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讀書越多越無知?

2020-12-04 黃危倩

一直以來都有讀書的習慣,然後覺得自己挺牛逼的,讀了很多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通古今也能知道個大概,於是內心有點小驕傲。

直到最近開始刻意寫點東西,才發現知之甚少,井底之蛙肚子裡的墨水太少,以至於寫不出好文。

有人說讀書就像登山,站的越高看的越遠,看的範圍也越廣,看不清楚的越多,未知的越多。

不讀書就像待在井底下,環顧四周就是那點地方以為自己全知全能了。等走出了井底才發現井外世界的廣大,這些對自己來說是陌生的,於是覺得自己無知。

前幾年的鳳姐,口出狂言地自稱「我九歲博覽群書,二十歲達到頂峰,沒有任何人能夠超過我了,我現在看的都是一種社會人文類的書。比如說《知音》雜誌、或者《故事會》。以我的智商和以我的能力的話,往前推三百年,往後推三百年,總共六百年之內不會有第二個人超過我。」有學問者只會一笑而過,正如巴甫洛夫曾在《給青年們的一封信》中說過,「無論在什麼時候,永遠不要以為自己已經知道了一切。」不管是炒作也好,強出頭也罷,那時候自認為無所不知的鳳姐一定是讀的書太少了。

心理學上曾有表述,人的知識,就好像一個圓,知識越少,這個圓就越小,與外界接觸就越少,然後就感覺自己的世界裡什麼都懂。知識越多,這個圓就越大,與未知的外界接觸就越多,就越來越感覺自己的無知。

古希臘的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不但才華橫溢著作等身,而且廣招門生獎掖後進,運用著名的啟發談話啟迪青年智慧。每當人們讚嘆他的學識淵博,智慧超群的時候,他總謙遜地說:「我比別人知道得多的,不過是我知道自己的無知。」世上凡是有真才實學者,凡是真正的偉人俊傑,無一不是虛懷若谷,謙虛謹慎的人。

一個胸懷虛心、耐心、愛心的讀書人,即使擁有令人羨慕的財富,也不會有令人反感的銅臭;即使擁有令人嚮往的政治權力,也不會變成令人討厭的官僚;即使擁有令人尊敬的學術成就,也不會有令人失望的自負。

朋友們,當你的才華撐不起野心時,你就該靜下心來學習,多讀書多看報。當你感到自己無知時,不要心慌,不要迷茫,一個人無知不可怕,只有正視自己的無知,才能擴大自己的知識。

英國劇作家蕭伯納曾說過,「好書讀得越多越讓人感到無知」。為什麼讀的書越多越無知?因為你在路上,你在進步,Keep Moving!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讀的書越多,就越看不起周圍的人?
    他很困惑,究竟是自己真的因為讀書比較多而超越了周邊的人,還是問題出在自己身上,姿態太高了?我的文章向來喜歡講真話,當然真話比較難聽,其實「看不起」周圍的人並不是讀書的緣故,沒有任何一本書會讓人去如此「卓爾不群」,而是大概率這位大學生本身就看不起比人。換句話說就是讀書讀得有點「跑偏了」。
  • 終於知道為什麼越讀書少的女生,追她的人越多了
    有人說,讀書多的女生,學到的知識多,不好糊弄。讀書可以使人明智,當一個女生讀書讀的越多,學歷越高的時候,就不容易被糊弄,這也正是很多研究生、博士後畢業幾年很難成家的原因吧!理解了這句扭曲的話當中所指的「德」是什麼,就理解了為什麼很多男人不願意找讀書多的女人。讀書越多的女生年齡越大,讀完研究生畢業就二十五六歲了,要是再讀博士的話,畢業也得30歲左右了,已經遠遠錯過了20歲左右花前月下談情說愛的最佳年紀了。
  • 為什麼讀書越多越痛苦?
    簡單地說,熵指的是一個孤立的系統的混亂程度,越混亂,熵越大;越整齊,熵就越小。熵增定律,是宇宙中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終極演化規律,是從有序到無序的過程。當達到最大值,系統就進入寂滅。「理解得越多,就越痛苦。知道得越多,就越撕裂。」這是勒內夏爾的一首詩。認知比無知痛苦。
  • 學問越多越謙虛,越能認識自己的無知
    學問越多的人越謙虛,因為越努力,越用功,就越知道世界的無窮,知識的廣博與精深,同時也越清楚自己的局限與邊界。《論語·子罕篇》,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一個懂得說「我不知道」的人,首先是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再次是有敢於承認自己無知的勇氣和智慧。在人類生命的發展史中,人們積累了漫如長河的文明,構建了燦若星空的文化,但若將其置於地球生命的成長,或放置於浩瀚的宇宙,卻顯得及其有限。
  • 達克效應,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以為是
    他們於1999年12月合作完成了一篇論文《無能與無知:對自身無能的認知困難如何導致無端自負》,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上。在這篇文章中,杜寧和克魯格耐心地闡述了「越差越牛B,越強越謙虛」的道理。杜寧和克魯格做了一系列的調查。他們讓被試給自己的能力打分,其中包括邏輯推理、情商、對愛滋病的了解等題目。
  • 讀書真的越多越好嗎,為什麼感覺有些人越讀越失去天性?
    讀書真的越多越好嗎?仿佛人讀的書越多,人就懂得越多。可是有沒有發現,懂得越多,人原本的天性就越少?讀書當然是越多越好。但是(這世間的事就怕這個「但是」)書本知識對人是否有用,取決於讀書者的態度——也就是你為什麼讀書?有朋友就會很奇怪:讀書不就是為了學習知識,為了掌握更多的思想武器嗎?作者角度從作者角度來說,確實如此。
  • 信息越多越茫然,在碎片化時代如何讀書
    信息越多越茫然,在碎片化時代如何讀書 澎湃新聞記者 高丹 實習生 竹君 2017-05-31 09:48 來源:澎湃新聞
  • 叔本華為什麼說越讀書的人越蠢?
    亞瑟·叔本華(1788-1860)為什麼富人也要讀書?被說成無知,乃是一種極大的羞辱,對於豪門富貴更是如此。無知對於窮人來說並無所謂,因為那是生活所迫的結果,人們往往也不會去苛責一個窮人放下謀生的工作而去讀書。這說明,不管承認與否,在人們的內心之中,看似無用的讀書,其實是在溫飽滿足以後,必不可少的需求。對於富人權貴而言,如果不讀書,就會被鄙夷,被看做沒有高尚的追求。
  • 為什麼書讀越多,活得越累,不讀書的反而每天都那麼快樂?
    然後他回去讀研,研究生畢業以後工作,仍然是要比那些不讀書的累上很多倍。 他一直快樂不起來,總是有無盡的煩惱,似乎書讀越多煩惱越多,感覺自己越無知,越渺小。 反觀三本專科的那些同齡人,總是莫名的自信,說著學歷不等於能力、學歷無用論、不讀書也不提升子自己。
  • 讀書越多,越孤獨!這其實是一種享受
    讀書越多,越能看透事物的本質,非常感到孤獨,和爬山一樣,位置越高,人就越少,也就越孤獨,到了山頂,終會遇到志同道合的人,最終不會再感覺到孤獨了。讀書三境界,是清代著名學者王國維提出的讀書理論。已達了大學問者中讀書的第一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讀書能達到這一層的人已經非常得少了,孤獨是這一層最明顯的特徵。
  • 人性的弱點之達克效應,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以為是,更容易產生迷...
    他們於1999年12月合作完成了一篇論文《無能與無知:對自身無能的認知困難如何導致無端自負》,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上。在這篇文章中,杜寧和克魯格耐心地闡述了「越差越牛B,越強越謙虛」的道理。 杜寧和克魯格做了一系列的調查。他們讓被試給自己的能力打分,其中包括邏輯推理、情商、對愛滋病的了解等題目。
  • 季羨林:讀書越多,人生就越坎坷
    文/夢瞻我們每個人從兒時起,就被要求多讀書、好好學習,父母和老師告訴我們:多讀書會有一個光明的前程。但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慢慢發現,歷史上那些讀了很多書的人,好像都過得不怎麼樣。中國著名學者季羨林在《一個老知識分子的心聲》中,也是同樣的看法:讀書越多,人生就越坎坷。
  • 無知,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但是對於無知的理解,我們還可以在深入一點——為什麼有時候明明信息都懂,卻依然無知呢?是缺少所謂的獨立思考能力麼?還是因為所謂的信息繭房所控制,無法接觸到新的信息呢?亦或者是有人基於利益,在刻意的製造無知呢?
  • 季羨林:讀書越多,人生就越坎坷
    文/夢瞻我們每個人從兒時起,就被要求多讀書、好好學習,父母和老師告訴我們:多讀書會有一個光明的前程。但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慢慢發現,歷史上那些讀了很多書的人,好像都過得不怎麼樣。中國著名學者季羨林在《一個老知識分子的心聲》中,也是同樣的看法:讀書越多,人生就越坎坷。讀書人一般都很倒黴季羨林作為我國著名的學者,他在《一個老知識分子的心聲》中直言:自己的一生,嘗過酸甜苦辣,也經歷過喜怒哀樂。曾經春風得意,也有過四處碰壁。
  • 讀《道德經》:越有見識的人,越知道自己無知
    越有見識的人,越知道自己無知;而越是見識匱乏的人,越會覺得自己什麼都知道。曾經的上海灘教父杜月笙,善長洞悉人性,他晚年教訓兒子時說:頭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氣;末等人,沒本事,大脾氣。如果你因自己的不如意,動輒遷怒他人,這與末等人有何異?
  • 沈巍先生雜談(499)沈巍論讀書,讀得越多才知道自己啥也不懂
    編者按:流浪大師沈巍以讀書多,記憶力強大而聞名,這兩天網絡流傳沈先生在內蒙遊學的一個飯局上的一段關於讀書心得的講話,頗有意思,分享給大家,他是這樣說的。沈巍:讀書讀得最多的人才知道自己什麼也不懂,只有那些讀書讀得不多的人才會覺得自己啥都懂……這段話沈巍先生在闡述一個讀書與學問的辨證關係道理:半罐水才響叮噹,學海無涯,讀書越多,越懂得多,越發現自己的無知,相反,那些自詡才高八鬥,到處指點江山的人,反而是真無知,以此告誡讀書人要謙遜為懷,因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比你強的人多的是。
  • 「如何理解知識越多越反動」
    「知識越多越反動」這句話,發展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工人運動中產生的馬哈伊斯基主義。這個理論被中國共產黨在反對資產階級及封建主義文人的鬥爭中活學活用並不斷地變本加厲,從最初的「目前所謂知識分子,實際上最無知識,工農分子反而有一點知識」,到解放後經過歷次運動的凝練最後成了「知識越多越反動」這樣的口號。這種思想導致開國初期的蘇聯及中國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遭受了極大的破壞。這個口號結果成了近、現代史上的一個國際大笑話。
  • 見過的世面越多,人越謙卑
    劉慈欣說,「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曾國藩家書》中也有這樣一句話:「家敗離不得個奢字,人敗離不得個逸字,討人嫌離不得個驕字。」傲慢,是一個人衰敗的開始。我一生勤奮不輟,天天都在讀書寫文章,但一遇到一個必須深入或更深入鑽研的問題,就覺得自己知識不夠,有時候不得不臨時抱佛腳。別人對我的讚譽,我非常感激。但是我只勸大家,不要全信那一些對我讚譽的話,特別是那些頂高得驚人的帽子,我更是受之有愧。
  • 為什麼有的人讀書越多,反而越消沉
    為什麼秦始皇會焚書?為什麼有些書會列為禁書?因為讀書確實能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和思想。從大的方面來說,秦始皇想百姓臣服於他,天下就只能有一種聲音,以他為尊,對他的統治不能有爭議,不能讓百姓讀各鍾各樣的書,不能有百家爭鳴,不能有異議,如果有反對的聲音和行為,就是謀反,是死罪!
  • 信息越多越茫然,在知識碎片化時代應該如何讀書
    對談現場,左起向右依次為主持人、張天翼、格非、李洱碎片化信息越讀越茫然所謂「開卷有益」,但是格非認為現在這個觀點是錯誤的:「有的人不讀書還比較聰明鄉村的很多人不讀書,但他們對人、事都有準確的判斷,可是文人卻常常是迂腐的,窮酸秀才。為什麼讀書人看事情不準呢?就因為他書讀太多了,尤其是今天網絡的碎片化閱讀,某種價值認同會來勾引你,讀得越多自我流失越快。」李洱借用昆德拉的話評論了碎片化時代的閱讀:「網絡或者大眾媒體,都要求給所有問題一個及時的回答,但是所有文學問題、精神問題,所有認真的寫作其實都是長長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