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出現了很多名垂文史的大詩人,站在巔峰的當屬「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其實在中唐還有一位大詩人堪與他們相媲美,他就是「詩魔」白居易,他們三人也被合稱為「唐代三大詩人」。
那麼白居易為什麼會被稱為「詩魔」呢?其實這主要是因為他讀書寫詩太過刻苦,從早到晚反覆吟誦,日久天長,不僅舌頭生瘡,而且手指也因為寫字遍布老繭。這樣的行為本就有點「如痴如魔」的意味,再加上他自己又有詩句「酒狂又引詩魔發,日午悲吟到日西」和「唯有詩魔降未得,每逢風月一閒吟」,人們欽佩於他對於詩歌的熱愛,於是後人便稱他為「詩魔」。
除了對於詩歌的無限熱愛,白居易對於佛法也是極為熱衷。我們都知道王維對於佛法造詣頗深,不僅有著「詩佛」的稱號,而且本身也是佛門居士,自號摩詰居士。其實白居易在佛法上同樣造詣不淺,同樣是佛門居士,自號香山居士。就像「唯有詩魔降未得,每逢風月一閒吟」這一句的前面兩句就表現出了他對於佛法的濃厚興趣,寫道「自從苦學空門法,銷盡平生種種心」。
白居易自從對於佛法產生濃厚興趣之後,便時常和佛門中人一同論禪,這其中便有一位老和尚,叫鳥窠禪師,他們的相遇說起來也是頗有意思。鳥窠禪師曾在西湖背面的一棵松樹上端坐參禪,這也是他被稱為「鳥窠禪師」的原因。
白居易在杭州為官時,聽聞有這麼一位禪師於是便去拜訪,看著老和尚坐在高高的松樹上,白居易對於他的安危也是頗為擔心,於是便叫他下來,說這樣太危險。鳥窠禪師不僅沒有下來,反倒對白居易說你的處境更危險。白居易很納悶,我好好地在朝廷做官,怎麼就會危險呢?
鳥窠禪師便說「薪火不停,識性交攻,安得不危?」其實意思朝堂之上各種勾心鬥角,危險無處不在,而要解決這樣的風險則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白居易一聽這話,這不是三歲小兒都知道的道理嗎,並不算什麼高明的解決辦法啊。鳥窠禪師便點撥白居易,這道理是三歲小兒都知道,但是很多百歲老人卻都做不到。白居易一聽恍然大悟,也明白鳥窠禪師真的是一位佛門高僧。
此後白居易便時常去拜訪鳥窠禪師,向他請教禪理。有一次白居易又遇到了不懂的問題,也有意想考考鳥窠禪師,於是便當著這位老和尚的面寫了首禪詩:
特入空門問苦空,敢將禪事問禪翁。
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是夢中。
這首禪詩前兩句表明了白居易的來意,自己此次前來就是向鳥窠禪師請教,關於佛家所謂的苦與空的問題。後兩句則是表明自己的疑惑,有時候在夢境中會以為那就是真實的人生,有時候在真實的人生中又會覺得那是虛幻的夢境。到底什麼是真實什麼是虛幻呢?
鳥窠禪師看了白居易的禪詩,當場當著白居易的面也寫了一首28字的禪詩為他答疑解惑:
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
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在夢中。
這首詩全篇都是大白話,卻寫得很是高明。面對白居易的疑惑,老和尚告訴他,人生一世,空手而來,也是空手而去,這是相同的。同時在生與死之間,世人都面對著同一個問題,那就是疑惑。既然白居易說人生如夢,那麼又何必再過問浮生之事?佛教講求萬事皆空,所以何必執迷,平靜對待人生中的變化就可以了。
白居易聽了鳥窠禪師的解答,對於自己的困惑也有了答案,同時也更加佩服這個老和尚,而這兩首詩也被世人傳頌,流傳了1000多年。於是便在西湖邊建了一座竹閣樓,時常和鳥窠禪師參禪論理。
對於白居易和鳥窠禪師的這兩首禪詩,大家有什麼見解?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