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條山客
老子論道的中心可以概括為八個字:「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德經·第一章》)這就是說,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運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律而運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生的。
老子李聃認為,道產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養著萬物,萬物各成其形,各備其用。所以萬物沒有不尊道而貴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貴重,不是有誰給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產生天地,德畜養萬物。他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蓋之覆之。」(《道德經·第五十一章》)這樣,老子就把自然創造的根源歸於自然本身,從而推翻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論的基礎。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觀,在當時有很大的進步意義,否認了鬼神的威靈。
在「天道自然觀」指導下,他認為人當法(效法、學習)道,順其自然。
在社會層面、在治理國家上的最好表現,就是「無為而治」,讓人民去過自由自在的生活,用無所作為聽其自然發展,來達到治理好國家的目的。老子認為,無為正是有所作為,「無為而無不為」,就是這個意思。老子反對用刑、禮、智這些來治理國家,他反對加重人民稅收,反對擁有強大的兵力,他說:「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道德經·第三十一章》)。
他同時也反對工商業,反對知識和文化。他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撲,少私寡慾,絕學無憂」(《道德經·第十九章》)。在老子看來,人類社會不要「聖智」、「仁義」、「巧利」,國家就大治了。這三種東西不足以治國,最好的辦法是,使人們著意於「樸素」,少有「私慾」,不求知識,就可以沒有憂患了。
老子之道首在去私。當我們放下自己的私心雜念、超越了自我欲望的牢籠、真正忘記了自己的思想、忘記了自己的意識,進入物我兩忘的狀態,我們就能夠溝通宇宙,達到宇宙在我心中,我在宇宙中,我與宇宙同體、息息相通和信息的交流共振共鳴。
老子之道無形、無法、無為、無私,是一種道法自然、反璞歸真的思想意識狀態。在這種清淨無為、忘我無私、天人合一的狀態中,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不必有所訴求、刻意的追求,身心或者社會狀態就能夠得到自然調整和進化。這就是所謂的「大道至簡、大道平常」。
如果想真正地理解老子之道,那麼請去讀《道德經》原著罷!讓我們拂去歷史的塵埃,穿越時空,與兩千多年前那個睿智的魂靈進行對話,聆聽從遠古傳來的教誨。
2020年2月19日星期三,上陽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