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人生姿態越低,成就的功業越高。
《道德經》之中有一句話叫做:是以聖人之能成其大也,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聖人不認為自己偉大,所以才能成就他的偉大。
《道德經》的智慧根源為「道」,「道」生成萬物,養育萬物,但是從來沒有自以為大,更沒有強行凌駕於萬物之上。
正是因為它的低姿態,所以成就了道的博大,而聖人之道便是如此,聖人能夠居於萬人之下,所以能成就自己的偉大。
而我們人類與大道的做法卻截然不同,我們認為自己是萬物之靈,有意識地去主導萬物,甚至企圖改變萬物,並且凌駕於萬物之上。
但是人類真的是萬物的主宰嗎?這種想法是極其幼稚可笑的,大自然的一個動靜,就可以讓人類嘗到自以為是的惡果。
人類對於自然的態度是如此,而人與人之間的態度更是如此。
一個人如果能夠具有自知之明,願意謙居人下,那麼反而能成就他的博大,而相反,如果總是自以為傲,總是認為自己能力強於別人,那麼他身邊的人自然也會讓他明白以為是的代價是什麼,嘗到過於自傲的惡果。
越是自大的人,最後的結果越是糟糕,因為他將自己放在一個核心點的時候,就會在無形之中抬高自己而貶低別人,在這種情況下,更不易發現自己的錯誤,而只盯著別人的問題,別人有小的過失就會揪著不放,即便別人做出來好的成就,也會視若無睹。
所以《素書》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叫:聞善忍略,記過不忘者暴。
聽到忠言好事而忽略不管,記住缺點錯誤而抓住不放,必定是一個兇殘暴虐的暴君。
不管是與人相處還是管理下屬,如果只看到對方的錯誤而輕易忽略對方的優勢,那麼你一定要反省自身過於自大的問題。
袁紹在處理人際關係時犯過一個極大的錯誤,那就是殺了田豐。
田豐是袁紹部下的謀臣,為人剛直,多次向袁紹進言而沒有被採納,後來在官渡之戰之後被袁紹殺害。
田豐向來足智多謀,為袁紹勢力崛起獻出過很多良策。
和曹操在官渡之戰決戰的時候,田豐對袁紹說:「曹操善於用兵,他的兵力不多,但是不可以輕視,我們不如採取持久戰的辦法,根據險要的地勢,由眾多的兵馬作為優勢,外結英雄,內修農事,然後以精銳的騎兵不斷騷擾曹操,讓他顧頭顧不住尾,不得安逸,不出兩年就可以將他打敗,現在如果與曹操決一死戰,萬一不如意,後悔就晚了。」
袁紹聽了之後不但不在意,反而認為田豐渙散軍心,就把他抓了起來。
而官渡之戰失敗之後,袁紹果然大敗而歸。
這時候有人對田豐說:「先生高見,袁紹這次一定會認識到錯誤,對您加以重用。」
田豐說:「袁紹心地狹窄,如果他取勝了,我還能活著;如果他打敗了,證明我對他錯,我恐怕活不成了。」
果然,袁紹回來就對左右手下說:「我沒有聽田豐的話,恐怕要受他恥笑了」,於是將田豐殺了。
這是一個極其愚蠢的決定,而世間大多數人也常犯這種錯誤,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還會將別人正確的建議扼殺,甚至仇恨對自己提出建議的人,這種錯誤心態的背後,就是過度以自我為中心。
像袁紹一樣,只能看到自己的優點,卻看不到別人的功勞,這樣殘暴的行為定然會讓自己付出代價。
「此心常看得圓滿,天下自無缺陷之世界」,這個世界最大的問題並不是外界存在的問題,而是你過度自以為是,接納不了外界帶來的問題。
《菜根譚》說:
毋偏信而為奸所欺,毋自任而為氣所使,毋以己之長而形人之短,毋因己之拙而忌人之能。
不要盲目相信某一方面的言辭而被奸邪小人所欺騙;也不要自以為是絕對正確而被一時意氣所驅使;不要用自己的長處來比較人家的短處;不要因為自己的笨拙而嫉妒人家的才能。
總之,不要被自以為是佔了上風,當你因一時情緒遮蓋了理智時,必然會為這個錯誤付出代價,而且這個代價可能會影響一生,因為大多數人一生都難以察覺這個問題。
人生的姿態放的越低,成就越高,人生的姿態抬得越高,摔的就越慘。
行事光明正大,胸懷寬廣,才能被眾人所接受,如果因為別人一時犯下過失,就狠狠責備別人,一定會產生強烈的仇恨,切記。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