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最短的文章

2020-12-21 秋至滿山

我夢見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屢破碎像乞食者。一條狗在背後叫起來了。我傲慢地回顧叱吒說:「呔!住口!你這勢利的狗!」「嘻嘻!」他笑了,還接著說,「不敢,愧不如人呢。」「什麼!?」我氣憤了,覺得這是一個極端的侮辱。「我慚愧:我終於還不知道分別銅和銀;還不知道分別布和綢;還不知道分別官和民;還不知道分別主和奴;還不知道……」我逃走了。 「且慢!我們再談談……」他在後面大聲挽留。我一徑逃走,盡力地走,直到逃出夢境,躺在自己的床上。這篇文章是魯迅先生最短的文章《狗的駁詰》。

魯迅先生

這篇文章通過狗的「愧不如人」的反駁,指出狗雖勢利,但那些只知道根據銅銀、布綢、官民、主奴的貴賤而分別採取不同態度的「人」,是比狗還更加勢利的,狗所揭露的人的劣行:趨炎附勢,諂上欺下,追名逐利,蠅營狗苟。魯迅的文章太過犀利,太過辛辣。雖然揭露的都是舊社會國人的各種劣性,目的是喚醒國人,追求一個健康的人的正義和崇高。

與其同時代的林語堂在論中國社會十大俗中有這樣的描述:腰有十文必振衣作響;每與人言必談貴戚;遇美人必急索登床;見問路之人必作傲睨之態;與朋友聚喋喋高吟其酸腐詩文;頭已花白卻喜唱豔曲;施人一小惠廣布於眾;與人交談借刁言以逞才;借人之債時其臉如丐,被人索償時其態如王;見人常多蜜語而背地卻常揭人短處。

這些舊社會的惡習,在今天聽來感覺特別刺耳,特別不和諧。可是隨著經歷的豐富,碰到各種各樣的人,再讀讀魯迅先生的文章反而感覺也不是特別刺耳。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是首先要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然後做一個愛國、愛家對社會有用的棟梁。

高鐵佔座

以前,我們每個人都讀過一篇課文叫《範進中舉》,講的是範進參加科舉考試屢敗屢戰終獲得成功的故事。古代社會的底層與上層之間有一個流動的綠色通道,那就是科舉考試。他給了底層平等進入上層的機會,如果沒有走上去只能怪自己不爭氣,沒有其他理由。從這一點來看,中國古代超穩定的社會結構裡科舉制度功不可沒。教育的作用不言而喻,它反對人的劣性,倡議人的正義性和善良。而公平二字顯得特別珍貴。如果教育被嚴重低估,舊社會的十大俗仍然存在,魯迅先生辛辣的諷刺仍然刺耳。

出淤泥而不染

相關焦點

  • 魯迅先生寫文章紀念藤野先生,可藤野先生的課魯迅考了幾分?
    魯迅先生特意寫了一篇文章,紀念日本的解剖學老師藤野先生。魯迅先生說藤野先生穿衣服比較古怪,經常檢查他的筆記,並且把魯迅先生筆記的錯字語法錯誤全部一絲不苟地標註出來。看來,全班唯一一個中國人的魯迅先生,深得藤野先生的殷殷期望。
  • 魯迅先生的文章成為了他的遺囑
    我讀第一本魯迅的書是《魯迅日記》,我喜歡魯迅先生鏗鏘有力的文章,尤其他的散文我非常愛讀。比如他曾寫過一篇《死》的散文,裡邊有7條遺囑,他幽默的徵求馮雪峰意見,馮提了一些看法。第一條,原文是「不得因為喪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錢。」
  • 讀魯迅先生的文章《阿長與山海經》有感
    初中課文裡有一篇魯迅先生寫的文章《阿長與山海經》,這篇文章讀過好多遍,全文語言平實無華,卻處處流露著真情,令我百讀不厭。魯迅先生的保姆長媽媽,是一個不識字的、矮胖的、又迷信繁文縟節,又愛切切察察、在背後議論別人的普通婦女。
  • 現在人還能寫出魯迅先生那樣的文章嗎
    怎樣才能寫出魯迅先生那樣的文章?頭條曾發出這樣的疑問。魯迅先生是中國近代的文學家和思想家,是新文化運動的直接參與者,魯迅先生的時代正是中國從半封建半殖民地向爭取民族獨立解放和自由的過渡的時代,魯迅先生代表的是從文化和思想領域去解放當時的受壓迫的最廣大的社會底層的人民。
  • 文化:魯迅先生的文章堪稱經典,經典不可磨滅
    魯迅先生為何棄醫從文呢?因為他深知,學醫是治不好中國人的,因為國人得的病是深存於思想根深入人心的"惡疾"。魯迅先生所寫下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我們去品味其中所蘊含的真理。先生所做的每一篇文章都必定是花費了不少心血的。否則,人們不會稱其為經典。
  • 魯迅先生的親弟弟周作人寫文章辱罵魯迅始末
    那個時候由於魯迅經常公開與人論戰,得罪了不少人,所以一些守舊的文人經常在報紙上發表文章攻擊魯迅,魯迅對此早已司空見慣,平時無論別人怎麼罵他,魯迅都會一笑置之。但是這一次魯迅卻難以抑制心中的氣憤,而且傷心不已。這篇文章諷刺魯迅納妾,說他高談闊論,什麼反對一夫多妻制,可是自己卻幹出納妾這等醜事。
  • 從魯迅先生的雜文創作技巧中,探究新媒體文章的寫作思路
    在新媒體文章創作蓬勃發展的今天,魯迅先生雜文的成文筆法和創作特點,更加具有深刻的研究意義和寶貴的參考價值。今天,我謹以個人的一點淺知拙見,從魯迅先生的雜文創作特點中,探究一點新媒體文章的寫作思路。《論雷峰塔的倒掉》這篇文章是魯迅先生雜文中極具影響力的代表作之一,它的出色,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魯迅先生文章選材時視角的獨特性。一處建築物的無端倒掉,在平常人眼裡,也許有人會苛責於現代修葺的疏漏與當年建造的不善;或者作為西湖十佳盛景之一,它的倒掉,也許有人會惋惜於「雷峰夕照」景致的不再。
  • 魯迅先生的文章明明有錯別字,為何入選課本時卻不修改?
    說起魯迅先生,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畢竟我們從小學開始就逐漸接觸到了這位中國近現代最有名的作家,到了中學,無論是初中或高中,魯迅先生的作品更是頻頻出現在語文課本中,而且很多都是要背誦全文,這讓中學時代的我們頭疼不已。甚至有不少學生因此而十分討厭他。
  • 魯迅先生的最後一篇文章是什麼,裡面究竟寫的什麼內容呢?
    魯迅先生是我國近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文學史研究、翻譯等多個領域都有傑出的成就。我們每個人都學過他的文章,從小學到初中高中大學,魯迅的文章陪伴著每個人的成長。
  • 再見,魯迅先生,謝謝您給我們帶來這麼精彩的文章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們可以窺探魯迅先生從小受到的教育,書讀百遍型的,魯迅先生的古文言功底特別紮實。處於古文言與白話文的交替點,語言形成題主所說的風格很正常。魯迅先生的文章,有著很高的審美價值和研究價值,甚至可以作為時代的留聲機。
  • 魯迅先生的文章在教科書中剔除,是好是壞,一切所言太早!
    近年來有很多新聞中都爆出魯迅先生的文章一篇一篇地在中小學的課本中被刪除,其刪除的主要原因是,在當今的社會意識形態下,魯迅先生的文章及其傳達的思想已經不再適合社會主旋律。換句話說,對於中小學的語文課本的改編者認為,我們已經不再需要魯迅了,就是那個棄醫從文被稱為民族脊梁,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著名的思想家、革命家的魯迅先生。從上小學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讓我們看到了兒童不可壓抑的快樂天性,儘管三味書屋十分陳腐,但是學生乘著先生入神讀書而偷著玩樂的故事也讓三味書屋充滿了詼諧。
  • 魯迅先生多篇文章有錯別字,專家卻稱不能修改,這到底是為何?
    說起魯迅先生,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畢竟我們從小學開始就逐漸接觸到了這位中國近現代最有名的作家,到了中學,無論是初中或高中,魯迅先生的作品更是頻頻出現在語文課本中,而且很多都是要背誦全文,這讓中學時代的我們頭疼不已。甚至有不少學生因此而十分討厭他。
  • 魯迅先生也是「博物學家」
    說起魯迅先生,大多數人會想起他筆下的孔乙己、祥林嫂、阿Q等人物,會在腦海中浮現他「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形象。實際上,在文學家、革命家之餘,魯迅還是一位興趣廣泛的博物學家。魯迅喜歡在花盆上插上一條短竹籤,寫上植物的名字,種的花多了,如果發現參考書上有講得不對或不完全的,便會在書上加注釋。比如《花鏡》一書說「映山紅須以本山上壅始活」,魯迅註解說,這種花「性喜燥,不宜多澆,即不以本山土栽亦活。」     在南京時,魯迅寫過《蒔花雜誌》兩則,記錄自己種植的晚香玉和石蕊,不僅描述其外形,還要寫明香氣、實用價值等。
  • 魯迅先生,貴在哪裡?魯迅精神,高在何處?魯迅,永遠的中國龍!
    在很多有良知的中國人心中,魯迅先生就是永遠的中國龍。時至今日,魯迅先生的文章依然對這個時代有著莫大的指導作用。你可以不喜歡魯迅,但你沒資格對魯迅先生的文章指手畫腳、評頭論足!至於魯迅先生的文章究竟好不好,你可以問問你周邊的朋友,也可以問問讀過書的長輩們。
  • 魯迅文章重返高中語文課本,先生的思想符合時代精神,永不過時
    語文教材選取反映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的作品,謳歌革命領袖的豐功偉績,讚頌革命英雄人物事跡,凸顯革命理論文章的指導價值,激發學生熱愛熱愛祖國的情感。其中包括《沁園春·長沙》、《改造我們的學習》等5篇(首)文章,魯迅的《拿來主義》、《記念劉和珍君》等5篇文章。
  • 魯迅先生的一生是怎樣的?
    魯迅先生的一生是怎樣的?很多人都是知道魯迅的,尤其是看過他文章的人,幾乎他的文章現在能夠出現在初中或者小學的課本上,因此知道魯迅先生的人也是越來越多了。魯迅的一生是求索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為喚醒民眾而求索,為伸張正義而戰鬥。
  • 不要再抹黑魯迅先生
    也不知是怎麼了,時下某些人對已故的魯迅先生不時進行文筆討伐,把魯迅先生的作品說得一無是處。試想,那些試圖從魯迅先生文章裡找是非的人,你現在在中國的文壇地位如何?成為大文豪了嗎? 魯迅先生處於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隨時都有被殺頭的危險,你非讓他去寫什麼長篇小說之類的東西
  • 魯迅的文章為什麼從教科書刪除了?
    回想我自己的中學時期,語文課本上最厭煩的就是魯迅的文章。別人的文章總是兩到三天就能學完,可魯迅的一般都要學一周多,從作者簡介到文章背景,從正文到注釋,有時甚至連標點的運用都要掰開揉碎細細地講啊講,品啊品。更讓人受不了的是,幾乎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些重點段落要背誦。
  • 魯迅先生的文章,《我之節烈觀》,三觀真是太正了!
    魯迅先生的雜文集《墳》中,有一篇文章是《我之節烈觀》,是1918年7月寫的。這篇文章將國人的思想分析的一針見血。文章先解釋了到底什麼叫做節烈:「節」指的是: 丈夫死了,妻子不改嫁,丈夫死的越早,家裡越窮,妻子就節的就越好。
  • 魯迅筆下的藤野先生:永志難忘!藤野先生反問:魯迅是誰?
    教員轉身從書架上拿起那本《魯迅選集》,交給藤野恆彌,並指著那篇文章讓他問問他父親,這裡面寫的是不是他。藤野先生與青年魯迅相比於魯迅不僅寫下一篇專門回憶「恩師」的文章,並且一直對恩師念念不忘,藤野先生的一句「魯迅是誰?」確實很讓人心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