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語絲0219】老子論道

2020-10-18 dtmz

中條山客

老子論道的中心可以概括為八個字:「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德經·第一章》)這就是說,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運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律而運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生的。

老子李聃認為,道產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養著萬物,萬物各成其形,各備其用。所以萬物沒有不尊道而貴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貴重,不是有誰給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產生天地,德畜養萬物。他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蓋之覆之。」(《道德經·第五十一章》)這樣,老子就把自然創造的根源歸於自然本身,從而推翻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論的基礎。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觀,在當時有很大的進步意義,否認了鬼神的威靈。

在「天道自然觀」指導下,他認為人當法(效法、學習)道,順其自然。

在社會層面、在治理國家上的最好表現,就是「無為而治」,讓人民去過自由自在的生活,用無所作為聽其自然發展,來達到治理好國家的目的。老子認為,無為正是有所作為,「無為而無不為」,就是這個意思。老子反對用刑、禮、智這些來治理國家,他反對加重人民稅收,反對擁有強大的兵力,他說:「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道德經·第三十一章》)。

他同時也反對工商業,反對知識和文化。他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撲,少私寡慾,絕學無憂」(《道德經·第十九章》)。在老子看來,人類社會不要「聖智」、「仁義」、「巧利」,國家就大治了。這三種東西不足以治國,最好的辦法是,使人們著意於「樸素」,少有「私慾」,不求知識,就可以沒有憂患了。

老子之道首在去私。當我們放下自己的私心雜念、超越了自我欲望的牢籠、真正忘記了自己的思想、忘記了自己的意識,進入物我兩忘的狀態,我們就能夠溝通宇宙,達到宇宙在我心中,我在宇宙中,我與宇宙同體、息息相通和信息的交流共振共鳴。

老子之道無形、無法、無為、無私,是一種道法自然、反璞歸真的思想意識狀態。在這種清淨無為、忘我無私、天人合一的狀態中,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不必有所訴求、刻意的追求,身心或者社會狀態就能夠得到自然調整和進化。這就是所謂的「大道至簡、大道平常」。

如果想真正地理解老子之道,那麼請去讀《道德經》原著罷!讓我們拂去歷史的塵埃,穿越時空,與兩千多年前那個睿智的魂靈進行對話,聆聽從遠古傳來的教誨。

2020年2月19日星期三,上陽書院

相關焦點

  • 【山語絲0201】歸故園
    【山語絲0201】歸故園中條山客功與名,吾曾上下求之;利與祿,吾曾夢寐逐之;榮華富貴朝思暮想,清貧安道非己心願。天地大觀,盡情遨遊,古往今來,獨行山客。詩酒田園何處?
  • 從孔子和老子論道,一窺老子的思想
    但是即便是孔子這麼厲害的人物,他也有老師,這個老師就是老子。這樣想來卻有些不可思議了,畢竟老子創造了道家,孔子是儒家。按照常理,孔子不應該繼承老子的思想嗎?其實不然,儒家有一些思想也是從道家演化過來的。關於道家的思想,我們可以從孔子和老子論道中,一窺究竟。
  • 老子論道第二章:道衝;道在帝之先。如何理解?
    老子論道第二章文字很少,我先抄於此,讓讀者先看著,之後聽我慢慢講。論道第二章原文: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2005年退休後,為研究中國文化,又買了一本道德經,書名就叫《老子》。中華書局出版。2006年第一版。饒尚寬老師譯註。這篇文章排在書本的第四章,是老子論道的第二章。書本的第二、第三章,談論地是治國的道理,故省略了。道德經第一章講地是道和名的一統論關係。第二章講地是什麼呢?我以為他應該講點真實的東西了。真實地東西是什麼?那就是對″道"的剖解。
  • 《帛書老子》先議德而後論道而德篇在先
    《帛書老子》先議德而後論道而德篇在先的原因,首先要回答「德是何相」的問題,《帛書老子》一書的「德」是大人,大正,上正;是如人之軀幹或骨架。《帛書老子》以德為善而稱德善,以德為信而稱德信;認為萬物尊道而貴德,重積德而蚤服。觀之全書還講到三個德:含德、玄德和恆德。
  • 《帛書老子》先議德而後論道故當稱《德道經》
    注意在漢時所稱的《老子》,而在秦時《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離上坎下,因「上至」之名,是故秦時當是「上德不德」的德篇在前。戰國時期的《韓非子·解老》引用《老子》也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韓非「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1973年馬王堆漢墓的考古發現帛書《老子》有甲、乙兩種版本,皆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 。
  • 《老子論道》…序
    我對老子的評價老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這裡沒有之一,只有唯一。)說老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是因為老子的思想是最全面的,最廣泛的,最高尚的思想。《老子》一書涵蓋了宇宙的全部,體現了老子對宇宙萬物——道、天、地、人的認知。老子的大自然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宇宙。老子的思想利民、利國、利世界。
  • 【山語絲0205】愛竹細語
    【山語絲0205】愛竹細語中條山客竹,非草非木,形神兼備,生動天成。根植沃土,先孕氣節。初露端倪,即有氣象。骨梗在心,新生便直。豁然破土,紫衣包裹,惹人憐愛。
  • 《老子論道》第一章
    1、老子用「道」這個字的出處老子要論述的這個「東西」沒有別的字可用,只有「道」字意思比較接近 ,「道」字在當時的使用已經非常平常了,但是老子要講的「道」,不是我們平常說的那個「道」。暗示他講的道和《易經》中所講的道是不同的、是有區別的。因為在當時老子那個年代,「道」字的使用已經是很普遍的了。
  • 《老子》其一(論道)
    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函谷關的長官尹喜很敬佩老子,聽說他來到函谷關,非常高興。可是當他知道老子要出關去雲遊,又覺得很可惜,就想留住老子。 於是,尹喜就對老子說:「先生想出關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這是在為難老子,留下他。老子聽後,就在函谷關住了幾天。
  • 《論道》譚上
    這可真是如老子所說:「道可道,非恆道」呀!就是「道」的這個名字,也真是如老子所說:「名可名,非恆名」呀!5、這就是當今哲學領域內的通病——《論道》譚老子「道」的世界觀,是老子對前人逐漸的對人類生存世界總的認識,包括《易經》在內的總結。
  • 老子論道:道家的哲理
    據說,孔子在來到周王室的時候,曾經問禮於老子。老子著有《老子》一書,亦稱《道德經》,全書分為上下兩篇,共五千餘言。後來,老子離開周王室,此後,人們再也不知道老子的行蹤了。關於老子的身世,《史記·老子列傳》還有其他幾種說法,但都屬於時人的傳言。
  • 【山語絲0319】感恩是一種道德素養
    【山語絲0319】感恩是一種道德素養中條山客感恩是華夏民族的傳統美德,反映了一個人的人格品質,道德修為,積極的人生態度。知恩圖報也反映了這個人情感健康。
  • 《老子論道》第三章
    這裡老子的意思就是:打消百姓心中對統治階級的成見和不滿,滿足百姓生活的基本溫飽需求,(因為在老子那個年代,當時的現狀是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沒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生活非常窮困。)避免百姓產生過高的不合時宜的需求欲望,增強百姓的自足自立能力。就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這裡很多人都認為老子在愚民,實際上老子的思想是為民而不是愚民。
  • 論道/映日天藍
    要論道,首先要弄明白什麼是道。「道」是左右著世界萬物存在和發展的內在規則,作用在萬物自身內部和萬物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道是陰陽之間的動態平衡,無形而無處不在,也就是說宇宙中所有的存在都受道的控制,由此產生了宇宙萬物萬事的運行軌跡,意味著宇宙萬物萬事的運行軌跡是道發揮作用而產生出來的結果,包括人的命運軌跡也是如此。既然道是一種動態平衡,就會有失衡的時候。
  • 李之柔·老子系列:老子之道
    老子也不例外,所述還是為了人君治理天下。儘管五千言在今天看來並不很長,然而要說用一個字或者幾句話就能概括《老子》這部著作,顯然有大言惑眾之嫌。若真能如此,又談何「經典」?有趣的是,每當提及《老子》,很多人依然習慣說它的核心是一個字——「道」。「道」是什麼?按照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字書《說文解字》的解釋:「道,所行道也。一達謂之道。」按照辭書之祖《爾雅》的解釋:「道,直也。一達謂之道路。」
  • 臺灣國學大師曾仕強論道函谷 弘揚道家文化
    臺灣國學大師曾仕強在道函谷講道德經5月19日,在中博會期間,臺灣著名學者、國學大師曾仕強在三門峽市函谷關歷史文化旅遊區舉行函谷論道講座,與大批國學愛好者共同解讀道家文化精粹,論道函谷,弘揚道法。靈寶市委書記喬長青在致辭中指出,此次曾仕強教授專程來到道家之源,深刻解讀《道德經》的「大義」、「大道」,為進一步了解老子文化、傳承老子文化,觸摸老子文化的千年脈動,感受中華文明的璀璨光華提供了難得機會,也為提升靈寶城市、靈寶旅遊的知名度、美譽度搭建了最佳平臺。在氣勢恢宏的函谷關關樓前,2000餘名國學愛好者齊聚廣場,靜聽講述,明道於心。
  • 老子論道的不可知性
    老子提出道的知識,只有一點可以肯定,即它是必然存在。而關於道是什麼,長什麼樣?我們則是無從知曉的。在老子的理論中,道究竟是什麼是不可知的。天地萬物存在,是道存在性的證據。根據道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的品質,它生成萬物都不生成自身。
  • 孔子是怎麼評價老子的?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的水乳交融
    中國歷史上的兩位聖人——老子和孔子,曾有過一次相會,他們的暢言,留下了千古美談。讓我們細細聆聽,在研讀和品味中,感知古聖先賢的胸襟和智慧!處處碰壁的孔子曾經多次問禮於老子,老子對孔子一味強調仁愛禮樂不以為然。
  • 老子與孫悟空
    中國的道教祖師爺老子,也是出生於公元前571年,與孫悟空同齡,老子於公元前485年在靈寶函谷關著《道德經》後西行再無蹤跡,好像老子就是為《道德經》而生,有人猜測老子西行胡化為釋迦摩尼,這是沒根據的,因為老子西行已經86歲(公元前471年卒),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565年,卒於公元前486年,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代。
  • 讀《道德經》,和親戚老子的對話
    如果時空可以倒轉,我可以穿越,我想和老子對話。問問親戚他是如何這麼牛的,他的智慧怎麼修煉成這樣的,他吃的是哪家的糧食,喝的是哪家的聖水。或者他小時候是在哪裡上的幼兒園。不過不管怎麼讀,那也是我在讀,是否迷信,是否帶著疑問,是否全面,全在自己的功力,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個歷史上的老子,一億萬個腦袋裡的老子。人最長壽者也不過幾百歲,所以我們的經歷資源有限,很多的東西無法實踐,只好藉助書來彌補缺失的經驗,我們可以離真理很遠,也可以很近。科學就是真理嗎?並不是。科學不是真理嗎?我說是,它就是。道德經沒有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