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畫也稱「士大夫甲意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風格流派之一

2020-12-05 成詞

文人畫也稱「士大夫甲意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風格流派之一

文人畫

文人畫,也稱「士大夫甲意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風格流派之一,畫中帶有濃烈的文人情趣,流露著濃烈的文人思想。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畫的某些創作思想和藝術實踐就出現了,但「文人畫」作為一個正式的名稱,是由明末畫家董其昌提出來的。書卷氣或稱「詩卷氣」是文人畫評畫的個標準,也就是說,文人畫講究在畫作中體現出詩意。文人畫的作品大都以山水、古木、竹石、花鳥等作為題材,以水墨濃淡設色寫意為表現手法。

在墨和色彩的選擇和使用上,文人畫比較重視水墨的表現力,講究墨分五色,善於通過墨濃淡乾濕的不同變化,描繪不同的物象,抒發不同的情感,寄寓作者的情懷。文人畫獨特的創作思想和繪畫風格是中國畫的寶貴經驗和傳統,以特有的「雅」而獨樹一幟文人畫的代表人物有唐代王維,元朝倪雲林,明代董其昌,清代八大山人、吳昌碩等。文人畫講究詩情畫意,「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是文人畫一致的追求,畫中往往還有題詩,詩畫合璧,體現出濃鬱的畫家雅趣與文人才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

成教化,助人倫

「成教化,助人倫」是中國繪畫的重要理論。該語出自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發於天然,非由述作。」這段話講的是,作畫這件事,目的在於人倫教化,要能夠推究幽微玄奧的事理,從而與匡時救世的經典具有相同的功效,而且與天然的變化規律相一致,不可以憑空捏造或者根據講述來進行作畫。「成教化,助人倫」強調的是繪畫的社會文化功能,特別是道德教育意義,否定了將繪畫僅僅看作是怡情悅性之事的觀點,對繪畫題材領域的擴展和價值功能的開發都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以形寫神,遷想妙得

以形寫神」和「遷想妙得」是東晉顧他之提出的繪畫論點。「遷想妙得」是主張繪畫要重視對人物的觀察和體驗,從而得以極佳地表現出人物的精神狀態和性格特徵;「以形寫神」是說繪畫要通過形象思維來把握對象的內在本質,在形似的基礎上進而表現人物的情神思。這兩點強調的都是繪畫中對「神」的重視和對「形」、「神」關係的深刻理解,奠定了後來的「神韻說」、「意境說」等畫論的展基礎。

謝赫「六法論」

「六法論」最早出現在南齊謝赫的《畫品》中,它囊括了表現對象的內在精神、畫家對客體的情感和評價、刻畫對象的外形、結構和色彩以及臨摹作品等各個方面,是品評中國古代美術作品的重要標準。

這「六法」是: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或作「傳模移寫」)。「氣韻生動」是要求人物畫要能夠表現出對象的精神狀態與性格特徵。魏晉以來,人們在鑑賞人物畫時,判斷一幅畫作水準的高低,就是依據這條標準。「骨法用筆」是說筆墨運用要收到傳神、自然流暢、美觀的效果,例如,要表現出動感、節奏感和裝飾性等。而「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三法,則是講繪畫藝術的造型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說,作畫必須講究形象、色彩構圖。「傳移模寫」則說學習繪畫的方法,指出臨摹是任何一個畫家必須精通的技能。「六法」是從古代繪畫實踐經驗和諸多畫家的理論中總結出來的,是較為科學的繪畫理論謝赫的「六法論」是對魏晉六朝繪畫實踐和理論的總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繪畫藝術的內在規律。自南朝至今,「六法論始終為人們所用,是中國古代美術理論中最穩定、最有概括力的原則之一。

意在筆先

「意在筆先」語出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夫欲書者,先幹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意在筆先」是繪畫和書法及其他文藝創作中的一條重要的觀念,強調的是在創作之前心中要先有立意和構思,這一般被認為是創作的常規。因為只有事先心中有了較為明確的規劃和布局,在創作的過程中才有章可循,不致中途出現混亂,從而造成整個創作因此而失敗。作畫時「意在筆先」,這與建築在動工之前要有藍圖的道理是一樣的。

荊浩「六要

五代時期的畫家荊浩在《筆法記》中提出畫有六要」,即「氣」、「韻」、「思」並闡釋說者,心隨筆運,取象不惑;韻者,隱跡立形,備儀(一作遺)不俗;思者,刪撥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時因,搜妙創真;筆者雖依法則,運轉變通,不質不形,如飛如動墨者,高低暈淡,品物淺深,文彩自然,似非因筆。」「六要」之中,荊浩的貢獻主要體現於「筆」、「墨」二者。對於「筆」,荊浩提出:「凡筆有四勢:謂筋、肉、骨、氣。筆絕而斷謂之筋,起伏成實謂之肉,生死剛正謂之骨,跡畫不敗謂之氣。」至於對「墨」的強調,更為荊浩所獨發。在荊浩看來,吳道子的畫作「有筆無墨」,所謂「無墨」,也就是說沒有墨色的變化。自荊浩開始,墨色的運用才在中國畫中佔據重要地位,從而使得水墨畫繁榮起來。

氣韻說

繪畫中關於「氣韻」的提法,最早可見於南朝畫家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所說的繪畫「六法」:「一日氣韻生動,二日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模寫。」「氣」,體現的是生命力,而「韻」表現的是事物的情態,「氣韻」所闡發的是繪畫的精神因素,強調畫作要體現出獨特的風貌,彰顯出勃發的生命力,從而可以讓人體悟到一種強烈的感發力量。清朝唐岱在《繪事發微》中說:「畫山水貴於氣韻。氣韻者,非雲煙霧靄也,是天地間之真氣也。凡物,無氣不生……然有氣則有韻,無氣則板呆矣。」這表明,氣韻是繪畫的靈魂所在,因而「氣韻」的概念在中國畫中具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相關焦點

  • 從「文人畫」到「文人壺」
    繪畫本來是狀物寫真,後來加入了題字與詩句,籍以豐富畫面,提高境界。這種書畫結合的風氣越發強烈,逐漸形成了風行一時影響後世的文人畫。元 趙孟頫《秀石疏林圖》卷 紙本 墨筆 27.5x62.8cm 故宮博物院藏文人畫也稱「士大夫寫意畫」、「士夫畫」
  • 「文人畫」宋元明清四朝歷史:士大夫畫、道士畫、鄉紳畫、和尚畫
    一、文人畫的士大夫時期當時的山水畫話語權都把持在這些職業畫家手裡,而士大夫階層於北宋達到頂峰後,他們其中很多人也開始把精力投入到繪畫方面。他們這些高貴的士大夫為了與類似於工匠的職業畫家區別開來,便把這種新畫種稱之為「文人畫」或「士大夫畫」。從此以後,文人畫逐漸興起,匠人畫逐漸沒落,乃至後世,金碧山水、青綠山水、界畫等皆淪為旁支,歷朝歷代鮮有名家傳世。
  • 翰墨丹青雅好,流露著文人思想的文人畫
    文人畫(Literati painting)也稱 「士大夫甲意畫」,是畫中代有文人情趣,流露著文人思想的繪畫。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畫的某些創作思想就出現了,做為正式名稱,是由元代畫家趙孟頫提出的。趙子昻問錢舜舉曰「如何是士夫畫?」舜舉答:「畫家畫也。」往往藉以抬高士大夫階層的繪畫藝術,鄙視民間畫工及院體畫家。
  • 蘇軾在北宋繪畫中所提出的;士大夫畫;理論
    但蘇軾不止是在中國詩歌歷史上有著深遠影響,在中國的美術史上也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其所提出的"士大夫畫"的理論成為明代董其昌所提出的"文人畫"的雛形,對中國繪畫理念影響十分深遠。蘇軾在幾個方面具體闡述了士大夫畫與工匠畫的不同之處。接下來進行系統的闡述。
  • 盧輔聖:中國文人畫簡述
    中國文人畫是世界上唯一由知識分子所建構的繪畫形態,並以其長達1000多年的演化發展過程,佔據了中國美術史的煌赫篇章。從揚州八怪到海上畫派,文人畫的諧俗色彩日益濃厚,而非文人畫家對文人畫的攀附吸收現象又愈演愈烈,文人畫與非文人畫在藝術形態上的界線變得模糊起來。經過20世紀的巨大社會變革,傳統士大夫為現代知識分子所取代,中國文人畫這個世界藝術史上的孤例,也就走向終結期。
  • 儒家的「文以載道」思想,是如何催生宋代文人畫興起發展的?
    因此,宋代文人畫的發展與繁榮,根源上是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對於「文以載道」思想的發展和繼承。從現實背景來看,是當時以宮廷畫為代表的繪畫形式不能夠滿足士大夫階層對於藝術創作與欣賞的需求,從而主動革新繪畫藝術創作的實踐。
  • 文人畫,不止是畫
    士夫畫亦稱「文人畫」,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畫,是區別於民間畫工和宮廷畫院職業畫家的繪畫文人畫的由來可以追溯到漢代,張衡、蔡邕皆有畫名。畫品雖不傳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記載。宋代以前,中國繪畫已經得到顯著的發展,出現了「三家山水」和「徐黃體異」的花鳥畫。
  • 中國文人畫簡述:超越的藝術
    局部) 中國文人畫是世界上唯一由知識分子所建構的繪畫形態,並以其長達1000多年的演化發展過程,佔據了中國美術史的煌赫篇章。從揚州八怪到海上畫派,文人畫的諧俗色彩日益濃厚,而非文人畫家對文人畫的攀附吸收現象又愈演愈烈,文人畫與非文人畫在藝術形態上的界線變得模糊起來。經過20世紀的巨大社會變革,傳統士大夫為現代知識分子所取代,中國文人畫這個世界藝術史上的孤例,也就走向終結期。
  • 明清文人畫特點
    當前的繪畫研究界對文人畫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界定:第一種觀點:從中國繪畫發展全局和中國繪畫特有的品質來考察,認為文人畫是中國繪畫中獨具特色的風格樣式或風格體系,發軔於宋而大成於元,其藝術特質是注重筆墨趣味,不求形似,詩、書、畫、印合璧。第二種觀點:以畫家身份為標準,認為文人畫即文人之畫或士人畫或士大夫畫。第三種觀點:以董其昌「南北分宗說」為基礎,認為文人畫就是南宗畫。
  • 王伯敏:「文人畫」的特點
    對於這些,只要加以分析區別,那麼在對「文人畫」的判別時,談其「帶有文人的性質、趣味」怎麼「會把問題攪得更混亂」呢?八怪之一高鳳翰就曾明確地說過「文人之筆、文人之趣、文人之格」,就是「本其士人之性情胸臆而致」的。亦即元代柯九思所謂「畫到書生本色,始見清絕」,所謂「書生本色」,即指「士人之氣質」。
  • 什麼是文人畫,如何解讀文人畫,文人畫有哪些傳承思想?
    文人畫是指由文人所作,且畫中帶有文人情趣,流露文人思想的繪畫作品。文人畫的形成和發展,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多種因素促成的一種文化現象。宋代統治者建國之初就極為重文抑武,文人的地位得以提高,文人的思想得以張揚。
  • 淺談文人畫的特點與意境
    文人畫是中國畫裡不可小覷的一個部分,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的繪畫作品。文人畫具有很好的筆墨線條情趣,很好的意境韻味,注重詩書畫印四者的結合,在題畫的跋,題詩等文字方面注意與畫面的結合,注重畫面的精神層次和境界。文人畫在題材內容、思想情趣、筆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並形成紛繁的風格和流派。山水畫科和水墨寫意畫法盛行,湧現出許多不同風格的流派。
  • 國畫藝術之文人畫鑑賞|繪畫藝術|山水畫|花鳥畫|文人畫|國畫
    國畫,也被稱為「中國畫」,是我國的傳統繪畫藝術,中國的國粹之一。國畫的繪畫工具有毛筆、墨、顏料、宣紙等;題材廣泛,有山水、人物、花鳥等;技法包括工筆、寫意等。國畫在我國古代沒有固定的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主要指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捲軸畫。近代以來為區分於西洋畫,而稱之為中國畫,故簡稱「國畫」。而文人畫,則屬於國畫的一種類型。1.
  • 淺談明清文人畫的特點
    當前的繪畫研究界對文人畫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界定:第一種觀點:從中國繪畫發展全局和中國繪畫特有的品質來考察,認為文人畫是中國繪畫中獨具特色的風格樣式或風格體系,發軔於宋而大成於元,其藝術特質是注重筆墨趣味,不求形似,詩、書、畫、印合璧。第二種觀點:以畫家身份為標準,認為文人畫即文人之畫或士人畫或士大夫畫。第三種觀點:以董其昌「南北分宗說」為基礎,認為文人畫就是南宗畫。
  • 文人畫之見
    真正從理論、技法與欣賞及社會影響,使中國文人畫能夠作為一種可以區別於其它畫種而獨立存在則應是從蘇軾開始。文人畫亦稱「士夫畫」。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畫。以別於民間畫和宮廷畫院職業畫家的繪畫。
  • 中國文人說:我畫的不是畫,是深意
    中國文人的含蓄不僅表現在文字表達上,還體現在繪畫上。日本美術史專家,宮崎法子所著的《中國繪畫的深意: 圖說山水花鳥畫一千年》就是專門講解中國繪畫深意的圖書。她是日本美術史家,以研究中國繪畫史著稱。《中國繪畫的深意》主要講解的是中國繪畫畫面之外的含義,並分析了這些「畫外音」產生的起源。不過,宮崎法子並沒有面面俱到地分析所有的中國畫,只側重分析中國文人繪製的山水畫和花鳥畫。但職業畫師繪製的畫,以及其他類型的中國畫,宮崎法子在《中國繪畫的深意》這本書中論述的很少。
  • 文人畫能成為一種流派,關鍵在於文人思想,淺談文人畫的發展
    文人畫,是中國繪畫中獨具特色的一個風格體系。它並不與中國畫門類裡的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並列在一起,也不在技法上與工筆、寫意有所區分,而是中國繪畫大範圍中山水、花鳥、人物的一個交集。至於它的創作者,同字面上的意思一樣,是古代的文人士大夫。那些文人畫家,大多是具備比較全面和深厚文化修養的文化人。
  • 文人畫的藝術風格與審美意義
    二是雅,對於文人畫家來說,表現為書卷氣和筆墨二者的高度結合,而筆墨又需繼承一定的傳統,這也就是文人畫雅正風格與傳統的問題。例如李公麟,學識淵博,有很高的鑑賞能力,本人也是風流儒雅的畫家,他的繪畫從題材到藝術構思、筆墨運用都體現了雅的風格。三是拙,文人畫家看來,生拙、古拙,意味著不逞才,不使氣,它貴在斂約,而斂約更合乎儒家「中和」之道。
  • 中國文人畫歷史延襲保持了中國文化哲學特徵
    本篇是上篇《從「道家思想」中提取「中國文人畫」的哲學文化基因》的下篇。文人畫是中國傳統繪畫中一個形式分支,有別於官庭院體畫和民間世俗繪畫的一個特別的藝術體系。主體是文人,文人也是仕途官人士大夫;毛筆書寫、水墨絹紙為介質手段;承載中華文化傳統信息的繪畫為客體。繪畫藝術學者對中國文人畫的歷史延襲陳師曾先生對文人畫的界定基本被美術界所認同。
  • 中國文人畫究竟是什麼?
    它的若干內容甚至被引來作為整個中國悠久繪畫傳統的特質,有的時候,它也幾乎成為傳統的別稱,被論者在評述中國文化時作為中國藝術的代表。文人畫的實例雖然可以溯至中國繪畫史的最初期之六朝時代,以現存的資料而論,大約可以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為代表,但在那時仍未見有明確言論的提出。比較清楚的文人畫理念的出現,應該算是九世紀張彥遠寫作《歷代名畫記》的時候。這可以稱為文人畫理念發展的第一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