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怎麼評價老子的?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的水乳交融

2020-08-27 鑑史春秋

中國歷史上的兩位聖人——老子和孔子,曾有過一次相會,他們的暢言,留下了千古美談。讓我們細細聆聽,在研讀和品味中,感知古聖先賢的胸襟和智慧!

孔子周遊列國,到處宣揚行仁愛、復周禮、施仁政,但諸侯國群起紛爭,個個都想稱雄稱霸,渴望高人獻計獻策富國強兵,而孔子卻告訴他們不要爭鬥稱霸,而要善待百姓,善待其他諸侯國,施行仁政,這讓野心勃勃的諸侯們很不爽。處處碰壁的孔子曾經多次問禮於老子,老子對孔子一味強調仁愛禮樂不以為然。

一次老子送別孔子,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

孔子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

孔丘嘆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

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

孔丘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

孔丘曰:「水有何德?」

老子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

老子點頭說:「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鑑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

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

老子曰:「欲觀大道,須先遊心於物之初。天地之內,環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順自然而生滅也,皆隨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見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觀其同,則可遊心於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為一,無形無性,無異也。」

孔子問:「觀其同,有何樂哉?」

老子道:「觀其同,則齊萬物也。齊物我也,齊是非也。故可視生死為晝夜,禍與福同,吉與兇等,無貴無賤,無榮無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樂,何處而不樂哉?」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依依不捨地告別老子。

據說孔子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

孔子道:「見之!」

弟子問:「老子何樣?」

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孔子晚年,思想受老子影響,專心著書育人不再尋求功名,思想轉向中庸,但他的著作多為其弟子整理其言其行所著,其倡導仁與禮的核心思想依然沒有改變。孔子與老子思想的融合之處,體現在他對易經的解讀中。

相關焦點

  • 孔子說中庸,講的是人道;老子說陰陽,講的是天道
    天道剛健,不依賴外物,《周易》讓人效法天,自立自強。在中國古代的傳統主流思想裡,君子自立,效法天道,但不依賴天地,遠離鬼神,不依附於宗教,這才是一個獨立、完整的人格。「天道剛健」的第二個內涵就是變動不居。天運行不息,變化無窮,所以品物流行、四時成序。陰陽相摩,八卦相蕩,天道變動不居。
  • 孔子說中庸,講的是人道;老子說陰陽,講的是天道
    天道剛健,不依賴外物,《周易》讓人效法天,自立自強。在中國古代的傳統主流思想裡,君子自立,效法天道,但不依賴天地,遠離鬼神,不依附於宗教,這才是一個獨立、完整的人格。「天道剛健」的第二個內涵就是變動不居。
  • 老子與孔子的區別——老子是先天道後人道,...
    老子與孔子的區別——老子是先天道後人道,要求人類順天道行人道;知其不可為而無為,順其自然,達成天道;孔子是先人道後天道,要求人類行人道得天道;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強人所難,達成天道。天道自然,人道人為;行人道則得天道,反人道則逆天道;天道人道,道在人為!
  • 老子講天道,孔子講人道,莊子則說盜亦有道…
    萬物之理,古人稱之為「道」,中國是一個「道」的國度,從春秋起,便為此爭論不休,老子講天道,孔子講人道,莊子則說盜亦有道…… 人在道中,而不知其存在,就如同魚在水中,不知水的存在,但我們也如同魚離不開水一般,無法脫離道而存在。
  • 孔子與老子的關係
    孔子被尊為萬世師表、至聖先師,又被尊為歷代文官祖,歷代帝王師。  老子是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道教鼻祖。  孔子曾多次向老子問禮求學,並對老子推崇至極,如「朝聞道,夕死可矣」等可見一斑。孔子與老子是師徒關係,毋庸置疑。歷世儒士都不否認孔子數度向老子討教、學習之事。
  • 從孔子和老子論道,一窺老子的思想
    談起孔子此人,那真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尤其是他創造的儒家思想,直到今天依然得到了廣泛的流傳。同時孔子也是所有老師的典範,這主要就和他創辦私學有關了。但是即便是孔子這麼厲害的人物,他也有老師,這個老師就是老子。這樣想來卻有些不可思議了,畢竟老子創造了道家,孔子是儒家。
  • 老子講天道,孔子講人道,莊子則說盜亦有道!
    萬物之理,古人稱之為「道」,中國是一個「道」的國度,從春秋起,便為此爭論不休,老子講天道,孔子講人道,莊子則說盜亦有道……人在道中,而不知其存在,就如同魚在水中,不知水的存在,但我們也如同魚離不開水一般,無法脫離道而存在。許多人參悟一世,或許只得其百分之一的精髓,而我們,卻可在諸子百家的典籍裡,知道、明道、得道、守道。
  • 老子和孔子誰更厲害?一個小學老師,一個大學老師!
    事實上,孔子所有形象的來源都是後代各個時期根據社會的需要塑造的,被賦予的形象。怎麼看待孔子,人們是在被引導者而不是從自身的判斷來對待。在上世紀六七年代的動蕩中,就可以看出人們對待孔子的方式變化。所以說,孔子一直是被工具化的聖人,而這並不是他的初衷。
  • 孔子問禮於老子,將老子比作龍,老子是如何評價孔子的呢
    幸運的是,儒家的創始人孔子與道家的創始人老子生活在同一時代。所以這兩位大思想家也曾經有過交流,為後世留下一段歷史佳話。在很多典籍中都有「孔子問禮於老子」的記載。而且時間、地點都不同。但這並不能說明這件事情是杜撰出來的。相反,孔子可能多次去拜訪老子。老子大概比孔子早出生二十年左右。
  • 孔子三見老子,老子說了三句話,道盡天道玄機,傳承千年的智慧
    這是「孔子問禮於老子」後,孔子對老子的評價。雖兩人所持觀點不同,但是文化同源,求同而存異,中華文化才能豐富多彩。孔子問禮於老聃,《禮記》《莊子》《史記》等書均有記載。根據時間、內容的不同,孔子問禮於老聃至少有三次。
  • 孔子與老子「論道」,一是以「禮」入道,二是以「自然」入道
    孔子很聰明,他受到「周禮」的影響,認為如今的社會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禮制混亂,所以導致了「人心不古」,於是一生都致力於研究「禮」,想把「禮」的學問研究透了,重新建立起關於「禮」的制度,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始終得不出像樣的結果。後來,他聽說老子的知識非常淵博,經過多年的學習研究,已經領悟了「天道」,於是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學問。
  • 太初有道:孔子和老子
    孔子三十三歲那年去周天子的首都雒邑,即今天洛陽市王城一帶拜訪老子。當時老子正擔任周守藏室史官,就是周朝的文物、博物及圖書館館長。孔子年輕時就敬佩比自己年長許多的老子,曾經表示:「吾聞老聃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能見到老子,孔子感到很榮幸,那時候他們還是有很多共同語言的,他們都有治國平天下的理想,都想在這個世界上發出自己的聲音,都有自己的學術學派。
  • 孔子見老子!這「兩大巨頭」聚會說了些什麼?人生、天道、玄機!
    孔子見老子是指春秋末年孔子見老子的事情。那個時候百家爭鳴,還沒有道派之分。孔子見老子這件事情記載於歷史文物,在山東、河南、陝西等黃河中下遊,長江中下遊地區的變化可以得到證實。孔子見老子?這「兩大巨頭」聚會說了些什麼?無非人生、天道、玄機!
  • 孔子三見老子,老子三段話,道盡天道玄機
    第一次會面歷史上孔子第一次會見老子時,老子還在周王朝藏書室中做史官。這次會面孔子除學到了很多禮制制度外,對孔子感悟最深的應該是老子的這段話,這也正是「上善若水」的精髓。兩人離別時,老子指著黃河說道:「你為何不能學習水的德行呢?」孔子不解,問道:「水的德行又是怎樣的?」老子回答說:「善行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爭名逐利,處於天下眾生所厭惡的地方,反而更接近於道,這是謙虛的德行。
  • 孔子老子和合
    相傳有半張臉是孔子。有半張臉是老子。兩張臉合在一起的這一張大圓臉就是佛。印象中孔子和老子的行為是相悖的。你看他們的臉也是相互對著的。孔子入世。老子出世。但佛門有兩句話。因為智慧不住輪迴。因為慈悲不住涅槃。這兩句話看起來是相反的但卻是一體的。兩邊都不住。似乎剛好把孔老和合到一起。其實只要認真讀孔子和老子的話。就容易看出二人很多相通之處。
  • 能讓孔子和老子如此痴迷,答案出乎意料
    能讓孔子和老子如此痴迷,答案出乎意料「道」,老子思想的內核所在,貫穿《道德經》一書的始終,是為玄妙之學。在同時代,還有一位思想偉人孔子,也說過這個「道」,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所謂的「道」吧!在記述孔子言論的《論語》當中,「道」出現了60次,而作為孔子專有術語出現了44次。道,一般來說,表示道路、方向等含義,以及作為道家、儒家學術術語。在老子的《道德經》中,「道」容納了天地萬物的自然之道。孔子的「道」,表現出和老子的「道」截然不同的方向。孔子主張「克己復禮」,畢生之理想就是回復周朝的天子禮法。
  • 曾仕強:孔子講「仁」,老子講「不仁」,是什麼意思?
    天道與人道相通之處,孔子認為那就是「仁」。「仁者,人也」,表示仁是人的美德,是上天給予人類的寶貝。人道與天道合一,也就是仁道。因此,人道即為仁道。「天人合德」,表示道德就是仁。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也可以解釋為由仁來貫穿為人之道。我們常說「仁人志士」,「仁人」的意思,是無往而不合乎道德者,「志士」則是有志於追求道德情操的君子。
  • 孔子與老子見面後,老子送給了孔子三句話,暗示了孔子的未來
    但是對於孔子的看法,歷史上也是爭議頗多的,有的人是中肯,有的人說讚揚,有的人則是反對。其實大家怎麼樣想都好,孔子所做出的貢獻是放在那裡的,是無可爭議的,就連我們平常的日常生活中也免不了會受到儒家的影響。說到孔子,那麼大家自然就會想起另一個名氣更大的人,他就是老子了。雖然老子做出的貢獻跟孔子了開創了儒家學派比起來,似乎影響並沒有那麼巨大。
  • 老子與孔子誰更有智慧?
    我認為老子更有智慧,因為老子的智慧源於天道與大自然,而孔子的一些言論,多半是自己人生志向與內心情感的抒發。老子的《道德經》開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講的是天道,大自然的規律,立論深遠,智慧非凡。其中,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 試論老子之道與孔子之道之區別?
    那麼老子之道與孔子之道有什麼區別呢?老子為道家,孔子為儒家。道家以自然為本,儒家以人為本。老子思想的中心是道,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老子是道家創始人,後來有莊子,被合稱老莊。孔子是儒家創始人,後來有孟子,被合稱孔孟。老子之道與孔子之道,超越了國家、民族和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