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迅先生對「傳統」的批判為何非常激烈?
近百年來先進知識分子中,魯迅對傳統文化的批判與攻擊是最深刻、最猛烈的,與其同時代的人便很明顯。比如胡適,他從反傳統入手,主張建設新文化,但是態度是比較中和的;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學」,批判傳統的「非人」的文學,雖然一度態度堅決,但是他很快又與傳統接上了氣,大講新文學與「明清的傳統」血脈相通,循環再現。而魯迅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通常是非常嚴厲的,甚至有時候很偏激。
-
魯迅先生的成就和評價(力爭打臉批判先生的人)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魯迅先生的文章漸漸從書本移除,網絡上批判先生的言論也越來越多,作為先生的粉絲,我實在有點看不下去,因為很多人都是人云亦云、道聽途說,也許好多人根本就沒有看過先生的文章,就在那裡大言不慚、大放厥詞。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因為剛看到一個「魯迅能跟託爾斯泰齊名嗎?」
-
具體批判,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魯迅,魯迅批判中國的歷史
具體批判,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魯迅,魯迅批判中國的歷史,《狂人日記》裡面說這個歷史看到半夜,從字裡行間看出&34;兩個字,但是滿本寫的是仁義道德。魯迅是不是要批判仁義道德?當然不是的。你批判它虛偽可以,但是你不能因為它虛偽就把這些價值本身也否定了,這恐怕不行。所以後來魯迅為什麼人家叫他&34;,我想和這個有關,他是具體批判,但其實抽象繼承了儒家的東西。所以我曾經在文章裡面寫到,五四批儒的人本身就是儒,魯迅本身是一個儒者,不過他自己不承認。
-
魯迅的《孔乙己》,是批判孔孟之道還是批判封建君主制下的舊社會
魯迅先生是近現代偉大的大文豪之一,也是大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他有一顆救國救民之心,為了喚醒當時國人的思想覺悟,棄醫從文,開始寫小說諷刺批判舊社會的種種弊端。《孔乙己》就是魯迅先生筆下一篇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說。很多人(包括網上的資料)都認為,魯迅先生的這篇《孔乙己》批判的是孔孟之道等封建思想。
-
竇文濤:魯迅是批判的,沈從文是審美的
而且他們這種能夠生存下來,他們當時的一種文學地位,是不是在文學界是不被看好和不被重視的呀?朱漢民:是,因為當時大家整個知識界就需要一部分知識分子來做啟蒙。張星月:是像魯迅先生總寫的那些。朱漢民:魯迅他當時的文學革命就是看到他說中國人精神上很麻木,但是沈從文先生不一樣。竇文濤:他跟魯迅還真是兩個脾氣。魯迅是批判的,沈從文是審美的。而且他的那種美你看他後來到老年經常用的一些詞彙,我就注意到這個人心裡的感情啊,他說他是溫愛的,當時寫著他的家鄉的時候他是溫愛的。
-
批判與讚賞同在——魯迅為什麼對孔子的態度如此極端?
孔乙己迂腐而又善良、頑固而又令人可憐的形象可以說是科舉制被廢除後中國傳統讀書人悲慘生活的參照了,而其深層次的孔孟之道自然是引人深思的。魯迅先生對孔子的態度是有兩面性的。一方面,魯迅對孔子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都有過激烈的批判;另一方面,魯迅對孔子也有讚賞的一面。總體上,魯迅先生對孔子是以批判為主,僅在部分作品流露出對孔子的讚賞。
-
魯迅愛情中的軟弱,傳統與新潮的碰撞,成就了魯迅先生的文學
魯迅的軟弱,傳統與新潮的碰撞,成就了魯迅的文學巨匠文/肉肉魯迅先生的一生一直是一個傳奇,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創始人,毛澤東也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國文學發展的方向。」之所以魯迅先生能在文壇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就是因為魯迅先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領域的突出貢獻。在當時的中國,年輕人紛紛在家國情仇中浮浮沉沉,對自己的未來,國家的未來都表示迷茫而不知道前進的方向。魯迅先生發在當時的進步青年雜誌《新青年》上面的文章,喚醒了當時中國的年輕人,給了他們前進的方向和目標。
-
告別百草園,進入三味書屋,是魯迅對舊式教育的批判嗎?
在回憶性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對給予自己無限童年樂趣的百草園,有過十分傾注深情的描寫。然而當寫到三味書屋時,他的筆鋒似乎突然轉變。說自己不知為何會被送進這個全城中最嚴厲的書塾。而是使用活潑輕鬆的鋪敘筆法,講述了先生如何教學,學童們如何在課間玩耍,又怎樣趁著老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淘氣的事情。魯迅所寫的這位鬚髮花白、高而瘦的教書先生,便是壽鏡吾老先生。從前我們語文課上分析課文的時候,常認為魯迅於此處的寫作主題是對封建舊式教育的揭露和批判,甚至說魯迅認為壽鏡吾先生也是封建腐儒的代表。
-
再遇時代巨星——魯迅先生
再遇時代巨星——魯迅先生孔夫子是封建社會的聖人,魯迅則是現代中國的聖人。——毛澤東與其說魯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說魯迅先生的精神正在發芽滋長,播散到大眾的心裡。——葉聖陶魯迅先生,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巨星,1936年巨星隕落,帶走無盡遺憾!最近重讀魯迅先生的文章,我發現魯迅的魅力,可能,他才是我的偶像,因為他總是讓我震撼、讓我流淚、讓我自信!
-
梁文道:陳丹青笑談魯迅先生
之前我們介紹陳丹青其他散文的時候,其實也曾經讀過他一些關於魯迅的看法,比如說講魯迅的樣子如何好看這些等等,現在他已經把過去這麼多年,關於魯迅的一些想法、說法、演講、對談訪問結成我今天手上的這本《笑談大先生》。大先生是誰呢?大先生其實就是當年魯迅在世的時候,許多年輕朋友們就稱他為大先生,所以他這本書也叫做《笑談大先生》。而這個笑談,為什麼是笑談呢?
-
魯迅先生名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是褒義還是貶義?
#魯迅先生有一個著名論斷:「中國根柢全在道教」,今天被人們廣為引用;不過,人們對這句話的理解卻存在很大分歧,甚至產生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崇尚道教的人士常常引用這句話,認為魯迅先生肯定了道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魯迅先生名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是褒義還是貶義?
,認為魯迅先生肯定了道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糾正了長期以來僅以儒家文化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術偏見。而反對者則認為,魯迅先生這句話明顯是在批判道教,是貶義而非褒義。,是持批判態度的;但也不能因此就說,魯迅先生對道教都是一棍子打死,完全否定。
-
解讀三味書屋,魯迅曾說是最嚴厲的私塾,陳腐與人生哲學並存
實際上,魯迅曾說這是在當地全城最嚴厲的私塾,三味書屋坐落於紹興,是晚清時期紹興最著名的私塾之一,私塾的塾師是壽鏡吾先生,這位先生也給魯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裡具體說說三味書屋與魯迅的故事,一起感受一下這座私塾的魅力。私塾的魅力在於人,人有靈氣,私塾才有靈氣,最值得一說的是私塾的主人壽鏡吾先生。
-
讀《朝花夕拾》:童趣與溫情,發現不一樣的魯迅先生
這本書的第一大看點,不僅僅是它寫實的文字,更因為是魯迅先生第一人稱寫的童年記憶,是了解魯迅其人的第一重要資料,將先生的童年青年成長曆程娓娓道來,也記錄著他各個時期或青澀或成熟的思想和看法。我們也跟隨魯迅先生,結識了一些他生命中重要的人物,比如範愛農,比如藤野先生。
-
魯迅念念不忘的藤野先生,中年喪妻,老年喪子,人生充滿了變數
大家知道藤野先生這個名字,是源於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其中有一篇文章《藤野先生》,這是魯迅在日本仙臺求學遇到的一位讓他難忘的老師。對於學生,他嚴格要求,絕對沒有一點馬虎之處,因為他的嚴厲,很多學生不太理解他,甚至有些恨他,即便是這樣,藤野先生也沒丟掉自己的原則,
-
我心目中的魯迅先生
我心目中的魯迅先生摘要:魯迅先生,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英雄,他不會揮劍舞槍,他不會出謀劃策,他不會在戰場上聽著衝鋒的號角去拼殺,但他會拿筆,他會指揮文字,他會傾聽著社會現實的鐘聲,用自己犀利的筆桿去抨擊一切社會的黑暗,為這個民族記錄下一段屈辱卻又慢慢覺醒的歷史。
-
淺談:五四時期對傳統孝道文化之批判述論
這種以「長者為本位」的父子關係以及規範這種關係的「孝」觀念在五四時期遭到了猛烈的抨擊,胡適、陳獨秀、魯迅、吳虞等人都對此進行了激烈的抨擊,而魯迅的批判尤為切中要害。魯迅在批判封建道德的同時,對建立新道德也進行了認真的思考。在建立新型的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上,魯迅先生認為,新型的父子關係應該以「愛」為基礎,應該將傳統的子女報恩的封建思想拋棄,改為「愛」的思想,愛應成為新型父子關係的基礎,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是相等的。「這樣,便是父母對於子女應該健全的生產,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5]67魯迅的這些思想為我們建構新的家庭倫理父子關係提供了正確的指導。
-
為什麼魯迅要批判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封建思想,只因為董仲舒
魯迅先生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出許多新思想,並常常批判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封建主義思想。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今天依然受到很多人的推崇,被認為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魯迅被稱為民族魂,也是偉大的思想家之一,那為什麼他還要批判儒家思想呢?難道魯迅先生錯了嗎?今天看來,魯迅先生也是正確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稱讚魯迅為新中國的聖人,對魯迅評價極高。為什麼魯迅要批判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呢?這得從漢朝時董仲舒向漢武帝提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說起了。
-
不朽的魯迅先生
他深入研究了魯迅的人生歷程,把它概括為:從進化論進到階級論,從紳士階級的逆子貳臣進到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的真正的友人,以至於戰士。他是經歷了辛亥革命以前直到現在的四分之一世紀的戰鬥,從痛苦的經驗和深刻的觀察之中,帶著寶貴的革命傳統到新的陣營裡來的。他終於宣言:原先是憎惡這熟悉的本階級,毫不可惜他的潰滅,後來又由於事實教訓,以為唯新興的無產者才有將來。
-
盤點魯迅先生那些永不過時的經典語錄
魯迅這個名字,相信大多數人都不會陌生。首先,魯迅先生有很多經典文章都被編入中、小學語文課本,猶記得當初在教材上翻出一篇魯迅先生的文章,囫圇吞棗磕磕巴巴的讀了一遍後,猛然發現課後的「背誦全文」字樣,那從心底油然而生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