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的誇出來的:誇孩子是一門學問,掌握這三點,正確誇獎孩子

2020-12-17 二寶媽咪的育兒時光

在學習心理學的時候,我的老師說過:好孩子是誇出來的。當時不是太明白這句話的真正涵義,但隨著不斷地實踐,之前的認知被逐漸內化,也慢慢地懂得了這句話的真諦。

01 誇獎孩子會讓孩子更認同自己

好孩子確實的誇出來的。這點我在我家兩個孩子身上得到了印證。

就拿我家大寶來說吧,他現在上小學二年級,語文成績不是很穩定,忽高忽低的,主要原因是他的拼音學得不是很好,這打擊了他對語文的學習興趣。這源於他一年級時被老師說過他拼音學得不好,從此以後,他就認為他學不好拼音。而我當時沒有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反而在有意無意地去強化了他這種認識。在和一些家長朋友溝通的時候,我也會說我家老大的拼音學不好,可能好幾次都被他聽到了,於是他就更加認為自己是學不好拼音的。

還好,在上個月的時候,第一次考試成績出來,由於語文跟數學成績相差懸殊太大,他的班主任打電話給我,向我反映了孩子的學習情況,並指明了孩子要努力的方向,而我也認識到了我家大寶有畏難的情緒,如果不及時肯定或鼓勵的話,會很打擊他的自信心。

這次和班主任的溝通之後,我及時調整了教育策略,多多觀察孩子的行為,只要孩子有一點進步,就馬上給予鼓勵。沒想到,這個方法真的特別有效,他現在對語文是越來越感興趣了,也會主動去做作業,遇到不會的才會來問我。上次家長會班主任還表揚他是全班語文成績進步最大的學生。

由這件事我更深刻地體會了誇獎對孩子的積極作用。

孩子小的時候,我就經常誇他們,但是孩子漸漸長大,我對他們的誇獎卻少了很多,因為害怕誇獎多了,孩子會沾沾自喜,不思進取,所以有時反而會說些打擊的話,想要激勵他進步,沒想到事與願違。

因此,孩子還是要多誇誇,才能讓他覺得自己是被接納的,從而內心生長出力量,學會勇敢做自己。

02

02 父母的否定對孩子內心的傷害有多大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渴望被肯定小孩。

在之前學習的心理學群裡,群裡的夥伴們都是或多或少帶著創傷來的,也有很多小夥伴明確表示從小到大最渴望的就是得到父母的肯定,但是父母一直給予的卻是打擊教育,以至於成年後一直處於特別自卑的狀態中,即使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取得了令人羨慕的成就。

心理學發現:越是得不到父母肯定的人,希望獲得父母肯定的心情越強烈。

而且不管年齡如何,境遇如何、處在人生的哪個階段,這種渴望都會存在。

所以,為人父母的我們,如果沒有肯定自己的孩子。

那孩子的內心永遠有一個口子。

特別是被否定後的「無價值感」會終身相隨。

而有些不好的標籤,更是讓孩子自卑。

03 父母真誠的誇獎,成就孩子自信人生

對於誇孩子,在我心中,傅園慧爸爸是這方面的典範,他真的是把誇孩子踐行到了極致。

傅園慧的爸爸從小到大都在告訴她,「你是最好的,你是最棒的,你是天才!」在傅園慧剛進省隊的時候,有個年齡比較大的隊員有一天突然跑到傅爸爸跟前來,用講笑話的口吻跟他說:「你們家傅園慧在遊泳隊裡說自己是天才誒。」但傅爸爸卻並沒有不好意思,他很認真地跟那個人說:「是的,我們傅園慧真的是天才。」

爸爸真誠的肯定,讓傅園慧小小的心靈滋生出自信的源泉,深深地覺得自己就是天才。

正是這股自信的勁兒支持著她從省隊到了國家隊,再到了現在。即使傅園慧處在低谷,對自己產生懷疑,爸爸都會一如既往地告訴她,「你是最棒的,你是天才。」

這樣的傅園慧也會擁有更多在困難中反彈的力量,不斷告訴自己是最棒的,不斷在努力中突破自己的極限。

一個人最初的認可,是來自家長。那些細小的肯定,都在慢慢地滋潤著一個人的自信。才可以在無比受挫、無比懷疑的時候,燃燒起一點微弱的光。很多時候,家長的一點點肯定,就能夠改變孩子的一生。

因此,家長千萬不要吝嗇對孩子的誇獎。

04 家長該如何誇獎孩子呢?

也許有很多家長會問:我也知道誇獎很重要,但是為什麼誇獎孩子之後,反而沒有效果呢?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說的。

好孩子確實是誇出來的,但是怎麼誇孩子卻是一門學問。

不適當的誇獎和鼓勵,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一點都不亞於打罵。

相信有很多家長在誇獎孩子的時候,只會幹巴巴地說:「孩子,你好棒!」「寶貝,你真聰明!」本以為這樣的誇獎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但結果卻不如人意。

剛開始孩子聽到誇獎時,心裡樂滋滋的,但是下次再遇到同樣的事情,別人卻沒有表揚或誇獎他,他就會感到很失落。

當這些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很可能會有挫敗感,於是就自行放棄,再也不願意嘗試了。

還有些孩子會因為害怕失敗,怕別人懷疑自己不聰明,而選擇不去嘗試。而是選擇逃避,想一直躲在家庭的避風港中,尋求家人的肯定和讚美。

「孩子,你很棒」或者「你真聰明」,這樣的誇獎會害了孩子。因為這個方式誇孩子實際上是在給孩子貼標籤,當孩子感到自己被貼上這樣的標籤後,就很容易被這種誇獎禁錮,希望一步步證明或維持這個標籤,很可能孩子變得不再努力,當遇到挫折時,卻不願意接受現實,這樣更會導致孩子產生心理問題。

所以,真正的誇孩子並不是華而不實的誇獎。不要無謂地給孩子戴高帽,也要講究點藝術,我們要誇孩子的勤奮,而不是誇孩子的聰明;誇孩子的進取精神,不是誇孩子的居功自傲;誇孩子的自信,不是誇孩子的自負;誇孩子的不拘一格的創新,不誇孩子照葫蘆畫瓢的重複。讓孩子從小就知道做任何事都要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任,有堵有疏,才能使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

其次,誇孩子的時候,要真誠地去誇,落到實處地去誇。當我們想要多去誇孩子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去觀察孩子,去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當孩子有一點進步的時候,就會及時給予正向反饋。而孩子收到我們的誇獎後,會感受到我們的真誠,心裡也會特別開心。這對我們和孩子建立和諧親密的親子關係是有促進作用的。

美國的婚姻輔導專家蓋瑞·查普曼在《愛的五種語言》中提過,表達愛意促進關係的五種語言,除了身體接觸、行動、禮物以及互相陪伴的時刻,最重要的,就是「肯定的言辭」。相反,在誇獎孩子的時候,如果自己心裡是不相信的,總是帶著一顆恐懼的心,總是擔心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總是焦慮孩子這問題那問題。孩子有時真的會像你擔心的方向發展。因此,如果誇孩子,但內心是不幸的。那麼還不如不誇。因為孩子的潛意識也是很敏感的,你嘴上誇獎的話雖然也傳到耳朵裡,但是他更深刻的是感覺到了你的不信任和擔心。長期這樣假誇,家長會更加焦慮,小孩子也會更加焦慮,甚至對誇獎的話語產生抵抗情緒。

最後,誇獎孩子雖然有利於孩子的成長,但是也要注意過猶不及。

因為每天同樣的表揚多了,讓孩子沒了前進的動力,或者助長了孩子的驕傲自大情緒,那麼這個誇獎是要大打折扣的。因此,在誇獎孩子的同時,別忘了要鞭策孩子,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這樣才能起到誇獎的真正價值。

相關焦點

  • 「誇獎」是一門學問,了解誇獎心理學「赫洛克效應」,誇出好孩子
    卻不知道,誇獎是一門極深的學問,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都希望自己的努力被他人看到和認可,了解如何去誇獎孩子,才能誇出好孩子! 誇獎心理學"赫洛克效應"到底是什麼?培育孩子良好的道德和行為 擁有良好的品質是難能可貴的,畢竟品質是要陪伴孩子一生的。父母是孩子的學習榜樣,當孩子表現出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要及時鼓勵誇獎,他們才會覺得:哦,這是對,所以我要堅持下去。 在道德方面,父母也要給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多誇獎正義、善良、愛護老人、有同情心等這些優異品質。
  • 如何正確誇獎孩子?教你3個技巧,誇孩子誇到點子上
    敏敏媽最近讀了關於正向教育的資料,打算實踐在自家孩子身上,結果給孩子一頓誇,反而把小朋友嚇得哇哇大哭,而敏敏爸則在一旁偷笑:"你這還不如別誇,我在一旁看了都害怕,太像電視劇裡笑裡藏刀的皇后娘娘了!"這也得怪敏敏媽,讀書只讀一半,後面的注意事項也不好好看完就直接上手,結果搞砸了吧。
  • 「誇獎」是一門學問,家長巧用「赫洛克效應」,誇出優秀的孩子!
    其實這就是誇獎所帶來的好處,而且「赫洛克效應」裡早就說過,誇獎心理學的確對於孩子來說是有著非常大的影響的。那麼什麼是誇獎心理學「赫洛克效應」呢?而第3個小組是誇獎組,每次孩子學習之後,研究者都會對孩子點評鼓勵並告知修改的意見。而第4個小組是常常被忽視的一組,既沒有批評也沒有表揚。而這個結果顯而易見得出的一個結論,那就是誇獎組的孩子們最後的成績變得最好,而且最自信,其次是批評組,最後是忽視組,而控制組的孩子們成績是最差的,而且是最沒有上進心的。
  •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比誇獎更重要的,是這一點
    「寶貝兒,你真棒」、「好棒啊」,「真棒」,我們常常聽到父母或者別人當面誇孩子,現在大家知道應該多誇孩子,「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這句話很多人都聽說過,所以都不遺餘力的誇孩子,恨不得誇出花來。我帶嘟嘟出去,遇到親友或熟人打了招呼,或者說出讓大人覺得很可愛的話,大家都會伸出大拇指誇他,「真棒,給你點讚」,小傢伙也就喜滋滋的。
  • 好孩子是怎麼「誇」出來的,關於誇獎心理學,要懂「赫洛克效應」
    她也是經常性地去誇讚自己的孩子,但為什麼就是沒有達到歡歡這麼懂事的效果呢?其實誇孩子不僅僅是簡單的誇讚,這裡面還蘊藏著許多玄機。赫洛克效應:誇獎對於孩子的影響十分顯著誇獎對於一個人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都能有很大的影響。科學研究結果表明,對孩子影響力最大的就是"赫洛克效應"。
  • 馬雲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但你誇對了嗎?5個方式父母要掌握
    文 | 維尼媽媽沐瀅閱讀需5—7分鐘在第三屆「馬雲鄉村教師獎」頒獎演講中,馬雲曾經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有人調侃:馬雲爸爸有錢,說啥都對!有人反駁:孩子不能誇,越誇越飄,要保持謙虛謹慎之心!進而,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在1968年,來到了一所小學。他從1-6年的孩子中隨機抽了18人分成了三組。當他把其中一組名單交給老師時,以讚許的口吻說這些孩子是「最有發展前途者」,並且要校長和老師保密,以免影響實驗正確。
  • 不要誇孩子「你真棒」!這4種表揚方式,更令孩子受益一生!
    最近,在後臺看到了一位媽媽的留言:都說養孩子要多點誇獎少點打罵,可我的女兒似乎被我「誇」出病來了。前些天她告訴我自己整理好了房間,我沒誇她棒,她就生氣了!她已經三年級了,整理房間不就是她的分內事麼?難道我過去總愛誇孩子棒,誇錯了嗎?朗讀君想大聲地告訴這位媽媽:是的!你誇錯了!過於泛濫的表揚,會讓孩子失去進步的動力!
  • 怎麼誇孩子最有效?
    【誇孩子少用「你真棒」】一、怎麼誇孩子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可如何誇獎,也是門深奧的學問。美國暢銷育兒書《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中特別提醒廣大家長:稱讚,就像青黴素一樣,絕不能隨意用。3.誇事實不誇人格「好寶寶」這樣的話是典型的「誇人格」,家長們會無心地將其掛在嘴邊。但「好」是一個很虛無的概念,假如孩子總被扣上這樣一頂大帽子,對他反而是種壓力。成年人也是,當領導不斷誇獎你時,開始還會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會感覺到壓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機會。
  • 不要再誇孩子「你真棒」!斯坦福教授:這5句話誇獎孩子更管用
    所以日常生活中更多的表揚孩子的做事過程而不是,僅僅誇讚孩子的聰明,因為孩子會把自己的努力過程忽略而僅僅只感覺自己是因為聰明才做到這件事兒的。一直誇孩子聰明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努力不重要,使孩子慢慢不再想要努力,不踏實。會讓孩子盲目自信。
  •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羅森塔爾效應」讓誇獎力發威,比打罵強百倍
    羅森塔爾和L.雅各布森為驗證自己的觀點曾在1968年到一所小學進行了幾項實驗。其中一項就是他們隨意從每個班抽取了3名學生共18人,然後將18個人的名字列成名單交給了學校校長,並告訴他這18個人是天才,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
  • 孩子越罵越叛逆?「羅森塔爾效應」告訴你: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
    因此,好多家長都感覺對孩子管教越多,越適得其反,不怎麼管教的,孩子反而越長越優秀。那麼,為什麼孩子越罵越叛逆呢?「羅森塔爾效應」告訴你: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神奇的「羅森塔爾效應」,讓孩子進步非凡「羅森塔爾效應」,也叫作皮格馬利翁效應(或譯為「畢馬龍效應」)、「期待效應」。它是由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通過驗證提出的,主要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進而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沒有那麼簡單,父母需要了解這幾個前提條件
    生活中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少不了誇讚,例如:孩子取得好成績以後都會說"寶貝你真棒",而且那句"好孩子是誇出來的"也被冠上了育兒的至理名言。其實誇讚真的沒有那麼簡單。例如:那句你真是個好孩子,這很可能讓孩子背負上沉重的標籤,給心理帶來巨大大的壓力。而且,毫無節制的去誇孩子,很有可能會讓他們不明白自己的行為是對是錯,更不能夠讓他們知道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變得更好。
  • 4個正確表揚孩子的「花式誇法」,甩掉「真棒」,要誇到點子上
    大部分家長學習了這些先進的育兒觀念後,放下了中國傳統的「棍棒教育」,選用對孩子更加有效的「誇獎教育」,最後的結果也讓很多家長都嘗到了教育孩子的甜頭,紛紛表示這個辦法真的很好用,孩子們都更加聽話了。但是誇獎也是有方法的,如果運用得不當,很有可能會產生反效果,家長們知道該如何正確地誇孩子嗎?
  • 美國「羅森塔爾效應」證明,優秀的孩子,都是家長誇出來的
    我很好奇地問了閨蜜,閨蜜有點不好意思地說:「其實,訣竅就是一個字,『誇』,之前我都是批評她,沒有誇過她,她什麼都做不好。後來,我是聽了一個澳大利亞的專家講座,知道了誇獎孩子的重要性,我才試著誇依依,沒想到,效果這麼神奇。」確實如此,「誇」的效果是非常好的,閨蜜親自在依依身上試了幾年,讓依依成了「別人家的孩子」。
  • 「孩子不能誇,一表揚就翹尾巴」這說法不對!
    你或許聽過或者說過:孩子不能誇,因為「一表揚,就翹尾巴」。比如,這次考得好表揚下,下次考得肯定差。而要是考得特別差,狠狠罵,成績就會不錯。於是,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說:「為你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只可惜只有這一塊糖了,我的糖發完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完了吧!」從此,這個學生不再與同學發生矛盾,學習成績也有了很大的進步。據說,在後來的工作中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績。
  • 誇孩子也是技術活,1334誇獎法則拿走不謝!
    籠統地表揚孩子,比如「你真棒」,會讓孩子無所適從。孩子幫助老師拿了一件東西,老師與其興高採烈地誇他「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訴他「謝謝你幫老師取東西,老師很開心」。有針對性的具體表揚會讓孩子更容易理解,並且知道今後應該怎麼做,如何努力。 (2)誇努力不誇聰明。
  • 「你真棒」最好少說,哈佛教授:不被誇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更成功
    我們似乎一直接受的,所謂的正確的教育方式,就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應該要不斷誇獎,不斷讚美,即使是孩子做得不對,也要找到可讚美的地方,好好地誇一誇。可我在讀過了哈佛教授的書籍之後,就不這樣想了,對這種教育方式的態度有所改觀。
  • 耗時10年,研究400個孩子,史丹佛教授教誇孩子方法,不一般
    當孩子完成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後,很多父母似乎只會用這兩句來誇孩子。如果你也是他們之中的一員,就需要多加留意了。如果不讓用「聰明」、「真棒」等詞語,父母還會用其他方式誇獎孩子嗎?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專家卡卡羅教授認為,父母只會誇孩子聰明,會扼殺孩子的成長型思維。今後一旦遇到困難,孩子會失去鬥志。
  • 在孩子面前誇別的孩子有什麼利或弊?
    父母自己的性格弱點,就已經是孩子的性格缺陷了,再大加誇獎別的孩子,只能人為製造孩子更多的負面情緒。重點是,其實別的孩子的優點,很多時候是自己培養不出來的。可以說,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獨特的培養方式,帶來孩子獨特的性格優勢,實在沒必要以彼之長,攻己之短。
  • 「赫洛克效應」:誇獎能激發孩子的潛能,但父母要掌握技巧與原則
    孩子往往是通過外界的評價來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而家長的表揚就會讓孩子明白自己做的事是對的,就更容易堅持,從而養成良好的習慣。所以,家長們要時常誇孩子。不過,誇讚孩子也是有技巧的,盲目的誇讚並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