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家長要教會孩子溝通,而不是用「哭鬧」來解決問題!

2020-12-04 健康生活心得

有孩子之後,不管是在家還是出門,媽媽身後都像跟了個"小尾巴"一樣。一到出門逛街的時候,寶爸寶媽就該頭疼了,因為孩子很可能要買玩具,甚至在玩具店門口撒潑打滾。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你是怎麼做的呢?

我想大部分的父母遇到孩子哭鬧,會用「下次再給你買,好不好,媽媽發誓」,又或者是直接妥協。

但這樣只能短暫地停止孩子耍賴的行為,"治標不治本"。而且,這樣的妥協相當於一種縱容,容易給孩子的成長形成阻礙。

如果孩子哭鬧,家長不去思考他的要求合不合理,就對他妥協,容易讓他認為"哭鬧"是一種非常好的達成目的的武器。

以後不管是遇到什麼事,他都會通過哭鬧來威脅父母,將哭鬧當成武器。

這樣做的後果是孩子學不會溝通。等孩子長大一些後,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就會有所欠缺,如果這時候孩子還是用哭鬧來表達情緒和需求,那就不適合了。

而且孩子總要走出家門跟人打交道,如果沒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就會寸步難行。

李玫瑾:要教會孩子用溝通解決問題

李玫瑾是犯罪心理學專家,並且研究青少年心理問題多年。在育兒領域,她提出的很多觀點得到了廣大家長的認可。

在一次講座中,李玫瑾教授提到:"家長要告訴孩子:'以後在我們家,有什麼事情要說,而不要哭鬧……要是有事我們一家人都哭,這樣好不好?不好。所以有事我們得說出來。'"

如何教會孩子溝通,而不是用哭鬧來解決問題

1、不縱容孩子哭鬧

孩子哇哇大哭的時候,很多家長第一反應就是去哄,去講道理,但經常被孩子的"噪音"吵得腦仁疼。孩子哭鬧有多種原因,也許是情緒方面受到了刺激或者忽視;也可能是物質需求得不到滿足。

如果孩子因為不合理的要求被拒絕而哭泣,那家長不論如何都不要縱容,否則可能導致孩子將哭鬧當成手段。

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要轉移他們的注意力,之後輕輕安撫他們,讓孩子的情緒平復下來;或是明確地讓孩子知道"哭鬧對解決問題沒有用"

2、引導孩子學會表達

首先家長要了解孩子為什麼哭,在孩子不那麼激動的時候,耐心引導他說出遇到了什麼事。其次,家長可以詢問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是什麼,他打算如何解決。最後,根據孩子遇到的事情適當給出建議,如果是拒絕孩子的要求,那麼要給出具體的原因。

3、提供鍛鍊溝通能力的環境

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並非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那些遇到困難會積極溝通和解決的孩子,大多有一個溝通氛圍良好的家庭。

之前陳小春跟Jasper參加節目時,陳小春對著Jasper大喊了一句,把孩子嚇到了,大家也以為他要發火。但是對於這個情況,Jasper並沒有哭泣,而是跟問爸爸:"What is wrong with you?"。陳小春沒聽清,他就拿起喇叭繼續問:"Can you stop angry now?"

Jasper的這種行為,就體現了他的溝通能力。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就是權威,有時父母語氣嚴肅一些,孩子都忍不住檢討自己是否做錯了什麼。而Jasper卻泰然自若地跟爸爸對話溝通,可見平時跟父母的交流一定很多。

當然,家長在孩子哭鬧時進行溝通,這只是一種手段,更重要的前提是,讓孩子學會不亂發脾氣,擁有一個好性格。

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3-6歲是孩子性格塑造的關鍵時期,越早重視孩子的性格培養,效果越好,我們可以協助兒童繪本、畫冊等幫助孩子形成好性格。

而小編就十分推薦家長們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

共有10冊,分別為:《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勇敢做自己》《養成好習慣》《媽媽我能行》《做最棒的自己》《好孩子懂禮貌》《我能保護自己》《分享讓我很快樂》《我們都是好朋友》《我不隨便發脾氣》

這是一套專門為0-6歲小朋友編寫的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的繪本,主題典型鮮明,針對性強。

涵蓋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性格問題,包括膽小、自負、自卑、沒有主見、逃避問題、害怕失敗等等。

每個故事都有不同的小動物主角,可愛的小動物形象更能吸引孩子的閱讀興趣,符合孩子認知特點,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中英文雙語設計,不僅能讓孩子好好了解自己的情緒和成長,也能幫助孩子建立英語語感、提升對英語的學習興趣。

比如這一冊書:《我不隨便發脾氣》,就有講到孩子不可以隨便發脾氣。

並通過故事的形式進行講解:

書中的小貓亨利就喜歡亂發脾氣,久而久之小夥伴都不喜歡跟他一起玩遊戲。

苦惱的亨利只得去找老師,在老師的開導下,最終亨利認識錯誤並給小夥伴道歉。

而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的價格也不貴,才69元。一套書就能讓孩子在閱讀的同時,逐漸逐漸形成好性格,家長們何樂而不為呢?

快點擊這裡購買吧↓

相關焦點

  • 孩子只會用哭鬧解決問題怎麼辦?李玫瑾教授:教育孩子要鼓勵溝通
    在孩子小的時候,哭聲是他們最有力的武器。當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或是小新父母注意的時候,孩子經常會用哭鬧來解決這些問題。如果前期父母沒有做好教育工作,讓孩子養成了只會用哭鬧來解決問題的行為習慣,對孩子今後的成長教育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在公開場合,李玫瑾教授不止一次這樣公開呼籲。 源於美國的「哭聲免疫法」曾一度風靡全球,年輕的中國父母也追捧不已——孩子哭鬧時不能馬上抱起,這樣有利於培養孩子獨立睡覺的好習慣,避免養成哭鬧的習慣。 李玫瑾教授不同意這種觀點。
  • 孩子總是玻璃心,經不起老師和家長批評,李玫瑾教授給出了方法
    她說,遇到挫折,要想辦法解決,你才會知道,這個事情過了。而不是說,我受不了之類的。在《圓桌派》上,馬未都跟李玫瑾教授說,「我們應該從小養成一種習慣,簡單的說,就是厚臉皮!」李玫瑾教授立馬補充說到:「挫折教育。」馬未都表示認同,「說兩句就說兩句,怕什麼呢。」
  • 李玫瑾:要想孩子成大器,少走彎路,家長要記住「三不慣兩不管」
    曾經在《圓桌派》這檔節目中,犯罪心理學教授、育兒專家李玫瑾就說過關於教育孩子的問題,她說:有的家長該管孩子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使勁管!李玫瑾的這句話就足以表明很多家長對孩子的管教,存在很大的問題,適當的年齡沒有進行指導,逐漸導致養成很多的壞習慣,等父母發現了孩子問題,想要改掉壞習慣時,卻非常困難了,畢竟,三歲看老,小時候養成的習慣是一輩子的事情。
  • 李玫瑾教授: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家長要及時制止
    李玫瑾教授: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家長要及時制止中國公安大學的教授李玫瑾,在教育孩子這一領域有著獨到的見解,很多家長在看過李玫瑾教授關於育兒教育的講座視頻,都深受啟發,在一次講座中李玫瑾教授直言:情商不高的孩子,吃飯時有這幾種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
  •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怎麼辦?李玫瑾教授:「打回去,我支持!」
    一味的退讓只會助長「施暴者」的囂張氣焰,讓他們更加的變本加厲,覺得孩子好欺負。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告訴家長:「孩子要有不傷人的教養,但也有不被傷害的氣場。」遇到事情只會讓孩子進行自我反省,這反而是對不良行為的縱容,導致校園暴力事件的不斷發生。而教育孩子「打回去」並不是對暴力的縱容,而是用另一種方式減少暴力事件的發生,讓孩子少受傷害。我們經常教育孩子在受到欺負是的時候,要去告訴老師。然後你呢?孩子受到的欺負減少了麼?並沒有。
  • 孩子有暴力傾向怎麼辦?李玫瑾教授告訴你
    根據李玫瑾教授的解釋,暴力的孩子都是內心沒有力量的孩子,這個孩子就會比較容易失控。他會覺得別人對他不好,他就特別生氣,但是他又拿這些人沒辦法,他不會表達,所以他就會選擇用暴力來解決,這就是很多暴力發生的原因。
  • 李玫瑾直言:正確應對孩子「哭鬧要挾」,父母請堅持4個基本原則
    小孩子常常以哭鬧來要挾家長,這似乎是一件很平常不過的事情,在不少家庭都出現過類似的場景,很多家長面對孩子哭鬧束手無策,只能妥協,實際上,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不僅僅只有這一條路可以走,還有很多其他的方式,比如李玫瑾教授所說的四個基本原則。
  • 李玫瑾教授:孩子頂嘴時,家長多說3句話,孩子長大後會感激你
    比如有些家長會對孩子說你一定要好好學習,考上好大學,改變命運,或者你不要向你爸一樣啊,你要學鋼琴,學電子琴……。這難道不雙標麼?在某些事情上,如果家長都不能以身作則,那麼孩子也很難超越。 李玫瑾教授:孩子頂嘴時,家長多說3句話,孩子長大後會感激你 1.雖然你現在很生氣,但還是要等冷靜下來再談 當孩子和父母頂嘴時,父母的第一反應就是憤怒,難以冷靜下來面對孩子的失控。父母如果是這種狀態那麼孩子也會隨著憤怒的情緒越來越失控。
  • 李玫瑾:好孩子是管出來的,在這個年齡段狠心管,孩子聽話懂事
    今天和朋友一起吃飯聊起了孩子的教育問題,大家都感慨現在的孩子太難管教了,亂發脾氣,沒有禮貌等熊孩子的行為隨處可見,其中一個朋友分享了李玫瑾教授的一次演講內容,讓我們都茅塞頓開。李玫瑾教授指出,過於管教和過於放任都是不合理的。
  • 孩子躺地上哭鬧30分鐘,媽媽無奈蹲一旁,網友:千萬別抱,由他哭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在6歲之前一定要和孩子說不,因為在6歲之前說不,孩子最多哭鬧一番,可等孩子大了之後再說不,他們可能會通過其他的方式反抗,讓家長妥協。其實說白了就是立規矩要乘早,不然等孩子大了之後再立就晚了,所以對於孩子在小時候用哭鬧威脅大人的時候,作為家長我們一定不能妥協,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式來解決。
  • 李玫瑾坦言:養男孩的家庭,在孩子6歲前,要教會他「四個技能」
    家有男孩,父母需要耐心地細心教育孩子,事實上,在我們眼裡男孩子是很難管教的。如果父母管教出了問題,那麼他未來有可能會走很多錯誤,到時候後悔都晚了。所以李玫瑾教授建議:家有男孩,必須在6歲之前教會他「四個能力」!為什麼一定是6歲之前?
  • 李玫瑾:養男孩的要注意,最晚6歲之前,要教會他這「4種能力」
    最近閱讀了一本育兒書籍《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從中發現了一個很多家長們都在困擾的問題。大部分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成大器,可是教育孩子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很容易就會因為錯誤的教育方式,改變孩子人生的正常發展軌跡,十分讓家長苦惱。
  • 李玫瑾曾說:好孩子是管出來的!6歲以前狠心管,孩子會更懂事
    李玫瑾曾說:好孩子是管出來的!6歲以前狠心管,孩子會更懂事!大部分家長都是比較困惑的,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在一場演講中說出了問題的答案,就是好孩子是管出來的,重點在這個時間狠心管,孩子會更懂事。李玫瑾教授在演講中,非常深刻的表示大部分孩子到了12歲離家出走、用生命要挾父母的案子,她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大部分的原因就是,父母管教不嚴引起的,那麼孩子會這麼強烈的反抗,原因就是多數家長缺乏兒童心理學的知識,家長教育孩子的態度有誤區,覺得「孩子還小
  • 李玫瑾:情商低的孩子,大多有這6種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
    對青少年心理頗有研究的李玫瑾教授曾提到過:情商低的孩子,大多有這6種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 培養高情商的孩子,首先父母需要讓孩子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看待問題。引導孩子在考慮自己的時候也要注意別人的想法。 例如,吃飯時孩子喜歡的菜只剩最後一塊了時,孩子應該適當考慮一下其他人喜不喜歡這道菜。
  • 孩子哭鬧生氣時,家長要小心,別讓「共情」演變成另一種控制
    並跟寶寶講道理:"奶奶剛剛不是故意的,你願意給她一個機會跟你重新把城堡搭回來嗎?"但是無論怎麼哄,孩子依舊是發脾氣。曉嵐納悶了,自己明明做到了"共情",可孩子為什麼"不給面子"呢?為什麼"共情"有時沒有用?
  • 李玫瑾:孩子在校被欺負,別只說「告訴老師」,家長還可以這樣做
    對此,家長們不妨參考一下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的方法。李玫瑾:支持孩子打回去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次節目中表示:我肯定會支持啊,支持孩子打回去。或許大家會覺得,為什麼一個育兒專家會教導孩子與其他孩子打架,這不就違背了我們教育孩子彬彬有禮的初衷了嗎?
  • 李玫瑾教授:孩子頂嘴時,父母要會說這3句話,勝過打罵懲罰
    李玫瑾教授:孩子頂嘴時,父母要會說這3句話,勝過打罵懲罰要說孩子長大以後家長最煩心的事情,頂嘴一定是其中之一。很多家長都會抱怨,說自己的孩子在家頂嘴特別厲害,有的時候甚至還會懟得自己無言以對,這讓家長們非常苦惱。
  • 孩子愛頂嘴,是家長不合格?李玫瑾教授:送你3句話讓娃不再頂嘴
    李玫瑾教授:送你3句話讓娃不再頂嘴相信不少家長都經歷過這樣的情景,平時在管教孩子時,他們非但不聽還總是以各種理由來"堵"父母,言語之中振振有詞,有時讓人覺得哭笑不得,有時又讓父母覺得很生氣。其實孩子頂嘴是叛逆的表現,也是不服父母管教的體現。那麼這種狀況是否是父母不合格呢?
  • 孩子出現這些行為,李玫瑾教授:該打就打,更利於孩子未來
    而這也就是很多年輕父母,在育兒這個問題上,總是和老人出現分歧的原因。 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曾經指出:孩子在小時候的吃得苦越多,孩子的承受能力就越強,尤其是男孩。 父母不要寵溺男孩,否則就很容易讓男孩在長大後成為不孝子。 所以當面對小孩子有不良行為的時候,家長就要嚴肅對待,幫助孩子改正不良行為,引導孩子往正確的方向走,這樣才更有利於孩子的未來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