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第一等詞 閱盡人生百態後的吟唱

2020-08-27 亨特Hunt小天地

《清平樂》這部電視劇開播以來,憑著號稱「國劇門面」正午陽光的班底,收穫了一波好評,宋仁宗一朝的歐陽修、晏殊、範仲淹等一眾大家文豪,相信各位同學必定熟悉,他們仿佛從我們的語文課本裡走了出來,詼諧的網友們戲稱之為「背誦默寫天團」。

今天,筆者想談的是蘇軾蘇東坡先生。他一生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蘇軾在詞的創作上有突出的非凡成就,繼柳永之後,他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唐五代以來詞為「豔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他堅持詩詞一體的詞學觀念和「自成一家」的創作主張。

東坡像

我們耳熟能詳的幾首蘇軾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八聲甘州·有情風萬裡卷潮來》、《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等等,無一不是經典之作。然而,就其詞作而言,究竟哪首能算得上他的第一等詞呢?

很多人會首推《念奴嬌·赤壁懷古》,開豪放派之詞風,膾炙人口。這裡插一個小故事,蘇軾問別人他的詞跟柳永相比如何,據南宋俞文豹《吹劍錄》中載: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來「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自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卓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這首詞作於「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兩年,他來到黃州城外的赤壁磯(當然,並不是當年的古戰場赤壁),見此壯麗的風景,不禁使其感觸良多,追憶當年三國時期周瑜無限風光,同時也感嘆時光易逝。不愧為「古今絕唱」,但筆者以為豪放有餘,結尾「人生如夢」,不免也透露出了一絲無可奈何的出世之意。

赤壁懷古

民國的夏敬觀先生以為蘇東坡有一類詞,是天風海濤之曲,而中多幽咽怨斷之音的,那是他最好的詞。至於豪放激蕩的詞,乃其第二乘也。當代的葉嘉瑩先生也有一段論述:淺顯豪放之詞,初學者,往往喜歡,但假以時日,反覆誦讀之後,方覺情感最最濃摯的,卻是略有幽咽怨斷之音者。筆者深然之,以此來論,《念奴嬌·赤壁懷古》確實難算作東坡的第一等詞。

以上面的標準來論,我們再來看看《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和《八聲甘州·有情風萬裡卷潮來》: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有情風萬裡卷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記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處,空翠煙霏。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約他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志莫相違。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 ----《八聲甘州·寄參寥子》

為什麼要把這兩首詞放在一起呢,筆者看來,首先是時間上的先後,經歷過一系列政治風波後,蘇軾的心態也在發生變化,不可避免的反映在他的這兩首詞中。

《定風波》這首記事抒懷之詞作於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春,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此時是王安石變法期間,以王安石和司馬光為首的新舊黨爭不斷。根據詞中小序所記,詞人與朋友春日出遊,風雨忽至。一方面,雨驟風狂,「穿林打葉」,「穿」字很有力度和畫面感,蘇軾對此以「莫聽」處之,並「何妨吟嘯且徐行」。大家想像一下這畫面:一群人遇大雨,衣服打溼了,朋友都深感狼狽,跑著躲雨,而我卻不東竄西跑,就唱著歌,吟著詩,慢慢向前走,沒有停下來,心裡想著:我有竹杖芒鞋,甚至比騎馬還輕快,我不怕外邊的一切風雨,準備冒著風雨過我這一生。料峭春風把我的酒吹醒了,春天的寒叫料峭春寒,李清照也有詞描寫這春寒,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一陣風來雨後頓時覺得「微冷」,山頭上還有一輪斜日尚未落下,陽光似乎迎面照射過來。我回頭看一看我剛才走過的道路,雖然經過一段風雨的蕭瑟的這樣的遭遇,但我還是我,我要依然要「歸去」,管他是風雨還是晴天,再有打擊我也不怕。詞的小序中也有記述,已而遂晴,這其實何嘗不是人生的遭遇呢,老子說不終日,飄風不終朝。所以晴天終會來臨。

以此看來,三年的黃州貶謫歲月,已經讓東坡看淡了世間政治冷暖,正如鄭文焯在《手批東坡樂府》中評此詞:「此足徵是翁坦蕩之懷,任天而動。」 越是在逆境中,越能顯示出一個人的襟懷,這首詞已經詮釋了他的人生信念,在坎坷人生中依然樂觀豁達,赤壁懷古中的無可奈何之感已經不顯蹤跡。

竹林

寫《八聲甘州》時,蘇軾是被從杭州召回汴京,心情也甚是複雜,回到朝廷以後的結果如何,將來的得失禍福如何,不可逆知。為什麼呢?這裡需要講一下時代背景,王荊公變法時,蘇軾反對新法,當然就容不下於新黨,於是新黨中的小人羅織「烏臺詩案」而遭貶黃州;後來,王安石被兩度罷相,舊黨發起攻勢,司馬光當政,蘇軾理所當然地由黃州調回京城(當然這中間也有一番曲折,在此不表)。但司馬光決不是省油的燈,不論所以然,完全廢除新法,又遭到了蘇軾的反對。其實,我們的東坡先生並不是搖擺不定的人,實際上,他跟司馬和王安石均是好友,但難能可貴在蘇軾先生能堅持自己的政見,不像當時的其他朝臣,結成黨派互相攻訐。因此,王安石變法錯的地方他反對,司馬光一刀切過於粗暴,他也不支持,進而也就不容於舊黨。他是一個能堅持真理的人。好在,經過烏臺生死和黃州之貶,他已看淡這種宦海浮沉,既然與舊黨的人論政不合,於是就出官到杭州,後來又被召回汴京,《八聲甘州》就是離杭回汴京,與友人相別時寫的。你看他這首詞:

「有情風萬裡卷潮來,無情送潮歸。」 那多情的風捲起錢塘江潮湧來,又無情地送潮歸去,王國維先生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萬物又何嘗不是如此,多情反被無情惱。繼續寫景並融入興嘆之情:錢塘江上,西興浦口,有多少次的潮去潮回,有多少次的日升日落,與人事更迭何其相似,直接引出「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不用說今古的變化,眼前的朝廷呢,黨爭之漩渦,有多少人起來又有多少人倒下去了,誰能獨善其身?進而轉到詞人自身「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我蘇東坡經歷了人生這麼多變故,可以說把一切都置之度外了,得失榮辱、機智巧詐之心都是過眼雲煙吧。

錢塘觀潮

詞的上闋以眼前之景之情詠嘆,而下闋轉折一下,回到與友人的惜別主題:

「記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處,空翠煙霏。」詞人難忘與友人生活的西湖畔,春天裡,小山中,空濛晴翠的山巒,似雲霧繚繞的雲霏,一派悠然之象,難怪他能寫出欲把西湖比西子的名句。

「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你我相遇於此,志同道合,也是千古難求的。而現在呢,我就要離開朋友,離開這美妙的西湖,去到朝廷之中,面對不可預知的禍福。

「約他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志莫相違。」此處用了東晉謝安的典故,謝公即謝安,官至宰相,淝水之戰以少勝多大敗前秦符堅百萬大軍,可是後來受到猜忌,出官到新城去。去的時候,謝安造了泛海之裝,說將來要從海道回到故鄉會稽東山去。可是,不久他病危還京,過西州門「以本志不遂,深自慨失」,謝安的本志,也就是這裡說的退隱東山的雅志,當時處於司馬朝的黑暗,有魏晉風骨的說法,文人都有這種隱士之風。謝安死後,他的外甥羊曇非常哀痛,從此不從西州門經過。蘇東坡這裡寫得很悲哀。他說我跟你訂一個後約,有一天我要離開汴京,將從海道回杭,希望能如願以償。可悲的是,此典一語成讖,更加苦難的貶謫的生涯伴隨了東坡的後半生。

「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我希望此去我能實現謝公之志,而老朋友你也就不用像羊曇那樣為我在西州路淚水沾衣了。可是,後來蘇東坡被貶到惠州,被貶到天涯海角的儋州,據說參寥子曾經不遠千裡追隨尋訪他。

這首詞最大的特點就是以看似平淡的文字抒寫深厚的情意,而氣勢雄放,意境渾然。「從至情中流出」道出了這首詞的特色。由於詞人與參寥有著共同的志趣,由於參寥品德的高尚,他們的友誼是十分真摯的。詞人所抒之情發自內心,這種真摯的感情並不因文字的平淡而失去其深沉、雄厚之力。這是「豪華落盡見真淳」(元好問《論詩絕句》)的一種藝術境界,它看似容易,實際上只有少數作家才能達到。元好問說蘇軾詞「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元好問《新軒樂府引》)。

此外,詞中抒寫出世的高想,表現人生空漠之感,卻以豪邁的氣勢出之,使人惟覺其氣象崢嶸,而毫無頹唐、消極之感。詞人強調達觀和「忘機」,使人感到的卻是他對友情的無比珍重。蘇軾達觀中充滿豪氣,嚮往出世又執著於友情的個性,於此可見一斑。

所以,這首詞,由眼前之景,聯想到風波同樣詭譎的政治鬥爭,深刻而悲哀。認識蘇東坡,不要只看他淺顯的豪放的詞,你要看他天風海濤之曲與幽咽怨斷之音兩種風格相糅合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你會感覺到,即使這樣濃重的感情之下,詞的敘述口吻,給人的感覺卻是當時只道是尋常,這是東坡先生經歷風波的徹悟,如同明代王陽明在貴州的龍場悟道,人生不過如此。所以在他後來的貶謫人生中,依然保持著真我,超然於物外。這才是他真正最高成就的境界。

蘇東坡


1. 《唐宋詞十七講》 葉嘉瑩

2. 《紅蕖留夢:葉嘉瑩談詩憶往》,三聯書店出版

3. 《宋史•蘇軾傳》

4. 《蘇東坡傳》林語堂

5. 百度百科

相關焦點

  • 蘇軾曲折的經歷使他接近民眾,並閱盡人生的滄桑
    蘇東坡,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仁宗景布二年(1036年)生於四川眉山。其父蘇洵即《三字經》所述「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中的「蘇老泉」。蘇軾排行第五,從小琴棋書畫俱習,「薄富貴而厚於書,輕死生而重畫」。21歲時,蘇軾與其弟蘇轍在父親帶領下上京應試,當年中舉,次年兄弟雙雙進士及第,一時「三蘇」之名傳揚天下。
  • 不閱盡千帆也無所謂
    都說「閱歷是一種資本,而且是寶貴的資本」,似乎人經歷的事情越多,懂得的道理就會越多,這是人的一種常規思維,所以一些歷盡滄桑、閱盡千帆的人即讓人覺得有一點點精彩、又讓人覺得絲絲無奈,人生有些東西經歷越多越好,但有些東西經歷的多了,就會失去原來的味道,哪種味道更為純正,哪種味道是自己真正所需要的
  • 茶百戲,看盡人生百態
    人生百態,盡在其中。一杯杯茶湯中書寫愛恨情愁,柔情繾綣。山水雲霧,花鳥蟲魚,千姿百態,是恬淡愜意的生活樂趣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在這一杯杯,一幅幅「茶畫「中,找到了人生的志趣,人生的追尋。茶百戲,記錄了唐朝民間百姓的人生百態,文人墨客的詩情畫意。一杯茶百戲,看盡人生百態。
  • 過盡千帆,看人生百態,擁有一顆平常心最是重要
    過盡千帆、看人生百態,方知擁有一顆平常心最是重要。也許一顆平常心未必能使你攀上人生巔峰,但它一定能叫你走出人生的那片困境、也能喚醒迷茫中的你。人活著心態最重要,而保持平常的心態,足以使你閱盡人間的繁華和滄桑。
  • 東坡居士的詩意人生
    但是,在數次的人生低谷中,他用『詩意人生』去對抗苦難,在困頓中尋找生活的趣味,在失意中體悟生命的意義,這份豁達灑脫的人生境界,值得我們學習。」12月12日上午,深圳市教師繼續教育課程講師、巖語文化創始人陳巖做客寶圖星期講座之文化茶座第408期活動,暢談蘇軾的超然詩意人生,吸引了現場不少蘇軾迷前來聆聽講座。
  • 蘇軾恍然大悟後,寫下流傳千古的宋詞,裡面有七字,道出人生百態
    蘇軾的官場人生概括就是我們熟知的"三起三落",尤其是經歷"三落"之後,對世間的一切經歷遭遇恍然大悟,提筆寫下了很多流傳千古的宋詞。千年後的我們讀到,也感到心生佩服。其中,有一首宋詞裡面有七字,讀後使人有醍醐灌頂之感,道盡了人生的百態!烏臺詩案,大難臨頭1079年,因為"烏臺詩案",蘇東坡被關在御史臺審訊130天。宋神宗因為想要變法,產生了新黨與舊黨之爭。
  • 世間百態,當了回丑角
    1,看過世間百態,人情冷暖,想必,兩個相遇相知相戀的人,都必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換一生相守。2,世間百態,各有活法;人情冷暖,在所難免;博閱眾生,遍嘗百味;心若有光,何懼黑暗。3,醫院是生命的起點也是生命的終點,見證世間百態人情冷暖,濃縮眾生疾苦,檢驗人性標準的地方,悲歡離合每天都在上演。4,當你想要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時候,這個世界會給你狠狠地一錘,讓你看盡人生百態,看穿世間繁華,看透人情冷暖,我們都是平凡的人,過著看似平凡的每一天,但是每天都不平凡。
  • 吃東坡餅 喝菩薩泉,東坡吟唱《念奴嬌·赤壁懷古》
    吃東坡餅 喝菩薩泉, 東坡吟唱《念奴嬌·赤壁懷古》  西山山門前,九曲亭上有東坡先生寫的《西山詩》,文詞優美,意境幽深。廣宴樓壁上,掛有東坡先生畫的墨梅,鐵骨繁花,清麗精神。東坡餅和東坡先生留在西山的珍貴墨寶,相得益彰,一起千古傳播著東坡先生的流風餘澤。 蘇軾以文字獲罪遭貶,但並未因此擱筆。
  • 青年書法家劉依然:書法中閱遍人生百態
    劉依然,女,1988年12月21日出生於湖南長沙,自幼酷愛書法、出自書香門第,14歲開始學習畫畫,後轉書法藝術。劉依然對書法有著非常高的悟性,學書之路也是異常的紮實。
  • 王國維:蝶戀花,閱盡天涯離別苦
    今天與大家分享一首王國維最深情的詞作,這首詞是他與妻子久別重逢後,看到妻子容顏不再而寫下的。詞作催人淚下,寥寥數語,道盡夫妻相守的不易,堪稱絕唱。這首詞就是《蝶戀花 閱盡天涯離別苦》。全詞如下:蝶戀花·閱盡天涯離別苦 閱盡天涯離別苦,不道歸來,零落花如許。花底相看無一語,綠窗春與天俱暮。待把相思燈下訴,一縷新歡,舊恨千千縷。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王國維與第一任妻子莫氏的婚約,早在其14歲的時候就定下了。清末,西學之風盛行,成年後的王國維也想要出國留學。然而,父親王乃譽並不樂意。後來,他就提出了一個條件:王國維必須先成親,再出國 。
  • 紅樓夢裡的詩詞人生,寫盡了世間百態
    紅樓一夢,夢盡世間百態,夢盡人間冷暖和世間真相。曹雪芹在紅樓夢一書中,不僅用小說形式真實還原了當時的社會狀態,而且書中的詩詞同樣意境深遠,令人細細品味為之讚嘆。所謂的人生的,不過是黃粱一夢,不過是鏡中花,水中月,而自己的所寫出的來的內心,在別人看來,不過是荒唐難解的辭藻而已,但是,這滿紙的荒唐言,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一滴滴的辛酸淚啊。人生凡事都要向前看,雖然荒唐荒誕,只要把自己的內心傾訴出來,人生仍然是充滿希望的,那些美好的事物,一直還都在身邊。
  • 古詩詞裡面的人物描寫,閱盡人生百態
    創作背景:此詩首見於南宋初年《錦繡萬花谷》註明出唐詩,後依次見於《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明託名謝枋得《千家詩》、清康熙《御選唐詩》。《江南通志》載: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曾到過杏花村飲酒,詩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東南湖等勝景。
  • 蘇東坡雨中寫下一首詞,僅僅4句話成千古名篇,林語堂讚嘆不已
    你問我這首詞有何可說?這首詞可論之處太多太多。東坡先生貶謫黃州,本是人生最為失意、沮喪的時光,可他卻能在人生最不如意的時候寫出流傳千古的詩歌,真乃是曠世奇才。詞的上闕云:不用注意那穿透林間,打在樹葉上的雨聲,何妨放開喉嚨吟唱從容而行。手拿竹杖,腳穿草鞋輕捷得勝過騎馬,有什麼可怕的?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下闕說:春風微涼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的風雨蕭瑟的地方,我信步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 跟著東坡去旅行(一)--人生何以易此樂
    凱哥最新力作《跟著東坡去旅行》系列,我們將從1064年春天的人生何以易此樂開始,跟隨東坡一起感受人生的快樂,待到1098年無數心花發桃李時,人間三月天已紮根心中矣。套用林語堂先生在東坡傳記裡的一句話,蘇東坡一輩子感受到的生命快樂是很多人八輩子也感受不到的,包括快樂的境界。整個系列共24篇,此為第1篇。
  • 楊慎《臨江仙》,道盡了人生百態
    從全詞看,基調慷慨悲壯,意味無窮,令人讀來盪氣迴腸,不由得在心頭平添萬千感慨。在讓讀者感受蒼涼悲壯的同時,這首詞又營造出一種淡泊寧靜的氣氛,並且折射出高遠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作者試圖在歷史長河的奔騰與沉澱中探索永恆的價值,在成敗得失之間尋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歷史興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體現出一種高潔的情操、曠達的胸懷。
  • 東坡一闋,唱盡千年月色
    神宗讀到這首詞,已是烏臺詩案後東坡被謫黃州之時。意即如果填詞只是局限於傷春悲秋,歌紅偎翠,詞境不可能高,詞心不可能深,但如果一首詞只能做政治性的解讀,又會喪失詞本身所必須具備的芳馨悱惻之美。這首詞的高明就在於,即使你完全不明白背後的寄託,依然會為之感動。
  • 柳亞子:主席的《沁園春·雪》是詞壇第一,東坡、稼軒詞也在其後
    毛潤之沁園春一闋,餘推為千古絕唱,雖東坡、幼安,猶瞠乎其後,更無論南唐小令、南宋慢詞矣。 柳亞子《沁園春·雪·跋》柳亞子(1887—1958),江蘇吳江黎裡鎮人,本名慰高,號安如,後因仰慕辛棄疾改名棄疾,字稼軒,號亞子。
  • 秦觀關於春天的一首詞,醉在光陰,美在心坎,閱盡春光
    這是一個浪漫的季節,適合遠遊,往返南北,行經高山流水,閱盡萬水千山,飽覽人間景色,更能知曉差異,閱得百味人生。這是一個必然要甦醒的季節,春耕農忙,秋收冬藏,犁田翻土,下豆南山,方不負這大好春光。時令錯過,意味著人生又多了些遺憾,少了些幸福,若日復年年,生活必是甘少於苦,愁多於樂。
  • 蘇軾很冷門的一首詞,寫盡了人生無奈,一般人只知道最後兩句。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就是其中一首。蘇軾被貶黃州之後,居住在黃州城南的臨皋亭,俸祿極低,不足以供養一家人。於是他便在臨皋的東邊坡地上開墾荒地,種些糧食蔬菜用以生計。「東坡先生」的別號便由此而來。蘇軾夜間在東坡上借酒澆愁,醉了又醒,醒了又醉,回到臨皋家中似乎已經三更了。「仿佛」二字傳神的刻畫出醉後的詩人,迷醉的狀態。家童鼾聲如雷,敲門都無人應答。只有杵著杖,站在江邊聽著江水波濤的聲音。無人應門,蘇軾卻並未大發雷霆,而是順勢杵杖,聽著江水翻湧的聲音。
  • 辛棄疾最悲涼的一首詞,短短4句話,道盡人生無常,讀完潸然淚下
    辛棄疾最悲涼的一首詞,短短4句話,道盡人生無常,讀完潸然淚下即使孤身一人的秋風雨夜,也有萬水千山的張力,這就是辛棄疾。誰知,皇帝對他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他不僅報國無門,而且還落得被削職閒居的境地,「一腔忠憤,無處發洩」,心中的愁悶痛楚豈是這一個字能說盡的?「而今識盡愁滋味」,一個「盡」字,包含著他諸多複雜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