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是父母逐步退出孩子生命的過程,學會放手,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2021-01-09 文竹媽媽

文|文竹媽媽

文章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龍應臺曾經在《目送》一文中寫過:「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這一句話道盡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緣起緣滅,為人父母,最重要的就是學會合理的退出孩子的生命,讓他擁有一個人前行也不會退縮的勇氣。

只有學會放手,從孩子的生命中穩步退出,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與尊重。

但是有的父母卻不明白最人生哲理,不肯退出孩子的生命,不想將生命的控制權,全權交付給孩子。

他們一定要把這種控制權緊緊攥在自己的手裡,直到自己死去的那一天,孩子才能夠得到真正的解脫與獨立,否則這將永遠是這種控制型父母的傀儡,無法擁有自己的獨立意志。

01兒子已經成家,婆婆卻依舊大包大攬,惹兒媳婦不快

已經28歲的王先生,和自己的妻子步入婚姻的殿堂,已經近一年了。

剛開始小兩口的新婚生活還算甜蜜,但是這一切的幸福與平靜都因為婆婆的到來而變得支離破碎。

在婚前,王先生和妻子本來已經談好,說婚後不與雙方的父母生活在一起,而是組成自己兩個人的小家庭,過二人世界。

但是時間還不滿一年,婆婆就因為身體出現了毛病,需要到市裡求醫,於是便暫住在夫妻倆的家中。

本來這也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相處一段時間之後,兒媳婦卻對這個婆婆越來越不滿了。 在婆婆沒有過來一起住之前,家中的家務活都是兩人共同分擔的,誰也沒有怨言,反而覺得這是一種甜蜜的相處方式。

可是婆婆過來住之後,完全不讓自己的兒子做家務活,甚至還指使起自己的兒媳婦,讓她給自己和兒子端茶送水,還說這是為人媳婦的本分。

王先生的妻子可就不開心了,都已經2021年了,居然還有人仗著自己是婆婆,在家裡當起了皇太后。

除此之外,婆婆還經常會進到小兩口的房間裡,翻找東西,美名其曰是替兒子收拾房間,但其實已經把小夫妻的隱私摸了個遍。

而且開始對夫妻倆的生活指手畫腳,一會兒說王先生的妻子不應該買這麼多貴重的衣服和首飾,這都是在花她兒子的血汗錢,一會兒又說家裡的裝修,並不是很好,應該重新裝修,除此之外還經常嫌棄兒媳婦做的飯菜難吃,虧待了自己兒子的胃。

這一樁樁一件件的膈應人的事情,讓王先生的妻子對這個婆婆越來越不滿了。

在臨睡前的時候,妻子和王先生說:「你媽媽是不是管的太寬了呀?怎麼總是對我們倆的生活指手畫腳的,他不明白你已經成家立業了嗎?現在和你生活的人是我又不是你媽媽,如果你不能解決這個問題的話,我覺得我們倆需要考慮一下離婚。」

王先生被妻子的這一番話嚇得不行,找時間和自己的媽媽,說了這一件事情。

可沒想到,王先生的媽媽反應比自己的妻子還大,還說什麼,自己生養了20多年的兒子,自己連管都管不了了。真是有了媳婦忘了娘!

王先生夾在兩個女人之間,倍感煎熬,他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應該怎麼辦了……

02分析:

王先生的媽媽就是一名典型的、不懂得退出孩子生活的母親。

在王先生已經成家立業的時候,他依舊行使著自己身為父母的權利,管教著自己的兒子,同時還管教著自己的兒媳婦。

她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兒子已經獨立了,是一個成年人,他擁有決定自己生活的權利。

同時,這位媽媽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兒媳婦跟自己是平等的,他沒有權利要求兒媳婦按照自己的喜好來生活。

她不懂得退出兒子的生命,是對這個小家庭的尊重,依舊沉浸在自己是兒子母親這個,卻忽略了自己已經升級成為婆婆這個事實。

如果證明母親不懂得退出孩子的生活,一切交由兒子和兒媳兩人全權做主的話,婆媳大戰是免不了的。

正確的家庭排序是:夫妻關係>親子關係>父母關係,如果父母不能意識到這一點,只會對自己和孩子的生活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03為什麼有的父母學不會退出孩子的生命呢?

父母心智不成熟心理學家科斯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說:「對孩子人生的過度關愛,體現的是父母心智的不成熟,也是一種人格失調症,常常將自己與孩子都弄得疲憊不堪。」

正是因為父母心智的不成熟,才導致父母無法對孩子放手,過分插手孩子的個人生活,侵犯孩子個人的隱私,將自己和孩子的距離拉得越來越遠。

害怕自己被孩子拋棄有的父母對孩子有著過分的依賴,是害怕自己被孩子拋棄。

著名女作家李欣頻說過:「『害怕』是人類木馬程序中最常見的魔族,絕大部分父母都有這個木馬程序,特別是母親……許多父母的愛已經被木馬程序轉化成恐懼頻率,已遭到威脅的方式,逼孩子聽話。」

這一類父母因為害怕自己被孩子拋棄,所以必須要保證孩子的每一段生活中都有著自己在其中無法磨滅的痕跡,保證自己的孩子無法離開自己,保證孩子心目中最重要的永遠是自己…...

這種病態的想法,會影響到親子之間的健康關係,父母也難以退出孩子的生命。

04育兒是父母逐步退出孩子生命的過程,學會放手才能給孩子最好的愛

紀伯倫曾經說過:「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孩子是他們自己尊重孩子才是父母最溫暖的養育。」

一名合格的父母會在適當的時候,逐漸放開孩子的手。

在孩子想要奔跑的時候,放開緊緊牽著他的手,讓他學會奔跑,學會前進。

在孩子想要獨立的時候,放開自己的手,讓孩子學會用自己所有的能力去對抗周圍環境中存在的挑戰。

尊重孩子個人的意願,尊重孩子個人的選擇,不以父母的身份對孩子的生活指手畫腳,得體的退出孩子的生命,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05和你說句貼心話

威廉格拉瑟曾說過:「親子關係中,父母唯一能控制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因此父母一定不要想著控制孩子,就算控制了孩子,孩子心理上會與自己越來越疏遠,父母永遠無法控制孩子心理上與自己的距離。」

學會放手,學會得體的退出孩子的生活,讓孩子能夠擁有翱翔藍天的翅膀,是我們做父母的,給孩子最好的愛。

————————————

圖|來源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育兒路上,父母學會放手,理智運用育兒書,我這樣對孩子言傳身教
    其實孩子天生就擁有學習能力,就像父母天生都具有養育孩子的潛能是一樣的。我們要怎麼養育才是在正確的?最近在學習中發現心理專家的3大法則,忍不住想趕快分享給大家。直奔主題了第一,做父母的,要弄明白養育孩子的本質。
  • 父母最好的修行,就是學會放手
    有很多網友都讚揚父親,但是評論的第一條就點明這樣做的隱患「這不是愛,這是害」父親的愛毋庸置疑,但是這樣的保護是過度的。01過度保護,大有弊端在一檔育兒綜藝節目裡,明星媽媽馬舒雅對2歲的孩子極致保護,讓孩子和家人都失去了正常人的生活。
  • 李玫瑾:不放手孩子怎麼成才?父母要做好「兩不管」和「三不慣」
    為人父母最成功的愛,不是把孩子捆綁在身邊,而是要學會及時放手。孩子的獨立性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父母在生活中去幫助孩子逐步培養起來的。孩子的自我意識從3歲就慢慢開始成型,聰明的父母就應該將穿衣、刷牙、吃飯、收拾玩具等小事交給孩子自己去動手,無形中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獨立意識。
  • 豆瓣高分動畫《鷸》:父母愛孩子,要讓他吃苦
    動畫的構思和技術讓人驚豔,但最能打動人的,還是故事,和短片所要傳達的育兒理念。相信看過短片的人都知道,故事裡的母鷸,為了讓孩子成長,幾次都「狠心」拋下鷸寶寶,自己外出覓食。而鷸寶寶餓了,只能自己探險尋找食物,母鷸在這樣的放手下,鷸寶寶才得以蛻變成長。只有6分鐘的故事,耐人尋味,能讓人聯想到自身的家庭教育問題,到底怎樣做,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 不放手孩子怎麼成才?父母要做好「兩不管」和「三不慣」
    正是因為這位媽媽不懂得放手,才養出了一個如此心智不成熟、連日常瑣事都不會處理的「巨嬰」。 就像小鳥總要離開巢穴才會越飛越高,父母過度的封閉庇護,與其說是愛,不如說是一種傷害。
  • 別花十幾年養出一個「仇人」,孩子長大後,父母要得體地退出
    01別養出最恨你的人,孩子慢慢長大,父母要學會得體地退出當孩子慢慢長大,爸媽應該學會得體地慢慢退出,給予孩子選擇的自由和權利。父母不能一直想要掌控孩子的人生,別花十幾年的愛,卻養出一個最恨你的「仇人」。
  • 當孩子產生「彼得潘症候群」,家長要學會放手
    孩子在父母及長輩的過度保護和寵愛下,很容易對於父母產生強大的依賴感,從而影響孩子的個人成長和發展。現實生活中,不乏存在一些孩子,由於父母把孩子的一切都打理的很好,孩子的所有衣食住行都被父母所承包,甚至於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更好的學習,連讓孩子學會自理能力的時間都剝奪了。
  • 還在幹預孩子婚姻的父母,請你們學會得體退出
    作者:寶寶知道 歪歪牛奶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恆久的佔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而特殊的緣分,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做父母,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如今社會,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庭,而在這種家庭裡長大的孩子,「媽寶男」也不會是少數,小的時候媽媽紙包紙裹的貼心照顧著,懂事了,啥事都知道叫媽,找媽,而習慣了被呼來換去的媽媽們,覺得孩子就是那心中最大的一塊肉,左右都疼,誰都不許來分割,也必須要一直聽媽媽的話,等孩子長大了,娶媳婦了或是嫁人了,媽媽們又哭天喊地的捨不得呀,放不下呀,即使孩子結婚了,也要時常幹涉,看到自己孩子在婚姻中受點委屈
  • 孩子到底是照書養,還是照豬養?這些育兒知識,你知道多少?
    在育兒的過程中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這樣的育兒觀念在育兒界廣為流傳,對於第一胎的孕媽媽來說,第一次為人父母,他們將會面對很多的突發狀況,他們也會手忙腳亂,也會手足無措,也會迷茫彷徨,於是熱銷的專業育兒書籍成為家長們的「救命稻草」,在育兒這條道路上,
  • 父母和孩子之間應該有「距離」嗎?真正的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那麼,父母與孩子之間需要距離嗎?我們怎麼才能把握好距離感?北大才女趙婕曾有一段話讓人深有感觸:我欽佩一種父母,他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得體的退出。 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 父母「吝嗇」會毀了孩子,孩子的這3個「請求」,父母最好別拒絕
    家長的一生會面臨孩子無數的請求,溺愛孩子的家長,是無論孩子什麼請求都會答應。而一些理智的家長會根據當時的情況分析是否對孩子有利,如何再決定是否同意孩子的請求。但如果孩子有這3個請求,家長最好還是別拒絕,否則傷害了孩子就一生都難以彌補。
  •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這樣做避免我們在育兒道路上少走彎路,也反應出為人父母的心理:我想給孩子最好的!最好的奶粉,最好的身體乳,最好的尿布溼等等。特別是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父母為了子女的教育真是煞費苦心:不惜重金買學位房,為了幼兒園學位通宵在園門口大排長龍。我常常為這樣的做法感到困惑,而為人父母的責任感又驅使著我不得不這樣做!
  • 解放父母最好的方式,是讓孩子獨立!
    弗洛姆曾經說: 「檢驗一個母親給孩子的愛是否優質,有一個試金石,即母親是否願意充分地對孩子放手,是否願意推動孩子自主和獨立。」 「巨嬰」這一稱謂,不僅是社會對子輩的負面評價,更是對其父母教育失敗的控訴。
  • 從小幹不幹家務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明顯,愛孩子更要學會用孩子
    文丨媽媽育兒學習屋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現在大部分的孩子可真是捧著蜜罐兒長大的,可以說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要啥有啥。父母們大多認為:孩子只要把學習搞好就行了,家務活是跟孩子無關的事兒,更是捨不得孩子挨一點累,受一點苦。
  • 父母的教育方式影響孩子一生,學會「寬容」,給孩子成長的底氣
    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妨多一點寬容,多一點關心,少一點責罵,少一點怪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保護孩子的童真,讓孩子在成長的路上勇敢做自己。 家長只需要在一旁看著孩子,陪伴著孩子,讓孩子隨著自己的內心去做便足夠了。
  • 如何給孩子正確的愛?給予孩子真切的愛,學會理解愛
    讓孩子給爺爺奶奶捶捶背,揉揉膝蓋,這也算是一種表達愛的方式。孩子慢慢長大了,對我們說的愛,愛的表達方式有逐步的認知。在小的時候,他不想我們離開身邊,就說:「媽媽你愛我,那媽媽你不要上班」;想我們抱抱,就說:「媽媽你愛我,那你抱抱我」;覺得被媽媽愛著就是一種被需要。那我們今天就圍繞「愛」這個話題,探討一下,發表個人見解。如何給孩子正確的愛?一、愛是什麼?
  • 深情的父母從不過度付出,而是得體地退出
    父母三言兩語解釋不清番茄炒蛋的做法,乾脆親自下廚錄視頻,一步步教他。男孩看著視頻,終於學會做番茄炒蛋了。吃著飯聊天的時候,才突然意識到時差問題,原來爸媽是在凌晨特意起床做菜教他。這則廣告很溫馨,讓很多人瞬間淚目:在所有父母的眼裡,孩子的世界大於全世界。
  • 只有逃脫父母的「掌心」,孩子才能實現獨立成長
    我們只有學會了放手,才能讓孩子在挫折中找到了與這個世界溫柔相處的方式,掌握生存下去的能力。放手,是允許孩子做自己,認識到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並以獨立的人格給予他尊重,他有自己的生命軌跡,允許他用自己的方式面對生活。
  • 父母想培養孩子的健康人格,懂得利用做家務,讓孩子的人格更優秀
    所以,父母一定要學會適當放手,讓孩子獨立完成一些事情,有時候,我們還可以通過給孩子安排一些簡單的家務勞動來有意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這種錯誤的家庭教育方法,它會影響孩子健康人格的養成,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產生的不良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 得體父母:應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在他們長大後學會退出
    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媽媽也有這樣的情況,因為生活壓力或者是工作忙碌,不得不把孩子交給老人來照顧,但是,孩子在三歲以前最好是和媽媽一起睡。媽媽的陪伴,能夠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黃聖依想牽一下孩子的手,安迪都會馬上甩開媽媽,帶著他出去買衣服,也喊著不要。甚至在節目中,安迪對著鏡頭說,不喜歡媽媽在身邊陪自己。在孩子三歲之前的這段時間,家長最好陪著孩子一起睡,給他唱一下搖籃曲,講講睡前故事,和寶寶一起分享他的喜怒哀樂,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