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遇時代巨星——魯迅先生
孔夫子是封建社會的聖人,魯迅則是現代中國的聖人。——毛澤東
與其說魯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說魯迅先生的精神正在發芽滋長,播散到大眾的心裡。——葉聖陶
魯迅先生,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巨星,1936年巨星隕落,帶走無盡遺憾!最近重讀魯迅先生的文章,我發現魯迅的魅力,可能,他才是我的偶像,因為他總是讓我震撼、讓我流淚、讓我自信!
是的,我震撼了,因為我發現,當我從孩童走向社會,我對魯迅文章的理解變了,魯迅變成了我的知己,
還記得魯迅在遲到後,在桌子上刻了一個「早」字嗎?像極了我們今天的屏保、特殊位置的擺件,簡單的一個字,一張照片,一個物品,背後承載的可能是我們的夢想、愛情,或成功或遺憾。原來,他也在做著和我們一樣的事情。
還記得他想要去看迎神賽會卻被父親要求背完書再去,結果雖然背完書去看賽會,卻心情全無不理解父親的做法嗎?是不是像極了那個整天被叫著去看書學習的你?是不是像極了父母跟孩子總是沒辦法有效溝通的家庭教育現狀?
還記得魯迅童年折壞了弟弟的風箏之後一直因為弟弟沒放在心上而自責嗎?是不是像極了那個不小心做錯事想尋求原諒卻要維持體面的你?「孔乙己」一心想通過科舉實現自己的抱負卻終不得志,明明可以自食其力選擇餬口過活卻不甘心,善良守信卻也好吃懶做的可憐讀書人,像不像那個有時候也會不甘心的你?有沒有那麼一些時候,你也想用「阿Q精神」自我安慰,當自己無能為力時,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換得一絲快樂,相信世界總是有美好存在,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是的,我流淚了,因為我發現,魯迅一語道破了我曾經苦苦尋求答案的問題——我們該如何讓自己的善良帶有鋒芒?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樣的感受,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大大小小的令人反感或者憤怒的人或事:比如遊客推倒景區廣告牌、監控畫面顯示保姆虐待老人和小孩、疫情期間某菜市場抬高蔬菜價格、鄰居經常半夜嗨歌影響休息等、朋友經常打罵孩子親子關係緊張,當人們看到或者經歷這些事情的時候,總會有這樣三類做法:第一種看似善良,即雖然內心痛恨但還是選擇容忍,只是做好防範避免再吃虧;第二種選擇中立,對發生的事情不會很憤怒,還會去勸說那些表達憤怒的人;第三種則愛憎分明,懲惡揚善,無懼主動指出問題並努力解決問題;第一種人,是對善良的錯誤理解,其實他們實際縱容了惡;第二種人,是對中庸的無效理解,這樣久而久之,可能任何事都分不出對錯來;第三種人,是勇士,是我們最應該學習的,正能量的楷模,但是他要注意以保護自己為前提,因為這樣才能讓這種精神得以延續。
而這三類人,早在魯迅的《兔和貓》一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三太太高價買回心愛的小白兔,在很努力防範大黑貓的情況下,小白兔還是被貓吃掉了,她雖然很心疼卻也只是把兔子換了個地方養;而魯迅則是對貓就會打他罵他,只因為他討厭貓的媚態,痛恨貓吃了可愛的小白兔,魯迅的母親雖然曾經想過討要一隻小白兔來養但並沒有表達對小白兔的好感,還讓魯迅不要仇視貓或者打貓。然而,魯迅自己反思到,由於他以一個強者的姿態對待貓以懲罰它的惡行,但在其他人看來,貓卻似乎沒那麼討人厭了,似乎被塑造成了一個經常被打被罵,讓人同情的弱者。這,不是把人性的弱點揭露得生動形象麼?其實,人有的時候就會盲目善良,盲目同情弱者,盲目懲惡揚善。說到這裡,有沒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但別忘了,我們跟魯迅的距離,相差近百年。
是的,我自信了,因為我發現,魯迅也會犯錯,但他更善於反思。魯迅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也有敢於反抗的勇氣,他什麼都不怕!
面對病魔,人們不去就醫,去找「原配蟋蟀」、「人血饅頭」這樣的偏方,而不去看專業醫生,魯迅痛恨這樣的自己,批判封建迷信和愚孝,我們經常會批判溺愛孩子,但是愚孝的行為有沒有人去反思呢?
寫愛羅先珂出於對小動物的博愛,想聽到動物們美妙的叫聲,於是同時養了蝌蚪和鴨子,結果卻忘記了弱肉強食的道理,等蝌蚪被鴨子吃掉了,悲痛不已離開,鴨子也失去了主人。你有沒有因為愛及所有而傷及所有呢?
一場社戲,寫出了自然的美妙,民風的淳樸,三次看戲,道盡了初心難尋,人生若只如初見的美好;狂人日記,大膽批判強權吃人本質,引起一片譁然;對鬼神的描寫揭示出社會沒有人情味和有失公允的一面。
提倡拿來主義,批判送去主義、送來主義,否定了不敢面對現實的「孱頭」、不敢接受一切的「廢物」、還有否認一切的「廢物」。是不是像極了那個面對豐富多彩的抖音世界時,怕沉迷其中不敢下載的你;那個把所有抖音內容全都歸為虛假消息的你;還有那個學習記錄所有抖音內容的你。
我覺得很幸運,我是一個積極正能量的人,但在節奏飛快的今天,卻也難免感到迷茫、疲憊,有機會靜靜地坐在這裡,通過文字,跟魯迅先生多次交談,感受著這跨時代的情感,感受著一代偉人的生活,他的文章沒有過於華麗的詞藻,就是這樣質樸的語言在這紛繁複雜的世界和目不暇接的新奇事物面前,越發溫暖。
順便附上一副學生們學習魯迅後的作品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