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形容別人女婿的時候會用到東床快婿這個詞,形容別人性格不做作真性情會說坦腹東床,你知道這兩個成語是出自一個故事嗎?王羲之東床快婿和坦腹東床出自什麼故事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郗鑑有個女兒,年方二八,名叫郗璿,字子房。生得人有人才,貌有貌相,郗鑑愛如掌上明珠。郗鑑要為女擇婿,郗鑑覺得丞相王導家子弟甚多,聽說個個都才貌俱佳,於是郗鑑希望能在王丞相家子弟中擇婿。
一天早朝後,郗鑑把自己擇婿的想法告訴了王丞相。王丞相說:「那好啊,我家裡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裡挑選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誰,我都同意。」郗鑑就命管家,帶上厚禮,來到王丞相家。
王府的子弟聽說郗太尉派人來覓婿,無不卯足了勁,仔細打扮一番出來相見,唯盼雀屏中選。
郗府管家看來看去,感覺王府的青年才俊個個都很好。最後,郗府管家來到東跨院的書房裡,就見靠牆的床上一個袒腹仰臥的青年人,原來王羲之在來相府半路上再三賞玩東漢著名書法家蔡邕的古碑後,沉迷不已,什麼事都不放在心上,相親的事早忘光了。
當他急急忙忙來到相府,因為天氣實在太熱,就隨手脫掉外衣,袒胸露腹,邊喝著茶,邊想著蔡邕的書法。管家見他這般神情,驚呆了,問他話也不答理。
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對郗太尉說:「王府的年輕公子二十餘人,聽說郗府覓婿,都爭先恐後,唯有東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著若無其事。」郗鑑說:「哈哈,我要選的就是他了!」郗鑑來到王府,見此人既豁達又文雅,才貌雙全,當場下了聘禮,擇為快婿。"東床快婿"又稱"東床坦腹"一說就是這樣來的。
這「東床快婿」王羲之就是大名鼎鼎的書法家,被後人稱之為「書聖」。
一般人都聽過「袒腹東床」的故事:一名高官派人到王導家選女婿,其他年輕人都正襟危坐,只有王羲之敞著衣服、露著肚子在東廂房的床上吃東西。這種另類表現由於不做作、真性情,千百年來,後面跟著數不盡的點讚。
當時也「秒殺」了來面試的人,高官聽說後更是兩眼放光,當即拍板就是他了。從中也可以看出這名老嶽丈的性情和眼光,你知道他是誰嗎?
郗鑑是個儒雅「流民帥」
他叫郗鑑,是高平金鄉(今山東省金鄉縣)人,出自名門,是揚州刺史郗隆的侄子。但從小家道中落,窮困潦倒。他唯一的娛樂活動就是讀書,即使在田地裡揮著鋤頭,汗如雨下,也忘不了搖頭晃腦,吟誦詩文。
「八王之亂」時,他輾轉任多個官職,還被匈奴軍隊活捉過。但他堅決不降,在混亂中成功越獄。
郗鑑回到家鄉後,正鬧饑荒。他以前樂於助人,是個美名遠播的「活雷鋒」。朋友們一聽說他死裡逃生、日子窘迫,帶著很多財物,從外地趕過來看望。郗鑑一點不留,都送給周圍窮苦的百姓,由於他的接濟,許多人才活了下來。鄉裡推舉他為領袖,南下避難,1000多戶人家死心塌地跟著他。
司馬睿到江南後,任他為兗州(今山東地區等)刺史,出鎮鄒山(今屬山東威海)。三四年他就聚眾數萬人,都是北方逃難的流民。從此郗鑑就有了一個身份:「流民帥」。東晉朝廷其實討厭這種人,總覺得他們土匪氣太重,沒文化,是無法無天的強盜,只能安撫籠絡。但郗鑑不同,他本身是士族出身,是個儒雅的「草頭王」。
322年,王敦謀反,司馬睿焦頭爛額,想到了這支力量。紀瞻也極力推薦,說:郗鑑有將相之才,能力不亞於戴淵。
司馬睿下詔,讓他參加建康保衛戰,於是郗鑑率兵南下(還有一種說法是,他擋不住北方的匈奴兵,無奈逃離)。但沒想到的是,建康丟得實在太快了。郗鑑才渡過淮河,還沒有來得及過長江,就聽到京城陷落的消息,只好呆在合肥觀望。
王敦掌控朝廷後,知道這個人不可靠,決定滅了他。任他為尚書,調他回建康,郗鑑看穿這個陰謀——孤身去京城,將「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於是上書稱身患重病,不能動了,拒絕就職。
王敦不願逼得太急,決定慢慢收拾,任他為安北將軍,屯兵合肥,接替戴淵的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