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城之戀》:從張愛玲的生活經歷,解析張愛玲感情觀

2020-12-08 愛讀書的百合

導讀:張愛玲原名張煐,原籍河北豐潤,1920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麥根路(今泰興路)。她3歲開始接受私塾教育,12歲發表在聖瑪利亞校刊發表第一篇文章《不幸的她》。而張愛玲真正被人熟知是1938年在上海《紫羅蘭》雜誌發表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後又較陸續發表了《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經》、《傾城之戀》等一系列小說,而《傾城之戀》被很多人肯定並喜歡。

從表面上看《傾城之戀》講述是的一個離婚女人白流蘇在娘家受到的冷眼與鄙視,後又與範柳原陰差陽錯的愛情。而實際是在表達張愛玲自己的感情觀:漠然、算計、清醒和無處話悽涼的悲傷。

01 從《傾城之戀》的語言風格看白流蘇對感情的態度

對於張愛玲我是非常喜歡的,幾乎讀完了她所有小說作品,雖然讀的時候覺得情緒太壓抑,但是還是忍不住跟她書中的人物產生共情。那些或冷漠或無情或悲傷的人物總是不斷的拆穿愛情、婚姻最真實的模樣,比如《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

故事要從白家排行老六的白流蘇離婚後,住在娘家遭遇的冷眼冷語開始。幾年前白流蘇帶著離婚後分得的家產投奔了娘家,然而當她從夫家帶來的家產被幾個哥哥席捲完後又對她產生了厭棄。在得知白流蘇前夫死後,她的家人們想方設法趕走這個「吃閒飯」的妹妹。

三爺道:「六妹,話不是這樣說。他當初有許多對不起你的地方,我們全都知道。現在人已經死了,難道你還記在心裡?他丟下的那兩個姨奶奶,自然是守不住的。你這會堂堂正正回去替他戴孝主喪,誰敢笑你?你雖然沒生下一男半女,他的侄子多著呢,隨你挑一下,過繼過來。家私雖然不剩下什麼了,他家是個大族,就是撥你看祠堂,也餓不死你。」

白流蘇冷笑道:「三哥替我想得真周到,就可惜晚了一步,婚都離了這麼七八年了。」三爺道:「天理人情,三綱五常,你生是他家的人,死是他家的鬼,樹高千丈,落葉歸根。」

白流蘇聽到這裡氣得渾身發抖,這從張愛玲寫白流蘇「把繡了一半的拖鞋面子抵住了下頜,下頜抖落得仿佛要落下來。」可以看出來流蘇非常的委屈和氣憤,卻在寄人籬下中又不敢反駁什麼。

從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白流蘇的狀態已經在白家無法繼續呆下去了,因為不僅僅是哥哥們惡語相向,而且連白流蘇母親都認為這樣做比較穩妥,換句話說白家對白流蘇的嫌棄已經不是一天兩天。在這種狀態下,離開娘家成了白流蘇唯一的心願,可是儘管處境艱難,白流蘇也沒有選擇去投奔已經離婚了的夫家。在以上對話和白流蘇與範柳原向前一步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白流蘇的三種對感情的態度:

勇敢獨立。白流蘇之所以離婚就是無法容忍前夫的家庭暴力與找姨太太的行為。作為民國時期的女子敢於離婚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在民國時期對於離婚的女人無論從社會地位還是世俗的眼光,都是被人看不起的。在這種狀態下敢於選擇離婚的白流蘇稱得上十分獨立和勇敢了。

愛憎分明。這在白流蘇對於前夫死後的態度上可以看出來,無論是母親還是哥嫂都勸她回到那個夫家守喪,然白流蘇卻斷然拒絕。她雖然在娘家過得十分憋屈,但她更清楚失去的婚姻,冷掉的感情是無法挽回的。這也看出了白流蘇對於感情的態度:愛便愛了,恨就是恨,沒會因為外部施壓而改變。

永不屈服。已經在白家呆不下去的白流蘇,抓住每一個可以改變命運的機會,哪怕遭到家人更鄙視的白眼,她也無所謂。所以她選擇了與範柳原似有若無的情愫。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白流蘇並不是死乞白賴的狂烈追求,而是以略顯羞澀和勇往直前的果敢一路向前。

而在某種程度上解析白流蘇的感情觀,也正是張愛玲自身的寫照,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可以從張愛玲與胡蘭成的感情中可以看出,當張愛玲知道胡蘭成有了新歡時,就果斷的不再來往了;另一方面是逃離原有生活,當遇到傷心和絕望的感情時,選擇就是離開一個地方重新開始新生活,比如說張愛玲離開傷心地上海前往美國生活。

02 從人物性格上解析張愛玲對於人物感情的冷漠與動機

性格決定命運,這話說的一點不錯。縱觀張愛玲筆下的人物性格都出奇的相似,那就是:孤獨、冷傲、清醒、算計。而《傾城之戀》中的人物也不例外,如她的哥哥白老三。

三爺直問到她臉上道:「我用了你的錢?我用了你幾個大錢?你住在我們家,吃我們的,喝我們的,從前還罷了,添個人不過添雙筷子,現在你去打聽打聽看,米是什麼價錢?我不提錢,你倒提起錢來了!」

無法想像這話是從白流蘇親哥嘴裡說出來的,也真應了那句話:有錢時,什麼都好使,沒錢時做什麼都是錯的。親人之間算計到這份了,也的確令人感到悲傷。

張愛玲的小說中,不僅僅《傾城之戀》中白流蘇的哥嫂們有這樣的功利和算計的特點,在張愛玲的小說《金鎖》中的七巧也是這樣,整天算計怕別人捲走她的家產,對自己親生女兒都在算計之列。

七巧遙遙向長安屋裡喊道:「你要野男人儘管去找,只別把他帶上門來認我做丈母娘,活活的氣死了我!我只圖個眼不見,心不煩。能夠容我多活兩年,便是姑娘的恩典了!」

異曲同工的是在《第一爐香》中葛薇龍姑姑梁太太對侄女亦是無處不在的相互利用,她之所以肯收留侄女薇龍也不過是想讓薇龍幫她拉攏年輕瀟灑的男子而已。

梁太太問卻扯開道問:「人會彈鋼琴麼?」薇龍道:「學了兩三年,可是手笨,彈得不好。梁太太道:」倒也不必怎麼高明,揀幾首流行歌曲練習練習,人人愛唱的,能伴奏就行了。英國的大人家小姐都會這一手,你跟著我,人機會學點,倒是你的運氣。」

在張愛玲筆下這種人物還有很多,但無一例外展現的親情關係都是:千瘡百孔和有利所圖。

之所以張愛玲筆下的人物出現這樣相似的特點,跟張愛玲自身的經歷有很大關係。這要從她自幼年時代便看盡人世冷暖,從小沒有感受到過親人的溫暖有很大關係:她兩三歲便經歷了母親遠走,即使母親回來後,也是整天與父親吵架,再到父親再娶、後母說話的刻薄。所以在她的眼中,親情不值得珍惜,所有親情關係都是一種交換關係。

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張愛玲筆下的人物大多自私和冷漠了,正所謂:文字是內心世界的映照,幼年生活的不幸是張愛玲一生性格孤傲的根源。

03 從經歷上解析張愛玲性格和冷漠背後的原因

張愛玲所寫的小說中人物之所以冷漠無情,也跟張愛玲的經歷上有很大關係,我從以下三個方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原因:

張愛玲的原生家庭。1924年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便遊學歐洲,撇下了還不滿四歲的張愛玲和不滿三歲張子靜(張愛玲弟弟),這一走便是四年。母親走後,父親對他們姐弟也是疏於關心,每天只是抽鴉片虛度光陰。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四歲的孩子本來應該是被父母寵溺的年齡,但失去母親呵護的張愛玲便早早的體驗了人間悲歡。這也是張愛玲一生悲劇和無法與親人和解的最大芥蒂,因為在張愛玲在親情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關心與疼愛,也無法觸及親情之間的溫暖。

即便四年後母親黃逸梵回了國,母親與父親的爭吵也沒停止過,直到離婚再一次打碎了張愛玲對於美好生活的幻想。更讓張愛玲寒心的是因張愛玲得罪後母孫用蕃而被父親毒打和圈禁,於是她偷跑後離家出走,從此與父親再無聯絡,甚至連父親去世都不曾看過一眼。

而她有名的那句「人生是一襲華麗的袍子,裡面爬滿了蝨子」和她晚年揮之不去的「蝨子強迫症」,可以看出張愛玲一生受原生家庭的困擾根源:極度沒有安全感。

從以上信息中我們可以得出:張愛玲在這個原生家庭中吃的苦、受的傷已經超過一個年輕女孩能承受的極限,一方面是因為她自幼熟讀經典,早已在書中洞察人間冷暖與真相;另一方面是因為自記事起帶給她的創傷與悲傷太過於頻繁,以致於很多年都無法自愈,達成和解。

張愛玲的感情經歷。張愛玲一生中經歷過兩段感情:一段是與胡蘭成,一段是與美國劇作家賴雅。胡蘭成由於看到張愛玲寫的《封鎖》後,慕名對張愛玲進行拜訪,少於見人的張愛玲竟然見了胡蘭成,而且暢談五小時之久,可以說是一見傾心,再見傾城。也可以說在遇到胡蘭成的那兩年期間,是張愛玲寫作的巔峰時期,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達到了巔峰期,比如《金鎖記》、《花凋》、《談女人》、《紅玫瑰與白玫瑰》、《連環套》、《傾城之戀》。

然而生性風流的胡蘭成卻不斷與其他女人日久生情,最終張愛玲拿稿費幫助胡蘭成度過生活上的困難之後果給胡蘭成寫了分手信,信中寫道:「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歡我了的。這次的決心,我是經過一年半的長時間考慮的,彼時唯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難。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的了。」

只是與胡蘭成分手之後的張愛玲便少有作品問世,只有一些為了生計寫的零零散散的小說及散文。這可以看出:與胡蘭成的這段感情耗費了張愛玲半生的力氣與感情。

如果說張愛玲與胡蘭成的感情是轟轟烈烈相忘於江湖的話,那麼張愛玲與賴雅則有「相濡以沫」的相互依附。與賴雅認識時張愛玲36歲,早已過了相信愛情的年紀,如果說促成他們結婚並共同生活的原因,無外乎是:合適過日子,相互溫暖互相照顧。賴雅的出現是張愛玲一生中為數不多的踏實安穩時刻,所以她犧牲去訪問以及深度合作的機會,而選擇了留下照顧生病的賴雅。

經歷了大起大落,經歷了父親和母親漸次離世,也看盡人間悲喜的張愛玲終於達成了與自己的初步和解:接受現實,接受生活。

張愛玲的人際交往。張愛玲一生清高孤傲,與人來往的都不多。早年與姑姑關係稍微密切,後來也不疏於聯絡;跟弟弟張子靜小時候關係親密,但自離家出走後與弟弟也不甚來往;與父母更關係更加生疏,父親去世時,張愛玲保持沉默,選擇了不聞不問,母親臨終前想見張愛玲一面,張愛玲卻買不起去英國看母親的機票;而大學期間與張愛玲關係甚好的炎櫻也逐漸疏於來往。

由此可見,張愛玲的人際交往幾乎是空白的,她的孤傲、她的清高、她的世界都被她自己封鎖在內心深處。

04 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該如何達成和解

每個人的性格無論是脆弱還是絕情,大多數時候不是被寵出來的,而是在幼年多次被忽略,情緒和訴求被父母或親人從來沒看到過,這是原生家庭帶來最大的傷害。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有一個觀念:世間的萬事萬事,都是我們的鏡子。你看著它們時,你也在它們的鏡面上留下鏡像,由此你也可以看到自己。而這面鏡子就是媽媽的注目,換句話說只有在生命早期,媽媽對於嬰兒的關心與注目,嬰兒才會感覺到自己一直存在,也會有著踏實和穩定的安全感。

武志紅提出一個觀點「觸碰你的內在嬰兒」。比如安靜、閉上眼晴,花五分鐘感受自己的存在,足夠放鬆自己。想像這個嬰兒會在什麼位置?有著什麼樣的表情?如何構建他和你的關係,而最終達成與原生家庭的和解,達成自己與生活的和解。

麥家在《人生海海》中說過一句話: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了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這是與傷害進行和解後的握手言和,更是一種聰慧的抉擇。

05 總結

出身名門的大家閨秀張愛玲,有著不俗的寫作天分,本該有著幸福優雅的一生,然而卻半生流離,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讓人不由一聲嘆息!

她的寫作才能毋庸置疑,傅雷曾評論說:《傾城之戀》給人家的印象,仿佛是一座雕刻精工的翡翠寶塔,而非莪特式大寺的一角。美麗的對話,真真假假的捉迷藏,都在心的浮面飄滑;吸引,挑逗,無傷大體的攻守戰,遮飾著虛偽。」

而我們普通人在《傾城之戀》中看到的更多是人間煙火那些小事,無非是生活、感情、歲月、命運的起承轉合。這一切雖然看起來都很好,卻始終空空洞洞的,就像小說的結尾一樣,雖然白流蘇與範柳原因為戰爭終於決定結婚,過歲月靜好的生活,但張愛玲對主人公的愛情與婚姻保持了一貫冷冷的態度,從她的文字中也可以看出:

在這個不可理喻的世界,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顛覆了。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成千上萬的人痛苦著。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麼圓滿的收場。

而懷揣著對愛情、對家庭、對生活的冷眼旁觀與不信任,七十五歲的張愛玲於1995年9月8日(中秋節)得到了解脫,隨著骨灰被撒入太平洋,她華麗而悲傷的一生變為傳奇,對於張愛玲來說抑或是圓滿的結局。

相關焦點

  • 張愛玲《傾城之戀》
    傾覆城池只為你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中,講述了白流蘇與柳原的一段曲折深刻感情,讀張愛玲文章總讓人感到悲情,在唯美中感到了淡淡的悲傷之感。傾覆城池只為你,為你,一座城池又如何?有的愛值得傾城執戀,而有的愛情卻不堪  回首。《傾城之戀》中感覺與張愛玲的經歷關係很大,張愛玲一生追求一種脫離現實的純粹愛情不問緣由,不問經歷,跨越了時間和空間,超越了階級和信仰。
  • 上海·張愛玲·傾城之戀
    諸多的影視作品當中,我想細聊的是《傾城之戀》,張愛玲在一次採訪中被問及最喜愛自己寫的哪部小說,她淡然一笑說「我的小說結局大多不完滿,《傾城之戀》算是擁有完滿結局的一部,要說喜愛應該是她了。」《傾城之戀》講述的是來自上海的白家小姐流蘇,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後,身無分文,在親戚間備受冷嘲熱諷,看盡世態炎涼。
  • 結了兩次婚的張愛玲,經歷了怎樣的傾城之戀?
    張愛玲是一個我比較喜歡的小說家,她善於描寫女性心理,並運用了大量西方的現代主義手法和中國傳統小說筆法創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比如著名的《傾城之戀》。小說之外的張愛玲,也是一個傾國傾城的富貴小姐,是有一身傲骨的才女,她也渴望著屬於自己的傾城之戀,她渴望著獨立和尊嚴地生活,可是她自己的命運卻沒有按寫好的劇本上演,她好像生活在一個無愛的孤島上。
  • 張愛玲與她的《傾城之戀》
    民國時期曾湧現出一大批才女,林徽因、蕭紅、陸小曼、張愛玲。都說亂世出英雄,但是那個年代卻湧現出一大批「巾幗」,她們用文字記錄下那個時代的特徵,記錄下那個時代人性的特點。但她們的愛情之路也是坎坷,其中最讓人憐憫的是便是張愛玲。
  • 張愛玲:傾城之戀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之一。是一篇探討愛情、婚姻和人性在戰亂及其前後,怎樣生存和掙扎的作品。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張愛玲 《傾城之戀》不見你,我拖著孱弱的身軀,過著沒有靈魂舨的病態生活,不想就醫;遇見你,我依舊孱弱,依舊病態,你嘲笑我像一隻藥瓶;我失望到無以復加,殊不知,你說,我恰是醫你的藥;——張愛玲 《傾城之戀
  • 從《傾城之戀》之中,看張愛玲的愛情觀
    本文以《傾城之戀》小說文本為出發點,對張愛玲小說中體現的愛情觀進行分析,張愛玲所思考的「女人的宿命與扮演」問題將在《傾城之戀》小說中作進一步的闡述,由此揭露女性在男權社會下被禁錮的悲慘命運及愛情之於飲食男女的稀缺現實,對於女性社會地位的發展歷程及女性婚戀情感思想變化歷程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 領讀經典-現代文學 |張愛玲:《傾城之戀》
    領讀經典-現代文學 |張愛玲:《傾城之戀》 2020-04-23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傾城之戀》:白流蘇—張愛玲的「自我投射」
    2009年在中國內地上映的電視劇《傾城之戀》,根據張愛玲同名小說改編,故事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的上海,家族走向衰亡後的白家六小姐白流蘇(陳數飾演)嫁給了唐家少爺唐一元(王學兵飾演),但是由於結婚之前並不了解唐家少爺的性子
  • 《傾城之戀》:從白流蘇與範柳原來看張愛玲筆下的愛情
    《傾城之戀》描寫了上海白家小姐流蘇,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離婚後分得的錢財被哥哥敗光後,在娘家備受冷嘲熱諷,看盡世態炎涼,偶然認識了「高富帥」的單身漢範柳原。兩個都曾經有所經歷的男女互相從吸引,相互猜疑試探,最後才得以真心相見,許下天長地久,談了一場傾城之戀。張愛玲的藝術世界中,她精心描述生活中殘忍的真實,刻畫出血淋淋的傷口與骯髒齷齪的橫切面。
  • 張愛玲《傾城之戀》:傾一座城,成一雙人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眾多小說中最為膾炙人口的一部,它講述的是白流蘇與範柳原的一段曲折深刻的感情。在一個動亂的年代裡,人們受到來自社會的種種影響,什麼都被顛覆了,唯一剩下來的、可以依靠的,便只有兩個人之間的感情與關係……在讀《傾城之戀》的時候,小編覺得這篇文章與張愛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張愛玲一生追求一種脫離現實的純粹愛情,不問緣由,不問經歷,跨越了時間和空間,超越了階級和信仰。
  • 鄒靜之PK張愛玲:這是誰的《傾城之戀》?
    36集電視連續劇《傾城之戀》正在央視八套黃金檔熱播。讀過張愛玲所著《傾城之戀》的人們都知道,原小說不過兩萬多字,要將其改編成一部36集的長篇連續劇,不進行大量「注水」根本不可能。然而在將原著內容擴充「膨脹」之後,電視劇版《傾城之戀》是否保留了張愛玲作品的風格呢?連日來,隨著電視劇劇情的推進,這個問題也成了許多「張迷」議論的話題,有人甚至直言不諱地表示,電視劇《傾城之戀》只不過是在「借雞下蛋」,已經很少能看到原著的影子,只聞「鄒味」,難尋「張味」。
  • 張愛玲《傾城之戀》:一對世俗男女的溫情
    ——《傾城之戀》《傾城之戀》是張愛玲較為出名的小說,這是一對世俗男女的溫情故事。初讀這篇小說,男女主角大團圓結局,是喜劇。後面再讀,會發現其實也是一出暗含悲劇的喜劇罷了。故事從白公館一個平淡無奇的夜晚開始,張愛玲用一把胡琴拉開了這個故事的序幕。
  • 張愛玲《傾城之戀》:當婚姻與愛情無關
    才華橫溢,出名趁早 張愛玲是完完全全靠才華寫作的作家,她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發表了大量的很優秀的作品。今天要講的這本《傾城之戀》也是在她23歲左右發表的。 在這一年她同時創作出許多優秀的作品,所以她的真實創作年齡是很小的,也體現她的才華。
  • 張愛玲《傾城之戀》改編電視劇即將上映
    張愛玲《傾城之戀》改編電視劇即將上映 正當《我的團長我的團》雄霸多家地方衛視之際,改編自張愛玲同名小說,由鄒靜之編劇、監製,夢繼導演,陳數、黃覺、王學兵等主演的電視劇《傾城之戀》將於3月14日登陸央視8套。
  • 張愛玲與胡蘭成:張愛玲的傾城之戀,這是她最美好黃金時代!
    張愛玲的小說大部分是在描寫愛情,如果讀過張愛玲小說的人,肯定會想:張愛玲定是個感情經歷豐富的情場高手,不然怎麼把男女的愛情描寫的如此動情呢?張愛玲的第一段愛情也是因為張愛玲的小說而起。1994年的一天,一個男人在沙發上百無聊賴的翻看著雜誌。
  • 從《傾城之戀》普通人的傳奇中,解析張愛玲的寫作風格和藝術目的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愛情故事中唯一以圓滿收尾的作品,是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小說之一。小說主要寫了離婚後的白流蘇住在娘家,受盡哥嫂,家人的嫌棄和白眼,不得已,想通過嫁人來尋求出路;而富家公子範柳原愛她卻無意婚姻,在淪陷的香港中,患難與共的兩個人,終結秦晉之好。
  • 張愛玲《傾城之戀》:如果婚姻與愛情無關
    才華橫溢,出名趁早張愛玲是完完全全靠才華寫作的作家,她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發表了大量的很優秀的作品。今天要講的這本《傾城之戀》也是在她23歲左右發表的。在這一年她同時創作出許多優秀的作品,所以她的真實創作年齡是很小的,也體現她的才華。
  • 張愛玲:《傾城之戀》廢墟裡開出的一朵花
    1942年,戰爭已經爆發,張愛玲被迫中止香港的學業回到上海。此時的上海已是一座孤島,卻成就了張愛玲。如柯靈所說「上海的淪陷,給了她機會。」張愛玲說過「出名要趁早」。23歲的她回到上海,在這兩年裡,她文思泉湧,作為一位出色的上海世情的描摹者,她為上海人寫了一本又一本傳奇。《傾城之戀》,發表於1943年,是張愛玲作品中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之一。
  • 傾城之戀:張愛玲,微微一笑很傾城
    朋友送我一本《張愛玲文集》,被壓在書櫃的角落裡,已經很久了。直到最近幾個月,心中突然升起一種想要走進她的世界的衝動,才開始翻找。找到後,拍拍書面的塵埃,捧一杯清茶,向窗而坐,開始讀書之旅。作品集收錄了張愛玲先生主要的小說和散文,包括《傾城之戀》《沉香屑》《金鎖記》《愛》《走,到樓上去》等等。《傾城之戀》通過一個神話般的結構,用一座城池的傾覆來成全一段關於「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童話,它使白流蘇和範柳原原本狹隘的愛情由複雜轉為單純。
  • 《傾城之戀》登陸央視 張愛玲小說螢屏再現
    張愛玲的小說《傾城之戀》只有不足2萬字,如今被搬上螢屏,讓有「中國第一編劇」之稱的鄒靜之擴充至34集。華策影視出品的電視劇《傾城之戀》將於本周六在央視八套黃金檔播出。昨天,鄒靜之與女主角陳數一同出席開播發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