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飛經》是唐代著名小楷之一,無名款。元袁桷、明董其昌皆以為唐鍾紹京書。鍾紹京,字可大,虔州贛人。官至中書令,越國公。書學二王,褚、薛在當時是享有盛名的書家,時號「小鍾」,也是收藏家,個人收藏名家真跡數百卷。《靈飛經》筆勢圓勁,字體精妙。後人初習小楷多以此為範本。
《靈飛經》的章法為縱有行,橫無列。由於整篇字的大小、長短、參差錯落,疏密有致,變化自然,且整篇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顧盼照應,通篇字渾然一體,雖為楷書,卻有行書的流暢與飄逸之氣韻,變化多端,妙趣橫生。
唐人寫的小楷靈飛經,筆法極其精細微妙,放大到十幾倍之後所有的筆法細節纖毫畢現。從裡面,我們可以發現怎樣的筆法奧妙呢?筆鋒在書寫點畫時不可能一樣粗細,當點畫要求變細時毛筆就要提起。因此,提與頓是相對而言的,互為依存的。提筆大多用於橫畫的中間及字的轉折連接處、露鋒出鋒時。即前人所說:「密處險處用提」。注意提不要過虛、過細。
落筆是否該藏鋒?這是已困擾書法界很久的問題了。歷來眾說紛壇,互不用讓。實際上這是一個相當簡單的問題,只要拿歷代流傳下來的大量墨跡作依據即可找出答案。從晉、唐、宋、元、明的名家作品及民間遺墨來看,幾乎沒有哪筆點畫的起筆不是露鋒的,刻工精良的《靈飛經》也證明了這一事實。
唐代歐陽詢說:凡書字最不可忙,忙則失勢,次不可緩,緩則骨痴見《傳授訣》一般地講,行筆慢的好處是點畫凝重渾厚,缺點是容易寫得痴迷遲鈍;行筆快能使點畫明利爽健,而易帶來的弊病則是輕薄浮滑。
唐太宗李世民《論筆法》說:「大凡學書,指欲實,掌欲虛,管欲直,心欲圓。又曰:腕豎則鋒正,鋒正則四面勢全。次指實,指實則筋骨均平。次掌虛,掌虛則運用便易」指出了執筆的正確方法及其意義,今人沈尹默先生精研筆法,總結出「擫、壓、鉤、格、抵」的五字執筆法,其要旨在於指實、掌虛、腕平、掌豎。
清包世臣在《藝舟雙楫·右下筆潭》中稱其:「如新鶯歌白囀之聲」,楊守敬評:「靈飛經一冊,最為精勁,為世所重」。
從這裡看出帖中頓筆的高超技巧,線條點畫要求變粗變特出時,用力下按,所謂「力透紙背者為頓」。字的收筆處或轉折處常用頓筆,其頓的力度大於「蹲筆」與「駐筆」。在書寫過程中提與頓時常交錯使用,有時提在前、頓在後,有時是先頓後提,所以要注意協調性,提按頓筆在行草中交互使用更是密切,正是由於提與頓的交互使用才形成了點畫線條的輕重粗細變化。而在楷書中,提頓表現是很明顯的,如一橫與一豎就是兩頭都用提頓法。頓筆用的好,可使點畫堅實有力,筆力充盈,但不要頓的太重,形成墨團。
《靈飛經》以其秀媚舒展,沉著遵正,風姿不凡的藝術特色為歷代書家所鍾愛。明董其昌說:「趙文敏一生學鍾紹京終十得三、四耳」。近代大書家啟功先生的書法也受益於《靈飛經》。可見《靈飛經》有著超凡脫俗的藝術感染力。
流傳作者是鍾紹京,唐朝興國清德鄉人(今江西興國),政治人物、書法家,工書法,後人將其與祖先鍾繇並稱「書家雙絕」。因善於書法而被兵部尚書裴行儉提拔,進入朝廷。後擔任「宮苑總監」,在其妻的鼓動下與李隆基等人發動唐隆之變,擁立唐睿宗,睿宗時為中書令、封越國公。
宋米芾《書史》稱鍾紹京書「筆勢圓勁」。明董其昌說:「紹京筆法精妙,回腕藏鋒,得子敬神髓。趙文敏正書實祖之。」
其字結體秀美,筆意瀟灑,全篇一筆不苟,風姿俊逸,神採飛揚。在用筆上,露鋒順入居多,流暢中求穩健,輕而不浮,重而不滯。在結體上,造型優美,結構精巧,於飄逸中見穩妥,於典雅中見遒勁。
清水識曰:昔常見之天下第一小楷《靈飛經》多自《渤海》摹刻之初拓本,「黑宣而雪字」,靈秀異出,天下無雙。後又有翻摹之「滋蕙堂」本《靈飛》,形靈飛而神不具,較渤海為差矣。另傳世43行墨跡《靈飛》乃真跡寫本,幾歷大家珍藏,傳至常熟翁氏後人,經啟功撰序,得刊行世。天下小楷,以《靈飛》第一,直令先跡羞赫,後學追步,誠一如《蘭亭》之第一行,論定書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