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98年春晚一首流行歌曲《霧裡看花》驚豔了時光的時候,很多人都被那英滄桑繚繞的歌喉所折服,卻很少人注意到這首歌曲的出處,正是借鑑了白居易的《花非花》一首詩。《花非花》是唐代著名大詩人白居易的一首雜言古詩。本詩表達了白居易的一種對人生夢幻交織,雲霧繚繞的的感觸,也體現出了一種對於生活中轉瞬即逝的美好的人與物的追念、痛惜之情。《霧裡看花》這首歌曲藉助於白居易此詩歌的意境,成功地風靡了當年,成為了一首家喻戶曉的經典。
花非花——白居易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詩文翻譯:
它似花非花,它霧非霧。半夜時刻到來,天明時分離去。
來臨時仿佛人生不可多得的美夢?離去時又像清晨的雲彩無跡可尋。
詩文鑑賞:
「花非花,霧非霧。」紛擾塵世,眾生萬象。這裡的「花」和「霧」並不是指具體的事物,而是泛指自然的大千世界,佛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白居易號香山居士,自然精通佛道,修禪萬千。「夜半來,天明去。」這兩句既可以看作是詩人濃縮人生的感慨,也可以看作是參悟佛道的禪理。白居易在此處用連串的比喻,描述了一種隱晦而又真實,朦朧中而又整飭的錯綜交雜之美,達到了朦朧繚繞的意境之美。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人生如夢,幾多春秋,此句為本詩點睛之筆,即包含了春花秋月何時了的悵惘,也包含了滾滾長江東逝水的無奈。是啊,人生苦短,浮生似夢。正如蘇東坡在《念奴嬌·赤壁懷古》所感慨的那樣「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詩人的正手詩,行雲流水,環環相扣,給人予一種一氣呵成的感覺,不愧是藝術與自然的巔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