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晉時代起,佛教文化便逐漸為中國知識階層廣泛接受。後來,僧人也逐漸將佛教讚頌詩歌化,他們自己則成為詩僧。這必然影響傳統的詩歌創作,在風雅之外又添了禪意,也使詩歌呈現出新的面貌。如果不了解佛教,尤其是禪宗,也就無法深入了解唐宋以後的中國詩歌。下面介紹白居易的一首禪詩,28字都是大白話,卻深蘊禪理。
對酒
唐代:白居易
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痴人。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深受禪宗的影響,晚年又信仰淨土,號香山居士。所謂居士,就是在家修道,居家道士,也就是不出家的信佛人。唐以後信佛的作家詩人,往往都以居士自稱,如蘇軾稱東坡居士。
白居易對佛教持實用主義的態度,又合儒、釋、道為一,所以養成了他任運隨化、安貧樂道、自由曠達的性格,既禮佛參禪,又熱愛世俗生活,關心民間疾苦,所以後來有人稱他為「廣大教化主」。在詩歌內容方面,白居易逐漸由「新樂府運動」時期的積極入世態度而轉向消極,佛教思想的影響是重要原因之一。
白居易自小聰慧好學,但由於生長在一個動亂的年代,他的親人一個個相繼離他而去,加之他被貶的經歷,讓詩人逐漸地認清了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白居易晚年更加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禪宗和佛理,也寫下了很多禪詩。詩人在另一首詩中還這樣說,「巧拙賢愚相是非,何如一醉盡忘機」,可見其曠達不羈的心態。
這首詩的前兩句闡述作者的觀點,「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詩人認為,人活於世,就好像侷促在那小小的蝸牛角上,空間如此狹窄,還有什麼好爭的呢?人生短暫,就像石頭相撞瞬間發出的一點火光,很快就過去了。
雖然人生一般都要經歷幾十個寒暑,看似漫長,其實也是屈指可數。時光的渡口,不經意間,來去匆匆,聚散兩難。再多的財富,到頭來都是一場虛空。蘇軾曾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普通人無法息心觀照自己,都是因為滾滾紅塵中,看不清很多真實的面目。
詩人貫休也曾說,「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多麼深刻的道理,詩人卻用淺顯的語言表達出來。白居易也直抒胸臆,「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痴人。」俗話說,富貴由天、生死有命。還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有時候努力了卻得不到,也不要後悔,不要強求那些如海市蜃樓一樣的事物和感情。
人活一世,快樂健康最重要。沒有健康,日暮途窮,唯有一聲聲嘆息。古人云,命中有時終須有,命中無時莫強求。快樂不是特殊人群的專利,只要你放得下、看得開,貧富只是暫時,快樂卻可常在。希望我們可以學習張孝祥,「露濃花氣清,悠然心獨喜」;也可以效仿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心態好,榮辱都坦然面對,憂愁就會遠離自己,而快樂才會經常圍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