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遇時代巨星——魯迅先生

2020-08-28 博博bolina


再遇時代巨星——魯迅先生


孔夫子是封建社會的聖人,魯迅則是現代中國的聖人。——毛澤東

與其說魯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說魯迅先生的精神正在發芽滋長,播散到大眾的心裡。——葉聖陶


魯迅先生,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巨星,1936年巨星隕落,帶走無盡遺憾!最近重讀魯迅先生的文章,我發現魯迅的魅力,可能,他才是我的偶像,因為他總是讓我震撼、讓我流淚、讓我自信!


是的,我震撼了,因為我發現,當我從孩童走向社會,我對魯迅文章的理解變了,魯迅變成了我的知己,


還記得魯迅在遲到後,在桌子上刻了一個「早」字嗎?像極了我們今天的屏保、特殊位置的擺件,簡單的一個字,一張照片,一個物品,背後承載的可能是我們的夢想、愛情,或成功或遺憾。原來,他也在做著和我們一樣的事情。


還記得他想要去看迎神賽會卻被父親要求背完書再去,結果雖然背完書去看賽會,卻心情全無不理解父親的做法嗎?是不是像極了那個整天被叫著去看書學習的你?是不是像極了父母跟孩子總是沒辦法有效溝通的家庭教育現狀?


還記得魯迅童年折壞了弟弟的風箏之後一直因為弟弟沒放在心上而自責嗎?是不是像極了那個不小心做錯事想尋求原諒卻要維持體面的你?「孔乙己」一心想通過科舉實現自己的抱負卻終不得志,明明可以自食其力選擇餬口過活卻不甘心,善良守信卻也好吃懶做的可憐讀書人,像不像那個有時候也會不甘心的你?有沒有那麼一些時候,你也想用「阿Q精神」自我安慰,當自己無能為力時,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換得一絲快樂,相信世界總是有美好存在,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是的,我流淚了,因為我發現,魯迅一語道破了我曾經苦苦尋求答案的問題——我們該如何讓自己的善良帶有鋒芒?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樣的感受,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大大小小的令人反感或者憤怒的人或事:比如遊客推倒景區廣告牌、監控畫面顯示保姆虐待老人和小孩、疫情期間某菜市場抬高蔬菜價格、鄰居經常半夜嗨歌影響休息等、朋友經常打罵孩子親子關係緊張,當人們看到或者經歷這些事情的時候,總會有這樣三類做法:第一種看似善良,即雖然內心痛恨但還是選擇容忍,只是做好防範避免再吃虧;第二種選擇中立,對發生的事情不會很憤怒,還會去勸說那些表達憤怒的人;第三種則愛憎分明,懲惡揚善,無懼主動指出問題並努力解決問題;第一種人,是對善良的錯誤理解,其實他們實際縱容了惡;第二種人,是對中庸的無效理解,這樣久而久之,可能任何事都分不出對錯來;第三種人,是勇士,是我們最應該學習的,正能量的楷模,但是他要注意以保護自己為前提,因為這樣才能讓這種精神得以延續。


而這三類人,早在魯迅的《兔和貓》一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三太太高價買回心愛的小白兔,在很努力防範大黑貓的情況下,小白兔還是被貓吃掉了,她雖然很心疼卻也只是把兔子換了個地方養;而魯迅則是對貓就會打他罵他,只因為他討厭貓的媚態,痛恨貓吃了可愛的小白兔,魯迅的母親雖然曾經想過討要一隻小白兔來養但並沒有表達對小白兔的好感,還讓魯迅不要仇視貓或者打貓。然而,魯迅自己反思到,由於他以一個強者的姿態對待貓以懲罰它的惡行,但在其他人看來,貓卻似乎沒那麼討人厭了,似乎被塑造成了一個經常被打被罵,讓人同情的弱者。這,不是把人性的弱點揭露得生動形象麼?其實,人有的時候就會盲目善良,盲目同情弱者,盲目懲惡揚善。說到這裡,有沒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但別忘了,我們跟魯迅的距離,相差近百年。


是的,我自信了,因為我發現,魯迅也會犯錯,但他更善於反思。魯迅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也有敢於反抗的勇氣,他什麼都不怕!


面對病魔,人們不去就醫,去找「原配蟋蟀」、「人血饅頭」這樣的偏方,而不去看專業醫生,魯迅痛恨這樣的自己,批判封建迷信和愚孝,我們經常會批判溺愛孩子,但是愚孝的行為有沒有人去反思呢?

寫愛羅先珂出於對小動物的博愛,想聽到動物們美妙的叫聲,於是同時養了蝌蚪和鴨子,結果卻忘記了弱肉強食的道理,等蝌蚪被鴨子吃掉了,悲痛不已離開,鴨子也失去了主人。你有沒有因為愛及所有而傷及所有呢?


一場社戲,寫出了自然的美妙,民風的淳樸,三次看戲,道盡了初心難尋,人生若只如初見的美好;狂人日記,大膽批判強權吃人本質,引起一片譁然;對鬼神的描寫揭示出社會沒有人情味和有失公允的一面。


提倡拿來主義,批判送去主義、送來主義,否定了不敢面對現實的「孱頭」、不敢接受一切的「廢物」、還有否認一切的「廢物」。是不是像極了那個面對豐富多彩的抖音世界時,怕沉迷其中不敢下載的你;那個把所有抖音內容全都歸為虛假消息的你;還有那個學習記錄所有抖音內容的你。


我覺得很幸運,我是一個積極正能量的人,但在節奏飛快的今天,卻也難免感到迷茫、疲憊,有機會靜靜地坐在這裡,通過文字,跟魯迅先生多次交談,感受著這跨時代的情感,感受著一代偉人的生活,他的文章沒有過於華麗的詞藻,就是這樣質樸的語言在這紛繁複雜的世界和目不暇接的新奇事物面前,越發溫暖。


順便附上一副學生們學習魯迅後的作品牆:


相關焦點

  • 不要再抹黑魯迅先生
    也不知是怎麼了,時下某些人對已故的魯迅先生不時進行文筆討伐,把魯迅先生的作品說得一無是處。試想,那些試圖從魯迅先生文章裡找是非的人,你現在在中國的文壇地位如何?成為大文豪了嗎? 魯迅先生處於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隨時都有被殺頭的危險,你非讓他去寫什麼長篇小說之類的東西
  • 《吶喊》:魯迅先生對於時代的呼喊,國家的脊梁
    《吶喊》:魯迅先生對於時代的呼喊,國家的脊梁!在中國,我想每個人應該都知道魯迅先生吧!魯迅先生一生對於新中國的文學影響地位之深,做出的貢獻之大,是無法用言語來評價的。我們都知道的故事就是魯迅先生最開始想要做醫生,想要救人,可是在時代的背景下,可悲的發現當時的人是思想壞了。於是魯迅先生就開始寫文章,想要通過文學的力量來影響世人,能夠把中國人的脊梁掰直。魯迅先生做到了,前兩天剛剛看了《吶喊》這本書,我們先了解一下《吶喊》這本書的創作背景,當時正是五四運動的尾聲階段,魯迅先生應陳獨秀的邀請,將以前寫的三篇小說合成一本書出版。
  • 「雜談」魯迅先生筆下的「小人物們」
    魯迅先生不愧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開創了用白話文著述立說的先河,其筆下所刻畫的人物個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魯迅先生文學作品中出現的的這幾個人物,即:孔乙己、阿Q、潤土和祥林嫂,都是社會底層的小人物。
  • 魯迅和他的老師們......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萬龍孫繞鳳池。從中,我們能讀懂先生對他的老師是多麼的敬重:文從心生。魯迅說——他教學嚴,「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魯迅說——」他常幫助有困難的學生,魯迅父親病重,亟需一種「三年以上陳倉米」,魯迅多方搜求未果便告知了壽先生。
  • 魯迅先生最短的文章
    我們再談談……」他在後面大聲挽留。我一徑逃走,盡力地走,直到逃出夢境,躺在自己的床上。這篇文章是魯迅先生最短的文章《狗的駁詰》。魯迅先生這篇文章通過狗的「愧不如人」的反駁,指出狗雖勢利,但那些只知道根據銅銀、布綢、官民、主奴的貴賤而分別採取不同態度的「人」,是比狗還更加勢利的,狗所揭露的人的劣行:趨炎附勢,
  • 重識魯迅先生
    彼時魯迅於我,同魯迅於少年時代的餘華一般,不是一位作家,而是一個詞彙,是抽象的、平面的,他的作品是禁錮在課本裡、必不會被我主動選擇來作課餘讀物但魯迅當時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下,反動勢力猖獗,鬥爭極其激烈1924年到1926年「五四」新文化思潮的降溫使得魯迅也有了一些苦悶與彷徨。這時的作品以內心抒發為主,交織著嚴肅的自製和不倦的戰鬥,感受非常深切,探索非常艱苦。這種感受和探索正是動蕩的時代生活的產物。
  • 魯迅先生作品中對兒童觀的解讀
    如今,我們讀魯迅先生的作品,仍具有跨時代的意義!從20世紀20年代初起,魯迅先生作品就開始進入我們熟悉的小學課本之中,自此以後,幾乎每套小學語文課本都會選入一定數量的魯迅作品,其中涉及的作品包括我們熟知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故鄉》、《朝花夕拾》《孔乙己》等,這些作品全部採用兒童作為纏訴者,展現童視野裡所見所聞,社會現實,人情世故,魯迅先生的兒童觀也是直接影響了當代兒童成長和教育變化的重要存在。
  • 給了一個時代中國人脊梁的魯迅,其一生深受藤野先生影響
    魯迅《藤野先生》一文中,讓許多人看到魯迅在日本時的親身經歷,也讓許多人知道了魯迅在日本原來有這麼一位和藹可親的老師。但其實除了藤野先生之外,魯迅還有一位老師,叫做敷波先生,這一位老師在魯迅的許多文學作品卻很少出現。
  • 大文豪魯迅先生是怎樣育兒的
    偶爾讀到周海嬰寫的《直面與正視——魯迅與我七十年》和魯迅先生的幾篇關於教育的文章,讓我看到了一個可親又可敬的普通父親。當時,魯迅48歲,中年得子的魯迅先生是個相當有愛的爸爸。兒子周海嬰剛出生的時候皮膚紅紅的,魯迅先生給他的愛稱是 「小紅象」。大概太愛孩子吧,魯迅先生親自給海嬰洗澡,而不讓護士插手。誰知,孩子反倒給折騰得感冒了。魯迅先生只好乖乖讓賢給護士小姐。
  • 魯迅先生放在古代大致屬於什麼水平?
    1、 魯迅先生的雜文---通魯迅先生的雜文把漢語的莊諧、諷刺、辛辣等功能發揮到了極致,邏輯思維與語言的運用大巧不工,舉重若輕,批判思想與精神追求超越了整個時代,與舊體詩創作水平並列為首,放在中國古代之歷史文學中屬於「通」。
  • 魯迅筆下的藤野先生:永志難忘!藤野先生反問:魯迅是誰?
    魯迅先生是我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道:「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但事實上,魯迅先生原先並不是從事文字有關的工作的,而是因為他的父親因病而英年早逝,所以他立志要治療像自己父親一樣的病人而選擇了去日本學醫。
  • 魯迅先生,貴在哪裡?魯迅精神,高在何處?魯迅,永遠的中國龍!
    在很多有良知的中國人心中,魯迅先生就是永遠的中國龍。時至今日,魯迅先生的文章依然對這個時代有著莫大的指導作用。你可以不喜歡魯迅,但你沒資格對魯迅先生的文章指手畫腳、評頭論足!至於魯迅先生的文章究竟好不好,你可以問問你周邊的朋友,也可以問問讀過書的長輩們。
  • 魯迅先生的名言,除了這一句,沒有一句能說明魯迅先生是什麼人
    魯迅先生這些年話題多了起來,首先是在教科書中刪除了較多的魯迅的文章,其次是李敖出來批判魯迅,說魯迅不是大文豪,現實生活中也不是像他自己標榜的那麼偉大。最後在文化界裡也引起了不少爭論。現在從教科書裡刪除,也沒什麼,無非是時代在發展,潮流在進步,有一些東西不適合眼前的時代趨勢了。
  • 不朽的魯迅先生
    在我們這個時代,沒有一位文學家像魯迅那樣,在他生前身後直到今天,受到那麼多的誤解、攻擊和褻瀆;也沒有一位文學家像魯迅那樣,受到那麼多革命者、進步人士和人民大眾發自內心的景仰和愛戴,一直綿延到今天。 魯迅作為「民族魂」是當之無愧的。 毛澤東真切而深刻地理解魯迅的價值和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他在《新民主主義論》這部經典著作中,有兩處直接涉及對魯迅的評價。
  • 興寧何春才與魯迅先生的交往
    查魯迅先生1927年8月19日的日記,寫道:「……下午同春才、立峨、廣平往西關圖明館照相,又自照一像,出至在山茶店飲茗。」照片後排右為何春才,左為許廣平,前排左廖立峨。當時許廣平與魯迅尚未結婚,正在熱戀之中。廖立峨是廈門大學學生,跟隨魯迅來到廣州中山大學。何春才是廖立峨的興寧同鄉,當時只有16歲,在廣州讀高中。 在廣州與魯迅多次會面 照片背後究竟藏著什麼故事?
  • 讓魯迅念念不忘的藤野先生,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魯迅先生的青年時代,絕對是誰也不怕的「憤青」,他針砭時弊,毫不留情。嬉笑怒罵皆是文章,一個筆名罵廢了,再取一個繼續罵。筆者上學的時候,魯迅先生的文章可以說貫穿了一個九年制義務教育,《從三味書屋》的童年趣味;到《故鄉》中捕「猹」的少年閏土;再到嚴謹教學的《藤野先生》。仿佛這也是魯迅先生的一個個人生階段,從青蔥懵懂的少年到奮筆疾書的愛國文人。
  • 《大先生》主演趙立新: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小魯迅
    原標題:《大先生》主演趙立新: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小魯迅   近日,由李靜編劇、王導演、趙立新主演的話劇《大先生》登陸上海。   《大先生》已於今年春天登上北京國家話劇院舞臺,收穫如潮好評。有一場演出謝幕,主演趙立新致謝觀眾時說,趙丹等了二十年也沒能演成魯迅,而自己真的很幸運,只等了兩年。「這樣的熱度,讓我覺得你們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小魯迅。」   演出結束後,趙立新接受我的採訪,表示這分幸運來自《大先生》的編劇李靜。
  • 深夜淺談魯迅先生
    今天學習了魯迅雜文《燈下漫筆》,內心感觸頗多,深夜無眠,於是決定用稚嫩的文筆,寫下內心的感受,算是對魯迅先生的一種認識吧!魯迅先生在昏黃的燈光下,慢慢的隨著思緒的腳步,記錄下一天發生的事情,《燈下漫筆》主要講了「我」降格以求拿鈔票換銀元,被剝削了反而很歡喜,由此推出「兩個時代」,「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暫時坐穩奴隸的時代。」在戰爭紛亂的年代人們渴望做奴隸,屬於它們的主子,但是往往實現不了,所以發生了「亂離人,不及太平犬」的嘆息。」太平盛世的時候,很欣喜的做了奴隸,得到歸屬感。
  • 讓魯迅念念不忘的藤野先生,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魯迅先生的青年時代,絕對是誰也不怕的「憤青」,他針砭時弊,毫不留情。嬉笑怒罵皆是文章,一個筆名罵廢了,再取一個繼續罵。筆者上學的時候,魯迅先生的文章可以說貫穿了一個九年制義務教育,《從三味書屋》的童年趣味;到《故鄉》中捕「猹」的少年閏土;再到嚴謹教學的《藤野先生》。
  • 用魯迅先生原配朱安,來構陷魯迅先生是「渣男」,究竟有多荒謬?
    不僅是當代的一些藝術家,已經作古的人物也未倖免,而魯迅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但是,他所謂的"黑料",也不過是他對待原配的態度,一些人因此說他"薄情寡恩",是個渣男。可是這樣的理論實在是荒謬。魯迅先生原配民國時期,一批受過新時代教育的人,開始紛紛要求婚姻自由,這原本是沒有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