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人生姿態越低,成就的功業越高

2020-07-24 國學書舍

《道德經》:人生姿態越低,成就的功業越高。

《道德經》:人生姿態越低,成就的功業越高

一、

《道德經》之中有一句話叫做:是以聖人之能成其大也,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聖人不認為自己偉大,所以才能成就他的偉大。

《道德經》的智慧根源為「道」,「道」生成萬物,養育萬物,但是從來沒有自以為大,更沒有強行凌駕於萬物之上。

正是因為它的低姿態,所以成就了道的博大,而聖人之道便是如此,聖人能夠居於萬人之下,所以能成就自己的偉大。

而我們人類與大道的做法卻截然不同,我們認為自己是萬物之靈,有意識地去主導萬物,甚至企圖改變萬物,並且凌駕於萬物之上。

但是人類真的是萬物的主宰嗎?這種想法是極其幼稚可笑的,大自然的一個動靜,就可以讓人類嘗到自以為是的惡果。

《道德經》:人生姿態越低,成就的功業越高

人類對於自然的態度是如此,而人與人之間的態度更是如此。

一個人如果能夠具有自知之明,願意謙居人下,那麼反而能成就他的博大,而相反,如果總是自以為傲,總是認為自己能力強於別人,那麼他身邊的人自然也會讓他明白以為是的代價是什麼,嘗到過於自傲的惡果。

越是自大的人,最後的結果越是糟糕,因為他將自己放在一個核心點的時候,就會在無形之中抬高自己而貶低別人,在這種情況下,更不易發現自己的錯誤,而只盯著別人的問題,別人有小的過失就會揪著不放,即便別人做出來好的成就,也會視若無睹。

所以《素書》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叫:聞善忍略,記過不忘者暴。

聽到忠言好事而忽略不管,記住缺點錯誤而抓住不放,必定是一個兇殘暴虐的暴君。

不管是與人相處還是管理下屬,如果只看到對方的錯誤而輕易忽略對方的優勢,那麼你一定要反省自身過於自大的問題。

《道德經》:人生姿態越低,成就的功業越高

二、

袁紹在處理人際關係時犯過一個極大的錯誤,那就是殺了田豐。

田豐是袁紹部下的謀臣,為人剛直,多次向袁紹進言而沒有被採納,後來在官渡之戰之後被袁紹殺害。

田豐向來足智多謀,為袁紹勢力崛起獻出過很多良策。

和曹操在官渡之戰決戰的時候,田豐對袁紹說:「曹操善於用兵,他的兵力不多,但是不可以輕視,我們不如採取持久戰的辦法,根據險要的地勢,由眾多的兵馬作為優勢,外結英雄,內修農事,然後以精銳的騎兵不斷騷擾曹操,讓他顧頭顧不住尾,不得安逸,不出兩年就可以將他打敗,現在如果與曹操決一死戰,萬一不如意,後悔就晚了。」

袁紹聽了之後不但不在意,反而認為田豐渙散軍心,就把他抓了起來。

而官渡之戰失敗之後,袁紹果然大敗而歸。

這時候有人對田豐說:「先生高見,袁紹這次一定會認識到錯誤,對您加以重用。」

田豐說:「袁紹心地狹窄,如果他取勝了,我還能活著;如果他打敗了,證明我對他錯,我恐怕活不成了。」

果然,袁紹回來就對左右手下說:「我沒有聽田豐的話,恐怕要受他恥笑了」,於是將田豐殺了。

《道德經》:人生姿態越低,成就的功業越高

這是一個極其愚蠢的決定,而世間大多數人也常犯這種錯誤,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還會將別人正確的建議扼殺,甚至仇恨對自己提出建議的人,這種錯誤心態的背後,就是過度以自我為中心。

像袁紹一樣,只能看到自己的優點,卻看不到別人的功勞,這樣殘暴的行為定然會讓自己付出代價。

「此心常看得圓滿,天下自無缺陷之世界」,這個世界最大的問題並不是外界存在的問題,而是你過度自以為是,接納不了外界帶來的問題。

《菜根譚》說:


毋偏信而為奸所欺,毋自任而為氣所使,毋以己之長而形人之短,毋因己之拙而忌人之能。

不要盲目相信某一方面的言辭而被奸邪小人所欺騙;也不要自以為是絕對正確而被一時意氣所驅使;不要用自己的長處來比較人家的短處;不要因為自己的笨拙而嫉妒人家的才能。

總之,不要被自以為是佔了上風,當你因一時情緒遮蓋了理智時,必然會為這個錯誤付出代價,而且這個代價可能會影響一生,因為大多數人一生都難以察覺這個問題。

《道德經》:人生姿態越低,成就的功業越高

人生的姿態放的越低,成就越高,人生的姿態抬得越高,摔的就越慘。

行事光明正大,胸懷寬廣,才能被眾人所接受,如果因為別人一時犯下過失,就狠狠責備別人,一定會產生強烈的仇恨,切記。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相關焦點

  • 《道德經》:越浮躁,越失敗
    《道德經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隨著自己深入學習《道德經》,以及學識的增加和對生活的體悟加深,認識到一個人越浮躁,越失敗。過了一個多月,突然看到朋友的朋友圈,說他生病住院了,我趕緊到醫院去看他,原來他成宿的睡不著……《道德經》第七十七章寫道:「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 有人說「文化程度越低,道德素質就越低」,此話有道理嗎?
    有著幾千年文明史的中國,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和道德,是我們每一個華夏子孫的驕傲和自豪,而在社會生活中,由於出身家庭,成長環境,所受教育,社會閱歷等種種因素的影響,每一個人的文化程度和道德素質則不會是一樣的。那麼,有人說「文化程度越低,道德素質就越低」,此話有道理嗎?
  • 《道德經》:為什麼越精明的人,越願意做老二
    今天來為大家解讀《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知榮守辱,為天下谷。縱觀《道德經》全書,老子用了大量辨證對比的手法來講述最簡單的智慧,老子最常用的就是白與黑,美與醜,善與惡。在第二十八章,老子又引入了一對新的詞:榮與辱。
  • 越有成功潛質的人,越懂《道德經》這句話,若不懂,越混越差
    《道德經》說:「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器晚成」這個詞,常常被用來安慰那些懷才不遇的年輕人——如果某個人年少不得志,總有「過來人」拍拍他的肩膀,說:「沒關係,大器晚成嘛!你還年輕,有的是機會。」然而,《道德經》所說的「大器晚成」並不是這個意思。
  • 《道德經》: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人生所有的偉大並不在於能將自己捧得多麼高,恰恰是能夠明白自己能夠低到什麼程度,明白自己的限度和位置在什麼地方,這樣才能成就自己的偉大。一個人能夠放下自以為是的高傲,看清自己未看清的人生,這樣才能成就人生的尊貴。《道德經》之中說:故貴必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人生高貴必須以卑賤為根本,人生高大必須以居下為根基,就像君王也自稱「孤家」「寡人」「不穀」,這不正是說明君王以賤為本嗎。
  • 心理學:越有這三種特徵的人,越難脫離社會底層,人生層次越低
    標題:心理學:越有這三種特徵的人,越難脫離社會底層,人生層次越低原創聲明:本文獨家發布於百家號「社會解讀」社會是分層次的,有上層社會的人,有中層社會的人,也有底層社會的人。而處於底層社會的人,往往出身平凡,需要經過自己的努力,方能脫離底層社會,走上更高的人生層次。不曾的社會層次雖然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是人的活法卻不一樣,或者說,生活質量會有很大的不一樣。因此,越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越要突破自己的格局。然而,有這三種特徵的人,卻很難突破。
  • 《道德經》:層次低的人複雜,境界高的人簡單
    為人之道:層次低的人複雜,境界高的人簡單。《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顏色太多讓人眼花繚亂,聲音太多讓人耳朵分辨不出,味道太多讓人感覺失調,縱情打獵讓人身心張揚發狂,稀奇的寶貝,常常讓人為了得到而不擇手段。
  • 一個人越窮,越要領悟《道德經》這句話,福運自然來
    《道德經》講:「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合抱的大樹,是從嫩芽開始生長的;再高的樓臺,是由一筐筐泥土壘起來的;遠行千裡,是從腳下的第一步開始的。尤其是對於暫時沒錢沒資源的人來說,更應該領悟到《道德經》的這句話。然後從以下兩個方面下「死工夫」,福運自然而然就來了。
  • 人生低谷之時,不妨讀讀《道德經》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唐玄宗李隆基說:「《道德經》其要在乎理身、理國」。魯迅先生說:「不讀《道德經》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人生起起伏伏,困苦磨難是常事,當你身處劣勢,人微言輕之際,不妨讀讀《道德經》,讓自己在人生低迷之際,尋找到生發向上的力量。
  • 層次越低越要取捨,決定人生格局
    低配的生活,雖容易些,卻早已沒了幹勁兒。 人生在世必須有所選擇,不降低維度,不向下兼容。 人生不設限,凡事皆可能。 劉媛媛曾說: 「命運給你一個比別人低的起點,是想讓你用一生去奮鬥出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 關於獨立,關於夢想,關於勇氣,關于堅忍。」 人生長度受限,但寬度由我做主。
  • 看道德經越看越迷糊,真正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是文言文。對文言文,我們不要被之乎者也所糾結所迷惑,我們要去結合現實與現象就不難理解了。老子道德經說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一種充滿辯證法,充滿否定之否定的哲學觀點。比如我們現在常說的一句話吧,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
  • 層次越低的人,越喜歡把時間花在這3件事上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作者:哲學君來源:哲學人生網馬東說:「我們的人生往往因為看見一條船而忽略了一條河」。而層次越低的人,越喜歡把時間花在這3件事上。層次越低的人,越愛面子有人說,當你放下面子賺錢的時候,說明你已經懂事了。當你還停留在喝酒、吹牛,只愛面子的時候,說明這輩子也僅限於此。
  • 老子《道德經》中的人生七大規律
    #老子《道德經》通篇都是對自然界、人生和社會各種規律的總結,每一句都是精華。本文選取《道德經》中關於人生的七大規律並加以解釋,供網友學習時參考。一,每個事業都是從基礎開始,一步步地完成的。老子老子《道德經》講:「九層之臺,始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九層高臺是從地面開始,一步步建成的。千裡之行是從腳下開始,一步步完成的。人生的每一個成就都是從基礎開始,一步步長時間地積累才完成的。
  • 《道德經》中的7大人生哲理,不讀《道德經》,不懂人生真諦
    魯迅先生曾言:不讀《道德經》,不懂人生真諦。 今天與大家分享《道德經》其中的七大人生哲理,句句蘊含人生真諦! 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道德經》中講:做人做事不居功,功業才不會離開他
    原文(道德經—第二章)天 下 皆 知 美 之 為 美 , 斯 惡 已 。皆 知 善 之 為 善 , 斯 不 善 已 。所以,有和無相互生發,難和易相互轉化,長和短相互彰顯,高和下相互依存,音和聲相互配合,前和後相互跟隨。因此,聖人以無為的態度來處理世事,以不言的方法來施予教導。萬物任由其,生長變化而不加幹涉,生養了萬物卻不佔有它們,培有了萬物卻不仗恃、炫耀自己的力量,成就了萬物卻不自居有功。正是因為不居功,功業才不會離開他。
  • 越厲害的人,越懂得這2個處世規則,越不會招人妒忌,越有成就
    懂得示弱,低調做人,不僅可以保護自己,與人和諧相處,也可以暗中蓄積力量,厚積薄發,在不顯山不露水中成就事業。越厲害的人,越懂得這2個處世規則。1懂得示弱。《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善於示弱,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智慧。示弱,是為人處世之道,是智慧的表現。曾國藩曾說:「人須求強,但不能逞強。」鹹豐二年在長沙辦團練時,他也犯了逞強鬥狠的錯誤。
  • 《道德經》:因果循環,越強大就越接近滅亡
    《道德經》:天道輪迴,因果循環,越強大距離衰亡就越近。j《道德經》裡有句話說: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真正順道而行的君主,從來不會依靠武力強行鎮壓世人,因為他們明白這樣做會遭受報應。誠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 《道德經》| 因果循環,越強大就越接近滅亡
    《道德經》:天道輪迴,因果循環,越強大距離衰亡就越近。《道德經》裡有句話說: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道德經》中有句話說: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強大到一定程度就會走向衰竭,它的存在不合乎大道,所以才會加速衰竭。世間萬物有因必有果,軍隊強大對外發動戰爭,事後國內會承受後果;事物超越極限不知收斂,過剛易折,必然會走向衰敗。
  • 《道德經》:人以強為敗,物以硬為傷
    《道德經》:人以強為敗,物以硬為傷。01、《道德經人生皆是如此,人以強為敗,物以硬為傷。萬事物極必反,月盈必虧,強硬是走向衰老的主要過程,當你到達一個圓滿的位置時,下一刻必然是溢出或者傾覆。除非是在特定情況下需要你展示自己的強硬姿態,否則,所有的強硬都是人生的減分項。
  • 道德經的人生智慧
    作為中國古代最傑出的智慧瑰寶,道德經能給人生哪些啟示?筆者從自己的角度去總結了一下,當今社會願意靜下心來讀道德經的人越來越少了,希望我的總結可以大概給大家對其以了解和啟示。一、上善若水上善若水。做人像水一樣,放低姿態,包容萬物,謙虛不驕傲,不與人爭論,不爭名奪利,不爭高下,樂於助人,所有的河流都流向海洋,因為海洋的地勢最低,無私奉獻的人自然會得到回報,這裡要注意的是,我們習慣了帶著功利心去做事情,這樣往往得不到好效果甚至適得其反,在生活中我們要謹記,不要帶著功利心去幫助別人,一旦有了功利心,也就不再是合於道,也就沒有了回報,得從心底去除這個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