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畫也稱「士大夫甲意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風格流派之一
文人畫
文人畫,也稱「士大夫甲意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風格流派之一,畫中帶有濃烈的文人情趣,流露著濃烈的文人思想。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畫的某些創作思想和藝術實踐就出現了,但「文人畫」作為一個正式的名稱,是由明末畫家董其昌提出來的。書卷氣或稱「詩卷氣」是文人畫評畫的個標準,也就是說,文人畫講究在畫作中體現出詩意。文人畫的作品大都以山水、古木、竹石、花鳥等作為題材,以水墨濃淡設色寫意為表現手法。
在墨和色彩的選擇和使用上,文人畫比較重視水墨的表現力,講究墨分五色,善於通過墨濃淡乾濕的不同變化,描繪不同的物象,抒發不同的情感,寄寓作者的情懷。文人畫獨特的創作思想和繪畫風格是中國畫的寶貴經驗和傳統,以特有的「雅」而獨樹一幟文人畫的代表人物有唐代王維,元朝倪雲林,明代董其昌,清代八大山人、吳昌碩等。文人畫講究詩情畫意,「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是文人畫一致的追求,畫中往往還有題詩,詩畫合璧,體現出濃鬱的畫家雅趣與文人才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
成教化,助人倫
「成教化,助人倫」是中國繪畫的重要理論。該語出自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發於天然,非由述作。」這段話講的是,作畫這件事,目的在於人倫教化,要能夠推究幽微玄奧的事理,從而與匡時救世的經典具有相同的功效,而且與天然的變化規律相一致,不可以憑空捏造或者根據講述來進行作畫。「成教化,助人倫」強調的是繪畫的社會文化功能,特別是道德教育意義,否定了將繪畫僅僅看作是怡情悅性之事的觀點,對繪畫題材領域的擴展和價值功能的開發都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以形寫神,遷想妙得
以形寫神」和「遷想妙得」是東晉顧他之提出的繪畫論點。「遷想妙得」是主張繪畫要重視對人物的觀察和體驗,從而得以極佳地表現出人物的精神狀態和性格特徵;「以形寫神」是說繪畫要通過形象思維來把握對象的內在本質,在形似的基礎上進而表現人物的情神思。這兩點強調的都是繪畫中對「神」的重視和對「形」、「神」關係的深刻理解,奠定了後來的「神韻說」、「意境說」等畫論的展基礎。
謝赫「六法論」
「六法論」最早出現在南齊謝赫的《畫品》中,它囊括了表現對象的內在精神、畫家對客體的情感和評價、刻畫對象的外形、結構和色彩以及臨摹作品等各個方面,是品評中國古代美術作品的重要標準。
這「六法」是: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或作「傳模移寫」)。「氣韻生動」是要求人物畫要能夠表現出對象的精神狀態與性格特徵。魏晉以來,人們在鑑賞人物畫時,判斷一幅畫作水準的高低,就是依據這條標準。「骨法用筆」是說筆墨運用要收到傳神、自然流暢、美觀的效果,例如,要表現出動感、節奏感和裝飾性等。而「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三法,則是講繪畫藝術的造型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說,作畫必須講究形象、色彩構圖。「傳移模寫」則說學習繪畫的方法,指出臨摹是任何一個畫家必須精通的技能。「六法」是從古代繪畫實踐經驗和諸多畫家的理論中總結出來的,是較為科學的繪畫理論謝赫的「六法論」是對魏晉六朝繪畫實踐和理論的總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繪畫藝術的內在規律。自南朝至今,「六法論始終為人們所用,是中國古代美術理論中最穩定、最有概括力的原則之一。
意在筆先
「意在筆先」語出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夫欲書者,先幹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意在筆先」是繪畫和書法及其他文藝創作中的一條重要的觀念,強調的是在創作之前心中要先有立意和構思,這一般被認為是創作的常規。因為只有事先心中有了較為明確的規劃和布局,在創作的過程中才有章可循,不致中途出現混亂,從而造成整個創作因此而失敗。作畫時「意在筆先」,這與建築在動工之前要有藍圖的道理是一樣的。
荊浩「六要
五代時期的畫家荊浩在《筆法記》中提出畫有六要」,即「氣」、「韻」、「思」並闡釋說者,心隨筆運,取象不惑;韻者,隱跡立形,備儀(一作遺)不俗;思者,刪撥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時因,搜妙創真;筆者雖依法則,運轉變通,不質不形,如飛如動墨者,高低暈淡,品物淺深,文彩自然,似非因筆。」「六要」之中,荊浩的貢獻主要體現於「筆」、「墨」二者。對於「筆」,荊浩提出:「凡筆有四勢:謂筋、肉、骨、氣。筆絕而斷謂之筋,起伏成實謂之肉,生死剛正謂之骨,跡畫不敗謂之氣。」至於對「墨」的強調,更為荊浩所獨發。在荊浩看來,吳道子的畫作「有筆無墨」,所謂「無墨」,也就是說沒有墨色的變化。自荊浩開始,墨色的運用才在中國畫中佔據重要地位,從而使得水墨畫繁榮起來。
氣韻說
繪畫中關於「氣韻」的提法,最早可見於南朝畫家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所說的繪畫「六法」:「一日氣韻生動,二日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模寫。」「氣」,體現的是生命力,而「韻」表現的是事物的情態,「氣韻」所闡發的是繪畫的精神因素,強調畫作要體現出獨特的風貌,彰顯出勃發的生命力,從而可以讓人體悟到一種強烈的感發力量。清朝唐岱在《繪事發微》中說:「畫山水貴於氣韻。氣韻者,非雲煙霧靄也,是天地間之真氣也。凡物,無氣不生……然有氣則有韻,無氣則板呆矣。」這表明,氣韻是繪畫的靈魂所在,因而「氣韻」的概念在中國畫中具有極為崇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