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和尚當白居易的面寫首禪詩,都是大白話卻很高明,白居易很佩服

2020-10-11 美詩美文的世界

唐代出現了很多名垂文史的大詩人,站在巔峰的當屬「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其實在中唐還有一位大詩人堪與他們相媲美,他就是「詩魔」白居易,他們三人也被合稱為「唐代三大詩人」。

那麼白居易為什麼會被稱為「詩魔」呢?其實這主要是因為他讀書寫詩太過刻苦,從早到晚反覆吟誦,日久天長,不僅舌頭生瘡,而且手指也因為寫字遍布老繭。這樣的行為本就有點「如痴如魔」的意味,再加上他自己又有詩句「酒狂又引詩魔發,日午悲吟到日西」和「唯有詩魔降未得,每逢風月一閒吟」,人們欽佩於他對於詩歌的熱愛,於是後人便稱他為「詩魔」。

除了對於詩歌的無限熱愛,白居易對於佛法也是極為熱衷。我們都知道王維對於佛法造詣頗深,不僅有著「詩佛」的稱號,而且本身也是佛門居士,自號摩詰居士。其實白居易在佛法上同樣造詣不淺,同樣是佛門居士,自號香山居士。就像「唯有詩魔降未得,每逢風月一閒吟」這一句的前面兩句就表現出了他對於佛法的濃厚興趣,寫道「自從苦學空門法,銷盡平生種種心」。

白居易自從對於佛法產生濃厚興趣之後,便時常和佛門中人一同論禪,這其中便有一位老和尚,叫鳥窠禪師,他們的相遇說起來也是頗有意思。鳥窠禪師曾在西湖背面的一棵松樹上端坐參禪,這也是他被稱為「鳥窠禪師」的原因。

白居易在杭州為官時,聽聞有這麼一位禪師於是便去拜訪,看著老和尚坐在高高的松樹上,白居易對於他的安危也是頗為擔心,於是便叫他下來,說這樣太危險。鳥窠禪師不僅沒有下來,反倒對白居易說你的處境更危險。白居易很納悶,我好好地在朝廷做官,怎麼就會危險呢?

鳥窠禪師便說「薪火不停,識性交攻,安得不危?」其實意思朝堂之上各種勾心鬥角,危險無處不在,而要解決這樣的風險則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白居易一聽這話,這不是三歲小兒都知道的道理嗎,並不算什麼高明的解決辦法啊。鳥窠禪師便點撥白居易,這道理是三歲小兒都知道,但是很多百歲老人卻都做不到。白居易一聽恍然大悟,也明白鳥窠禪師真的是一位佛門高僧。

此後白居易便時常去拜訪鳥窠禪師,向他請教禪理。有一次白居易又遇到了不懂的問題,也有意想考考鳥窠禪師,於是便當著這位老和尚的面寫了首禪詩:

特入空門問苦空,敢將禪事問禪翁。

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是夢中。

這首禪詩前兩句表明了白居易的來意,自己此次前來就是向鳥窠禪師請教,關於佛家所謂的苦與空的問題。後兩句則是表明自己的疑惑,有時候在夢境中會以為那就是真實的人生,有時候在真實的人生中又會覺得那是虛幻的夢境。到底什麼是真實什麼是虛幻呢?

鳥窠禪師看了白居易的禪詩,當場當著白居易的面也寫了一首28字的禪詩為他答疑解惑:

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

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在夢中。

這首詩全篇都是大白話,卻寫得很是高明。面對白居易的疑惑,老和尚告訴他,人生一世,空手而來,也是空手而去,這是相同的。同時在生與死之間,世人都面對著同一個問題,那就是疑惑。既然白居易說人生如夢,那麼又何必再過問浮生之事?佛教講求萬事皆空,所以何必執迷,平靜對待人生中的變化就可以了。

白居易聽了鳥窠禪師的解答,對於自己的困惑也有了答案,同時也更加佩服這個老和尚,而這兩首詩也被世人傳頌,流傳了1000多年。於是便在西湖邊建了一座竹閣樓,時常和鳥窠禪師參禪論理。

對於白居易和鳥窠禪師的這兩首禪詩,大家有什麼見解?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相關焦點

  • 白居易很通俗的一首詩,通篇都是大白話,卻是發人深思的千古名作
    而說到通俗詩風,就不得不提唐代著名詩人,有著「詩魔」和「詩王」之稱的白居易。相傳白居易寫詩力求通俗,每寫一詩,都要對老嫗讀之,老嫗能夠理解的便抄錄下來,不能理解的就改寫。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放言五首·其四》,便是白居易很通俗的一首詩。
  • 白居易的一首禪詩,28字都是大白話,卻深蘊禪理
    下面介紹白居易的一首禪詩,28字都是大白話,卻深蘊禪理。對酒唐代:白居易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痴人。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深受禪宗的影響,晚年又信仰淨土,號香山居士。所謂居士,就是在家修道,居家道士,也就是不出家的信佛人。唐以後信佛的作家詩人,往往都以居士自稱,如蘇軾稱東坡居士。
  • 白居易不理解「色即是空」,看見小樹開花後大悟,寫下首千年妙詩
    《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看似很簡單的8個字,但理解起來卻難倒了不少人,一切都靠自己去領悟,至於怎麼個悟法則是一件既要靠運氣,也需要智慧的事。而唐代詩僧德誠也一直看不破這個道理,直到一次釣魚時他才大悟,並寫出了《船子和尚偈》,最後兩句「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既有詩意又充滿了禪意,千年來備受推崇。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也是一首禪詩,詩名《僧院花》,作者「詩魔」白居易。白居易一向好禮佛,但卻一直不解「色即是空」的道理,他在一位高僧居所種了一棵樹,一日他於風中看這棵小樹花開後,突然就頓悟了。
  • 白居易最有童趣的一首詩,通篇大白話,卻也讓人讚不絕口!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曾在《與元九書》中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創作原則。所以白居易也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詩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善於用白描勾勒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如《池上》一詩。
  • 白居易的這首詩通篇就像大白話,卻言淺意深,令人回味無窮
    眾所周知,白居易的詩以淺切平易的語言風格,歷來為人所稱道。不過相較於就像大白話的詩歌語言,白居易詩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知足保和、獨善其身的閒適思想,以及效法陶淵明的生活態度,因與後世文人的心理基本吻合而影響更為深遠。
  • 白居易晚年創作的兩首禪詩,愛風巖上攀松蓋,戀月潭邊坐石稜
    白居易是中唐傑出詩人,他的詩歌風格樸實易懂、淡泊悠閒,不僅老少皆宜,而且流傳千古。他年輕時就才華橫溢,本想大展宏圖,可惜仕途一再受阻,便轉而歸趨佛老、效法陶淵明。而很多士大夫的遭遇與其相似,所以他的作品也迎合了後世文人的心理,他的作品也就更加影響深遠。
  • 白居易很直白的一首詩,全文就像大白話,看完卻讓人久久回味
    本文就讓我們通過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詩《夜雨》,來感受我國古典詩歌中愛情的力量。與多數愛情詩的婉約相比,白居易這首詩所不同的是,它大氣、不失細膩,最主要的是直白。即全詩沒有比喻、沒有用典,也沒有大量的興、比之作,純粹以就像大白話的語言,來抒發真摯的情感,但是它看完卻會讓人久久回味。
  • 白居易夏日拜訪高僧,熱得受不了,聽高僧一席話後在牆上寫下經典
    而筆者本期要分享的便是一首來自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禪詩,雖然只有寥寥28字,通篇大白話卻藏有人生至理,其中一句更是成了不少人的口頭禪。下面就來和筆者一起走進這首有趣禪詩。  《苦熱題恆寂師禪室》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非是禪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
  • 白居易安慰元稹的一首詩,通篇大白話,卻是發人深省的千古名作
    雖然這是兩件事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但是要做成這兩件事都需要一個共同的條件——時間。 白居易舉這兩個例子就是為了告訴元稹,告訴世人,時間會證明一切。
  • 白居易這首詩猶如大白話,但是很有情調,短短幾句充滿了生活氣息
    年輕時白居易就表現出了過人的才華,寫出了令人驚豔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開始在大唐文壇嶄露頭角,成為了那個時代傑出的青年詩人。此後白居易呈現井噴式的爆發,接連寫下了《長恨歌》、《琵琶行》、《大林寺桃花》等等流芳百世的千古名篇。
  • 古代詩人的修煉故事:白居易
    白居易一生寫過的"諷諭詩"比別的詩人都多,充分顯示出他關心民眾的疾苦、同情貧窮受難者的善良本性。最有名的如《賣炭翁》、《觀刈麥》以及《繚綾》等等,使人至今讀起來還能深切地感到作者善心的巨大感化力量。
  • 都是誇女人貌美,李白誇張,白居易直接,但都比不上曹植高明
    古詩中,關于美人的詩有很多,如杜甫的「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王昌齡的「芙蓉不及美人妝,水殿風來珠翠香「;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都是經典。但要論起最有名的誇人貌美詩,當屬李白和白居易為楊玉環所作。
  • 詩仙白居易與乾隆:寫詩都易懂,然而大不同
    同時代,蘇軾一度也覺得元輕白俗,但蘇軾晚年品出白居易的味道了,覺得真香:「東坡云:『白公晚年詩極高妙。』餘請其妙處,坡云:『如「風生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時不到也。』」白居易哪怕淺白通俗,也是返璞歸真的好。蘇軾這種大才,都需要點時間來品味的。當然,白居易的妙處,不只是平易近人。
  • 大才子白居易居然不懂「色即是空」啥意思,一棵小樹為他解開迷惑
    能夠理解這8個字,除了要依靠智慧,也要依靠運氣,有時參悟是一瞬間的事情,白居易便是如此。相傳,這棵樹是白居易在一位高僧的住所種下的,所以白居易的參悟或許也是一種「緣」了。我們今天就來欣賞一下這首流傳千古的禪詩。《僧院花》全詩僅僅28個字,語言淺顯易懂,這與白居易的詩歌風格十分匹配。
  • 大才子白居易居然不懂「色即是空」啥意思,一棵小樹為他解開迷惑
    能夠理解這8個字,除了要依靠智慧,也要依靠運氣,有時參悟是一瞬間的事情,白居易便是如此。這要從白居易的一首禪詩說起,這首詩便是《僧院花》。了解白居易的人想必知道,他心向禮佛,善於參悟佛道,但是對於「色即是空」他卻一直不甚理解其深意。但說起來足夠玄幻,一日他看見了小樹於風中開花,便突然參悟,並揮筆寫下此七言絕句。
  • 60歲的白居易童心不減,大白話依然寫得有滋有味、富有詩韻
    這不,大詩人白居易也是如此。60歲的白居易已經做了外祖父,對小孩子尤為喜歡。人到晚年啦,他也厭倦了官場的是是非非,於是掛了太子少傅這麼個虛職,選擇洛陽龍門香山寺這一風水絕佳處,作為自己的歸隱之地,從此自號「香山居士」。一個盛夏的午後,他和友人同遊香山寺,看到一個天真活潑的小孩兒,撐著一條小船,偷偷地去池中採摘白蓮花玩。
  • 白居易很高明的一首詩,每一句都在寫雨,但是沒有出現一個雨字
    一年四季都會下雨,但是每個季節的雨又不一樣,春天是那種淅淅瀝瀝的小雨,夏季則是經常伴隨著狂風,秋冬時節的雨又是寒冷刺骨,總之每一個季節都不同,下的雨自然也就不一樣。在這首《微雨夜行》一詩中,所描寫的雨就是一種秋天寒冷刺骨的小雨,這種雨在夜裡其實是看不見,只是朦朦朧朧的一片,只是在走了一段之後,才會突然發現身上早已被雨淋溼了,而白居易也是抓住了這一特點,寫下了這首經典的詠雨詩,在這首詩中他寫得很巧妙,全詩表現手法高超,每一句都在寫雨,但是沒有出現一個雨字,讀來讓人讚嘆不已。
  • 互相叫勁的詩王和詩豪重逢,白居易寫詩調侃,還是敗給劉禹錫
    唐文宗836年,六十四歲的劉禹錫在洛陽被封了個太子賓客,其實就是榮譽退休了,這事讓同在洛陽的白居易知道了,趕緊約劉禹錫來喝酒。酒席上,已經退休三年的白居易估計想到,你一代詩豪也會有和我一樣,有老了不中用的時候啊,於是他當即作詩一首,調侃二人的處境。
  • 老和尚送小和尚下山悟出首七律,句句大白話,千年來卻感動不少人
    「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個廟,廟時有個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個故事。當年躺在母親膝蓋上,聽她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講這個故事時,腦子裡總會出現一個和藹的老和尚和一個調皮的小和尚。那時候我把這對和尚的故事當笑話聽,如今我覺得他們的生活其實挺溫馨,因為我無意中讀到了一首頗有意思的唐詩。這是一首七律,詩名叫《送童子下山》,作者為唐代高僧金喬覺。提到這個名字大家或許還不太熟悉,但提起他的另一個稱號「金地藏」,大家應該就都聽過了,他被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
  • 老和尚起床後看見一隻蝴蝶,悟出首七絕,都是大白話卻充滿了禪意
    全詩通篇都是大白話,無一生僻字卻寫出了人生至理。詩的前兩句其實頗有點兒孟浩然《春曉》的感覺,孟浩然寫的是「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描寫的也是自己在鳥啼聲中睡覺的情形。其實這14個字寫的就是這位老和尚在寺裡的生活狀態,閒適而又無憂無慮,所以才能如此自在,才能睡個懶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