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繼承了魯迅的批判精神?王朔:只是一個高級模仿者

2020-10-03 傾城之殤

人是為了活著的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一部小說《活著》將餘華的寫作事業推向人生高峰,這部小說也是他文學創作的一個分水嶺。

每個文學創作者都會有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和特點,其中也有不少作家的創作風格是相似的。

餘華被人們所熟知之後便有人發現他的創作風格與魯迅先生的創作風格很相似。於是他被人們公認為魯迅精神的「繼承人」,但對此王朔卻說了一句:就數他「跪」得狠

從業餘寫手到作家的轉變

1960年,餘華出生於浙江杭州,他的祖籍在山東高唐,餘華的父親是一位醫生。他小時候便隨著父母遷居海鹽縣。1997年,餘華中學畢業後便當了一名牙醫,後來棄醫從文,1983年開始了他的創作之旅

魯迅先生曾說過:這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人生路也一樣,本來是不存在的,因為惡魔不斷前行,走過的痕跡便成為了我們的人生路

餘華早年是一名牙醫,他的職業與寫作沒有任何的聯繫。他第一篇小說寫的是一篇短篇小說,那個時候他連小說怎麼分行、標點符號怎麼點都不懂。

他坐下來,手裡握著筆,但腦子裡卻是一片空白。他完全沒有構思,完全不知道該從何寫起。但他就是逼著自己去寫,有人曾問他:如何才能成為一位作家?他給出的回答是:寫,只有寫你才會有故事。

餘華的第一篇小說寫得亂七八糟,但不管多亂他都能從中找到一些自我安慰。

後來他又開始接著寫第二篇、第三篇……漸漸地,他的腦子裡可以構思出故事,可以形成人物。接著,他開始向各個雜誌社投稿,每次聽到郵遞員的聲音他都會滿心期待。

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每次等來的都雜誌社的退稿。一次次的退稿並沒有將他的作家夢給打碎,反而讓他對寫作更加瘋狂。

終於,在1984年,餘華成功發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說。接下來便發表了一系列的作品,一步步走向文壇,成為人們所熟知的作家。

被公認為魯迅精神「繼承人」

一部好的作品是由一個人完成,但它可供千千萬萬人閱讀和評價。

每個人的評價都沒有對錯之分,只不過是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說話罷了。

1993年,餘華的《活著》出版,這部人文關懷作品一出版,便受到了人們的關注,在文學上引起了一股清流。餘華也因此徹底地紅了,熱度一直持續高居不下,成為九十年代走向海外的中國代表作家之一。

同年,他還出版了《許三觀賣血記》,這也是一部炙手可熱的作品,因此餘華的創作事業被推到了巔峰。

在中國的文學領域,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寫作風格和特點,但也不乏有風格相似彼此在文學上具有共鳴的作家

餘華的創作大多以現實主義為題材,描寫一個大時代下的生存環境和人情世故。他在文學精神上將社會關愛抒發的非常到位,擅長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

在這一點上他與魯迅先生很相似,並且他小說的主人公「富貴」也有幾分魯迅先生所寫的「孔乙己」的影子。所以,在文學界,人們普遍認為餘華是魯迅精神的「繼承人」。

文化是一條湧流不息的江河,它需要一個始發的源頭,也需要不斷地的傳承才能做承前繼後的翻湧。所以,一個強有力的傳承者是文化流傳不可或缺的部分。

餘華對於自己是魯迅精神的「傳承者」這一評價也沒有表示否認,他還明確表示過:是魯迅先生一直在鼓勵著自己,今後還要在先生的思想影響下,繼續發揚批判精神。

魯迅精神「繼承人」的稱號受到抨擊

在接《活著》與《許三觀賣血記》之後,餘華還出版了《兄弟》、《第七天》等作品,但後面的這些作品風評卻是大不如前。

2004年,餘華在創作《兄弟》這部小說時因心臟早搏,被迫停止創作一個多月。有的人認為是因為餘華的身體狀況出現了問題,所以在接下來的創作上出現了瓶頸

時代都在飛快地進步,若我們停滯不前,那便是退步。

餘華在寫作的道路上迎來了新的危機,此時各種數落的聲音都從耳邊響起。有人諷刺餘華只是盛極一時,還有人吐槽他一直無緣文學大獎

雖然他曾在文壇上風光一時,但比起莫言這些大作家,他只不過是滄海一粟。最具批判性的評價還數王朔的評論,他對餘華是魯迅精神「繼承人」的稱號感到不滿,於是便數落餘華:就數他「跪」得最狠。

在王朔的眼裡,餘華只是一個高級的模仿者,談不上是魯迅精神的「繼承人」。王朔還曾「戳」過魯迅,認為他一生沒有寫過長篇小說,未免心中有虛

但魯迅在餘華的眼中是一個完美無瑕的作家,同時,餘華也曾批判過寫下《不能承受生命之輕》的作者,而恰巧這位作者是王朔的偶像。

至於王朔是因此而跟餘華結下梁子,還是因為嫉妒餘華《活著》的驚人銷量才對餘華做出這樣的評價,不管是哪種說法我們都無法判斷真假。

對於王朔對餘華的言語抨擊,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理解。還有很多在網上流傳的言語大部分也都是人們的憑空猜測,並不具有真實的考驗性。

不管是什麼原因,我們只要明白一點:餘華有餘華的人生經歷和創作觀點,王朔有王朔的站地立場和價值取向。誰都是一個有自己主觀和評判意識的人,沒有人能夠準確地去判斷另一個人的好壞。

所以,對於一個人有什麼樣的看法那完全取決於你自己怎麼看。如果餘華在你的心目中是一個完美的形象,那不管別人如何評價,他還依舊會是他

希望每個人都不要因為旁人的觀點而改變自己內心的評判標準。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餘華繼承了魯迅的批判精神?王朔:只是一個高級的模仿者
    餘華被人們所熟知之後便有人發現他的創作風格與魯迅先生的創作風格很相似。於是他被人們公認為魯迅精神的「繼承人」,但對此王朔卻說了一句:就數他「跪」得狠。 從業餘寫手到作家的轉變 1960年,餘華出生於浙江杭州,他的祖籍在山東高唐,餘華的父親是一位醫生。
  • 餘華繼承了魯迅的批判精神?王朔:只是一個高級的模仿者
    他在文學精神上將社會關愛抒發的非常到位,擅長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在這一點上他與魯迅先生很相似,並且他小說的主人公「富貴」也有幾分魯迅先生所寫的「孔乙己」的影子。所以,在文學界,人們普遍認為餘華是魯迅精神的「繼承人」。
  • 餘華是中國狄更斯?中國的巴爾扎克?王朔:他只是個高級的模仿者
    有這麼一本書,沉靜的講述著一個悲慘的故事。一個普通的老農,一部普通的生活苦難史,這就是餘華的《活著》。他在文學精神上將社會關愛抒發的非常到位, 擅長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在這一點上他與魯迅先生很相似,並且他小說的主人公「富貴」也有幾分魯迅先生所寫的「 孔乙己 」的影子。所以,在文學界,人們普遍認為餘華是魯迅精神的「繼承人」。
  • 他被公認為魯迅精神的「繼承人」,王朔:就數他「跪」得最狠
    在《活著》名貫東西以來,餘華可謂登頂文壇,他說過自己的思想是受魯迅影響,甚至被文學界公認為魯迅精神的「繼承人」。文學界普遍認為餘華就是魯迅精神的繼承人,而在公眾場所餘華說過;是魯迅在「鼓勵」著自己,今後要在先生的思想影響下,繼續發揚批判的精神。文化是大命題,有始有終,還要能承前繼後,地位才顯得牢靠。在文化的延續裡面,最講究這個。
  • 王朔:為何提出淡忘魯迅?餘華用37年來印證,魯迅真的該被滅嗎
    文丨曹鏡明題丨王朔:倡導淡忘"魯迅精神",餘華真用37年忘記,魯迅該被滅嗎歡迎大家留評交流,對於魯迅的看法!延伸來講,如若將王朔和魯迅先生連在一起,估計又該會被罵了。因為王朔批評過魯迅先生,認為魯迅先生算不得什麼世界文豪之類的。首先,王朔確實有有過這樣的評論,但是如若結合文章本身來剖析,並不算多麼惡劣的評價。更重要的是,王朔不止一次公開表示,自己年輕時,最喜歡的就是魯迅先生的作品!
  • 王朔批《活著》是拙劣抄襲,餘華討好求饒?網友:他的反擊很高明
    突如其來的盛名,也讓餘華的名字響徹文壇;因為《活著》對生命的感受力和震撼力,都太讓人刻骨難忘,由此他也被稱為「中國殘酷寫作的代表人物」。【「嘴炮」王朔評《活著》:高級的模仿和拙劣的抄襲】組成盛名光環的,其實也是暗流湧動的矚目。
  • 餘華憑藉《活著》名聲大噪,王朔卻說:餘華寫苦難比不過閻連科
    提起餘華,我們想到的就是他的代表作《活著》。《活著》可以說是一個十足的悲劇,主人公福貴被騙光了家財,一家人先後離世,最後只剩他跟一頭老牛相依為命。這個故事至今讀起來仍然讓人忍不住落淚,而根據《活著》改編的同名電影更是獲得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 王朔:中國人真的了解魯迅思想嗎?只是拜倒在他的光芒之下而已
    但是這些罵醒愚昧的反派角色的描寫,王朔看來卻只停留在對於貧窮弱小人物的揭露,他不斷的吶喊來控訴人們反抗當時的強者,將祂自己放在了一個文學的高度上。小人物所受到的侵略與剝削也只停留在寫一寫而已,不得不說,王朔的立場具有一定的偏激性,他用現代人的這個思維去思考當時的人們社會,這顯然是無法理解的魯迅的文章的。
  • 王朔:為啥說魯迅不是大文豪?也不算思想家?沒有長篇的進步青年
    文丨春秋來信題丨王朔:為啥說魯迅不是大文豪?沒有長篇,就連「思想主張」都沒有歡迎大家留評交流,對於王朔和魯迅的看法!至少在筆者看來是可以稱得上是偉大的,就連毛爺爺都曾說過: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連在那段特殊的時期,也是受到「保護」的,在書架上,除了毛爺爺全集,就是魯迅全集,用作家餘華的話說:當時全國都是「同志」,就魯迅一位「先生」。
  • 王朔炮轟餘華:《活著》寫不過《活鬼》,無非是抄襲和模仿
    在文壇,有一位"毒嘴"經常批評別人,從作家到主持人,從從相聲演員到導演,好像沒有他不敢懟的,他就是王朔。可能大家也了解一些王朔對於名人的評價。在公開的文字或場合中,王朔對許多名人有言辭激烈的批評,包括齊白石、舒乙、金庸、張藝謀、李敖、於丹、小布希、陳水扁、吳徵、餘秋雨等。一些人稱呼他為"文壇惡評家",又有部分人稱其作品為"痞子文學"。
  • 賈平凹的書被禁,莫言《豐乳肥臀》停版,當代文學看王朔顧彬咋說
    文學評論就要尖銳,像顧彬一樣,要批判就要直言不諱,不然不足以見骨見肉,隔山打牛也成了隔靴撓癢。也要像王朔評價餘華那樣,《活著》寫過不《活鬼》,苦難比不過閻連科、劉震雲這些有農村生活經驗的作家。談言及總是卡爾維諾,總之他的優秀則成了高明的模仿和拙劣的抄襲罷了。好,接下來著重談當代中國文學,前方高能請放下手中的活兒!
  • 王朔:魯迅沒寫長篇,不僅是他個人的損失,而是中華民族的損失
    魯迅雖然習慣批判,但他本人也接受批判,如果誰說他不好,他絕不對睚眥必報反而會"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正在所有人都為魯迅的精神所感動時,有一位名叫王朔的作家說出了一段與世俗觀念相左的言論。
  • 王朔:魯迅沒寫長篇,不僅是他個人的損失,而是中華民族的損失
    魯迅雖然習慣批判,但他本人也接受批判,如果誰說他不好,他絕不對睚眥必報反而會"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正在所有人都為魯迅的精神所感動時,有一位名叫王朔的作家說出了一段與世俗觀念相左的言論。他是正兒八經的大院子弟,自由的成長環境令他長大後也不願接受規矩的束縛。
  • 餘華:魯迅曾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但那是在我36歲之前
    此言一出,無人敢質疑,畢竟那是舉足輕重的魯迅先生。餘華第一次感受到了魯迅這個名字的威力,在當時的年代下,魯迅仿佛成為人們心中的精神領袖一樣被膜拜,因此放棄堅持很久的觀念。但餘華還是對這個所謂的「書中大家」有所偏見,認為魯迅那一套只是時代作祟的理論。
  • 王朔:魯迅光寫短篇是可疑的,被認為是雕蟲小技?
    說到這,已經有人猜出來了,他就是"文壇惡評家"王朔。有人說,王朔撕破了不少文壇虛浮的泡影,體現在哪?就拿魯迅來說:今天的作家們看待魯迅,本身是後輩學生展望前輩大師的,隨著後人對魯迅的解讀,曾經叱吒文壇的魯迅,其"毛病"也被多次吐槽。而隨著"去魯迅化"的推進,加之當代文人大咖的看法,魯迅也慢慢變成了"過去式"。
  • 他被稱為「中國的狄更斯」,卻被王朔評價「跪得最狠」,誰有理?
    餘華是中國在國際上最出名的作家,他被譽為中國的查爾斯·狄更斯。餘華以他的批判題材出名,寫作很有洞察力和吸引力——中國作家網評。狄更斯就是那個寫《雙城記》和《霧都孤兒》的狄更斯。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智慧的年代,這是一個愚蠢的年代;這是一個信仰的時期,這是一個懷疑的時期……這句名言就是出自《雙城記》。個人以為這樣的讚譽恐怕多少有點文人之間的吹捧,儘管餘華本人可能也清楚這不過是吹噓讚美之詞。狄更斯的創作風格就是傳統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倘若因為餘華也是同一風格而予以如此讚美,實際上可能反而是對作家的一種貶損。
  • 作家王朔直言:魯迅不能被稱為大文豪,他的理由是什麼?
    這些短篇小說不像《紅樓夢》那樣是披閱增刪十載、嘔心瀝血的長篇古典小說巔峰之作,但其精華在於:通過一個個故事深刻剖析舊社會如何毒害摧殘人的精神和身體,有強烈的反封建傾向,同時也批判了國民的劣根性,無論何時讀都發人深省,說是給靈魂敲警鐘也不為過。
  • 德國漢學家顧彬談中國作家,對莫言餘華王安憶不看好,只欣賞魯迅
    特別是王安憶寫上海,只是浮於表面,只寫出了抽象的上海,不像西方作家能寫出心靈融合於城市的一體感。餘華莫言不被顧彬看好顧彬這樣評價;喜歡講已經講過的故事,他們沒有什麼想像力。不懂文言文的話,沒辦法繼承古代的文學經典。不懂外語的話,沒法學習世界文學、沒法和世界文學交流。從顧彬的論文著作《從語言角度看中國當代文學》中,看得出,他已經把現當代中國作家的問題剖析得相當到位,但對與不對,仍需探討。筆者認為,如果從顧彬對魯迅的肯定,就可以看出,他的這些批判是在理的。
  • 流氓文學代表人物王朔,直言不諱批判郭敬明,確實是有魯迅遺風啊
    王朔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父親是南京總參高級步兵學校的一個講師,母親則是校醫院軍醫,又是從小在北京長大,可謂是正兒八經的大院子弟。由於是高幹家庭,家裡有很多書,也正是得益於此,小時候閒來無聊,會經常翻著看,幾年下來,幾乎把家裡的書看了個遍。也可以說王朔是吃「書」長大的。
  • 「去魯迅化」:儘管王朔莫言餘華看好他,可依然被淡出教科書
    「去魯迅化」已經提了多年,作為一個從小學到中學,每個學期都會學習魯迅文章的老哥哥大姐姐,實在想不到,為什麼不更多地篩選一些魯迅的文章,反而還要刪減呢?一貫擅長批判的王朔說過, 魯迅的文筆極簡練,增一個字嫌多,減一個字嫌少,抒情抒得有克制感,不泛濫,結尾雋永,回味無窮,這樣的功力,中國文壇絕對沒有一個人有,絕對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