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孩子之後,不管是在家還是出門,媽媽身後都像跟了個"小尾巴"一樣。一到出門逛街的時候,寶爸寶媽就該頭疼了,因為孩子很可能要買玩具,甚至在玩具店門口撒潑打滾。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你是怎麼做的呢?
我想大部分的父母遇到孩子哭鬧,會用「下次再給你買,好不好,媽媽發誓」,又或者是直接妥協。
但這樣只能短暫地停止孩子耍賴的行為,"治標不治本"。而且,這樣的妥協相當於一種縱容,容易給孩子的成長形成阻礙。
如果孩子哭鬧,家長不去思考他的要求合不合理,就對他妥協,容易讓他認為"哭鬧"是一種非常好的達成目的的武器。
以後不管是遇到什麼事,他都會通過哭鬧來威脅父母,將哭鬧當成武器。
這樣做的後果是孩子學不會溝通。等孩子長大一些後,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就會有所欠缺,如果這時候孩子還是用哭鬧來表達情緒和需求,那就不適合了。
而且孩子總要走出家門跟人打交道,如果沒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就會寸步難行。
李玫瑾:要教會孩子用溝通解決問題
李玫瑾是犯罪心理學專家,並且研究青少年心理問題多年。在育兒領域,她提出的很多觀點得到了廣大家長的認可。
在一次講座中,李玫瑾教授提到:"家長要告訴孩子:'以後在我們家,有什麼事情要說,而不要哭鬧……要是有事我們一家人都哭,這樣好不好?不好。所以有事我們得說出來。'"
如何教會孩子溝通,而不是用哭鬧來解決問題
1、不縱容孩子哭鬧
孩子哇哇大哭的時候,很多家長第一反應就是去哄,去講道理,但經常被孩子的"噪音"吵得腦仁疼。孩子哭鬧有多種原因,也許是情緒方面受到了刺激或者忽視;也可能是物質需求得不到滿足。
如果孩子因為不合理的要求被拒絕而哭泣,那家長不論如何都不要縱容,否則可能導致孩子將哭鬧當成手段。
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要轉移他們的注意力,之後輕輕安撫他們,讓孩子的情緒平復下來;或是明確地讓孩子知道"哭鬧對解決問題沒有用"。
2、引導孩子學會表達
首先家長要了解孩子為什麼哭,在孩子不那麼激動的時候,耐心引導他說出遇到了什麼事。其次,家長可以詢問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是什麼,他打算如何解決。最後,根據孩子遇到的事情適當給出建議,如果是拒絕孩子的要求,那麼要給出具體的原因。
3、提供鍛鍊溝通能力的環境
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並非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那些遇到困難會積極溝通和解決的孩子,大多有一個溝通氛圍良好的家庭。
之前陳小春跟Jasper參加節目時,陳小春對著Jasper大喊了一句,把孩子嚇到了,大家也以為他要發火。但是對於這個情況,Jasper並沒有哭泣,而是跟問爸爸:"What is wrong with you?"。陳小春沒聽清,他就拿起喇叭繼續問:"Can you stop angry now?"
Jasper的這種行為,就體現了他的溝通能力。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就是權威,有時父母語氣嚴肅一些,孩子都忍不住檢討自己是否做錯了什麼。而Jasper卻泰然自若地跟爸爸對話溝通,可見平時跟父母的交流一定很多。
當然,家長在孩子哭鬧時進行溝通,這只是一種手段,更重要的前提是,讓孩子學會不亂發脾氣,擁有一個好性格。
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3-6歲是孩子性格塑造的關鍵時期,越早重視孩子的性格培養,效果越好,我們可以協助兒童繪本、畫冊等幫助孩子形成好性格。
而小編就十分推薦家長們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
共有10冊,分別為:《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勇敢做自己》《養成好習慣》《媽媽我能行》《做最棒的自己》《好孩子懂禮貌》《我能保護自己》《分享讓我很快樂》《我們都是好朋友》《我不隨便發脾氣》
這是一套專門為0-6歲小朋友編寫的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的繪本,主題典型鮮明,針對性強。
涵蓋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性格問題,包括膽小、自負、自卑、沒有主見、逃避問題、害怕失敗等等。
每個故事都有不同的小動物主角,可愛的小動物形象更能吸引孩子的閱讀興趣,符合孩子認知特點,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中英文雙語設計,不僅能讓孩子好好了解自己的情緒和成長,也能幫助孩子建立英語語感、提升對英語的學習興趣。
比如這一冊書:《我不隨便發脾氣》,就有講到孩子不可以隨便發脾氣。
並通過故事的形式進行講解:
書中的小貓亨利就喜歡亂發脾氣,久而久之小夥伴都不喜歡跟他一起玩遊戲。
苦惱的亨利只得去找老師,在老師的開導下,最終亨利認識錯誤並給小夥伴道歉。
而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的價格也不貴,才69元。一套書就能讓孩子在閱讀的同時,逐漸逐漸形成好性格,家長們何樂而不為呢?
快點擊這裡購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