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底,在湖南省長沙市某工地正在緊張地施工,原定於1年後就要交付使用的工程因為南方多雨水導致工期不得不推後。下半年,長沙這個典型的南方氣候的城市,雨水相對少了些。工人們正加班加點地趕工期,然而,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竟然轟動了整個世界!
馬王堆漢墓
這一天,工人們在地下施工中遇到塌方,底下散發出一陣陣的氣體,用帶火星的蠟燭試點,竟然能點著。隨之在工地現場出現了大量的陶器、竹簡等,工人們不敢怠慢,因為很早之前大家就知道這一帶古代曾經是五代時期楚王馬殷家族的墓地。解放後,這裡也改名叫馬王堆鄉。那麼,這裡會不會就是歷史上記載的楚王家族墓呢?施工人員覺得事關重要,馬上將這一情況上報 文物部門。
考古人員在現場勘查了一番,專業的執著和多年的經驗告訴考古人員,這絕不是一般的墓地,很有可能是個重大發現。為了配合基建,考古工作者決定搶救性發掘。隨著發掘的不斷進行,很多事情出乎當時的意料之外,為慎重起見,當時的湖南省文物部門決定將這一事件上報國務院。此後,開啟了對馬王堆漢墓的發掘。
馬王堆一號墓發掘現場
考古人員小心翼翼地發掘,當古墓發掘深入到白膏泥(即瓷土)層時,突然發現幾片嫩綠的小樹葉,開始大家以為綠葉是從墓口的地面上飄落下來的,非常不信。又往下挖,接著兩片、三片綠葉再次從白膏泥層顯現,還有青色的竹枝和當時被遺棄的竹筐也完好如新。這令在場的人大吃一驚,以往的古墓發掘還從來沒有遇到這樣的事情。在吃驚的同時,考古人員又多了一份喜悅和期盼:時間隔著數百上千年,這些葉子至今能保存完好,那裡面的遺體是不是也保存完整呢?大家屏息注視著。
馬王堆發掘現場
這場發掘從1月16日正式開始,4月28日結束。當時編號為馬王堆1號墓室,就是在處理出土了我國考古歷史上第一具保存完好、並未腐爛的女性遺體。它既不同於木乃伊,又不同於其他遺體,是一具特殊類型的遺體,是防腐學上的奇蹟,為世界考古史上前所未見的不腐遺體,這一發現震驚了世界。
辛追夫人不同年齡復原圖 圖片合集
陸續的,1973年至1974年初,湖南省博物館與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又相繼發掘了一號墓旁邊的二號、三號墓。其中二號墓被證實早在唐代時期就已被盜過,室內殘骸早已不存,墓內遺存物品不多且保存較差。三號墓內雖然墓主人只剩遺骸,但是墓內有大量的帛書文獻和兵器。整個長沙馬王堆三座墓室無論從出土文物數量、質量及墓主人的規格來看,在當時都是罕見的。尤其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不朽女遺體的消息」讓世人震驚。最終,考古人員確定了墓室主人身份,一號墓主人名辛追,是當時長沙丞相利蒼的妻子;二號墓為漢初長沙丞相軑侯,名利蒼;三號墓為利蒼之子。
我們知道金屬會生鏽,比如鐵生成紅褐色鐵鏽,銅生成青綠色銅鏽。生鏽的原理是這些金屬與空氣中的氧、水分發生一系列的氧化反應而成鏽。因此,從防腐的角度出發,如果隔絕了氧氣,並保持乾燥環境,那麼將大大延緩生鏽的發生。實際中面臨的環境往往是複雜多樣的,比如還要考慮到微生物對腐蝕的作用。所以,我們說並不存在不會腐蝕的物體,只是腐蝕的相對慢而已,生活中用到的不鏽鋼其實也會生鏽,因為在其表面形成了一層緻密的氧化膜,能夠很好地阻隔與腐蝕介質的相互作用而已。
鐵鏽和銅鏽
再來看看馬王堆出土的這具女性遺體的情況,當時考古人員打開棺槨時都驚呆了,眼前躺著的仿佛是剛去世不久的,臉色紅潤、皮膚有彈性,似乎只是睡著了。經過更細緻的醫學檢驗,發現這具女屍:結締組織、肌肉組織和軟骨等細微結構保存完好,全身有柔軟的彈性,皮膚細密而滑膩,部分關節可以轉動,甚至手足上的紋路也清晰可見。在那個年代,能夠出具一樣這樣的遺體絕對是一個世界奇蹟。因而,長沙馬王堆出土了千年女性遺體的消息一出便立刻引來了世界的矚目,被認為「創造了世界屍體保存記錄中的奇蹟」。
辛追原貌復原蠟像
那麼,人們不禁要問,究竟這具女性遺體是如何保存數千年之久而不腐呢?從當時的考古資料可以知道一些概況,在1號墓室發現的這具棺槨,在外觀上就已經保存得非常完整,打開棺木後發現她是浸泡在約20釐米深的無色液體中。這難道會是防腐藥水?考古人員大為驚訝,因為在以往的文獻中並沒有過相關記載,況且在古時科技尚不發達,古人不可能設計出這樣的防腐藥水。
僅有的記載是關於秦始皇的陵墓中有大量的水銀,《史記》中寫道「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這表明用水銀來防腐是古時就有的方法,但是在長沙馬王堆中考古人員並沒有發現水銀,這具遺體所浸泡的溶液也不是水銀。
驪山秦始皇陵
後來,通過對該無色液體(出土後不久變為棕黃色)鑑定,這些無色液體其實就是水,只不過是地表水長年累月經土壤、白膏封泥、木炭層等層層滲透而進入棺槨。雖然還檢測到了少量的硫化汞,這種物質具有微弱的抑菌作用,但是並不是遺體不腐的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還是厚實的棺槨密封性好,又深埋地下,基本隔絕了氧氣,即使有水滲入,也會經過層層淨化,最終成為了「純淨水」。因而,我們在今天得以有幸目睹兩千多年前古人的真容。
馬王堆出土文物—素紗禪衣
長沙馬王堆漢墓的發掘意義是重大的,周恩來總理曾對發掘保護工作作出三次批示。為了讓馬王堆漢墓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利用,充分發揮其考古研究價值。項目組集合了全國相關領域的頂尖力量幾十家單位參與發掘保護研究和新聞宣傳。如此規格和規模,在中國考古史上也是個新紀錄。相關出土文物,如薄如空、輕若無的素紗襌衣,共出土兩件,一件重48克,另一件重49克,這充分反映了古人紡織技術的高超,現代人都是難以企及的。還有大量的具有學術價值的帛書和帛畫,這些對於研究當時的文化、歷史、社會風俗等都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馬王堆出土文物
受限於當時的防腐技術,出土後的遺體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蝕破壞。後來考古人員運用現代科學技術還復原了辛追的面貌,兩千多前古人的形貌展示在人們面前。如今,馬王堆漢墓已成為長沙的一張名片,每年有絡繹不絕的中外遊客前來參觀,帶動了當地的旅遊經濟發展。如果您去長沙,參觀馬王堆漢墓可不要錯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