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傾城之戀》普通人的傳奇中,解析張愛玲的寫作風格和藝術目的

2021-01-15 童心與老成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愛情故事中唯一以圓滿收尾的作品,是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小說之一。

小說主要寫了離婚後的白流蘇住在娘家,受盡哥嫂,家人的嫌棄和白眼,不得已,想通過嫁人來尋求出路;而富家公子範柳原愛她卻無意婚姻,在淪陷的香港中,患難與共的兩個人,終結秦晉之好。

一邊是陷於戰火中的城市,一邊是倉促結婚的兩個人,似乎是傾覆一座城,只為成全兩個人的愛情!真有這麼偉大的愛情嗎?

如果你讀過張愛玲的《第一爐香》,《紅玫瑰與白玫瑰》,《半生緣》,《封鎖》,《金鎖記》就明白,張愛玲用她犀利的視角及形形色色的愛情故事,剖析世俗人們的情感,道出足以顛覆傳統美好愛情的傳奇;同時掀起罩在世俗愛情的平凡與庸俗的溫情脈脈的面紗,讓人在一覽無餘後,對生活的真相有了更多的啟示和思考。

《傾城之戀》並非一個老套的才子佳人故事,倒有點像破落女子釣金龜婿的傳奇故事。與」五四「以來的愛情故事,如魯迅的《傷逝》,巴金的《家》等愛情故事相比,有了更多的關於金錢,生存等現實考量因素。

小說把這段一波三折的戀愛故事分為,初見傾心,相會香港,成全婚姻三部分。

01 :跟不上時代腳步的白公館,以三綱五常的封建禮教,束縛白流蘇向現實低頭,出於反抗和報復,被罵為豬油蒙了心的白流蘇,搶了相親宴上妹妹的風頭,幾支舞曲跳下來後,範柳原對她產生了好感。

跟不上生命胡琴的白公館,瀰漫著悲涼壓抑的氣氛,住著一群唯利是圖的人。因被丈夫毒打,白流蘇選擇離婚回娘家住,這七八年中,她身上的一些錢,被哥哥們投資失敗,虧空完了。前夫去世,哥嫂借趕她回夫家奔喪,起了攆她走的念頭。

這個大宅子的一家之主--母親,也並非真心關愛她,「一味的避重就輕」,最後也變相的趕她走,一屋裡的人仿佛都成了陌生人。

「這屋子裡可住不得了!住不得了!」

在遠方親戚徐太太安慰後,情緒平復下來的白流蘇,顧影自憐,暗自傷神。

王國維說:「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白流蘇望著鏡子裡28歲,還算嬌俏的自己,「他忽然笑了--陰陰的不懷好意的一笑。那音樂便戛然而止。"她決定趁年輕,靠著這副好皮囊,破釜沉舟般地去追求自己的生活。

於是在給七妹安排的相親宴上,搶盡風頭的白流蘇和範柳原一支支舞跳下去後,讓範柳原對她產生了興趣。

既出於報復家人的勢利,也出於解決長期飯票的需要,白流蘇在有意無意中意識到,她的人生實現翻盤的機會來了。謀愛為謀生的她,六親無靠,只有靠自己了。

區別於張愛玲的第一部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中的葛薇龍,沉淪於享樂,在隨波逐流中的自甘墮落;沒有受過多少教育的白流蘇,卻敢於反抗命運的不公,對感情生活有更清醒的認識,大戶人家的前夫打她,她並沒有忍氣吞聲,以隱忍換取安寧,而是選擇離婚。

張愛玲在《走,走到樓上去》中寫道:「中國人從《娜拉》一劇中學會了』出走『。無意地,這瀟灑蒼涼的手勢給予一般中國青年極深的印象。」區別於魯迅先生出走的娜拉的結局:墮落或重新回家,張愛玲筆下的女性,「全是些不徹底的人物」,所以「走到樓上去」--嫁人是最好的選擇。

圖片來自網絡

02:在範柳原的安排下,白流蘇跟隨徐太太夫婦乘船從上海去香港,並且與他同住一個酒店。於是一場「男女之間的愛情戰爭」就此開始了。

庶出的範柳原在英國長大,與白流蘇為大家庭所不容有相同之處。只不過他是為獲得繼承權與身份認同,被大家庭所仇視。繼承了財富之後的範柳原,被送上門的想攀高枝的小姐們和她們的父母,捧壞了。「從此他把女人看成他腳底下的泥,」「嫖賭吃著,樣樣都來,獨獨無意於家庭幸福。」可這回他偏偏遇上了白流蘇。

正如張愛玲在《關於傾城之戀的老實話》中道:「流蘇實在是一個相當厲害的人,有決斷,有口才,柔弱的部分只是她的教養與閱歷。」

張愛玲道:「對於大多數的女人,』愛『的意思就是』被愛『。」白流蘇也不例外,她要的只是範柳原對她的愛,某種程度上是男方給她提供的物質保障,而並非是這個人。可範柳原是情場老手,對白流蘇採取欲擒故縱,跟他談一些似真似假,玄之又玄的話語。

「關於我的家鄉,我做了好些夢。你可以想像到我是多麼的失望,我受不了這個打擊,不由自主的就往下溜。你……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你會原諒現在的我。」為自己的享樂,找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同時也不乏真實。他是在英國長大的華僑,沒有享受到多少父愛,成人後好不容易獲得大筆家產,錢財,地位來得突然,內心又空虛,得意忘形之下,不免放浪形骸起來。

受西方教育長大的他,渴望兩情相悅,彼此懂得的愛情。他對白流蘇僅僅是,囿於物質的原因而「被愛」的傳統愛情略有失望,他想讓白流蘇懂得他,有更多的精神上的交流。

圖片來自網絡

就在淺水灣飯店不遠的一堵灰磚砌成的牆前,張愛玲展開一段極具象徵意義的描述。

柳原靠在牆上,流蘇也就靠在牆上,一眼看上去,那堵牆極高極高,望不見邊。牆是冷而粗糙,死的顏色。她的臉,託在牆上,反襯著,也變了樣--紅嘴唇,水眼睛,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一張臉。柳原看著她道:『這堵牆不知為什麼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類的話。……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的毀掉了,什麼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牆。流蘇,如果我們那時候在這堵牆根底下遇見了……流蘇,也許你會對我有一點真心,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

張愛玲在她所寫的《自己的文章》中寫道:「我寫作的題材便是這麼一個時代,我以為用參差的對照的手法是比較適宜的。」

上段文字中,牆的「死的顏色」與白流蘇充滿生命力的的「紅唇水眼,有血有肉」形成對照,未來與現在的對照,半真半假的對照……知微見著,這些都是張愛玲寫作風格:參差對照的體現。從大的方面來說,整篇《傾城之戀》更多呈現的是關於時代與個人的參差對照,尤其具體到時代與女性的參差對照。

圖片來自網絡

《傾城之戀》收錄在小說集《傳奇》中,在暢銷後引起的洛陽紙貴下,四天後再版。1944年9月,張愛玲在序言《傳奇再版的話》中寫道:「將來的荒原下,斷瓦殘垣中,只有蹦蹦戲花旦這樣的女人,她能夠夷然地活下去,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到處都是她的家。」在男人用理論和制度建立起來的男權社會裡,這是張愛玲意在提高女性地位的女權主義典型自信表現!

所以,在精明,現實的白流蘇眼中:「原來範柳原是講究精神戀愛的。她倒也贊成,因為精神戀愛的結果永遠是結婚,而肉體之愛往往就停留在某一階段,很少結婚的希望,精神戀愛只有一個毛病:在戀愛過程中,女人往往聽不懂男人的話。然而那倒也沒有多大關係。後來總還是結婚、找房子、置家具、僱傭人--那些事上,女人可比男人在行得多。」

白流蘇的愛情,無關愛與不愛,只不過是想要借著愛情實現生存目的,是充滿著算計中與男人的一場博弈。這是一種完全不同於「五四」以來的基本愛情模式:男性給女性啟蒙知識,講文化,喚醒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而冰清玉潔的女性,在男性的知識,風採感染下,陷入了愛情。譬如魯迅《傷逝》中的子君,矛盾《創造》中的嫻嫻。

張愛玲從女性視角出發,獨特地提供了一種與別的作家筆下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種女性的聲音,達成自己「在傳奇裡面尋找普通人,在普通人裡尋找傳奇」的藝術目的。

愛情從來都是兩個人的事。範柳原不願意承擔責任,用故意接近別的女性,讓白流蘇吃醋的激將法,誘著她主動投懷送抱。她家是破敗的望族,範柳原擔當不起誘姦的罪名。白流蘇卻不會輕易上鉤。

於是,有了範柳原的第一次求愛。半夜時分,用當時的現代化設備--電話來表白心意,避免彼此尷尬。

「我念你聽: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詩,生與死與離別都是大事,不由我們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們人是多麼小,多麼小!可是我們偏要說:「我永遠和你在一起,我們一生一世都別離開。」--好像我們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我不至於那麼糊塗,我犯不著花了錢娶一個對我毫無感情的人來管束我。那太不公平了。對於你那也不公平。噢,也許你不在乎。根本你以為婚姻就是長期的賣淫---」

白流蘇聽到他滿口為自己的辯解又帶侮辱性的言語後,又羞又氣,哭了起來。她不會輕易委身於範柳原,於是回到了上海。

圖片來自網絡

03:半年後,接到範柳原邀請她去香港相會的白流蘇,面對家裡人對她尊嚴,名譽的踐踏和年歲老去的危機,她不得已到香港去找範柳原。

轉了一大圈,儘管白流蘇百般不甘心,範柳原雖然愛她,要她,這種愛,卻始終如飄渺的鏡中花,水中月,終究不如婚姻來的踏實。應驗了張愛玲的「現代婚姻是一種保險,由女人發明的。」

戰爭來了,本想乘船去新加坡的範柳原被迫滯留在香港。在租來的房子裡,一對飲食男女,真實地活著,買菜,幹家務,慶幸彼此還活著。

「在這動蕩的世界裡,錢財、地產、天長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裡的這口氣,還有睡在她身邊的這個人。」經歷了生死與共的兩個人,從掙扎與鬥爭中,趨於和諧。

他們終於結婚了,白流蘇如願成了範柳原名正言順的妻子。

《傾城之戀》發表的一年後,張愛玲在《燼餘錄》中談到自己在香港被困時的親身經歷:「房子可以毀掉,錢轉眼。可以成廢紙,人可以死,自己更是朝不保暮。像唐詩上的『悽悽去親愛,泛泛入煙霧『,可是那到底不像這裡的無牽無掛的虛空與絕望。人們受不了這個,急於攀住一點踏實的東西,因而結婚了。」這與範柳原和白流蘇當時決定結婚的心情完全契合。

張愛玲在《談女人》這篇文章到:「女人不喜歡善良的男子,可是她們拿自己當做神速的感化院。一嫁了人之後,就以為丈夫立刻會變成聖人。」白流蘇也不例外,面對婚後不願再和她說俏皮話的範柳原,白流蘇惆悵之餘也明白,有得就有失,至於將來,誰又能說得準!

圖片來自網絡

《傾城之戀》發表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幾個月後,還被搬上舞臺,受到歡迎。

在受到傅雷的批評和期許後,張愛玲在《自己的文章》中談到:「我喜歡參差的對照的寫法,因為它是較近事實。《傾城之戀》裡,從腐舊的家庭裡走出來的流蘇,香港之戰的洗禮並不曾將她感化成為革命女性;香港之戰影響範柳原,使他轉向平實的生活,終於結婚了,但結婚並不使他變為聖人,完全放棄往日的生活習慣與作風。因之柳原與流蘇的結局,雖然多少是健康的,仍舊是庸俗;就事論事,他們也只能如此。」

對於上世紀40年代,沒有多少文化的白流蘇來說,這是個圓滿的結局,雖然是藉助外力--香港的淪陷,才成就她的婚姻。

張愛玲用充滿諷刺意味的「傳奇裡的傾國傾城的人大抵如此。」為她的婚姻結尾。

張愛玲的愛情觀是有著「身飛彩鳳雙飛翼」的繾綣,外加「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彼此懂得。可憧憬歸憧憬,現實卻是殘酷無比的。所以,她作品中寫愛情的《沉香屑:第一爐香》,《封鎖》,《金鎖記》,《半生緣》,都是充滿悲劇性質,唯獨《傾城之戀》,是一部以圓滿,喜劇收場的小說。但這部以圓滿收場的小說,也毫不例外,呈現出屬於張愛玲作品獨有的一種蒼涼之美!蒼涼,是她的美學底色!

「我寫作的題材便是這麼一個時代,我以為用參差的對照的手法是比較適宜的。我用這手法描寫人類在一切時代之中生活下來的記憶。而以此給予周圍的現實一個啟示。」

日本唯美派文學作家谷崎潤一郎在《陰翳禮讚》中寫道:「文學是時代的反映,有時候又比時代先行一步,代表著時代前進的方向。」

張愛玲作品是批判女人的女權主義,希望女性獨立是她作品想「給予周圍的現實的一個啟示。」

70多年後,在人情日益薄涼的今天,我認為,《傾城之戀》對女性的愛情、婚姻,仍具有深刻啟示。女性地位是提高了不少,但愛情對於大多數女性來說,仍舊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以生存為基礎的愛情是靠不住的,愛情是需要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是需要具體落實到柴米油鹽的生活中的,否則就是空中樓閣;但只有物質之愛,沒有精神之愛升華的婚姻,也是庸俗且脆弱的!

女性的覺醒、獨立,是獲得真正的愛情的前提,也是獲得幸福的必經之路!

結語:北宋朱敦儒作詩「世事短如春夢,人情薄似秋雲。」願你在這薄涼的社會裡,深情地活著,在短暫的生命旅程中,成為主宰自己生命的英雄,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相關焦點

  • 《傾城之戀》:從張愛玲的生活經歷,解析張愛玲感情觀
    而實際是在表達張愛玲自己的感情觀:漠然、算計、清醒和無處話悽涼的悲傷。01 從《傾城之戀》的語言風格看白流蘇對感情的態度對於張愛玲我是非常喜歡的,幾乎讀完了她所有小說作品,雖然讀的時候覺得情緒太壓抑,但是還是忍不住跟她書中的人物產生共情。
  • 讀《傾城之戀》張愛玲的反傳奇敘事邏輯,及其意象的文學藝術探析
    前言:作者敘事和情節邏輯的追問,是我們對其寫作構思的一次賞析,也是我們以寫作為視角進行閱讀這篇經典的目的,同時對張愛玲作品裡意象藝術進行品鑑,思考作者如何運用意象建構文學藝術空間,完成藝術氛圍的營造,烘託一個蒼涼的故事情節背景。
  • 張愛玲《傾城之戀》
    傾覆城池只為你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中,講述了白流蘇與柳原的一段曲折深刻感情,讀張愛玲文章總讓人感到悲情,在唯美中感到了淡淡的悲傷之感。傾覆城池只為你,為你,一座城池又如何?傳奇裡的傾國傾城大抵是如此,萬家燈火,蒼涼落幕,故事總是說不盡的。有的愛值得傾城執戀,而有的愛情卻不堪  回首。《傾城之戀》中感覺與張愛玲的經歷關係很大,張愛玲一生追求一種脫離現實的純粹愛情不問緣由,不問經歷,跨越了時間和空間,超越了階級和信仰。
  • 領讀經典-現代文學 |張愛玲:《傾城之戀》
    領讀經典-現代文學 |張愛玲:《傾城之戀》 2020-04-23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傾城之戀》之中,看張愛玲的愛情觀
    因此對張愛玲的研究從未停歇,可以這麼說,張愛玲是時代的一個符號,她詮釋了那個時代所具有的特徵,而這特徵又深入到社會底層,達到了她所追求的「蒼涼中的更多的回味」。《傾城之戀》作為張愛玲小說創作中的代表性作品,在張愛玲小說思想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視的決定性作用。
  • 上海·張愛玲·傾城之戀
    諸多的影視作品當中,我想細聊的是《傾城之戀》,張愛玲在一次採訪中被問及最喜愛自己寫的哪部小說,她淡然一笑說「我的小說結局大多不完滿,《傾城之戀》算是擁有完滿結局的一部,要說喜愛應該是她了。」《傾城之戀》講述的是來自上海的白家小姐流蘇,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後,身無分文,在親戚間備受冷嘲熱諷,看盡世態炎涼。
  • 《傾城之戀》:從白流蘇與範柳原來看張愛玲筆下的愛情
    《傾城之戀》描寫了上海白家小姐流蘇,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離婚後分得的錢財被哥哥敗光後,在娘家備受冷嘲熱諷,看盡世態炎涼,偶然認識了「高富帥」的單身漢範柳原。兩個都曾經有所經歷的男女互相從吸引,相互猜疑試探,最後才得以真心相見,許下天長地久,談了一場傾城之戀。張愛玲的藝術世界中,她精心描述生活中殘忍的真實,刻畫出血淋淋的傷口與骯髒齷齪的橫切面。
  • 鄒靜之PK張愛玲:這是誰的《傾城之戀》?
    36集電視連續劇《傾城之戀》正在央視八套黃金檔熱播。讀過張愛玲所著《傾城之戀》的人們都知道,原小說不過兩萬多字,要將其改編成一部36集的長篇連續劇,不進行大量「注水」根本不可能。然而在將原著內容擴充「膨脹」之後,電視劇版《傾城之戀》是否保留了張愛玲作品的風格呢?連日來,隨著電視劇劇情的推進,這個問題也成了許多「張迷」議論的話題,有人甚至直言不諱地表示,電視劇《傾城之戀》只不過是在「借雞下蛋」,已經很少能看到原著的影子,只聞「鄒味」,難尋「張味」。
  • 浙江衛視《傾城之戀》 張愛玲在墳墓裡會高興
    鄒靜之把張愛玲不到3萬字的小說《傾城之戀》改編成36集的電視劇,而且決定了從導演到主演到舞美到音樂的一攬子人選,掌握了絕對的主導權。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原著小說只有28843字,鄒靜之把它改成36集的電視劇。繼央視八套之後,浙江衛視也將於3月30日轟動播出。
  • 張愛玲與她的《傾城之戀》
    張愛玲(1920.9.30—1995.9),中國現代女作家,原名張煐,筆名梁京,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7歲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在校刊和雜誌上發表作品。1943至1944年,創作和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小說。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創作英文小說多部,但僅出版一部。
  • 結了兩次婚的張愛玲,經歷了怎樣的傾城之戀?
    張愛玲是一個我比較喜歡的小說家,她善於描寫女性心理,並運用了大量西方的現代主義手法和中國傳統小說筆法創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比如著名的《傾城之戀》。小說之外的張愛玲,也是一個傾國傾城的富貴小姐,是有一身傲骨的才女,她也渴望著屬於自己的傾城之戀,她渴望著獨立和尊嚴地生活,可是她自己的命運卻沒有按寫好的劇本上演,她好像生活在一個無愛的孤島上。
  • 傾城之戀中,白流蘇和範柳原,難道不正是張愛玲和胡蘭成?
    傾城之戀中,白流蘇和範柳原,難道不正是張愛玲和胡蘭成?悽涼倉皇的夜晚,是一個看似美滿但同樣透著悽涼倉皇故事的開始。傾城之戀白流蘇人物配圖於是,在一場場對話和一幕幕場景中,他們互相提防,互相猜疑,也都用了心機想使自己贏得賭局的勝利。
  • 張愛玲《傾城之戀》全知視角敘事的限知處理,帶來的文學藝術體驗
    我們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向來都應該有兩個基本的維度,一個是情節,一個是藝術,兩者雖然是相輔相成,但並不能完全的混為一談,這就像讀書與寫作之間的關係,很多人讀書並不是為了寫作,而是為了消遣,而有些人本身就是為了寫作而對文學作品進行學習和借鑑,目的性是明確的。而作品的故事情節,往往也是根據閱讀的目的不同,作為了解的對象,被賦予了截然不同的對待方式。
  • 張愛玲版舞臺劇 梁家輝初嘗《傾城之戀》
    《傾城之戀》繼滬港兩地演出後,將於今年5月17日開始在北京首都劇場連續上演5場。據主辦方介紹,上世紀80年代,張愛玲本人曾專門將小說《傾城之戀》改為話劇版,而此次由香港著名導演、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毛俊輝重新改編的《傾城之戀》則進行了大膽創新,毛俊輝針對原作結尾過於平淡的缺陷,設計了與張愛玲原著完全不同的結局,將時光延續到60年後的今天,張愛玲原著的戛然而止、過於平淡的結局如今被大大延伸。
  • 傾城之戀只是純粹的表達愛情?張愛玲可不是這樣說的!原來是這樣
    傾城之戀只是純粹的表達愛情?張愛玲可不是這樣說的!原來是這樣張愛玲的作品中有一篇短篇堪稱經典,《傾城之戀》。書如其名,讓人感嘆她的聰明。很多說評論家說張愛玲沒有民族大義,從此部作品可以看出,香港之戰打得血肉模糊,他們倒好意思在那兒談情說愛。
  • 夜讀/張愛玲小說「敘述反諷」,在普通人中間發現傳奇
    的確,張愛玲的語言風格帶有強烈的個性色彩,她借用中國古代小說的最初形態「傳奇」這一名稱,「在普通人中間發現傳奇」,採取全知全能角度和超然態度,使得敘述內容和敘述語調之間構成緊張的藝術「張力」,形成耐人尋味的「敘述反諷」。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歷史進程中,小說是步伐最穩健、成就最大的藝術形式。在短短的幾十年間,中國小說迅速完成了從古代小說向現代小說的嬗變。
  • 不合時宜的故事:張愛玲《傾城之戀》
    《傾城之戀》發表前一個月,張愛玲發表了《封鎖》這篇令胡蘭成從南京到上海探訪張愛玲的小說。在《傾城之戀》公演的四個月前,三十八歲的胡蘭成和二十八歲的張愛玲結婚,就是胡張兩人相戀成婚的時段裡張愛玲寫出了《傾城之戀》。現在可以先透露此小說的結尾:「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麼圓滿的收場。胡琴咿咿啞啞拉著,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的故事──不問也罷!」
  • 張愛玲:傾城之戀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之一。是一篇探討愛情、婚姻和人性在戰亂及其前後,怎樣生存和掙扎的作品。如果你認識從前的我,那麼你就會原諒現在的我。——張愛玲 《傾城之戀》一般的男人,喜歡把女人教壞了,又喜歡去感化壞女人,使她變為好女人——張愛玲 《傾城之戀》
  • 張愛玲《傾城之戀》‖傾一座城,成一雙人?
    這是張愛玲《傾城之戀》中於開頭和結尾處遙相呼應的句子,雖說她在這段故事裡,用一座城的傾覆,來成全了男女主人公的婚姻,但通過這段話,我們還是能感覺到一種悲涼的色彩。讀故事之前,只看題目,我便認定這將是一段美麗的愛情故事;可同時又深知這多少與張愛玲的風格有異。或許並非美滿?
  • 《傾城之戀》跨半個世紀的「傳奇」
    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歲月,這段愛情從小說、話劇到電影,張愛玲筆下的《傾城之戀》(blog)創造了驚人的奇蹟。  張愛玲曾自言:「我希望傾城之戀的觀眾不拿它當個遙遠的傳奇, 它是你貼身的人與事。」六十一年後的今天,這段愛情又一次登上舞臺,張愛玲若泉下有知,可否感受,傳奇並不遙遠。  時間:20世紀40年代。  這是一篇天才女作家的成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