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成大事者,必讀王陽明,論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

2020-07-29 虔瓏說

王陽明與其心學理論簡介

「千古第一完人」是對明代心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的評價。他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集立德、立言、立功為一身的奇人,他曾和孔子同被稱為「完人」,他也被後世譽為百年來第一精神導師。陽明心學是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明清以來,很多人都是他的崇拜者,比如曾國藩、日本的經營之聖稻盛和夫都是王陽明「心學」的堅定追隨者。曾國藩戰亂期間,苦心學習陽明心學,後帶領軍隊士兵進攻太平天國,歷時十二年攻克完成,再造乾坤。稻盛和夫將他的兩家公司發展成為世界五百強,這其中的秘訣離不開王陽明心學提到的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在品德、學問、事業發展、人際交往等方面都提出了非常重要的人生哲理。

欲成大事者,必讀王陽明,論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

王陽明

王陽明格竹事跡

王陽明在其12歲的時候,就曾請問他的私塾老師:何為天下第一等大事?他的老師告訴他如今第一等大事即為考取功名。因為當年所有人的出路只有一個,就是考取功名得中狀元。但此時年僅12歲的王陽明卻不這樣認為,他覺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句話就表明從小王陽明想成為一代聖人,他想成為像老子、孔夫子這樣的聖人。王陽明認為孔子和自己一樣,都是人,他們可以成為一代賢人,自己也一定可以。從此,王陽明立下大志要成為一代聖人。

欲成大事者,必讀王陽明,論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

孔子

一心想要成為聖人的王陽明一直相信朱熹的「格物致知」學說。當時的他為了實踐驗證,親自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希望可以格出竹子之理。但結果卻是什麼也沒有悟出來還把自己累倒了。這段刻骨銘心的經歷讓他改變了自己的看法。《傳習錄》記載到:「眾人只說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說去用!」,這就表明當時的王陽明根據自己的格竹實踐,提出了對朱熹的「格物致知」的反駁。

欲成大事者,必讀王陽明,論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

王陽明

他認為朱熹的「格物致知」中,認識的對象是自然事物,認識的方法是通過自己的觀察,認識的目的增進知識這個觀點是不正確的,隨即提出自己的「致良知」。王陽明提出的「致良知」論中,將認識的對象應該是自己的心靈,認識的方法應該是自我反省,並將自己心中的認知推廣到外部的事物中,其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這與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在原則性上沒有區別。

欲成大事者,必讀王陽明,論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

朱熹

對程朱理學的懷疑到自我飛躍,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

程朱理學是客觀的唯心主義,它將人性與理學分為了不同的幾個方面,主要主張的是人性本惡,人的欲望是非常有罪惡感的;但是王陽明的心學卻不這樣認為,心學主要是從主觀上來看唯心主義的,心學中認為人性和理學是同一個概念,它主張的是人要自覺地控制自己內心的欲望,對程朱理學中提出的人性本惡的不贊同的。

欲成大事者,必讀王陽明,論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

王陽明私塾

在人性的這個角度上,程朱理學提出「存天理,滅人慾」,而現實生活中,帝王荒淫無道,身為大臣從不以身作則,各個朝廷為官為將卻不作為,百姓們過著民不聊生的日子。這種條件下,哪還有君臣、父子關係的稱呼觀念?只有在人們心中才可以得到實現,這也從另一方面印證了王陽明的「致良知」論。明清後期,王陽明心學最終取代程朱理學,逐漸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成為統治地位的理學。

欲成大事者,必讀王陽明,論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

王陽明雕像

王陽明的心路歷程

王陽明在創辦心學的道路上是非常崎嶇的,他12歲立志要成為一代賢人,卻在他人生的二十多年時間中,都陷入了不可自拔的自我懷疑和否定中。但是,他一生對心學的研究是存在三個歷程的。在他十二歲時,王陽明進入私塾學習,第二年,自己的母親就離開人世,這對年少的他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挫折,但王陽明志存高遠,這種打擊對他來說不足為事,可見他有著與常人不同尋常的心思。後他與自己的老師談論天下最要緊的事是什麼,他就提出自己的觀點,認為天下最要緊的事就是讀書做一個聖賢的人。加上當時國家連年戰爭不斷,於是年幼的他立下大志要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欲成大事者,必讀王陽明,論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

王陽明劇照

17歲的王陽明認為朱熹的「格物致知」論有他的道理,遂在自家院中盯著竹子看了七天七夜想要弄明白朱熹提出「格物致知」的主旨,他不知道朱熹當時主張的是萬物各有其理,但合之才才是「格物致知」的最高理解。王陽明此次想通過格竹立刻頓悟最深刻的理解是不可能的。這讓他第一次對自己產生了懷疑與否定。

欲成大事者,必讀王陽明,論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

朱熹

27歲的王陽明重新修學研究聖學,他不但勤奮用功讀書,還走遍天下尋找良師益友,但結果卻一無所獲。後來,他開始有意識的循序漸進地窮理,努力使物之理與自己身心融為一體。於是他開始在老家遊山玩水,後聽到道士講到養生之道,遂遁出塵世、隱逸山林。34歲的他開始提倡聖學,他想要挽救那些沉浸於辭章記誦中的學者,但沒過多久,就因為自己提倡的聖學被人認為是博取名聲的異端邪說,於是他又生起隱遁之心,萌生退意。這是王陽明一生中三大對自己的懷疑和否定。

欲成大事者,必讀王陽明,論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

王陽明劇照

直到公元1508年,中國歷史上發生了一件重大意義的事件——龍場悟道。當時王陽明因得罪皇上被貶至窮鄉僻壤貴州龍場,被貶後的他與世隔絕,卻在龍場中悟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在龍場寫出的這段教條被後世稱為龍場悟道。從這之後,王陽明才算徹底堅定自己的儒家聖學志向和道路,最終也沒有辜負自己少年時期的理想。在這之後,王陽明開始立院講學,將自己的聖學之道傳播至天下。

相關焦點

  • 欲成大事者,必讀王陽明
    孫中山直言自己「沉醉於中國哲學大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毛澤東則是因為受到了陽明心學的影響,去鬧市看書以修心;陶行知更是由於敬奉陽明心學,將自己的原名文俊直接更名為王陽明用自身的經歷和智慧,匯聚成了「陽明心學」告訴我們: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要知道自己該如何超越自己的聰明優秀,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陽明學不僅是治心之學,更是治神之學,是醫治靈魂的學問。
  •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陽明心學
    許先生強調,平和縣既是陽明先生率兵平寇立功的第一站,也是其偉大思想的傳播地,更是王陽明因地名縣的實踐地。平和縣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亂到治,與陽明先生有著密不可分的歷史淵源,充分彰顯了其「知行合一」學說的民族精神。認為本次首屆海峽兩岸陽明心學峰會,「開兩岸共同研究、弘揚陽明心學的先河,對增強兩岸文化自信、促進國家統一,庇佑兩岸民眾同享中華振興的福祉,具有特殊的意義」。
  •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哲學思辯,為陽明心學奠定了哲學基礎
    王陽明將「知行」合為一體,是他一生最大的哲學貢獻。「知」是人類知識寶庫的總和,在哲學中被表述為「知識論」;而「行」,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來形容就是「實踐」,屬於「方法論」範疇。將「知識論」與「方法論」相統一,構成人類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 王陽明:從知行合一的認知,到對於心學的理解,是陽明心學的基礎
    王陽明:從對於心學的理解,到知行合一的認知,是陽明心學的基礎。貴州的提學副使席書佩服王陽明的文章,現在又敬重王陽明的道行,就到貴州龍場,向王陽明討教朱陸的異同。王陽明並沒有正面回答問題,也沒有談論朱陸各自的學歷,直接說到自己新學的一個新的境界。
  • 陽明心學:心外無物,知行合一
    南宋人陸九淵是心學的鼻祖,他說「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強調本心的主體意識。「鵝湖之會」中,他和理學家朱熹見了一面,彼此誰也沒說服誰,由於執政者最後選擇了朱熹的學說,而盛行了幾百年。陸九淵的心學由於沒有傳人,很長時間處在一個沉寂的狀態,直到三百年後,王陽明的出現,心學開始發揚光大。格竹子,開悟王陽明本名王守仁,曾隱居於會稽陽明洞,陽明是他的號。最初時,他學的是朱熹的理學,理學主張「物物皆有理」,強調通過格物來明白事物的道理。
  • 陽明心學:心外無物,知行合一
    陸九淵的心學由於沒有傳人,很長時間處在一個沉寂的狀態,直到三百年後,王陽明的出現,心學開始發揚光大。格竹子,開悟王陽明本名王守仁,曾隱居於會稽陽明洞,陽明是他的號。王陽明有一次格竹子,希望通過觀察、思考「格」出竹子的道理來。結果格了好多天,還是沒想通,還因此生了一場大病。通過這件事,王陽明突然開悟了,他認為朱熹的學說存在問題,他說:「謬以三十年,於今吾始悔。」開始拋棄理學學習陸九淵的心學,隨著對心學的認知加深,他對陸九的學說更加推崇,他說:「聖人之學,心學也。」
  • 石墨楊推薦《明朝一哥王陽明》
    這是中國傳媒大學陽明書院特聘教授、王陽明研究專家呂崢代表作。寫透王陽明察己知人、知行合一的聖雄智慧。 作者呂崢,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師從心學大家周月亮。現為中國傳媒大學陽明書院特聘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2019文化類影響力作家,魯迅文學院網絡文學作家班學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知行書院特聘導師。連續四次成為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嘉賓。 已出版作品:《非如此不可:顧準傳》《你不必向這個世界證明什麼》《命運反覆無常,你要洞察人心》《天機破:王陽明》(長篇小說)。
  • #陽明心學#三體合一論
    陽明心學是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色的哲學思想,哲學意義上的陽明心學是什麼呢?陽明心學以良知為源點,以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為路徑和進階,以實現萬物一體之仁為終極,以構建人的主體性為主旨,把人從迷失於本體和客體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以主體統領本體和客體,實現三體統一與平衡,最終實現人的主體的覺醒、體履、磨礪而達至我心光明、萬物一體之仁的崇高境界。
  • 《2021王陽明心學日曆》:日積月累通曉知行合一智慧
    ,每月一則心學故事,日積月累通曉知行合一的大智慧!,每月一則心學故事,日積月累通曉知行合一的大智慧!每個人都能在王陽明心學中尋找到智慧和力量。《王陽明心學日曆》從大量王陽明心學著作中,挑選出了365句對生活有用的心學金句,你不必花大把時間研究學習,只需在翻過一頁頁日曆的零碎時間裡,每天讀一句心學語錄,就能在日積月累中通曉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
  • 陽明心學,讓我們更聰明的看待世界
    02 陽明心學那什麼是陽明心學呢? 陽明心學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在王陽明看來,「知行合一」不是說知道了就要去做,更不是說行動要和內心的想法契合,而是「知道」和「做到」本就是一回事,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道了就一定會做到,之所以沒有做到,是因為不曾真的知道。這和今天大多人的理解區別很大。陽明心學和程朱理學的另一個重大區別在於——如何看待「知」和「行」的問題。
  • 王陽明心學日曆 | 每天看一頁,頓悟知行合一
    今年,全新的《2021王陽明心學日曆》重磅回歸,名言、故事、解讀統統換新!保持每天進步一點點的理念,繼續幫你不動聲色,通曉知行合一的人生大智慧!但現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很多人無法拿出整塊的時間學習陽明心學;又或者缺乏專業人士帶路,無法掌握心學的精髓。這時候,這套《2021王陽明心學日曆》就顯示出它的作用了!
  • 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也,王陽明的陽明心學原來這麼有用!
    今天咱們學習一下陽明心學的致良知理論。良知固然是先驗的,但致良知是一個過程,致也就是達到的意思,達到良知並不能只靠空想而完全離開後天的實踐活動,只有在具體行動當中才能更好地理解良知,並把良知傳遞到具體事物中。
  • 論陽明格竹,知行合一,挖井和問答,各宗教格物的分別~心學感悟篇
    小編對陽明心學的研究有好長的一段時間了,剛進入百度百家號時取的名稱就叫「思達米格物」一直沿用至今。我的座右銘就是下圖的「格物窮理」。心學的知與行也一直在踐行著,下面把心學的感悟分享給大家主流心學著作有個特點就是要講王陽明的傳奇故事,為什麼呢?講著講著就把觀點帶進去了。其他的都不需要解釋了。比如這個變味的陽明格竹典故。非常不正確。愚蠢的編撰者是怎麼說的呢?他們居然說,陽明先生格竹格了七天七夜什麼也沒格出來,於是領悟出天下萬物格了也沒什麼卵用,還得回到心裡來格物!離開物而去心裡格物——這就是所謂「心學專家」!
  • 知行合一,大學生談王陽明
    根據紹興日報的報導:10月31日,作為2020陽明心學大會分論壇,「走近王陽明——首屆全國大學生知行合一傳習論壇」在紹興文理學院舉行。來自全國各地33所高校的大學生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陽明思想。這也是陽明心學大會首次面向大學生開設分論壇。
  • 王陽明是何時始論「知行合一」的?專家學者龍場論壇上找答案
    10月29日,陽明心學·龍場論壇——王陽明始論「知行合一」510年學術研討會在王學聖地秀美修文舉行。來自全國各地陽明心學專家及愛好者200餘人齊聚修文,共襄聖學,探討「知行合一」的時代價值,進一步傳承、弘揚和倡導「知行合一」思想。
  • 讀《王陽明四句教》,品「陽明心學」人生哲理!
    這是《王陽明四句教》,也稱為「心學四決」,是「陽明心學」的思想精髓所在,也是「陽明心學」對於如何踐行「知行合一」的具體指導,本文就讓我們通過「心學四決」,共同體味「陽明心學」給我們的人生啟迪吧!無善無噁心之體這句話的大概意思就是:無善無惡是心之本體,即「陽明心學」當中的「天理」,它處於「未發」的狀態。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人脈次之,修煉4字真言,註定是人上人
    王陽明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更是「陽明心學」的創始人,陽明心學一經出世,影響了很多人,像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匪淺在如今這個快速發展,物質欲望性的社會,相信沒有人願意一輩子碌碌無為「知」字真言:立志由心,人貴自知男人慾成大器,不可無志向,但立志的前提是有自知之明,王陽明指出,立志一定要正確,要認識自己的能力,立一個符合自己的客觀情況、符合客觀規律的志向。而不是一腔熱血,盲目追求,雖然年輕需要盡情拼搏,但要用對方向,也要明確正視自己的能力。
  • 王陽明心學智慧:中年男人慾有所突破,人脈次之,需牢記4字真言
    王陽明心學智慧:中年男人慾有所突破,人脈次之,需牢記4字真言人類歷史上,有2個5歲才開始講話的人,都對人類世界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一個是德國的愛因斯坦,他的相對論,改變了人們對宇宙的認知;一個是我們中國的王陽明,他的心學,改變了人們對自我的認知。
  • 度陰山:二十八個字讀懂陽明心學,打通你人生的任督二脈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 倘若你不了解王陽明「萬物一體」(把天地萬物都當作自己身體、心靈的一部分)的世界觀,你就不明白他為何主張「人人平等」的人生觀,更不會明白,他為什麼要人知行合一。 陽明心學專家度陰山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事,人脈是次要,悟透3字真言餘生順風又順水
    都說男人慾成大器,成就一番事業,需要眾多的人脈與錢,殊不知王陽明卻認為,男人的下半生運勢,靠的並不是錢和人脈。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個道理放到男人身上一樣適用。好男兒志在四方,想變成一個成功的男人,需要具備眾多要素,除了不可或缺的人脈,王陽明的三字真言一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