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夢見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屢破碎像乞食者。一條狗在背後叫起來了。我傲慢地回顧叱吒說:「呔!住口!你這勢利的狗!」「嘻嘻!」他笑了,還接著說,「不敢,愧不如人呢。」「什麼!?」我氣憤了,覺得這是一個極端的侮辱。「我慚愧:我終於還不知道分別銅和銀;還不知道分別布和綢;還不知道分別官和民;還不知道分別主和奴;還不知道……」我逃走了。 「且慢!我們再談談……」他在後面大聲挽留。我一徑逃走,盡力地走,直到逃出夢境,躺在自己的床上。這篇文章是魯迅先生最短的文章《狗的駁詰》。
這篇文章通過狗的「愧不如人」的反駁,指出狗雖勢利,但那些只知道根據銅銀、布綢、官民、主奴的貴賤而分別採取不同態度的「人」,是比狗還更加勢利的,狗所揭露的人的劣行:趨炎附勢,諂上欺下,追名逐利,蠅營狗苟。魯迅的文章太過犀利,太過辛辣。雖然揭露的都是舊社會國人的各種劣性,目的是喚醒國人,追求一個健康的人的正義和崇高。
與其同時代的林語堂在論中國社會十大俗中有這樣的描述:腰有十文必振衣作響;每與人言必談貴戚;遇美人必急索登床;見問路之人必作傲睨之態;與朋友聚喋喋高吟其酸腐詩文;頭已花白卻喜唱豔曲;施人一小惠廣布於眾;與人交談借刁言以逞才;借人之債時其臉如丐,被人索償時其態如王;見人常多蜜語而背地卻常揭人短處。
這些舊社會的惡習,在今天聽來感覺特別刺耳,特別不和諧。可是隨著經歷的豐富,碰到各種各樣的人,再讀讀魯迅先生的文章反而感覺也不是特別刺耳。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是首先要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然後做一個愛國、愛家對社會有用的棟梁。
以前,我們每個人都讀過一篇課文叫《範進中舉》,講的是範進參加科舉考試屢敗屢戰終獲得成功的故事。古代社會的底層與上層之間有一個流動的綠色通道,那就是科舉考試。他給了底層平等進入上層的機會,如果沒有走上去只能怪自己不爭氣,沒有其他理由。從這一點來看,中國古代超穩定的社會結構裡科舉制度功不可沒。教育的作用不言而喻,它反對人的劣性,倡議人的正義性和善良。而公平二字顯得特別珍貴。如果教育被嚴重低估,舊社會的十大俗仍然存在,魯迅先生辛辣的諷刺仍然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