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道德經》:越有見識的人,越知道自己無知

2020-12-13 正和島

作者:吳強 私人董事會教練

來源:正和島

英國物理學家牛頓是千年一遇的天才,他在24歲那年,離開倫敦去鄉下躲避瘟疫,順便研究出了微積分、光學和萬有引力定律,一舉奠定現代物理學和數學的基礎。

科學界對牛頓的評價是:「天不生牛頓,萬古如長夜。」

但牛頓在知識面前是謙卑的,他說,「我不知道人們對我怎樣評價,我卻這樣認為:我就像是在海邊玩耍的孩子,時而拾到幾塊瑩潔的石子,時而拾到幾片美麗的貝殼並為之歡欣,而那浩瀚的真理海洋,仍展現在面前。」

牛頓把自己的發現比作石子、貝殼,把未知的真理比作浩瀚的海洋,這不是謙虛客套,而是真實看到。

謙卑和傲慢,不僅是一個人的態度,還建立在這個人的認知基礎之上。越有見識的人,越知道自己無知;而越是見識匱乏的人,越會覺得自己什麼都知道。

曾經的上海灘教父杜月笙,善長洞悉人性,他晚年教訓兒子時說:頭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氣;末等人,沒本事,大脾氣。如果你因自己的不如意,動輒遷怒他人,這與末等人有何異?

為什麼越有知識和本事的人越謙虛?

古希臘哲學家芝諾的回答是:人的知識就像一個圓,圓圈外是未知,圓圈內是已知,你知道的越多,你的圓圈就會越大。圓的周長也就越大,於是,你接觸到的未知也就越多。

人類對世界的認知可分成「已知」和「未知」兩個部分,已知是有限的,而未知是無限的,在數學中,任意一個常數除以無窮大,都等於零。所以古希臘最有知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才會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遺憾的是,承認自己無知的蘇格拉底,卻死於一群真正無知者的審判,而審判他的無知者也隨雅典文明湮滅於歷史長河。

莊子曾講過一個故事,一個住在廢井裡的青蛙,在井邊遇見了一隻從東海來的大鱉,青蛙向海鱉炫耀井中洞天,並邀請它進去參觀,結果井口小到海鱉的腳都邁不進去。唐代文學家韓愈對這個寓言故事的評論是:「坐井觀天,就會覺得天很小,其實不是天小,而是看天的人眼光太狹隘了。」

任何自以為偉大的人,其實都是井底之蛙,只有真正看過天地眾生的人,才知道自己的渺小。對於後者來說,謙虛是美德,愚蠢是自知,而學習就是生活。

不僅做學問的人應該這樣,做企業的人也應該這樣。

蘋果公司創始人賈伯斯在一次演講中說:「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直譯是「保持飢餓,保持愚蠢」,也有人譯成「求知若渴、虛懷若愚」。承認無知,才會對未知有敬畏,進而對求知充滿渴望。

賈伯斯的話也道出了企業家精神的本質,「企業家」這個詞源於法語,本義是「冒險和創新事業的經營者和組織者」。

真正的企業家不會躺在已知財富上沾沾自喜,而是用已知財富去開拓未知世界。他們是大航海的開啟者哥倫布,是計劃移民火星的馬斯克,是「活著就要改變世界」的賈伯斯,金錢不是他們的目的和追求,而是他們的工具和獎賞。

真正的領導者,要警惕自己成為固步自封的無知者,要像防疫情一樣,防止自己染上無知之症。

無知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但井底之蛙也分三類。

第一種是不知而不覺,這是血統純正的井底之蛙,它們堅定地認為,自己生活的井口就是全世界,任何與自己不同的觀點,都是蠱惑人心的異端邪說。

我相信,那些宣判蘇格拉底死刑的人,都是充滿正能量且真誠的。但他們並非不可饒恕,因為無知者無罪,所以耶穌在十字架上,也為要釘死他的人禱告:「父啊,赦免他們,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

第二種是不知而不學。這種青蛙見過井外的世界,但或許是因為懶惰安逸,或許是因為害怕失敗,他們拒絕了解外面的世界,甚至為自己的不思進取找出許多正當理由。

比如,外面的世界固然好,但不適合我們;外面也有很多問題,我們要看到本井的優越性。

但世界並不總是歲月靜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不知而不學的青蛙們,最後都難逃「溫水煮青蛙」的下場。

第三種最可惡,是不知而裝知。這是一群「好面子」的青蛙,明明無知,卻要裝作無所不知。

這種青蛙裝久了,還會得到前兩種青蛙的崇拜,這讓它們就越發相信「謊言說一千遍就成了真理」,如果有人膽敢質疑它們、揭穿它們,那就是反對真理、破壞穩定團結,必須群起而攻之,除之而後快!

這類青蛙病入膏肓、身懷劇毒,不僅沒得救,還要躲遠點。

魯迅先生說過,「面子」這東西卻實在有些怪,「要面子」和「不要臉」有時候很難分辨,有的人明明「不要臉」,但在他本人卻以為很「有面子」。

為了「面子」的不知而裝知,就是一種「不要臉」的心理病態,老子在《道德經》第七十一章中,鄭重地提醒人們要警惕此病,不要得病。

知不知,尚矣;

不知知,病也。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解讀>>

知道自己的無知,是好的;

無知卻自以為知,這是謬妄之病。

有道的人沒有這種謬妄之病,

因為他把這種病視為大患;

正因為把這種病視為大患,

所以才不會患上這種謬妄之病。

相關焦點

  • 讀《道德經》:越有本事的人,越沒脾氣
    越有見識的人,越知道自己無知;而越是見識匱乏的人,越會覺得自己什麼都知道。曾經的上海灘教父杜月笙,善長洞悉人性,他晚年教訓兒子時說:頭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氣;末等人,沒本事,大脾氣。如果你因自己的不如意,動輒遷怒他人,這與末等人有何異?為什麼越有知識和本事的人越謙虛?
  • 讀《道德經》:越有本事的人,越沒脾氣
    謙卑和傲慢,不僅是一個人的態度,還建立在這個人的認知基礎之上。越有見識的人,越知道自己無知;而越是見識匱乏的人,越會覺得自己什麼都知道。曾經的上海灘教父杜月笙,善長洞悉人性,他晚年教訓兒子時說:頭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氣;末等人,沒本事,大脾氣。如果你因自己的不如意,動輒遷怒他人,這與末等人有何異?
  • 見識越少的人,越喜歡以偏概全
    其實,人生就像寫議論文,看起來是睜著眼睛找真相,其實不過是在世界裡給自己尋找一些佐證。不想學習的時候,就去找點輟學的成功人士。想要勤奮,就去找一些逆襲成功的草根故事。可是,越探索這個世界,你就會越發現,看不懂它。而見識越多的人,越不容易輕易下判斷。
  • 《道德經》:越浮躁,越失敗
    人小年少,還未體會到老子所言的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的境界。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隨著自己深入學習《道德經》,以及學識的增加和對生活的體悟加深,認識到一個人越浮躁,越失敗。
  • 為什麼讀書越多越無知?
    一直以來都有讀書的習慣,然後覺得自己挺牛逼的,讀了很多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通古今也能知道個大概,於是內心有點小驕傲。直到最近開始刻意寫點東西,才發現知之甚少,井底之蛙肚子裡的墨水太少,以至於寫不出好文。
  • 《道德經》:為什麼越精明的人,越願意做老二
    今天來為大家解讀《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知榮守辱,為天下谷。縱觀《道德經》全書,老子用了大量辨證對比的手法來講述最簡單的智慧,老子最常用的就是白與黑,美與醜,善與惡。在第二十八章,老子又引入了一對新的詞:榮與辱。
  • 學問越多越謙虛,越能認識自己的無知
    學問越多的人越謙虛,因為越努力,越用功,就越知道世界的無窮,知識的廣博與精深,同時也越清楚自己的局限與邊界。《論語·子罕篇》,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意思是:孔子說我有知識嗎?沒有。有鄉下的人問我,我卻對他的問題一點也不知道。但我從問題的正反兩方面去詢問,就對其掌握了。學問淵博如孔子,還有其不知道的,何況是其他人呢。一個懂得說「我不知道」的人,首先是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再次是有敢於承認自己無知的勇氣和智慧。
  • 心理學:越厲害的人越謙虛,越落後的人越驕傲
    今天和大家分享心理學上的一個達克效應,他告訴我們這樣的一個事實,一個人在生活中力量越多,實力越強,反而他會更謙虛,但是一個人越無知,卻有一種盲目的自信。 二、成功與厲害的人越學習越知道知識的廣袤,而無知的人才會坐井觀天 蘇格拉底曾說,我越學習,越知道自己不知道越多。
  • 越有成功潛質的人,越懂《道德經》這句話,若不懂,越混越差
    《道德經》說:「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器晚成」這個詞,常常被用來安慰那些懷才不遇的年輕人——如果某個人年少不得志,總有「過來人」拍拍他的肩膀,說:「沒關係,大器晚成嘛!你還年輕,有的是機會。」然而,《道德經》所說的「大器晚成」並不是這個意思。
  • 達克效應,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以為是
    一個愚蠢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愚蠢,因為他愚蠢到無法意識到這一點。同理,缺乏幽默感的人並不覺得自己缺乏幽默感,情商低的人也不會知道自己情商低。無知的人、愚蠢的人、缺乏幽默感的人或者情商低的人,不僅意識不到自己的欠缺,還認為自己在這些方面的能力高於平均水平。
  • 作家楊爭光:閱讀是一種交流,交流越多,越能見出自己的無知
    作家楊爭光:閱讀是一種交流,交流越多,越能見出自己的無知有亞當 ·斯密的《道德情操論》,過去看過他的《國富論》。他是道德教授。寫《國富論》寫成了經典,至今有效。有許多隻看不見的手,各有各的力量,就看你信哪一個,用哪一個。正在看的還有休謨的《道德原則研究》。西方人偏好較真,把什麼都能當成問題去研究。這些書都是不好讀的書,也都是早有的書,對我們這樣的人來說,都是不具實用價值的閒書。
  • 越無知,越自負!達克效應:揭示了「槓精」真實思維模式
    唯一的區別:層次低的人,認為自己認知是正確的,越發越自負!層次高的人,知道自己認知的局限性,越發越謙虛!哪怕是再智慧的古人,今人依然能看到他的局限性,如果孔子、老子再世,他們在某些領域的認知,不見得比現在大學生更高,某些大搞《道德經》、《易經》、《論語》研討會的,鼓吹古人的,背後都有複雜的利益鏈。所以喜歡神話古人的朋友,要注意了,不能再在古人的範圍打轉轉。
  • 《道德經》:人生姿態越低,成就的功業越高
    《道德經》:人生姿態越低,成就的功業越高。》之中有一句話叫做:是以聖人之能成其大也,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聖人不認為自己偉大,所以才能成就他的偉大。《道德經》的智慧根源為「道」,「道」生成萬物,養育萬物,但是從來沒有自以為大,更沒有強行凌駕於萬物之上。正是因為它的低姿態,所以成就了道的博大,而聖人之道便是如此,聖人能夠居於萬人之下,所以能成就自己的偉大。
  • 道德經:增添福德的3大行為,有這幾種性格的人,越活越有福分!
    一 和善《道德經》裡說水是和善不爭搶的,所以擁有無窮盡的力量卻很謙卑。書裡把水看做是最和善的,不跟周圍有紛爭,謙卑的處於低處還沒有抱怨,以最柔軟的胸懷和態度容納著一切。做人和善不偏不倚,善解他人,避免爭鬥,做事情知道給別人留有餘地。
  • 為什麼越成功的人越努力?這個效應告訴你,認識無知是有知第一步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果你仔細觀察,你可能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那些經常抱怨命運、羨慕別人的人,往往是遊手好閒,安於現狀,相反,那些被嫉妒和成功的人總是試圖提高自己。根據這一現象,美國貝爾電話電報公司實驗室的著名科學家、衛星通信之父約翰·皮爾斯(john pierce)提出了著名的皮爾斯定理,旨在告訴人們,要彌補這一不足,必須有自知之明,看清自己的缺點,只有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無知時,我們才能取得進步。古希臘神廟裡的一位神諭說蘇格拉底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
  • 《道德經》:因果循環,越強大就越接近滅亡
    《道德經》:天道輪迴,因果循環,越強大距離衰亡就越近。j《道德經》裡有句話說: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真正順道而行的君主,從來不會依靠武力強行鎮壓世人,因為他們明白這樣做會遭受報應。誠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 《道德經》| 因果循環,越強大就越接近滅亡
    《道德經》:天道輪迴,因果循環,越強大距離衰亡就越近。《道德經》裡有句話說: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天道輪迴,沒有人知道天道是否存在,但是有些事物卻是在不斷演化,冥冥之中自有定數。最終卻在疫情之下淪為全球笑柄,如今的美國確診近400萬,超過總人口1%,經濟持續衰退,國內矛盾不斷,更有很多人喊著「換掉總統」。
  • 道德經,讀不懂也要讀
    包括距離老子時代近一些的人,對《道德經》的傳播和解讀,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在流傳過程中,因為書寫、解讀上的疏忽、訛誤,勢必讓原文原意出現不可避免的各種錯誤。 兩千多年過去,《道德經》自然也就有了各種各樣大同小異的版本流傳下來。好在萬變不離其宗,老子的觀點和思想還是在這與原文原意稍有出入的5000言中近乎完美的表達出來。
  • 看道德經越看越迷糊,真正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是文言文。對文言文,我們不要被之乎者也所糾結所迷惑,我們要去結合現實與現象就不難理解了。老子道德經說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一種充滿辯證法,充滿否定之否定的哲學觀點。比如我們現在常說的一句話吧,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
  • 白巖松:《道德經》是我的生命之書,我也建議每個人都讀一讀
    魯迅讀完《道德經》之後感嘆,不讀老子,就不知中國文化。胡適讀完《道德經》之後感嘆,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也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家。而在白巖松講述《道德經》的時候說,道德經,是值得每一個中國人都讀一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