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完人」是對明代心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的評價。他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集立德、立言、立功為一身的奇人,他曾和孔子同被稱為「完人」,他也被後世譽為百年來第一精神導師。陽明心學是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明清以來,很多人都是他的崇拜者,比如曾國藩、日本的經營之聖稻盛和夫都是王陽明「心學」的堅定追隨者。曾國藩戰亂期間,苦心學習陽明心學,後帶領軍隊士兵進攻太平天國,歷時十二年攻克完成,再造乾坤。稻盛和夫將他的兩家公司發展成為世界五百強,這其中的秘訣離不開王陽明心學提到的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在品德、學問、事業發展、人際交往等方面都提出了非常重要的人生哲理。
王陽明
王陽明在其12歲的時候,就曾請問他的私塾老師:何為天下第一等大事?他的老師告訴他如今第一等大事即為考取功名。因為當年所有人的出路只有一個,就是考取功名得中狀元。但此時年僅12歲的王陽明卻不這樣認為,他覺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句話就表明從小王陽明想成為一代聖人,他想成為像老子、孔夫子這樣的聖人。王陽明認為孔子和自己一樣,都是人,他們可以成為一代賢人,自己也一定可以。從此,王陽明立下大志要成為一代聖人。
孔子
一心想要成為聖人的王陽明一直相信朱熹的「格物致知」學說。當時的他為了實踐驗證,親自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希望可以格出竹子之理。但結果卻是什麼也沒有悟出來還把自己累倒了。這段刻骨銘心的經歷讓他改變了自己的看法。《傳習錄》記載到:「眾人只說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說去用!」,這就表明當時的王陽明根據自己的格竹實踐,提出了對朱熹的「格物致知」的反駁。
王陽明
他認為朱熹的「格物致知」中,認識的對象是自然事物,認識的方法是通過自己的觀察,認識的目的增進知識這個觀點是不正確的,隨即提出自己的「致良知」。王陽明提出的「致良知」論中,將認識的對象應該是自己的心靈,認識的方法應該是自我反省,並將自己心中的認知推廣到外部的事物中,其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這與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在原則性上沒有區別。
朱熹
程朱理學是客觀的唯心主義,它將人性與理學分為了不同的幾個方面,主要主張的是人性本惡,人的欲望是非常有罪惡感的;但是王陽明的心學卻不這樣認為,心學主要是從主觀上來看唯心主義的,心學中認為人性和理學是同一個概念,它主張的是人要自覺地控制自己內心的欲望,對程朱理學中提出的人性本惡的不贊同的。
王陽明私塾
在人性的這個角度上,程朱理學提出「存天理,滅人慾」,而現實生活中,帝王荒淫無道,身為大臣從不以身作則,各個朝廷為官為將卻不作為,百姓們過著民不聊生的日子。這種條件下,哪還有君臣、父子關係的稱呼觀念?只有在人們心中才可以得到實現,這也從另一方面印證了王陽明的「致良知」論。明清後期,王陽明心學最終取代程朱理學,逐漸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成為統治地位的理學。
王陽明雕像
王陽明在創辦心學的道路上是非常崎嶇的,他12歲立志要成為一代賢人,卻在他人生的二十多年時間中,都陷入了不可自拔的自我懷疑和否定中。但是,他一生對心學的研究是存在三個歷程的。在他十二歲時,王陽明進入私塾學習,第二年,自己的母親就離開人世,這對年少的他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挫折,但王陽明志存高遠,這種打擊對他來說不足為事,可見他有著與常人不同尋常的心思。後他與自己的老師談論天下最要緊的事是什麼,他就提出自己的觀點,認為天下最要緊的事就是讀書做一個聖賢的人。加上當時國家連年戰爭不斷,於是年幼的他立下大志要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王陽明劇照
17歲的王陽明認為朱熹的「格物致知」論有他的道理,遂在自家院中盯著竹子看了七天七夜想要弄明白朱熹提出「格物致知」的主旨,他不知道朱熹當時主張的是萬物各有其理,但合之才才是「格物致知」的最高理解。王陽明此次想通過格竹立刻頓悟最深刻的理解是不可能的。這讓他第一次對自己產生了懷疑與否定。
朱熹
27歲的王陽明重新修學研究聖學,他不但勤奮用功讀書,還走遍天下尋找良師益友,但結果卻一無所獲。後來,他開始有意識的循序漸進地窮理,努力使物之理與自己身心融為一體。於是他開始在老家遊山玩水,後聽到道士講到養生之道,遂遁出塵世、隱逸山林。34歲的他開始提倡聖學,他想要挽救那些沉浸於辭章記誦中的學者,但沒過多久,就因為自己提倡的聖學被人認為是博取名聲的異端邪說,於是他又生起隱遁之心,萌生退意。這是王陽明一生中三大對自己的懷疑和否定。
王陽明劇照
直到公元1508年,中國歷史上發生了一件重大意義的事件——龍場悟道。當時王陽明因得罪皇上被貶至窮鄉僻壤貴州龍場,被貶後的他與世隔絕,卻在龍場中悟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在龍場寫出的這段教條被後世稱為龍場悟道。從這之後,王陽明才算徹底堅定自己的儒家聖學志向和道路,最終也沒有辜負自己少年時期的理想。在這之後,王陽明開始立院講學,將自己的聖學之道傳播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