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不理解「色即是空」,看見小樹開花後大悟,寫下首千年妙詩

2020-12-14 美詩美文

《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看似很簡單的8個字,但理解起來卻難倒了不少人,一切都靠自己去領悟,至於怎麼個悟法則是一件既要靠運氣,也需要智慧的事。

當年宋代高僧圓悟克勤一直參悟不了,後來聽師父念了首洞房詩後,才明白了這個道理,並寫下了一首28字開悟詩,流傳至今。而唐代詩僧德誠也一直看不破這個道理,直到一次釣魚時他才大悟,並寫出了《船子和尚偈》,最後兩句「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既有詩意又充滿了禪意,千年來備受推崇。

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也是一首禪詩,詩名《僧院花》,作者「詩魔」白居易。白居易一向好禮佛,但卻一直不解「色即是空」的道理,他在一位高僧居所種了一棵樹,一日他於風中看這棵小樹花開後,突然就頓悟了。於是便欣喜地寫下了首七言絕句,全詩短短28個字流傳了千年,讓我們來品一品:

《僧院花》唐.白居易欲悟色空為佛事,故栽芳樹在僧家。細看便是華嚴偈,方便風開智慧花。

白居易寫詩一向是明白如話的,據說為了讓大家都能看得懂他的詩,他經常拿詩給不認識的老婦人看,對方若是看不懂,他便改到她能看懂為止。這首禪詩從字面上來看,通篇也是無一生僻字,讀來卻令人受益匪淺。

前兩句講明了自己種這棵樹的目的,以及自己心中的不解。佛法的真諦從來就是不容易理解的,所以詩魔便將它融入進這棵樹中,方便大家理解。這種寫法在禪詩中很多,宋代一位尼姑也一直無法參悟,直到無意看見一朵梅花時,才明白了何為空,並寫下了千古名句「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這位尼姑為了尋找春天,跋山涉水、翻山越嶺,最後還是一無所獲。回到家中後,卻發現一朵春梅已爬上枝頭。這種「踏破鐵鞋無覓處」後的頓悟,與白居易這首《僧院花》有異曲同工之妙。

詩的後兩句開始進入正題。這芳樹在風中開了花,令詩人十分歡喜。這花開得突然,昨日還沒有,今日卻立於枝頭,隨風搖曳,這是佛法裡的緣起;數日後,它卻將和其它春花一樣,再隨風而逝,這是緣滅。這陣風的起和滅本是無心,卻伴隨著花開花落,所以在詩人看來這一切都充滿了禪意,每一朵花都是智慧花,都體現著「色即是空」的道理。

客觀地說,論遣詞水平這首詩在白居易的作品中不算十分出彩的,但這種借景寫禪意的寫作手法,卻是極高明的,它把一件很難理解的事,寫出了美感,對後世文壇的影響不小。後來宋代志南和尚的「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其實也是把景物和禪意相結合,都有白居易這首詩的影子。讀了白居易這首詩,大家懂了「色即是空」嗎?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年少成名的白居易不解「色即是空」,看見開花的樹後,寫千年絕句
    白居易29歲的時候在中書侍郎考試下第四名及第,32歲出任秘書省校書郎,白居易是一位極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詩人,不僅僅是在唐朝文壇地位很高,而且在世界文壇,也廣有盛譽。白居易的詩一般都是通俗易懂的,據說為了讓大家都能看得懂他的詩,他經常把詩念給一些不識字的老婦人聽,若是她們聽不懂,就一直改到她們能明白為止。
  • 大才子白居易居然不懂「色即是空」啥意思,一棵小樹為他解開迷惑
    我們常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能夠真正理解這8個字的人,其實少之又少。能夠理解這8個字,除了要依靠智慧,也要依靠運氣,有時參悟是一瞬間的事情,白居易便是如此。了解白居易的人想必知道,他心向禮佛,善於參悟佛道,但是對於「色即是空」他卻一直不甚理解其深意。但說起來足夠玄幻,一日他看見了小樹於風中開花,便突然參悟,並揮筆寫下此七言絕句。
  • 大才子白居易居然不懂「色即是空」啥意思,一棵小樹為他解開迷惑
    我們常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能夠真正理解這8個字的人,其實少之又少。能夠理解這8個字,除了要依靠智慧,也要依靠運氣,有時參悟是一瞬間的事情,白居易便是如此。這要從白居易的一首禪詩說起,這首詩便是《僧院花》。
  • 小和尚參不透「色即是空」,高僧以洞房詩點化,大悟後留28字經典
    北宋時期,有一位叫做白雲守端的高僧,年輕的時候,他一直無法得知佛教中「色即是空」是為何理。從來沒有經歷過也沒有聽說過相關事情的高僧非常困擾,直到一天晚上,白雲守端看見一隻撞到紙窗上的蒼蠅,突然從中頓悟,提筆寫下「蠅愛尋光紙上鑽,不能透處幾多難」的名句,也就此對「色即是空」大徹大悟。後來,幾經修道終成一代高僧。
  • 小和尚一直無法開悟,師父念首洞房詩,他終大悟寫下28字流傳至今
    千年文壇,也流下了許多經典開悟詩,每一首都充滿著禪意。當年北宋高僧白雲守端年輕時,因看不透「色即是空」的道理,十分困擾。在夜裡看到一隻蒼蠅撞到紙窗上,於是大悟寫下了「蠅愛尋光紙上鑽,不能透處幾多難,忽然撞著來時路,始覺平生被眼瞞」,後終成一代高僧。無獨有偶,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這位宋代和尚,也是因為一件小事得以開悟。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一位學僧請示趙州禪師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理如何解釋?」 色就是物質,空就是精神。物質裡有精神,精神也需要物質的表現,所以,色與空是二而一,一而二。 趙州禪師以偈為答:「礙處非牆壁,通處沒處空,若人如是解,空色本來同。」 學僧仍然不解。
  • 色即是空,90%的人理解錯誤,你若理解便有成佛的希望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出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我們好多人把它理解成情色,或者女色,把「色即是空」,理解為愛情是虛無的,不真實的,勘破情愛的虛無就可以出家當和尚。失戀的人拿出來自嘲一下,開開玩笑還可以,要是當真,那就大錯特錯了,和它的本義相差十萬八千裡。要想完整的理解這句話,先要搞懂「色"和「空」這兩個字的含意。這裡的色,不是指顏色,更不是指色情,女色,而是指物質。
  •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該如何理解?
    但如果你不理解老子(不是罵人),我也只能幫你到這裡。空即是色——無名,萬物之母。空即是色——有物混成,小天地生,吾不知其所名,強之為「道」。很多人都知道這兩句話來自《心經》。全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家的空觀: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般若智:到彼岸,脫離苦海的智慧;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涅槃境……這些最核心最重要的觀點都已經包含其中。更重要的是,它為我們提供了一條精確落定的解脫方法:觀自在。
  • 如何正確理解《心經》中所說的「色即是空」
    無論是之於在家居士而言,還是對皈依佛門的佛弟子來講,《心經》的利好之處不言而喻,每一次翻閱,都會給人一種「不讀此經誤此生」的感受。雖然很多人未聞佛法,也不曾接觸過《心經》,但是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大家定然是時常聽聞,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題白陽山人書冊(翁同龢)空中無色色原空,妙具清涼十種風。領略白陽真意思,千秋只在馬寒中。但當地的縣令也不敢造次,對他都是禮數周全。縣令每次詩人見面都閉門謝客,不接待他人。縣令登門拜訪時,也從不空手。下面這首詩就是詩人隱居時的作品,以「畫」境比喻「禪」境。
  • 入選課本多年的杜甫《石壕吏》,被白居易的這首詩取代,憑什麼?
    先有陝西教授建議刪除《出師表》,認為這篇表文是愚忠;後有大詩人席慕蓉公開建議刪除《愚公移山》,認為這篇文言文不環保。雖然最後這兩篇千古名作都被保留了下來,但也著實讓不少網友們捏了把汗。事實上,在2019年的新版教材中,古詩詞的數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大量增加了,目前小學古詩詞增加了87%,初中增加了51%。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和色代表什麼?竟然大多數人理解錯了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出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此經書稱之為「心經」,是佛教在我國流行最廣泛的經書之一。上面那句經文,是觀世音菩薩在感悟宇宙人生之後,教育舍利弗說的話。但是很多人對此經文理解的比較膚淺,俗氣,大都認為佛教在勸誡人不要貪圖女色。
  • 科學家怎麼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來源於《心經》,流傳最廣的一句話。經常被引用多數被誤解。經常把這個「色」理解成男女之情色。這是對佛經的最大誤解。其實這裡的「色」是指我們眼睛看到的一切事物。我們眼睛看到的一切事物皆為色。
  • 白居易夢到元稹後,給他寫首妙詩,元稹讀完回了首扎心之作,有趣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而李白想念起杜甫也是不逞多讓寫下「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徵」。元稹在通州時聽聞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哪怕當時他已然病重臥床,依然立馬起身提筆寫下「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來表達對白居易的思念。而白居易在元稹去世後對他的思念也從未斷絕,也曾寫下「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這樣的深情詩句來悼念好友。本期筆者要介紹的也正是他們之間的兩首有趣唱和詩。
  • 《心經》解讀:關於「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因為觀音一開始就說了這句很重要的話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落在見上,有了分別,就 有了五蘊,色、受、想、行、識就都來了。 落在見上生分別,就掉到五蘊裡了。所以「觀自在」一落見, 一見有,一觸色,就要從上面悟出來。悟出來,就是不著色,不落見,因而不作見色的分別。一旦不見色的分別,則色非色, 那麼與色分別相對的空,也就空非空。色與空的分別就沒有了, 所以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佛教《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色代表越來越豐富多彩的、有形的物質世界,指存在的東西和現象。異引申為分開的意思。空是指無形和無限形及無限進程的統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含義是無形和無限形統一的——「空」創生有形有象的物質世界——「色」(包括人類社會和思維),色離不開空,色即空的部分;空乃色的源頭、根本,是既內含無限進程又恆常不變的主宰,掌控和引領色的不斷進步和發展。
  • 如何理解《心經》中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關於佛教心語我們聽的最多的那句恐怕就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了,比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等等,但是似乎都沒有最前面的那句來的過癮和明晰,「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出自哪裡呢?其實它出自與佛教非常經典的《心經》,下面小編就帶你一起了解下這本佛教經典。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和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心經》中最廣為人知的名句,有人將「色」理解為美色,把「空」解釋為虛無,美色就是虛無,倒也能說通,也頗含哲理意蘊,足以在人前賣弄一番。但是按佛教教義的理解,還屬於粗通,並未得《心經》之精要。在佛教文化語境中,「色」即物質世界,「空」是指因緣和合、沒有自性;緣起假象謂之「色」,緣生無性謂之「空」。
  • 佛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人人口頭會說,到底如何理解?
    生活中,常常會聽到有人說起「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經典佛語來。在一般人看來,大多理解都是和「性」「色」關聯起來,其實是非常錯誤的。其實,這句經典的佛語出自《心經》。《心經》是世界上流行最廣的佛學經典之一,它闡述了大乘佛法的精華要義,表達的關鍵內容是空性,也就是我們熟知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何理解?科學與佛學的解釋來了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門修行中,叫不落二邊見,或者叫不二法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心經》。解釋如下:色指的是我們所處的物質世界中,用肉眼能夠看到的一切,包括人體本身。空不是指無,不是指什麼都沒有,而是指宇宙構成的一種狀態。科學的解釋宇宙的萬物,都是由不停運動的粒子所構成的。無論是我們肉眼可以看得見的東西(例如我們人體,樹木等),還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東西(例如磁場,引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