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張愛玲小說「敘述反諷」,在普通人中間發現傳奇

2020-10-13 談文化論教育


張愛玲小說的敘事風格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作家賈平凹曾說過:「中她的毒已經日深……她的作品的切入角度、視角的獨特,行文詭詰以及瀰漫的一層神氣(比喻),又是旁人無以類比的。」的確,張愛玲的語言風格帶有強烈的個性色彩,她借用中國古代小說的最初形態「傳奇」這一名稱,「在普通人中間發現傳奇」,採取全知全能角度和超然態度,使得敘述內容和敘述語調之間構成緊張的藝術「張力」,形成耐人尋味的「敘述反諷」。

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歷史進程中,小說是步伐最穩健、成就最大的藝術形式。在短短的幾十年間,中國小說迅速完成了從古代小說向現代小說的嬗變。而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張愛玲則被視為中國現代最優秀的小說家之一。

與其他中國現代小說作家們不同,張愛玲小說的藝術魅力,不僅僅源自她新舊兼容、中西並蓄的敘事方式,還有那濃烈暖麗的敘事語言與譏誚冷峻的敘事腔調。並且,在她的筆下,物質世界的華麗與精神世界的荒涼,對人物心理以及時間與空間的轉調的巧妙處理,都對中國現代小說藝術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西並蓄的敘事方式

小說家對任何一種敘事方式的選擇,都是為了表達思想與感情的需要,同時也是她藝術個性和審美情趣的自然流露。

張愛玲的父親是名門之後,而且和滿清宮庭關係也頗密切。因此,她從小就接受著父親嚴苛的課業監督,並熟讀中國舊詩古文,這對日後她小說中對色彩的敏感、意象的繁複和豐富、對白的圓熟和道地的中國人情風俗以及她筆下那老中國逐漸遠逝而難以複製的風景奠定了紮實的基礎。而同時,張愛玲的母親又將她帶進西洋藝術的、音樂、文學的世界,加之後來她求學香港,又移居美國的經歷,都給她的小說創作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張愛玲總站在俗人的立場為任何理想的神話增添世俗的內容,為任何人生的傳奇塗抹平實的色彩,從而消解其絕對性、純粹性和高尚性。她並不以先覺者姿態針砭諷刺,對普通人的缺點,她有著極大的容忍,因為她深知任何時代的小人物活著的艱辛,並在世俗人生之中找到「我們自己的影子……」所以,張愛玲通過獨到的文字,意象的運用以及對人生透徹的觀摩,並且,完全採用一種旁觀者的超脫漠然的態度與客觀立場,以冷諷而理智的態度看待人生。除此之外,張愛玲筆下的人物又都具有西方小說反英雄化的傾向,都喜歡用冷麵滑稽的筆調表達人生的難堪,並擅用尖銳急智的方式處理高潮場面。

因而可以說,張愛玲用其深厚的中西文化學養,融會貫通地將西方小說技巧融入到富有中國情趣的故事情節中去,並且將傳統與現代打通,鍛造了濃麗與譏冷的七彩詞章,這恰是她獨特的敘事方式。

♥濃烈暖麗的敘事語言

中國傳統的敘事語言技巧偏重細節的刻畫描摹,而張愛玲小說中濃烈暖麗的敘事語言則恰恰是源於這種傳統的敘事話語。

張愛玲小說的敘事語言,總是富有詩的質感與華麗。在詞語的選擇上,她往往採用濃烈的對比表現現代人的癲狂、窒息與崩潰,作品的內容與形式產生了異常鮮明的對比,卻反而獲得怪異變形的強烈印象:如《金鎖記》中世舫拜見七巧一段,文字充滿了戲劇性的緊張刺激,畫面是純靜態的描寫,但詞語色彩豔麗,對比分明,文字裡面似乎躁動著一股神經質的狂暴和病態痙攣的態勢,營造出令人「毛骨悚然」的氛圍。

另外,與其他女作家「軟綿綿」、十分「自戀」的文字不同,張愛玲超越了這種局限。她不但在語言的控制力、張力方面超越了很多男性作家,就連對男性角色的刻畫、對男性心理的描寫上也非常令人信服。


♥譏誚冷峻的敘事腔調

張愛玲總是會對濃烈的感情進行消解,比如《傾城之戀》那傳統語境中的盡善盡美的愛情聖境卻是男女主角百般算計的無奈之舉;《封鎖》中纏綿的愛情話語不過是「整個的上海打了個盹,做了個不近情理的夢」;還如《花凋》中有著華麗的開端:「川嫦是一個稀有的美麗的女孩子……知道你的人沒有一個不愛你的」,然而虛假的表象後面,「全然不是這回事」……張愛玲正是用這種譏誚冷峻的敘事腔調來透出的現代人的心理,這種語言的意義與形式之間的衝突,不只是蘊含了無序的生命與有序的規範相衝突的普遍現象,而且,這種衝突本身就造成一種反諷效果,即意義與形式之間的互為否定道出了現實人生的荒誕感和悖謬感。

在幾乎每一個平凡世俗的故事中,張愛玲都善於書寫戲劇化的人生。但她的小說卻絕少因果分明的邏輯安排,每當情節即將接近高潮的時候,她總不肯輕車熟路地滑入讀者潛望的高潮場面,而是克制地宕開一筆,以別具慧心的隱喻和象徵暗示了人物命運的陡轉。如《傾城之戀》中的流蘇最終獲得了婚姻的保障,但她「還是有點悵惘」,因為柳原「把俏皮話省下來說給旁的女人聽」,使得這場勝之不易的愛情戰爭變得不堪一擊;《留情》中的敦鳳,她一直向落魄的親戚訴說婚姻的不滿,然而她與有經濟基礎的米先生「在回家的路上還是相愛的」;還有《花雕》的結尾,好天氣喚醒了川嫦虛弱的生命力,她試穿母親給買的皮鞋:「這種皮看上去倒很牢,總可以穿兩三年」,然而,「她死在三星期後」,這種補敘式的腔調是對有板有眼的實在的人生的一種挑戰與反駁。又如《殷寶豔送花樓會》,本也是一段通俗小說中常見的師生戀,但結尾女主人竟然表白自己最終也不可能和「那樣有神經病的人」結婚,使得原本純情浪漫的生死戀,在世俗面前變得荒唐滑稽,失去了嚴肅莊重的意味。這些細節的精美與主題的虛無,物質狀態的華麗和精神世界的荒涼,以及結尾處總有的那透著濃鬱張氏風格的輕巧譏誚的一筆,都構成張愛玲小說中極大的反諷意味。

♥張愛玲小說的其他敘事風格

除以上所說的中西並蓄的敘事方式,濃麗暖烈的敘事語言以及譏誚冷峻的敘事腔調等張愛玲小說的敘事風格外,張愛玲的小說在人物心理描寫與時空轉換上也有過人之處。

首先,在對人物的心理描寫上,曾經就有夏志清先生肯定,張愛玲受到了弗洛依德及西洋小說的影響,並摘錄了大量小說裡細膩的心理直白作佐證,說明其工於人物的心理描繪。並且,她還善於運用譬喻以充實故事內涵的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張愛玲的心理分析,並不採用冗長的獨白或枯索繁瑣的解剖,而是利用暗示,把動作、言語、心理三者打成一片。像是《金鎖記》中的七巧、季澤、長安、童世舫、芝壽等,都沒有專寫他們內心的篇幅,但他們每一個舉動、每一縷思維、每一段對話,都反映出其心理的進展。尤其是兩次叔嫂調情的場面,不光是那種造型美顯得動人,卻還綜合著含蓄、細膩、樸素、強烈、抑止、大膽,這許多似乎相反的優點。而每句說話都是動作,每個動作都是說話,即使在沒有動作、沒有言語的場合,情緒的波動也不曾減弱分毫。

另外,張愛玲巧妙的把電影中蒙太奇的藝術表現手法運用到小說創作中,如《金鎖記》中那一段:風從窗子進來,對面掛著的回文雕漆長鏡被吹得搖搖晃晃。磕託磕託敲著牆。七巧雙手按住了鏡子。鏡子裡反映著翠竹簾和一幅金綠山水屏條依舊在風中來迴蕩漾著,望久了,便有一種暈船的感覺。再定睛看時,翠竹簾已經褪色了,金綠山水換了一張丈夫的遺像,鏡子裡的也老了十年。——空間與時間,模模糊糊淡下去了,又隱隱約約浮上來了。這是多麼高超、巧妙的轉調技術!

總而言之,張愛玲的人生態度與創作態度是嚴肅的,她極其敏感的心理與天才般駕馭語言的能力,往往使人感覺其作品華麗大於素樸。加上其小說執著於故事本身,追求一種傳統的「傳奇」筆法,使得她奇異的敘事與富有質感性的華麗語言,透露出凝重蒼涼的格調,構成了張愛玲小說豐富的內涵和張力。這也使得張愛玲成為了最優秀的中國現代小說作家之一。


相關焦點

  • 張愛玲的33堂寫作課:好的小說,首看敘述「基調」
    小說創作中的基調,指的就是敘述基調,它是通過富有個性特點的語言調子、色彩氣勢、節奏等語言材料所顯示出來的作品基本調子。敘述基調之中包含著不同的敘述「聲調」,是以對生活的入微觀察、深切感受、親身體驗為前提的,是一種蓄久積深的態度,是一種自然宣洩。不同的敘述聲調的匯合交融、渾然一體,構成了一部小說敘述基調的主旋律。
  • 張愛玲:一生,就是一部傳奇
    安雨說,《張愛玲:才華才是女人最大的底氣》,她最大的底氣,就是她過人的才華。1、一生寫一部傳奇,孤傲行走人世間在《傳奇》的開篇,張愛玲說:書名叫《傳奇》,目的是在傳奇裡尋找普通人,在普通人裡尋找傳奇。這本《傳奇》囊括她1943至1944兩年的十篇小說,差不多收錄了她創作的最受歡迎的小說。就是這兩年,上海文壇被稱為「張愛玲年」,因為這兩年間,她的小說、散文覆蓋了整個上海文壇。年輕的她創造了一個文壇傳奇。那時,她才二十二歲,在花一般的年紀裡,她以華麗的姿態迅速走進大眾視野。
  • 傳奇張愛玲
    □新時報記者 江丹  1995年9月8日,張愛玲被發現在洛杉磯的寓所中逝世此後的這24年裡,她的家世,她的愛情,她的小說,一直為人津津樂道。社交網絡上,所謂的「張愛玲語錄」也比比皆是。無論我們是否喜歡張愛玲,都無法否認她傳奇一般的存在。世俗且實際的女主人公  「張愛玲是所有中國現代作家裡面出身最『豪華』的,雖然她小時候並不知道。」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許子東在其著作《許子東現代文學課》中寫道。
  • 解析敘述態度如何決定小說的藝術價值,學習張愛玲小說的敘事技巧
    因為他們同膚色的人,就不會發現他們的問題,這就是一種潛意識的對比。我們過去的短篇小說,也就是在張愛玲的《第一爐香》之前的小說,如《三言二拍》,如《儒林外史》,這些都可以和張愛玲這篇作品,在敘事學角度上進行對比。雖然《儒林外史》是長篇,但其實它是有很多小故事連綴而成。敘述態度對作品藝術的影響:大家可以憑直覺的想一想,關於張愛玲這篇小說相似的寫一個女人墮落的故事。如果放回之前的敘事習慣,會出現什麼樣的情節可能性?
  • 《浮花浪蕊》這篇小說改了二十年,看張愛玲後期敘事風格如何轉變
    1983年臺灣《皇冠》雜誌發表了張愛玲的《惘然記》,《惘然記》中收入了張愛玲舊作《多少恨》《殷寶灩送花樓會》《情場如戰場》,還有三篇新作《相見歡》《色戒》《浮花浪蕊》,這三篇是張愛玲社會小說的實驗,小說創作手法和傳奇時代的小說大不相同,而其中最富有實驗精神的是《浮花浪蕊》,這篇小說在語言
  • 書香人文‖張愛玲的《傳奇》與傳奇的張愛玲
    人文學院百部經典名著導讀之十——《傳奇》導讀5月22日晚7點,人文學院在1401教室舉辦了百部經典名著導讀系列活動。由陳理慧老師為人文學院漢語言文學18級全體學生做了「張愛玲的《傳奇》與傳奇的張愛玲」為題的講座。
  • 張愛玲逝世二十周年︱《傳奇》小說集的篇目到底是多少?
    張愛玲逝世二十周年︱《傳奇》小說集的篇目到底是多少?,一個星期後才被房東發現。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現代文學作品原本選印」叢書之張愛玲《傳奇》封面。而把《傳奇》增訂本本來只收入張愛玲小說十五篇,誤說成「十六篇小說」的還有一九八五年八月上海書店影印的《傳奇》增訂本脫離式護封的《複印說明》,它是這樣「說明」《傳奇》增訂本的:「本書是張愛玲的短篇小說集,收有一九四三至一九四五年間創作的小說十六篇。
  • 100年:重新發現張愛玲
    才氣縱橫而又精打細算之下,1944年8月15日,《傳奇》問世。這本「在傳奇裡面尋找普通人,在普通人裡面尋找傳奇」的小說集,讓張愛玲「快活得簡直可以飛上天」。她想像自己走到每一個報攤上去看,「我要我最喜歡的藍綠的封面給報攤子上開一扇夜藍的小窗戶」。
  • 讀《傾城之戀》張愛玲的反傳奇敘事邏輯,及其意象的文學藝術探析
    情節構思邏輯我們都知道,「傾城之戀」曾經是收在張愛玲的那本《傳奇》的小說集裡,在這本小說集的扉頁曾經作者寫下這樣的題詞:書名叫傳奇,目的是在傳奇裡尋找普通人,在普通人裡尋找傳奇。大家可以把這句話作為理解張愛玲作品故事的一個邏輯起點。
  • 從《傾城之戀》普通人的傳奇中,解析張愛玲的寫作風格和藝術目的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愛情故事中唯一以圓滿收尾的作品,是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小說之一。小說主要寫了離婚後的白流蘇住在娘家,受盡哥嫂,家人的嫌棄和白眼,不得已,想通過嫁人來尋求出路;而富家公子範柳原愛她卻無意婚姻,在淪陷的香港中,患難與共的兩個人,終結秦晉之好。
  • 張愛玲的幻麗和素樸
    散文中有對情感的約束美張愛玲,祖籍河北豐潤,1920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1995年9月8日於美國洛杉磯西木區公寓被發現離世。她的生命足跡遍布多地,一生勤奮筆耕,主要作品有《傳奇》集、《流言》集、《張看》集、《半生緣》《對照記》《小團圓》《紅樓夢魘》等。
  • 陳蘅瑾:中國當代小說的反諷特質與長短
    1978年以來,中國小說的反諷形式主要存在於修辭反諷與文化反諷這兩個現實層面,從荒誕性的揭示到歷史文化的審視與解構,在消解了宏大敘事的同時,也消解了個體主體性的價值追求。因此,我們可以說,新時期以來特別是90年代以來的小說創作,受到西方後現代文學思潮的影響較為顯著,解構成為了中國當代文學反諷的最大魅力所在。
  • 張愛玲的《傳奇》世界:永恆的人生悲喜劇
    他身為學者而擅寫散文,文思細膩敏感,文筆清雅睿智,既無學究氣也避開了多愁善感的矯情,這些特點也集中體現在《張愛玲傳》中,甚至有讀者譽為「張愛玲式」的文字。他在《張愛玲傳》序言中寫道:「假如張愛玲真像她在《天才夢》中戲稱的那樣,『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有的只是天才的怪僻缺點』,那我們不必如此認真地對待她,雖然仔細想來,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作為個案都有分析的必要,但也只是『必要』,不大可能。
  • 博爾赫斯的反諷
    不過,他的大名已和「傳奇」畫上等號:詩人、小說家、翻譯家,博聞強記的阿根廷國家圖書館館長,晚年雙目失明靠口授寫作,與小他四十多歲的瑪麗亞·兒玉的愛情……提起他的小說,人們首先會想到的一個詞是「迷宮」,緊接著是:時間、歷史、記憶、想像、虛構…… 說真的,那時我沒覺得我從他的小說中讀出了什麼,只是感覺有趣。等到十多年之後重讀這本小說集,「反諷」這個詞浮現出來。
  • 說不完的張愛玲
    張愛玲居住美國四十年間(1955—1995),《同學少年都不賤》是她僅有的一部小說,借書中女子趙珏,敘述她多面的美國生涯:工作、生活、所見所聞所思。同時也涉及趙珏來美之前在上海等地的歲月流光。小說於1978年完成,同年,張愛玲寄給香港的至交宋淇、鄺文美夫婦處理。但是,這本書並沒有立刻問世。
  • 中國現代作家張愛玲的傳奇一生
    1944年張愛玲結識胡蘭成與之交往。1973年,張愛玲定居洛杉磯,1995年9月8日,適逢中秋節,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逝世於加州韋斯特伍德市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動脈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終年75歲,被發現的時候她已經過世一個星期。9月30日,生前好友為她舉行了追悼會,追悼會後,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 小說到信件,拼湊出張愛玲完整一生
    在「孤島」上海,作家們面臨著「言」與「不言」的雙重壓力,張愛玲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突兀而出,將目光轉向寫普通人的日常世俗生活。她擺脫主流文學的影響,用自己的傳奇故事營造出一個政治之外的生活天地,把關懷的焦點放在普通人身上。《傾城之戀》描寫了白流蘇在離婚後,因為受不了家裡人的不停給她閒氣受想通過嫁給範柳原改變現狀,最終如願以償的故事。
  • 性格高傲卻窮困潦倒,張愛玲的一生到底有多傳奇?
    張愛玲一生寫過很多的小說,我卻獨獨對這句印象非常深刻「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子,裡面爬滿了蝨子」。我想,這就是張愛玲傳奇一生最好的註腳吧。張愛玲傳奇的出身比起其它作家,張愛玲的出身算是與眾不同的。她的祖父張佩綸是清末的名臣,她的祖母是李鴻章的長女。
  • 張愛玲誕辰百年︱止庵:從《香港傳奇》到《傳奇》
    當年夏季,我受聘接編商業性雜誌《萬象》,正在尋求作家的支持,偶爾翻閱《紫羅蘭》雜誌,奇蹟似的發現了《沉香屑——第一爐香》。張愛玲是誰呢?我怎麼能夠找到她,請她寫稿呢?紫羅蘭盫主人周瘦鵑,我是認識的,我躊躇再四,總感到不便請他作青鳥使。正在無計可施,張愛玲卻出乎意外地出現了。
  • 張愛玲一個傳奇的女作家與胡蘭成的愛情故事讓所有的人匪夷所思
    張愛玲是民國時期一個傳奇的女作家,她人生的傳奇經歷和她的小說一樣引人注目,她十幾歲就開始學會寫小說來進行自我的薰陶和對社會的反思。和與她同時期的言情小說流派鴛鴦蝴蝶派相比,張玲筆下的人物蘊藏著最真實的現實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