自然辯證法的基礎理論。老子這種觀察認識事物的思想方法是穿越時代的辯證法思想,是對於中國哲學的偉大貢獻。老子之道就是陰陽之道,道本陰陽是老子自然辯證法的靈魂。陰陽就是一對矛盾,正如毛澤東所說「沒有什麼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
-
《道德經》第四章,道衝而用之地理解與感悟
衝是指衝和,盈是指不滿,不過。淵是指,包容博大的意思。道之用,其精髓就是在於衝和,讓萬事萬物趨於平衡和諧的狀態,其包容博大,就如同萬物的祖宗一樣。老子直接點出道之用,貴在中和。而中和之道,就是使其不過,不滿。在道家文化中,命裡之學就是貴在中和。比如謀人之命,出生於冬季,其五行水氣必盛。
-
《老子》筆記04:道衝,而用之或不盈
《老子》第四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衝:傅奕本《老子》作「盅」,「盅」是「衝」的古字。《說文》:「盅,器虛也。」衝引申為虛。嚴復《老子道德經評點》:「此章志形容道體,當翫(音[wán],同』玩『)『或』字與兩個『似』字方為得之。蓋道之為物,本無從形容也。」不盈:不滿,不窮。譯:道是虛空沒有形體的,但萬物都在用它,卻不會窮盡。
-
李之柔·老子系列:老子之道
「無」是老子的本體論,「有」是老子的宇宙觀,前者言本質,後者說發展,表明了「道」是抽象的,雖然難以言說、難以名狀,但卻是天地萬物的初始,是永恆的運行變化規則。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第四十二章),他還說「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第五十五章)。在老子之前,先民敬畏「天命」,把「天」視為人類的主宰。
-
《道德經》(論道)第三章講地是玄學內函。
《道德經》全書共81章,其中″論道"的內容有14章,″治國″的內容有26章,″修身」的內容有26章,″砭時″的內容有6章,″養生″的內容有5章,″議兵″的內容有4章。這是中華書局″中華經典藏書″的版本劃分的目錄標準。我遵守了這個標準。
-
莊子之道和老子之道哪個更深刻,更高明?
以今天宇宙學的標準來衡量,這一看法不如老子「有生於無」更有洞察力。可是,在道家傳統中,這一思想否定了萬物有一個原始起點,並由此把道與萬物起源問題分為兩個不同的問題,這就是了不起的見解。莊子理解的道,不可能是先天地生的混沌實體,即一種絕對的先在之物。
-
老子的道就在《道德經》的二十五章
正因為道同時生了天地萬物,所以道不是單一的,而是混成的。混成,不能理解為道的狀態是混然而成,渾樸的狀態。先天地生:道在天地產生之前就已經有了,所以道才能生天地萬物。如同一張桌子的原材料,肯定是在製造桌子之前就準備好了,不可能在桌子都已經做好了之後,再去準備這張桌子的原材料的。如果道不是在天地產生之前就有了,也就不能生天地萬物了。
-
老子是如何見到道的,請看《道德經》四十七章
那麼,這句話究竟該如何通順連貫的理解呢?首先,還得要先看《老子》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其次,還要再看《老子》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恆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
老子是如何見到道的,請看《道德經》四十七章
對於《老子》的這一章節,歷來的爭議也很大。如果僅從字面意思看,很容易讓人產生這樣的理解,就是不用出門,不用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就能知道天底下的事,所以很多人對這句話產生了質疑,也有很多人找種種解釋來為《老子》辯護。那麼,這句話究竟該如何通順連貫的理解呢?
-
《道紀》第二章:《時間簡史》與《老子》
到此為止,老子在第十四章中完全精闢地闡述了不確定性原理和光速恆定原理。但是這並沒有結束,老子接著說:「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用自古就有的道,來觀察、理解今天的存在,可以理解宇宙的初始,這種方式叫做「道紀」)。而霍金就是利用自古就有的原理(不確定性原理和光速恆定原理),來觀察、理解今天這個正在膨脹的宇宙,從而推導出了宇宙起始點。
-
第一章 老子哲學是自然唯物主義之道
25章是老子哲學之道主要的一章,是老子哲學思想的基本觀點,在《道德經》中具有很重要的理論意義。而「有」才是「有物混成」的有,才是老子21章所說的「道之為物」的本質。也是我們確立老子「道法自然」是自然唯物辯證法的重要依據,還是我們肯定老子的宇宙觀是唯物主義宇宙觀和老子是一位自然唯物主義者的重要依據。說老子是唯心主義者,是沒有真正讀懂《道德經》,是沒有完全理解老子哲學之道的本質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