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手孩子怎麼成才?父母要做好「兩不管」和「三不慣」

2021-01-11 騰訊網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實在是啼笑皆非。

杭州的一位盛先生說,自己等紅燈時被追尾了,警察判定是對方全責。

這位追尾的小夥子慌慌張張下了車,第一時間不是跟盛先生談理賠,也不是報保險,居然是打電話向媽媽求助。

而小夥子的媽媽反而在電話裡責怪盛先生:

「你害得我兒子丟了好幾個訂單,他現在很生氣你知不知道?」

盛先生對這位媽媽反咬一口、倒打一耙的行為感到無奈,更令他震驚的是,這位看起來白嫩胖實的小夥子已經30歲了。

正是因為這位媽媽不懂得放手,才養出了一個如此心智不成熟、連日常瑣事都不會處理的「巨嬰」。

就像小鳥總要離開巢穴才會越飛越高,父母過度的封閉庇護,與其說是愛,不如說是一種傷害。

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李玫瑾在談及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說了這樣一句話:

「有些家長往往在該管孩子的時候不作為,而在不該管的時候卻常常施加幹預。」

管教孩子是一門藝術,多一分,少一分,都是截然不同的結果。

為人父母最成功的愛,不是把孩子捆綁在身邊,而是要學會及時放手。

長不大的孩子背後

往往站著「直升機」式父母

在《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中說過: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就是要在跟他們有關係的事情上讓他們有發言的機會,及時放手,讓他們自己做出選擇和回應。」

深以為然。

父母不留空隙的愛就是鋼筋鑄成的牢籠,限制孩子長大成人,阻礙孩子展望未來。

以下這些父母,在生活中是不是很常見?

「孩子不會吃飯、穿衣服?我來喂,我來穿,可別把孩子餓著、凍著了。」

「孩子的手工課作業太難做?我來做,可別把孩子累到了!」

「孩子差一分及格了?我去找老師理論,多要一分是一分!」

「孩子和夥伴關係緊張?那不行,我得親自出馬找同學聊一聊!」

這種時刻環繞孩子,為孩子包辦一切的父母,我們可以統稱為——「直升機父母」

他們對孩子的關照無微不至,就像直升機一樣在孩子的上空盤旋,孩子一有問題和麻煩,便隨時要「降落」在孩子身邊提供幫助。

「直升機父母」以保護、為孩子好的名義過度幹預孩子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蠻橫剝奪孩子獨自歷練的成長機會。

也正是父母的次次包辦與打擾,於無形中摧毀了孩子的獨立性、求知慾、創造力,讓孩子時常懷疑自我,失去自信,認為自己難以擔當,乾脆放任自流。

曾經看過這麼一則報導:

16歲的少年,要求爸爸給自己買手機,父親因為當下手頭緊,便拒絕了。

少年竟拿出刀傷害了父親,最後孩子因為故意殺人進了少管所,而父親則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

原來,少年的家庭其實並不富裕,可父親總是會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孩子,因為他不忍心看到孩子傷心、受挫。

直到某一天,父親再也滿足不了孩子的渴求,孩子開始嫉恨上了父親,最終把尖刀刺向最愛自己的父親。

是啊,為人父母總是為孩子付出一切,希望孩子長大後有所成就。

可現實是,愛一旦失了分寸,孩子既不會成人,也不會成才。

孩子只會在父母的過度溺愛中,變得一無是處,好壞不分,一步步走向罪惡的深淵。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說的:

「孩子的胃口是餵出來的,孩子的脾氣是帶出來的,孩子的『無恥』是百般遷就溺出來的。」

不肯放手的父母,永遠養不出獨立、優秀的孩子。

教育孩子是一種綿力,要把控好溺愛與管教的空間。

錯誤的教育方向與方式,只會把孩子撞飛了。

聰明的家長

都懂得做好「兩不管三不慣」

猶太思想家朱特比曾說:

「孩子的事,讓他自己解決,若父母過分呵護,反而會使孩子失去自信,更不可能有出色的成就。」

規則內管教,規則外放手。

先給足孩子安全感,才能讓孩子有更多的勇氣去面對未來的風風雨雨。

李玫瑾教授曾針對不願放手的家長,提出了「兩不管,三不慣」理論,告訴我們如何在有的放矢之間,實現教育孩子的真正目標:

1. 孩子可以獨立完成的事情,不管

楊絳的父親曾說過:「教育孩子獨立,勝過當第一。」

孩子的獨立性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父母在生活中去幫助孩子逐步培養起來的。

孩子的自我意識從3歲就慢慢開始成型,聰明的父母就應該將穿衣、刷牙、吃飯、收拾玩具等小事交給孩子自己去動手,無形中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獨立意識。

父母不跨界幫助,不包辦一切,那麼孩子就不會把自己本該完成的責任,推脫成是父母的任務了。

2. 孩子能承受的事情,不管

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生活上的獨立,更需要父母培養孩子心理上的強大耐挫力。

在綜藝《媽媽是超人》裡,小魚兒自己拿著麵包手舞足蹈地跳著,一不小心踉蹌跌倒了。

而在一旁做飯的媽媽胡可,卻是十分地淡定瞄了一眼,確定孩子沒有受傷,便讓小魚兒自己爬起來了。

也正是因為媽媽的「狠心」,才養出了不矯情、勇敢可愛的小魚兒。

獨立決定孩子走多遠,而抗挫力決定了孩子能夠飛多高。

我們不是要培養溫室裡的花朵,而是要讓孩子去體驗失敗與受挫的感覺,明白成功的不易,懂得不放棄的珍貴意義,使孩子擁有更強的社會核心競爭力。

3. 孩子不尊重別人,不能慣

孩子的教養,是對外交友的最好名片,沒有教養的孩子,只會讓人敬而遠之。

某次節目中,何炅問戚薇:「如果孩子很想要一樣東西,自己又不想給的時候怎麼辦呢?」

戚薇說到自己的育兒理念:「會把孩子當成大人去溝通。」

女兒有次鬧著要穿戚薇的裙子,被戚薇拒絕了:

「孩子絕不能慣著,不能說你年紀小就有道理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這是不對的!」

是的,父母不教,孩子就不懂。

如果孩子每一次靠著撒潑就能實現目的,久而久之,就會養成驕縱性格,變得自私自利,毫無教養可言。

身為家長更應該以身作則,不過分寵著孩子,用自己的優良行為去塑造孩子的好品行。

4. 孩子觸碰原則的問題,不慣

父母的教育有底線,孩子的行為有上限,如此一來,能避免孩子誤入歧途。

一位10歲男孩放學回家後,把4層到30層的電梯按鈕按了個遍,被其他業主投訴了。

而男孩的父親也沒有息事寧人,隨意敷衍,而是教育兒子,亂按電梯不僅會耽誤其他人乘坐電梯,還會影響運行安全,並要求兒子寫一份檢討書貼在電梯裡給大家道歉。

俗話說,子不教,父之過。

男孩的父親也在檢討書上寫下了致歉的話語:「作為家長,對孩子的行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向大家道歉,並請大家一起監督孩子的行為。」

小孩好玩是天性使然,但是家長的教育到位更是不可或缺的責任。

用心地告訴孩子,規矩在哪,邊界幾何,才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保護傘。

5. 孩子對事情沒有責任感,不能慣

教育孩子發生在每一瞬間,而當孩子犯錯的時刻,亦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時機。

責罵與懲罰都不是目的,讓孩子懂得自我擔責才是孩子成長的最大意義。

曾經有一個小男孩在踢足球的時候,不小心將鄰居家的玻璃打碎了,鄰居要求他賠償12.5美元。

年幼的孩子被嚇壞了,回去請求父親的幫助,而父親對他說:「你必須對自己的過失負責!我可以借錢給你!但你一年後必須還給我。」

按照父親的要求,小男孩把玻璃錢還給了鄰居,也通過自己打工的方式,還清了自己欠下的債務。

這位男孩就是後來的總統裡根,每當裡根回憶此事的時候,他會說:「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我懂得了什麼叫責任。」

父母替孩子包辦所有、承擔一切的初衷,自然是愛孩子。

但是有太多的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需要不斷嘗試、不斷犯錯、不斷積累經驗的過程。

孩子親身經歷過的教訓與體驗,比父母的耳提面命和口頭指導來得更深刻、更有價值。

為人父母不需要做專橫霸道的管控者,而是要努力成為耐心等待的守望者,相信孩子的明天就掌握在他們自己的手中。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有一條著名的理論:

「父母的愛,是一個從100分漸漸變成60分的過程。60分剛剛好,量力而為。」

孩子需要援助時,我們應盡力給予;

孩子不需要時,我們也要懂得適時退回。

就像《小歡喜》中所說:

「孩子的人生是他們自己的,我們不能代替他們,該他們走的彎路一條少不了,該他們撞的南牆挨個都得撞。」

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線之內,父母應該讓孩子去做他喜歡做、能做到的事。

我們要學會不控制,去引導孩子;

我們要學會不懷疑,去相信孩子;

我們要學會不插手,去接納孩子。

唯有如此,孩子才能成長為擁有獨立思想、敢於擔當的人,並且在不斷地探索之中找到屬於自己人生的康莊大道。

與各位父母共勉!

延伸閱讀

如何才能搞好學習呢?

現在很多家長的訴求就是快速提分!但是孩子們一天都是只有24小時,憑啥你的孩子不如別人的孩子可以快速超越?

這就要解決效率問題,讓孩子彎道超車了。

如何彎道超車?

其實2000多年前孔子給出了答案,因材施教,個性化教學!

因材施教,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不管是學校,還是教培機構其實都想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好老師這麼多,怎麼解決,其實以前是很難解決這個問題的。

但是在現在,因為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解決孩子的個性化教學時機到來了。好的人工智慧系統可以精準定位學生的知識漏洞,然後老師根據每個孩子的知識漏洞展開精準化教學即可,如此一來,學生將大幅提高學習效率,快速提分不再是夢想。

人工智慧教育哪家好?

人工智慧教育全國排名?

智適應教育哪家好?

如何加盟人工智慧教育?

大家都有這樣的疑問。

其實我們身邊就有這樣一家機構,智慧超人K12人工智慧教育,短短三年,該公司已經發展了兩三百家加盟機構,經營情況都比較理想。其實在全國有好多做人工智慧教育的,小編以為,這家性價比最高。該公司擁有兩套完全不同提分邏輯的人工智慧教育系統,覆蓋面更廣,差生、中等生、優等生,小學、初中、高中,不同的需求人群都有相應的教學模式和商業模式相匹配,既能幫助學生快速提分,又能幫助機構盈利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一個機構要想生存,必須要有持續盈利的能力,如何能達到呢,首先應該分析教培機構在經營中最重要的幾方之間的關係。教培機構的業務邏輯中,最重要的四方其實就是家長,學生,老師,機構,這四方都有訴求,只有滿足這四方的訴求,機構才能良好的向前發展。

學生的訴求比較簡單,快速提分,產品的屬性就保證了,家長的訴求除了孩子快速提分,還有個性價比的要求,按照智慧超人的教學模式完全滿足,家長、學生都滿意了,機構也能轉到錢,自然聘任老師也不成問題。需要了解可以加一三七七六七六九二三殷老師

所以,人工智慧教育是未來的方向

在當今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一個人如果不改變學習方式,必定會被科技所淘汰。

相關焦點

  • 李玫瑾:不放手孩子怎麼成才?父母要做好「兩不管」和「三不慣」
    為人父母最成功的愛,不是把孩子捆綁在身邊,而是要學會及時放手。,及時放手,讓他們自己做出選擇和回應。」「孩子差一分及格了?我去找老師理論,多要一分是一分!」「孩子和夥伴關係緊張?那不行,我得親自出馬找同學聊一聊!」這種時刻環繞孩子,為孩子包辦一切的父母,我們可以統稱為——「直升機父母」。他們對孩子的關照無微不至,就像直升機一樣在孩子的上空盤旋,孩子一有問題和麻煩,便隨時要「降落」在孩子身邊提供幫助。
  • 李玫瑾:家長牢記「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
    李玫瑾:「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李玫瑾教授是我國育兒界中非常有名的專家,她用人生四十載和上千例青少年罪案深入研究了青少年犯罪心理學。所以,李玫瑾教授也根據育兒方法這方面給出了這樣的建議,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三不慣是什麼?
  • 對孩子「兩不管、三不慣」,將來更容易有出息,父母也能更省心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將來能夠出息,對此也一直在拼命的教育孩子,但是其實家長這種盲目的教育才是最可怕的,很多孩子在這種高強度的教育下,不僅沒有成才,反而變得更加討厭學習,甚至還會引發強烈的逆反心理。要知道家長的教育方式,可以說是會貫穿孩子未來的人生走向,若是家長沒有做好,那麼孩子的將來也會十分迷茫,對此李玫瑾教授提出建議,希望家長能夠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牢記這「兩不管、三不慣」的原則,這樣的孩子將來更容易有出息,父母也能更省心。「兩不管」所謂兩不管,就是家長發現孩子遇到這兩個問題時不要去管。
  • 李玫瑾:要想孩子成大器,少走彎路,家長要記住「三不慣兩不管」
    曾經在《圓桌派》這檔節目中,犯罪心理學教授、育兒專家李玫瑾就說過關於教育孩子的問題,她說:有的家長該管孩子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使勁管!所以,李玫瑾教授提出的「兩不管三不慣」原則,可以避免孩子未來少走彎路,父母帶孩子時也能變得很輕鬆。什麼是「兩不管」?
  • 李玫瑾:記住「三不慣兩不管」讓你的孩子少走彎路,更有出息!
    李教授:想讓孩子有出息,要記住三不慣兩不管,你的孩子會感謝你的!一不慣:沒有做人的基本原則不能慣!可能有的寶媽看到會問說:還做人的基本原則,孩子才多大懂什麼?三不慣:不懂得尊敬人不能慣不管是什麼時候,都不會缺不懂得尊重的孩子,現在更是如此,很多的孩子會被家長寵到連自己都不尊重,任由孩子滿嘴放炮。
  • 溺愛不屬於愛的範疇,李玫瑾的「三不慣兩不管」很有效,值得一試
    在小學的時候我家兒子和他一個班,記得有次學校組織了夏令營,目的自然是鍛鍊孩子們的獨立性,也能讓他們和同伴更加親密的接觸,體驗集體活動的樂趣。老師已經提前讓孩子們準備好了一周的生活用品,因為要在外面露營幾天。經過了一天的活動,大家都累了要洗漱休息的時候小聰卻站在帳篷外不動了。老師見他似乎有困難,於是上前詢問:「你遇到什麼問題了嗎?」
  • 教育孩子懂得「三不慣兩管」,孩子能少走很多彎路,將來會感謝你
    根據一些兒童教育專家的研究,他們認為在孩子三歲之前,父母也應該抓住孩子成長重要的階段,對他們進行一定的教育引導,而在這之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三不慣兩管」。
  • 養兒子的父母,記住這個秘訣「2不管3不慣」,將來孩子會感謝你
    人們常說「男孩要窮養,女孩要富養」,隨著時代的變化,現在的父母都捨不得「苦孩子」,導致一個個孩子被父母寵壞,出現各種性格問題,比如:叛逆、霸道、自私、懦弱、自卑、膽怯等等。無論窮養還是富養都不如教養,父母要採取正確的方式來教養孩子,將來孩子才能有大出息。
  • 想讓孩子長大後有出息,李玫瑾教授:「3不慣2不管」家長要做到
    養孩子可不是讓孩子吃飽穿暖有學上就好了,只有當了家長以後才知道教育孩子有多難,光是一個嚴慈相濟就讓家長摸不著頭腦了。但要想孩子以後有出息,家長就得該嚴厲的時候嚴厲,該放手的時候放手。
  • 半部論語治理天下 一本書籍教育孩子 你的孩子成不成才全看父母
    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則是教育孩子的話題,如同論語一樣,不管是半部還是一部只要熟讀 精讀 領略要領教育孩子能起到最大作用的非父母莫屬,因為在老師那裡你的孩子是幾十分之一,在你這裡孩子是百分之百,家長只要方法得當,孩子各方面肯定優秀,不是什麼有才沒有才的問題,資質平平的孩子上清華 北大的有的是,聰明伶俐的孩子成為農民工的更是不計其數,究其原因就是 孩子小不懂得用功,父母懶,不懂得在孩子身上用心。
  • 孩子將來更易成才
    孩子將來更易成才前幾年網絡上有句話很盛行,說的是「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確實,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會受到社會、學校和家庭三者的影響,而又以家庭影響最為深遠和重要,家庭教育過程中,往往是媽媽在起著更大的作用。我的朋友中,90%的家庭裡,都是媽媽陪伴孩子更多,媽媽輔導孩子作業更多,可以毫不客氣的說,有這三個優點的媽媽,強過爸爸十倍,孩子將來走向社會也更易成才。
  • 不管父母多麼「小氣」,這四樣東西也要給孩子,尤其是第一個,要...
    在如今大多數的家庭裡面,父母都會教育孩子勤儉節約,自己也是會這樣。因為有時候我們會發現,花錢很容易,掙錢卻很難,尤其是當我們做了父母,有了孩子,花的錢更多。可是不管父母多麼"小氣",這四樣東西也要給孩子,尤其是第一個,要"大氣"!
  • 不讓父母淪為孩子的專屬僕人,這四件事一定要做好!
    每次讓他彈鋼琴,不是累了困了,就是要拉屎撒尿,父母圍著他團團轉,都快崩潰了!怎麼才能不讓自己成為孩子的專屬僕人呢?這四件事一定能幫到你!1 敢於放手,相信孩子一定能做好要讓孩子獨立、自理能力強、有責任感,父母首先要解放思想,敢於放手。孩子自私心理形成是個緩慢的過程,慢到我們甚至根本注意不到。
  • 上海一小學將「做家務」列入家庭作業:父母越放手,孩子越自信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生遠"。真正的愛不是把世界拿給孩子,而是讓孩子在體驗中去感知世界。2、會做家務的孩子,家庭感更強,心理更健康,也更有同理心。在生活中也更加體諒父母,照顧別人的感受。哈佛大學曾對456名孩子跟蹤研究20年,這些孩子被分為兩類,愛做家務的和不愛做家務的。
  • 不做控制型父母,放手才能讓孩子飛翔
    事實上,這樣的對話,意味著孩子可能有一位控制型的爸爸或媽媽,控制型的父母似乎不會犯錯,在孩子眼裡,所有意見不統一的事情全部都是自己的錯,如果自己「不服」,父母就會說出那句讓人無法反駁的話
  • 父母做好這件事,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會越來越強
    孩子遇到不懂的問題,父母沒有給予他思考的時間,總是立即給答案,還會順勢打擊孩子幾句。久而久之,孩子信心被打消殆盡,覺得自己很笨,怎麼學都無濟於事;還養成不願動腦,獨立思考的習慣,因為答案有人提供,還要自己去想,太累了。想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應該放手讓他自己去探索。
  • 育兒是父母逐步退出孩子生命的過程,學會放手,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只有學會放手,從孩子的生命中穩步退出,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與尊重。但是有的父母卻不明白最人生哲理,不肯退出孩子的生命,不想將生命的控制權,全權交付給孩子。他們一定要把這種控制權緊緊攥在自己的手裡,直到自己死去的那一天,孩子才能夠得到真正的解脫與獨立,否則這將永遠是這種控制型父母的傀儡,無法擁有自己的獨立意志。
  • 父母的家庭教育沒有做好,痛苦的不僅僅是孩子
    如果這個過程中父母沒有做好對於孩子的教育,雖然小的時候可能無法感受到帶來的負面影響,等到孩子越長大,就會發覺孩子越難管教了。「難管教」的意思並不是說孩子不聽從父母的話,而是最基本的禮儀、禮貌和尊重沒有辦法在孩子身上得以體現。
  • 父母:把路徑指給孩子,把選擇權留給孩子
    其實大部分父母不僅不了解孩子,還總是居高臨下,想要把孩子改造成自己希望的樣子,讓孩子按照父母設計好的路徑按部就班,恰恰忘了孩子是一個自然人,有自己獨立的思想,自己的喜好,自己對未來的設計。雖然有時他們的願景很模糊,想法單純幼稚,即就是這樣,他們的訴求也會常常被父母剝奪。父母總喜歡用成績的高低來評價一個孩子的優劣。
  • 孩子青春期叛逆,父母應該怎麼管?
    一、放手但有邊界孩子青春期時自我意識是很旺盛的,父母過於緊張嚴肅,孩子的逆反心理也就會越強。因此,勤藤教育建議父母在孩子這一階段時需要適當的放手,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見,在很多事情上可以給他們選擇權,讓他們自己決定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