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要想孩子成大器,少走彎路,家長要記住「三不慣兩不管」

2020-12-12 楠姐和你聊育兒

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注重智力和分數,因為決定人生成敗或幸福與痛苦的往往不是學問的高低,而是人格的健康水平,行為習慣恰恰是影響人格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關於教育孩子的問題,我們中國家長一直存在一個誤區,認為寵愛孩子給他們最好的一切,就是愛孩子的表現,這樣的想法真的是大錯特錯,過度的溺愛,孩子並不會知道感恩,反而孩子未來還容易成為「白眼狼」,而父母給孩子的愛一定要藏起來一半,不然受苦的最終是你。

曾經在《圓桌派》這檔節目中,犯罪心理學教授、育兒專家李玫瑾就說過關於教育孩子的問題,她說:有的家長該管孩子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使勁管!

李玫瑾的這句話就足以表明很多家長對孩子的管教,存在很大的問題,適當的年齡沒有進行指導,逐漸導致養成很多的壞習慣,等父母發現了孩子問題,想要改掉壞習慣時,卻非常困難了,畢竟,三歲看老,小時候養成的習慣是一輩子的事情。

對於現在的家庭來看,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對孩子的可謂是百依百順,生怕孩子過得不好,最終養成了你行我素的性格,而等到父母發現就已經晚了。

被父母寵溺過度的孩子,往往會缺乏自律和獨立自主的能力,等到孩子未來步入社會,孩子的路也會很難走,嚴重很影響一輩子。

所以,李玫瑾教授提出的「兩不管三不慣」原則,可以避免孩子未來少走彎路,父母帶孩子時也能變得很輕鬆。

什麼是「兩不管」?

1、孩子能獨立完成的事情不要管

現在的家長都喜歡包辦孩子的一切,無論是吃飯還是穿衣都是父母幫忙完成的,慢慢的孩子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陋習。長期下去,孩子會以自我為中心,逐漸喪失了獨立自主的能力,而且還會命令父母會幫助自己做事情。

所以,孩子能獨立完成的事情不要管,適當的放手去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不僅能夠鍛鍊孩子獨立的能力,還能夠養成好性格。

2、孩子能承受的事情不要管

美國兒科協會博士肯尼斯·金斯伯格曾說:「世界不完美,孩子需要一顆更有彈力的心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很多的挫折,而孩子通常第一次面對挫折時,一般都是以哭鬧來發洩情緒,而這時候父母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幫助孩子,很有可能會影響他們的以後的性格。

如果孩子遇到挫折父母就管的話,那麼孩子未來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會很難鍛鍊出好的心態,經不起挫折,未來步入社會中,面對生活和工作的困難,孩子不知道如何解決,壓力會變得非常大,所以,適當的放手,對孩子是有很多好處的。

什麼是三不慣?

一、孩子不尊重別人不能慣

現在很多家長都忙於工作,孩子稍微大一點的時候就送到了老人的家中,而老一輩人的教育方法和年輕人是不同的,通常老人對孩子都十分寵溺,毫無原則去對待孩子。

孩子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很容易養成了驕縱的性格,只要有事情不順心就會亂發脾氣,不懂得尊重別人,就算自己的父母也不例外,這樣的孩子往往是很難有成就的,所以,當家長們發現孩子有這種情況的時候,一定要及時扼殺掉。

二、達不到目的就「威脅」

孩子小時候不能夠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他們基本上都是用「哭」的方式來得到父母的幫助,所以,家長們要習慣性的拒絕孩子的要求,不要聽見孩子哭,我們就立馬滿足要求。

因為孩子不知道什麼事情是對是錯,但孩子如果知道哭鬧的方法有效,他們就會養成這種習慣,只要是家長不滿足自己的要求,孩子就是以哭來威脅。

三、孩子喜歡撒謊

有的孩子撒謊變成了習慣,還有的孩子撒謊是無意的,但父母們要知道撒謊是一種不好的行為,明明自己做錯了事情,卻說謊推卸自己的責任,認為這樣能夠逃脫責任。

面對這種情況,父母一定要注意不要嚴厲批評孩子,你先要問清楚孩子為什麼說謊,然後跟孩子心平氣和的交流,並告知他們說謊是不對的。

好習慣能夠造就人,而壞習慣能夠摧毀人。行為科學研究也給出了結論:

一個人一天的行為中大約只有5%是屬於非習慣性的,而剩下95%的行為都是習慣性的,即便是創新,最終也可以演變成習慣性的創新。

可見習慣的力量,是有多麼的強大。

相關焦點

  • 李玫瑾:記住「三不慣兩不管」讓你的孩子少走彎路,更有出息!
    以前還沒結婚的時候就會想:如果有一天我做了父母,我一定會從我的身上吸取經驗教育孩子,可是這種想法雖然好,但是真到了那一天,就會感到手足無措,不知道該從哪兒下手!李玫瑾教授雖然是研究犯罪心理學的專家,但她也是一位母親啊,在教育這方面,李教授有著自己的想法和經驗。
  • 李玫瑾:家長牢記「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
    李玫瑾:「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李玫瑾教授是我國育兒界中非常有名的專家,她用人生四十載和上千例青少年罪案深入研究了青少年犯罪心理學。所以,李玫瑾教授也根據育兒方法這方面給出了這樣的建議,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三不慣是什麼?
  • 李玫瑾:不放手孩子怎麼成才?父母要做好「兩不管」和「三不慣」
    就像小鳥總要離開巢穴才會越飛越高,父母過度的封閉庇護,與其說是愛,不如說是一種傷害。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李玫瑾在談及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說了這樣一句話:「有些家長往往在該管孩子的時候不作為,而在不該管的時候卻常常施加幹預。」
  • 不放手孩子怎麼成才?父母要做好「兩不管」和「三不慣」
    就像小鳥總要離開巢穴才會越飛越高,父母過度的封閉庇護,與其說是愛,不如說是一種傷害。 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李玫瑾在談及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說了這樣一句話: 「有些家長往往在該管孩子的時候不作為,而在不該管的時候卻常常施加幹預。」
  • 想讓孩子長大後有出息,李玫瑾教授:「3不慣2不管」家長要做到
    養孩子可不是讓孩子吃飽穿暖有學上就好了,只有當了家長以後才知道教育孩子有多難,光是一個嚴慈相濟就讓家長摸不著頭腦了。但要想孩子以後有出息,家長就得該嚴厲的時候嚴厲,該放手的時候放手。
  • 溺愛不屬於愛的範疇,李玫瑾的「三不慣兩不管」很有效,值得一試
    建議各位家長學學李玫瑾老師的「三不慣,兩不管」,這樣教育出來的娃會更加優秀。這是非常惡劣的情節,家長應該及時懲罰孩子,這樣他們才能得到教訓,以後才不會犯類似的錯誤。如果家長包庇孩子,覺得年紀小就不管教,那麼長大以後孩子可能會不孝順。而且老師都不喜歡這種沒禮貌的孩子,他們走入社會後也會為自己無禮的行為付出代價。小時候家長不管娃,長大後社會自然會教育他們,到時候孩子得到的懲罰就不是被說教那麼簡單了。所以我們應當重視對孩子的管教,別讓他們以後吃虧。
  • 對孩子「兩不管、三不慣」,將來更容易有出息,父母也能更省心
    要知道家長的教育方式,可以說是會貫穿孩子未來的人生走向,若是家長沒有做好,那麼孩子的將來也會十分迷茫,對此李玫瑾教授提出建議,希望家長能夠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牢記這「兩不管、三不慣」的原則,這樣的孩子將來更容易有出息,父母也能更省心。「兩不管」所謂兩不管,就是家長發現孩子遇到這兩個問題時不要去管。
  • 教育孩子懂得「三不慣兩管」,孩子能少走很多彎路,將來會感謝你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之中,我們一定要讓他們養成比較良好的品質特徵,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不僅僅只是所謂的富養窮養所帶來的,現在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贏在起跑線上,而並不是所謂的富養,就可以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優秀。
  • 李玫瑾:0到6歲是孩子性格塑造黃金期,家長要讓孩子學會這4點
    所謂「性格決定命運」,孩子的性格決定了孩子以後的辦事方式,自然也就影響著孩子人生的最終成就。而父母想要培養孩子擁有良好的性格就一定要做好家庭教育。李玫瑾教授認為:0-6歲的孩子正處於性格塑造的黃金時期,做好這階段的性格教育對孩子未來的影響事半功倍。而在孩子的性格教育過程中有這4條是家長一定要做到的重中之重。
  • 李玫瑾送給家長的語錄,適合孩子未滿12歲的家長讀讀,警醒世人!
    說到這裡,如果大家對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滿意,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李玫瑾送給家長的語錄,適合孩子未滿12歲的家長讀讀,警醒世人!文字如下:「12歲前(依戀期)是孩子性格養成最關鍵的時期」人在生命早期長期沒有得到這種依戀的滿足,就容易產生不滿足感、從而產生煩躁、敏感、神經質等性格障礙。
  • 李玫瑾教授: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家長要及時制止
    李玫瑾教授: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家長要及時制止中國公安大學的教授李玫瑾,在教育孩子這一領域有著獨到的見解,很多家長在看過李玫瑾教授關於育兒教育的講座視頻,都深受啟發,在一次講座中李玫瑾教授直言:情商不高的孩子,吃飯時有這幾種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
  • 李玫瑾告誡: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時就能看出來,家長要趁早糾正
    而她曾在一次講座中,特意提到過孩子的餐桌禮儀,並表示: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時就能看出來,家長要趁早糾正。李玫瑾告誡: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時就能看出來,家長要趁早糾正表現一:孩子喜歡吃「獨食」有的孩子在吃飯的時候總是喜歡吃「獨食」,在餐桌上不管家長以及長輩喜歡吃什麼,只要是自己喜歡吃的,就不讓別人碰,甚至會直接將自己喜歡的菜
  • 到底要不要打孩子?聽到李玫瑾教授的解釋,家長不用再糾結了
    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很多家長都對此抱有一定的看法,也都有各自的想法,覺得教育孩子應該怎樣怎樣,如何如何。可是,很多父母都不約而同的達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和孩子講道理,把事情和孩子講清楚。
  • 李玫瑾教授:家長要教會孩子溝通,而不是用「哭鬧」來解決問題!
    有孩子之後,不管是在家還是出門,媽媽身後都像跟了個"小尾巴"一樣。一到出門逛街的時候,寶爸寶媽就該頭疼了,因為孩子很可能要買玩具,甚至在玩具店門口撒潑打滾。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你是怎麼做的呢?如果孩子哭鬧,家長不去思考他的要求合不合理,就對他妥協,容易讓他認為"哭鬧"是一種非常好的達成目的的武器。以後不管是遇到什麼事,他都會通過哭鬧來威脅父母,將哭鬧當成武器。這樣做的後果是孩子學不會溝通。
  • 李玫瑾:養男孩的要注意,最晚6歲之前,要教會他這「4種能力」
    最近閱讀了一本育兒書籍《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從中發現了一個很多家長們都在困擾的問題。大部分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成大器,可是教育孩子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很容易就會因為錯誤的教育方式,改變孩子人生的正常發展軌跡,十分讓家長苦惱。
  • 李玫瑾坦言:要給孩子立的規矩,少1個都不行,最後一個能救命
    李玫瑾坦言:要給孩子立的規矩,少1個都不行,最後一個能救命無論何時,孩子都是父母的一塊「心頭肉」,從十月懷胎到長大成人,孩子成長的每一步都帶有父母的關心和期盼。但要明白,雖然父母對孩子的愛渾然天成,但在表達愛的時候要選擇正確的方式。不能把疼愛變成溺愛,不能把庇護變成包庇。父母可以成為孩子幼時的羽翼,但往後的路,始終是要孩子自己走的。所以說,父母對孩子不僅要愛更要管,從小就要給孩子立下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要想孩子以後優秀成才,規矩是非常重要的。
  • 李玫瑾:這種性格的孩子,上學更容易被欺負,家長們要多留意
    遭遇校園欺凌的孩子,必然是學校和班級裡的弱勢群體,他們就是別人眼中任「軟柿子」。人善被人欺,在學校這個小社會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李玫瑾:這種性格的孩子,上學更容易被欺負,家長別不當回事。李玫瑾:這種性格的孩子,上學更容易被欺負,家長別不當回事曾聽說這麼一件事,寶媽與丈夫離婚後,獨自撫養兒子,兒子平常很懂事聽話,讓寶媽安了不少心,能更加投入到工作中。
  • 青春期孩子固執不聽話?李玫瑾:教育孩子,父母要懂得點到為止
    在教育孩子時,媽媽已經做了非常大的努力,但結果卻讓人惋惜。這也提醒我們,作為家長,在跟青春期孩子溝通時要更加注意方法。李玫瑾:教育青春期孩子,要懂得"點到為止"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比較叛逆,聽不進父母勸說式的話語,喜歡跟朋友聊天玩耍,認為只有朋友懂自己。對於這些孩子來說,家長越嘮叨,他們越反感。
  • 李玫瑾:要想孩子人緣好,遇到困難有人幫!3歲就要培養社交能力
    文\張媽編輯\張媽老話說"多個朋友多條路,少個仇人少堵牆",當家長的自然都是希望自家孩子能在小的時候就結交許多的知心朋友,讓孩子有個"好人緣"。家長們一定要好好引導孩子,一定不要小看孩子社交中遇到的問題,要從小培養孩子正確的社交能力,才能讓孩子度過"社交難關"。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社交能力其實是由多個因素綜合組成的,家長可以著重培養孩子的這四方面的品質,來增強孩子的社交能力。學會分享我們都知道,一個樂於與他人分享快樂的人,永遠是最受歡迎的。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修煉好2個字,少走彎路
    男人慾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修煉好2個字,少走彎路。這兩個字是王陽明提出的"心學"。"心學"是王陽明的聖人之學。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次之,修煉好「心學」這2個字,方可大成!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修煉「心學」這個兩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