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從知行合一的認知,到對於心學的理解,是陽明心學的基礎

2020-12-09 今夜文學

王陽明:從對於心學的理解,到知行合一的認知,是陽明心學的基礎。

貴州的提學副使席書佩服王陽明的文章,現在又敬重王陽明的道行,就到貴州龍場,向王陽明討教朱陸的異同。王陽明並沒有正面回答問題,也沒有談論朱陸各自的學歷,直接說到自己新學的一個新的境界。席書聽了半天也不明就裡,在他面前展開的是一個新的天地,是朱子陸子也沒有說過的東西,他已有的知識和思想也消化不了這些東西,於是就懷疑而去。

王陽明自然是無可無不可的,自己回貴陽去了,哪知道席書第二天又返回貴州龍場。顯然王陽明的那一套,點到了他的痛處,他懷疑王陽明是在用自己杜撰異想天開的東西標新立異,王陽明就說,我自己起初也怕有違聖學,所以拿經書的驗證。但是,結果不但與經典合謀,還正得聖人本意。

比如說《大學》在一本書裡面就說明德親民,其實只要能盡其性之本體,自然能夠做到這些,傳說的君子小人,其次君子小人之分也只是能達到誠意和不能達到誠意吧。一部大學反反覆覆強調修身的功夫只是誠意,修齊治平的起點是修身,格物致知的觀念,在於一無所祈,心無所放,以及不正,以歸其正。

我們下面選了一段《傳習錄》的一句話,王陽明對於親民的一個態度:愛問在親民,朱子謂當作新民,後章「作新民」之文四,亦有據,先生以為義。從舊本,作親民,亦有所據否。

徐愛問王陽明,大學裡面的在親民這一句,朱熹先生認為應該改為新民,後面有一章作新民文字,似乎也可以作為憑據,先生認為應該遵照舊本作新民講,有什麼根據嗎?

王陽明先生就說,作心門的新字,是自心之明的意思,與在新民中的新的含義不同,這怎麼能作為證據呢?作字與親 字相應,但不是新的意思,下面的治國平天下的地方,對於新沒有闡釋,比如說君子賢其賢而其輕巧,而樂其樂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名之,所悟落之,此之謂民之父母之類都是親的意思。親民就好像孟子所的親親仁民的意思,對他們親就是對他們新民的意思,因為老百姓缺乏親和,讓百姓互敬互愛。

學愛問王陽明:至善只求出清新。恐於天下事理又不能盡。王陽明回答說: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傳習錄在一本書開頭的部分都是心學最基本最首要的東西,比如說心即理三個字,就是王陽明心學成本書的一個核心,也是心學和理學根本分歧所在。在闡述了王陽明這個命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來看一下關於新心和理,朱熹對這件事情是怎麼定義的?

在朱熹那裡,你可以派生天地萬物的宇宙本體,離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資本也所謂形而上,就是形體未成之前,也就是天地萬物還沒有形成的時候。朱熹說理是天地萬物形成之前的道,也就是等於說裡是永恆的,超驗的,抽象的。

他曾經用這樣一種語言去描述裡,不同於物,只是潔淨空闊的世界,無行跡,而心是什麼呢?朱喜說心者人之知覺,竹語聲而應是悟者也。這句話很容易理解,就是說,心具有能知,能覺得功能是身體的一個處長,仍以此知覺功能便能與外在的事物打交道,但是關於心的話並沒有說完。

正因為朱熹認為是抽象永恆無情無忌,超乎個體的,並不是人心。當下能夠直接認識的,所以人才要格物窮理,到事物中去,把天理找出來。而對於王陽明來說,王陽明與朱熹的根本不同的地方就是他沒有把心做成兩份,分什麼人心和道心。而認為心即是天理,在王陽明看來,就是你當下能夠直接體驗的這個心。這個能視聽言動的心,便是天地萬物的本體。便是超越時空的本源,他說心也者,無所得之,天之理也,無間於天,人無分於古今,用陸九淵的話說就是萬物森然於方寸之間,滿心而發。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還有這樣一句話叫做,決然以聖人為人人可到,便自有擔當了。

這就是陽明心學最核心的精神價值,也是王陽明留給很多人更重要的一個精神遺產,主體性的確立和主體意識的高揚,在王陽明看來,成聖成賢的潛能和行動,都是內在於我的生命之中。因為人格完善和自我實現,便是與生俱來的責任,因為你是金礦,所以必須成為金子。同時又有我天賦的權利,任何外在的遭遇都無法剝奪金子的一個本色,人的主動性,自信心也在這裡顯露無疑。

我們說一個不恰當的比方,假如說你是一個窮二代,而朱熹和王陽明是兩個教人如何發財的成功學老師。那麼朱熹可能教給你的方法就是說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今天掙8000,明天掙1萬,日積月累,也會變得非常富有。當你覺得朱老師說的有點空蕩之外。王陽明就會告訴你說,你本來就擁有了很多東西,幹嘛要在這裡裝窮呢?這也是王陽明心學最重要的一個法則。

那麼對於王陽明的心學來說,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一個核心命題,如果把陽明心學看成是一個劍,那麼心即理就是一個劍柄,知行合一就是鋒利的劍刃。很多人都認為,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的意思就是拿理論和實踐統一,或者說理論和實踐不可分離。

這樣的認識並不是一個真正的認識,你至少也是一個很膚淺的理解。事實上只並不是指理論型,也不是只行動,因為理論雖然可以指導實踐。但是本身不是實踐,對於王陽明知和行的理解就是理論和實踐的時候,已經把知和行兩種不同的東西融為一體。所以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本身也就是知和行,本來就是一件事情的一個意思,只是為了方便表達,才分成了兩個。

相關焦點

  •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陽明心學
    許先生強調,平和縣既是陽明先生率兵平寇立功的第一站,也是其偉大思想的傳播地,更是王陽明因地名縣的實踐地。平和縣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亂到治,與陽明先生有著密不可分的歷史淵源,充分彰顯了其「知行合一」學說的民族精神。認為本次首屆海峽兩岸陽明心學峰會,「開兩岸共同研究、弘揚陽明心學的先河,對增強兩岸文化自信、促進國家統一,庇佑兩岸民眾同享中華振興的福祉,具有特殊的意義」。
  • 陽明心學:心外無物,知行合一
    南宋人陸九淵是心學的鼻祖,他說「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強調本心的主體意識。「鵝湖之會」中,他和理學家朱熹見了一面,彼此誰也沒說服誰,由於執政者最後選擇了朱熹的學說,而盛行了幾百年。陸九淵的心學由於沒有傳人,很長時間處在一個沉寂的狀態,直到三百年後,王陽明的出現,心學開始發揚光大。格竹子,開悟王陽明本名王守仁,曾隱居於會稽陽明洞,陽明是他的號。最初時,他學的是朱熹的理學,理學主張「物物皆有理」,強調通過格物來明白事物的道理。
  • 陽明心學:心外無物,知行合一
    陸九淵的心學由於沒有傳人,很長時間處在一個沉寂的狀態,直到三百年後,王陽明的出現,心學開始發揚光大。格竹子,開悟王陽明本名王守仁,曾隱居於會稽陽明洞,陽明是他的號。王陽明有一次格竹子,希望通過觀察、思考「格」出竹子的道理來。結果格了好多天,還是沒想通,還因此生了一場大病。通過這件事,王陽明突然開悟了,他認為朱熹的學說存在問題,他說:「謬以三十年,於今吾始悔。」開始拋棄理學學習陸九淵的心學,隨著對心學的認知加深,他對陸九的學說更加推崇,他說:「聖人之學,心學也。」
  • 欲成大事者,必讀王陽明,論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
    王陽明與其心學理論簡介「千古第一完人」是對明代心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的評價。他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集立德、立言、立功為一身的奇人,他曾和孔子同被稱為「完人」,他也被後世譽為百年來第一精神導師。陽明心學是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明清以來,很多人都是他的崇拜者,比如曾國藩、日本的經營之聖稻盛和夫都是王陽明「心學」的堅定追隨者。
  • 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也,王陽明的陽明心學原來這麼有用!
    今天咱們學習一下陽明心學的致良知理論。良知固然是先驗的,但致良知是一個過程,致也就是達到的意思,達到良知並不能只靠空想而完全離開後天的實踐活動,只有在具體行動當中才能更好地理解良知,並把良知傳遞到具體事物中。
  •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哲學思辯,為陽明心學奠定了哲學基礎
    當人類進化到將「世界觀」和「人生觀」理論化的時候,就會形成人格處世的普世指導意義的哲學理論。如果還沒有形成這樣普世意義的哲學理論,人類社會就不算是健全和進步的。所以,任何時代都需要高於當時世俗的普世價值的哲學理論引領,使社會保持進化發展的容量和動力。
  • 陽明心學和道學淵源頗深,知行合一也是內聖外王
    王守仁是明代心學的代表人物,他對於理學的貢獻比起宋代朱熹來說也不遑多讓。或許也是因為王守仁的陽明心學,明朝在儒學理學的造詣上能夠和宋代媲美。王守仁是弘治十二年的進士,可他的仕途卻並沒有一帆風順。弘治一朝歷任刑部和兵部主事,到了正德朝卻因為得罪劉瑾被貶,最終流落地方。其實探究王守仁的為官生涯,他在地方上平亂的功績都大於在政治中央為官的政績。或許他更適合當一個軍事家。如果只是這樣,那王守仁的名氣也不至於像今天那麼大了,或許也就是被貶地方讓他有了專心做學問的時間。王守仁對於儒學或者說理學始終是有著獨到的見解的。
  •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真正含義如何理解?真知在行,假知停留在想
    ,可以說是後人學習陽明心學的第一素材,《傳習錄》之於王陽明,恰如《論語》之於孔子。他們的出現都是來源於古人對於儒家早期經典理解上的分歧。其實王陽明在這裡強調的是人心對於花的感應,而不是強調花的是否存在的問題,也就是說此花不在你心外,其實是指心是發生意義的源泉,人心沒有去感應外在世界,儘管五彩繽紛,但對我毫無意義可言。
  • 領悟人生哲學—學《王陽明心學》拓寬你的「格局」
    有的朋友可能問了,我們為什麼要學習《王陽明心學》,王陽明一個明朝人距今已經有500年了,那麼久遠的一個人他的思想對我們今天的生活真的有用嗎?那麼我們先看看歷史上有哪些歷史名人受其思想影響,而名垂青史!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曾國藩常年研讀王陽明心學,為他攻打太平天國立下汗馬功勞!孫中山先生為了探索救國之路也潛心研究陽明心學,先生撰寫「建國方略」中最先強調的就是心學的建立的重要性。毛主席在少年時期,就學習陽明心學和傳習錄,並逐字做批註筆記。
  • 如何理解王陽明心學「四句教」
    陽明心學是我國儒家學說的一座高峰,王陽明本人就是釋儒道集大成者,可以說他創立的心學也集中體現了那個時代的古人智慧之前曾經塗鴉過一個關於王陽明心學文章認為心學可以概括為三句話:心外無物心即理也,致良知,知行合一。需要坦誠的是,本人對於心學沒有系統研究,只是憑藉自己一知半解,按照心理學視野做個解讀而已。
  • 學陽明心學
    之前我就看過酈波老師的《曾國藩家訓》,但是對比一下關於王陽明的講習,感覺陽明心學對酈波老師的影響更為深遠一些,或者換句話說:酈波老師就是陽明心學的忠實支持者,也是對陽明心學有足夠心得體會的實踐者。我花了差不多一個多星期不間斷地看完了酈波老師的視頻,對王陽明提出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有了初步的感知,不敢說我對這些理論有多大的研究,但依然讓我有足夠的認同感。
  • 陽明學是當代的「顯學」(陽明心學之一)
    王陽明的生平事功與學術思想,一向受到學術界的重視與研究。近年來,王陽明與陽明心學由於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注與闡述,使陽明心學在廣大幹部群眾中迅速普及,大有成為當代「顯學」之勢。王陽明是紹興深為驕傲和自豪的古越之子,6月17日至19日,第二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紹興閉幕論壇在我市舉行,一時間,學習、研究、探討陽明心學之風在古越大地掀起。
  • 《王陽明心學》初探知行合一的思想真理,心學等於心理學?
    王陽明成就王陽明生於1472明朝明憲宗成化八年一個富裕的家族,原名王守仁自號陽明子,故稱王陽明,從小細心研習儒家、道家、佛家,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文學家。《王陽明心學》作者王覺仁用通俗易懂的話語解讀王陽明心學的經典《傳習錄》,簡潔又不失趣味地闡釋了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讓我們現在的讀者輕鬆領悟心學的深奧智慧精髓,修煉自我的強大內心,開啟未來,獲得理想事業和幸福人生。
  • 《2021王陽明心學日曆》:日積月累通曉知行合一智慧
    ,每月一則心學故事,日積月累通曉知行合一的大智慧!◆ 每天一金句:王陽明心學的要點,每天一句話全包括!◆ 每句一解讀:從難懂到好懂,只差一段講解的距離!◆ 每月一故事:其實是王陽明心學案例合集!每個人都能在王陽明心學中尋找到智慧和力量。《王陽明心學日曆》從大量王陽明心學著作中,挑選出了365句對生活有用的心學金句,你不必花大把時間研究學習,只需在翻過一頁頁日曆的零碎時間裡,每天讀一句心學語錄,就能在日積月累中通曉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
  • 陽明心學讀書會:「心學的智慧」
    他創立的陽明心學,曾經影響了很多人。關於陽明心學,國家領導人曾強調:「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作為中國人,不可不知王陽明。」繼承和傳播陽明文化是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廣大黨員幹部、人民群眾文化自信的題中之義。
  • 陽明心學——偉大的知行合一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命的跋涉不能停止,陽明心學中人生的終極光明追求是理想,它需要王勃那種「窮且益堅 在普通人的概念裡,知行合一就是知道並勇於實踐,知和行是分裂開的,但在陽明心學的知識體系裡,知行合一是一個合一的價值觀
  • 陽明心學——感悟
    知行合一,這個詞大多數人都有所耳聞,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了解其來源、體會其深刻含義。知行合一是偉大思想——心學的精髓。心學的創始人則是流芳千古的王陽明先生。王陽明何許人也,王陽明,字伯安,名守仁,浙江餘姚人。明朝偉大的哲學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心學」集大成者。
  • 王陽明和他的陽明心學 - 中國三門峽網 - 三門峽市委宣傳部...
    我今天分享的王陽明和他的心學,不是特指某本書,而是綜合了多本王陽明的心得筆記所感,因為它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曾國藩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說:「五百年來,儒家的源頭活水就在王陽明,21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    一個人如果用心,天下就沒有難事。
  • 陽明心學讀書會:「心學的智慧」
    王陽明先生是中國歷史上集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教育家等於一身,在「文治」和「武功」兩個方面都取得了極大成就,中國歷史上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的全能大儒。他創立的陽明心學,曾經影響了很多人。繼承和傳播陽明文化是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廣大黨員幹部、人民群眾文化自信的題中之義。
  • 王陽明心學日曆 | 每天看一頁,頓悟知行合一
    很多人都遇到過這樣的困惑:年初躊躇滿志,但一到年末,就發現之前制定的目標都還沒完成。其實這背後的原因,就是沒有做到知行合一。但現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很多人無法拿出整塊的時間學習陽明心學;又或者缺乏專業人士帶路,無法掌握心學的精髓。這時候,這套《2021王陽明心學日曆》就顯示出它的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