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北鬥七星」:上曜星月、下安物望——談談北鬥對漢代的影響

2020-08-14 水墨疏窗

中國北鬥七星

6月23日上午,我國北鬥三號導航衛星成功上天!北鬥導航的名字來源於「北鬥七星」,寄望著衛星像北鬥一樣能運於中央,臨制四方。北鬥導航系統的命名,有著鮮明的中國色彩,彰顯著華夏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

漢朝時期,由於古人對星象的崇拜和北鬥變化規律對農業生產的作用,北鬥信仰在民間和宮廷盛行,尤其最被道教所重視。

不過,早在道教興起之前,中國人就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星宿信仰: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象。

這四象代表著中國神話的四大神靈,其中北方七宿——玄武,它的其中一宿形狀酷似古代用作舀酒的鬥形,故起名為北鬥,簡稱「鬥」,就是如今我們熟知的北鬥七星。

古人通過觀北鬥可以辨方向、定節氣,它和人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同時也象徵著方向、光明和希望。

北鬥七星對應星宿名

從東漢到梁朝——北鬥信仰的盛行和衰落

1、漢代藝術體現北鬥信仰

研究北鬥信仰的學者不計其數,他們的研究角度與觀點各異,北鬥信仰的起源在學術界也頗具爭論。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北鬥信仰大行其道的時期在漢代。

考古學家在長清孝堂山石祠的壁畫上,發現了東漢早期的北鬥七星圖,畫上刻有日、月、北鬥、南鬥,皆是人民對星象的敬畏崇拜。

人類社會進入文明社會之初,萬物皆靈,在外太空中,首先崇拜的是光輝燦爛的太陽,其次是清冷細柔的月亮,北鬥、南鬥與其一同出現,表明了北鬥在當時期地位足以媲美太陽神和月亮。

東漢中期,考古學家又在嘉祥武氏祠的畫像石上發現了北鬥七星造型的車子。西漢司馬遷《史記》天宮書中稱:北鬥為帝車之象。

也就是說,古代皇帝作為天神的傳令者,駕駛著北鬥來到人間。根據考古學家研究碑文發現,武氏祠有四人在朝廷當官,是顯赫一方的貴族,畫中又有仙官對著北鬥車頂禮膜拜的場景,即使是上等階層的達官貴族也對北鬥顯示出其恭恭敬敬,這幅畫像象徵了北鬥在當時是一種地位和權力的象徵,如同天子一樣受人敬畏和尊崇。

武氏祠北鬥圖

2、道教對北鬥信仰的推動

真正把北鬥信仰形成一套宗義的是道教。道教的教眾尊崇北鬥為天神,並為其著有《北鬥經》。道教講究「天人合一」,教眾寄望各種祭拜儀式來祈求安康,逐漸發展成了一整套拜祭北鬥的儀式。

生活中常有文章寫得精妙的人被稱為文曲星降世」,正因文曲星是主管文採筆墨的星宿。除了文曲星,各星君都有其主管的宮位和代表的品質。

經文記載,北鬥七星君乃造化之樞機,人神之主宰。北鬥真君洞察人的一言一行,保障人間的公平公正,同時也管理著陰司地府的是非枉直,擔任著閻羅王和審判官的職責。凡存活人世,必定受到星君的掌控,唯一能做的就是向星君表示敬畏之心,這樣的壓迫感,讓人們對北鬥更加敬畏。

3、北鬥逐漸退下神官主位

漢末到三國期間,源自佛教的閻羅王等角色仍未出現,人們看重北鬥星君在「注死」這一方面的功能,用以填補信仰體系的空白。

北鬥星君

這樣一來,北鬥星君在其他領域的作用就被縮減了許多,並在後來逐漸被其他神明所取代,這對北鬥的流傳和其地位造成了極大的不利,是造成它在梁代權威下降的一項原因。《漢書》指出「璇璣玉衡以齊七政」,可見北鬥在漢代地位,與後來小小司命神的身份相比天差地別。

上曜星月,下安物望——北鬥對社會各的影響

1、作為參照物定方位

中國古人對於如何定向十分重視。民間流傳一句俗語:「夜看北鬥知北南」。北鬥七星位於大熊座,距離它位置不遠的地方,位於天樞、天璇連線的延長線附近,有一顆同樣明亮的星,那就是小熊座的北極星。把北鬥和北極星視作一個整體,這個整體稱為「鬥極」。同時,北極星正是北方的標誌,我們藉此判斷自己所處地理位置的東西南北,這在當時缺乏有效指路儀器的漢代具有重要意義。

2、根據北鬥方向定季節

古籍《鶡冠子》記載:「鬥杓東指,天下皆春;鬥杓南指,天下皆夏;鬥杓西指,天下皆秋;鬥杓北指,天下皆冬。」,鬥杓指的是玉衡、開陽、搖光組成的鬥柄形狀,古曰杓。另外的天樞、天璇、天璣、天權四星組成鬥勺,古曰魁。判斷出四季後,農民可以據此掌握大概的氣候、降水、光照等因素,有利於他們安排自己的生產工作。

農耕時代,我國先民在長期農耕實踐中發現,農作物耕種需要根據太陽運行情況進行,而北鬥七星正是和太陽運動有著緊密的聯繫。能夠通過北鬥運轉規律判斷時節不至於誤了農桑,對當時的農業生產無疑起到了巨大作用,更何況是漢文帝言「農業是立國之本」的漢代!西漢早期奉行的制度重農抑商,因而,北鬥指導農業生產的作用,使其地位比在其他朝代更不可動搖。

北鬥四季變化

3、分辨時辰

《淮南子·天文訓》中有記載:「帝張四維,運之以鬥,月徙一辰,復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醜,一歲而匝,終而復始」。說明古人此時已經能夠通過觀察,記錄並總結出北鬥的運轉規律,把它的運動周期劃分為十二個區間,就像我們平時看的鐘表一樣,古人把鬥柄看作分針、秒針,根據它所指的方向來判斷時間,甚至能判斷出月份和季節。

古時候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這一點可以在他們尋找參照物來推算出時間就能看出,他們也有充足的時間的耐心去觀察和記錄。比如漢代的張衡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能夠通過觀察發現北鬥繞北極星轉動的規律。

4、天人合一的建築傑作

北鬥信仰的影響不斷擴大,在建築領域,最為典型的當是福建的七星土樓。福建土樓是一種中國鄉村民居,它們大多始建於南宋時代。土樓通常是一座大型的、封閉的、加固的土樓,結構最常見的是長方形或圓形,有非常厚的承重夯土牆,三到五層樓高,體現了一種特殊類型的社區生活和「與環境和諧相處」的理念。

200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46處福建土樓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包括有河坑土樓群——北鬥七星陣

河坑土樓群「北鬥七星」

河坑面積僅一平方公裡左右,土地肥沃而且地面平坦,是個種植莊稼的好地點。數百年前,張家的祖先從臨近的石橋村遷來這裡居住,他們被認為是此地最早的居民。

在這條山谷中,張家人先是依據天文領域的七星布陣,建造了七座方形土樓,這相當於在地面上仿製了一個七星陣。後來張家家族越來越龐大,同時建造土樓的技術越趨於成熟,故又在方樓的周圍建造了七座圓形土樓,同樣按照七星陣的樣式布局。

從高處俯瞰河坑土樓群, 七座圓樓酷似舀酒的鬥形, 七座方樓也伴隨左右,形成另一個北鬥七星陣;兩個七星陣沒有相互排斥,反而彼此映襯,錦上添花,互不幹擾,構成無與倫比的絕妙景象,令人拍案叫絕。這些土樓和桃紅柳綠配合自然讓人賞心悅目,又與白雲竹林相映成趣,共同構成一幅情趣盎然的山水畫卷。

5、北鬥曆法構建生命科學知識體系

所謂「北鬥曆法」,是根據北鬥七星在星空的位置,來推算目前的時節。由於北鬥七星在天空運行的群星中最為耀眼,而且它的位置和形狀發生的變化細微,可以忽略,又和太陽的運動有著固定的聯繫,這一規律與當時人民的生產生活關係緊密,所以根據北鬥七星這一天文背景制定出北鬥曆法就順理成章了。

道家

《黃帝內經》,成書於西漢中後期,是中醫學理論奠基之作,以醫學內容為主,但書中也包含了大量的哲學、人文、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識。比如它分別選擇了5種不同曆法(十二月太陽曆、十月太陽曆、太陰曆、陰陽合曆、北鬥歷)知識的背景。

其中北鬥曆法知識在書中有所體現:《黃帝內經》將北鬥星稱為「太乙」,一年按八個時間階段予以計量,從而有了「八風發邪」「天有八紀」。

《靈樞·九宮八風》應用北鬥曆法的意義在於確定空間方位和時間運行的規律,並以此判斷不同時空可能發生的賊風虛邪、邪氣致病力的強弱等。

北鬥地位、功能獨特,故其在古代封建王朝帝皇崇拜、國家祀典、民族信仰中佔有重要地位。

總結

農曆五月初五,為北鬥下降之日,這樣的節日儀式傾注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閃耀著道教教義的光芒。道教宣稱北鬥星君掌管人民命運,放眼現在,我們自然覺得這樣的觀念未免有些消極:我命在我不在天,沉浮由我所主,選擇的權利完全在於我們自己,但是在當時,北鬥信仰是慰藉人們心靈的良藥,他們通過這樣的儀式表現對生活的信心和熱情。

北鬥星

北鬥信仰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映射在我國方方面面,北京紫禁城的建築布局、一個星期分為七天的北鬥曆法等等。

雖然如今鮮有北鬥祭拜,但北鬥信仰的魅力之處,在於它能夠時刻向人訴說自身的人情故事,正如前文的七星陣土樓群,從你踏足的一剎那開始,就能讓你貫古通今,在一呼一吸間了解到它的故事。因此,北鬥信仰中包含著的文化思想精華,仍然可以在現代發揮作用,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 《晉書·天文志》

2. 《鶡冠子》

3. 《淮南子·天文訓》

4. 《北鬥經》

5. 《漢書》

6. 《世界遺產名錄》

7. 《靈樞·九宮八風》

8. 《中國中醫藥報4版》

相關焦點

  • 漢代「北鬥七星」:上曜星月、下安物望——談談北鬥對漢代的影響
    北鬥七星對應星宿名從東漢到梁朝——北鬥信仰的盛行和衰落1、漢代藝術體現北鬥信仰研究北鬥信仰的學者不計其數,他們的研究角度與觀點各異,北鬥信仰的起源在學術界也頗具爭論。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北鬥信仰大行其道的時期在漢代。考古學家在長清孝堂山石祠的壁畫上,發現了東漢早期的北鬥七星圖,畫上刻有日、月、北鬥、南鬥,皆是人民對星象的敬畏崇拜。
  • 「北鬥文化」如何演變「北鬥信仰」?看漢代古人的星空崇拜與發展
    天空上的北鬥七星何為北鬥信仰?而北鬥七星的形狀仿佛一個勺子,在夜空上又十分明亮,這給了古代人民啟發,他們決定按照其北鬥的形狀規律來定時進行農業等傳統活動。同時,北鬥七星的活動也很有規律,它的鬥柄旋轉一圈正好為一年四季,這為古代先民創造曆法奠定了基礎。
  • 四川的漢代磚室墓群,排列如北鬥七星,為什麼古人要修建天文墳?
    青白江環繞其間、七座土丘猶如七顆星星嵌在這片平疇肥沃的土地上。它們分布在東西長約700米、南北寬400米的範圍內,每座土丘高約3米,直徑約50米,排列宛如天上的北鬥七星,當地人稱之為「七星墩」。更有趣的是,距此約10公裡的該縣柏水鄉金花村也有一處分布亦如北鬥七星而被稱為「七星伴月」的土丘群。
  • 北鬥七星:天樞,天璇,天璣……
    北鬥七星分別是:天樞(shu)、天璇、天璣(ji)、天權、玉衡、開陽、搖(瑤)光。七顆星連在一起成勺狀!關於北鬥七星名稱記錄的完整文獻,可以追溯到漢朝時期,當時還有很多關於北鬥的石畫像,據記載民間極其崇拜北鬥星,漢代墓頂上的北鬥七星圖。
  • 神秘的北鬥七星
    北鬥七星是人類較早熟悉的星宿之一。由七顆個體星組成,分別為天樞、天旋、天璣、天權、玉衡、開陽、瑤光。因懸掛在北方天空,七顆星構成鬥形而得名。從全國目前發現的各個時代的北鬥七星圖案來看,北鬥形象都是用連線將七個圓窩(圓點)相連成鬥形。目前,有關資料顯示全國遠古巖畫中的北鬥七星圖案並不多見,只有內蒙古赤峰市發現一處。
  • 「北鬥七星」簡介
    北鬥七星源於古人把這七星聯繫起來想像成為古代舀酒的鬥形,故名北鬥。北鬥七星是上古時代人們用作定方向、定季節、定時辰的標尺。北鬥其名始見於漢代緯書《春秋運鬥樞》記載如下「第一天樞,第二旋,第三璣,第四權,第五玉衡,第六開陽,第七瑤光。
  • 北鬥星辰,到底是北鬥七星還是北鬥九星?多出來的兩顆分別是誰
    織錦講的應該是古代的一場戰爭,五星連珠在東方匯聚,代表漢朝將旗開得勝,在星辰中,北鬥七星極為重要。 北鬥七星的說法由來已久,幾千年來北鬥七星還衍生出了不同的神靈,道教中衍生出了北鬥七星君即:貪狼、巨門、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道教還未徹底形成之前,儒教也多次提及對星辰的祭拜,七大星辰在古代天文當中的地位是頗高的,那麼北鬥九星又出自哪裡呢?
  • 彝族北鬥星月曆法譯註
    這部《彝族北鬥星月曆法》的「月」指的是月亮,但又不完全是月圓與月缺的概念,它是利用月球與星球自然運行規律來推算的「天文曆法」。這部《彝族北鬥星月曆法》運用是的是肉眼可見的月亮與北鬥七星的自然運行規律「相天擇日」的方法。即:月亮與北鬥七星運行一個周轉歷時28晝夜,並在第二十九天的某個時辰運行成一排。
  • 紫禁城「北鬥七星」布局體現的鎮物文化
    紫禁城中軸線北鬥七星的布局形式予以古代帝王北賦予天權,掌握了北鬥七星就像掌握天地一樣統治天下。不僅如此,紫禁城中軸線的「北鬥七星」布局,還有著多重鎮物含義。北鬥七星作為鎮物在歷史上就有,體現古人對「天神」的信仰,並希望用以在避災驅邪的願望。
  • 北鬥七星用法
    一、七星打劫的內函 七星打劫之法:能通上、中、下三元之氣,並能以當元之力去打劫(盜用)未來元運之旺氣。即上元劫奪中元,中元劫下元,下元劫奪上元未來生氣。《沈氏玄空學》論及七星打劫一節中談到:「一種流行之氣,均能由現在之運以劫奪未來之氣。」七星打劫是要劫奪未來之元氣為己用。 用之吉利持久,摧發富貴,應驗神速,如有福之人打劫成功者,貧窮之人會在一兩年之內速發富貴。
  • 芒碭山漢墓驚現「北鬥七星」圖
    在這22座古墓中卻有一座驚現神秘「北鬥七星」圖案,它就是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的梁孝王王后陵。據專家學者分析,如果說這七個圓形紋飾是北鬥七星,那麼可能有以下幾種推測。一是:北鬥七星圖案是用來引導李王后與梁孝王在「相思道」約會的神秘的暗號或夫妻冥冥之中特定的安排。梁孝王與王后感情至深,據說梁孝王劉武在臨終時擁抱著李王后特別依戀,說看來咱們夫妻只有在黃泉靈魂才能相見了。
  • 北鬥七星,不得不說的秘密
    提到星宿,不能不提及的是北鬥七星,在古代把北鬥置於極為重要的位置。漢代史學家同時也是天文學家的司馬遷在其偉大著作《史記 天官書》中說得好:「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方,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記,皆繫於鬥」。這就指出北鬥是定方向、定季節、定時辰的標尺。
  • 北鬥九星那些事兒
    漢代時,人們相信「天人感應」,天上星辰可不只是星辰,和地上人事都有對應。譬如北鬥,七星各有九州分野——第一星主徐州,第二星主益州云云,七星明暗與否,還和皇帝用人是否恰當息息相關。「北鬥第一星不明,御史大夫非其人也」,「第七星不明,執金吾非其人也」,你要是見誰尸位素餐,在其位不謀其事,往天上一瞅,那星必暗!因北鬥作用大,所以人們相信只要效法北鬥,就能得天下。
  • 北鬥七星掌生辰 有哪些關於北鬥七星的忌諱
    北鬥七星,分為一天樞、二天璇、三天璣、四天權、五玉衡、六開陽、七搖光,整體上會有什麼樣的影響,會產生什麼樣的作用,最主要的還是要看北鬥七星到底在什麼派別裡面看。有什麼忌諱,自然也是需要區別看待的。接下來我們一起來風水學看看,有哪些關於北鬥七星的忌諱呢?
  • 北鬥七星圖片:北鬥七星長什麼樣?
    大家都知道北鬥七星的形狀是不會動,那麼被動七星是如何保持它如勺子般的形狀呢?北鬥七星北鬥七星在大熊星座,是由大熊座 的七顆明亮的恆星組成。大家都知道北鬥七星現在是不會變的,一直是勺狀,但是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間,北鬥七星在北方天空的位置略有不同,鬥柄所指方向也會變化。季節不同,北鬥七星在前半夜夜空中的位置也不盡相同。因此,我國古代人民就根據它的位置變化來確定季節。《甘石星經》:"北鬥星謂之七政,天之諸侯,亦為帝車。"皇帝坐著北鬥七星視察四方,定四時,分寒暑。
  • 北鬥群星並非注死,也不是只有七星,北鬥掌死亦然掌生
    司命星君,司祿星君,延壽星君,益算星君,度厄星君,上生星君。根據六星君權柄來看,除了生,南鬥六星還管理福、祿、壽、運、救難!故南鬥群星宮司也叫延壽司亦或者福德宮亦或者掌運司。而北鬥以七星為主,但又有兩星不顯,名為北鬥七星,實為北鬥九星。
  • 漢代「七星五銖錢」金幣鑑賞
    因此,便將其以「異品五銖」為分類,鑄期判斷則寬泛的斷其由漢代延至六朝時期。五銖異品類,有筆式相同的行用錢,亦有背紋飾或文字的類型。而這種形制大小與行用錢一致而又有面背紋飾或文字(包括文字排列不同)的五銖錢,因此,收藏五銖錢,異品五銖往往是尋找的重點,相對收藏價值較高。
  • 道教人物:五星七曜星君、北鬥七星君
    道教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給以姓氏、服色,賦予威權職掌,使之具有完全的擬人神表徵而崇拜之。道教以日為大明之神,稱為日宮太丹炎光鬱明太陽帝君,或稱日宮太陽帝君孝道仙王,作男像,以金色太陽為飾。 以月為夜明之神,稱名月宮黃華素曜元精聖后太陰元君,或稱月宮太陰皇君孝道明王,作女像,以白色月光為飾。
  • 探尋神秘的北鬥七星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星鬥崇拜和星佔之說,先民崇敬天象,並以天象變化預測人事吉兇,尤其是南北鬥主人生死,影響頗巨。其深層原因即在於古代社會,先民將北鬥和極星作為一個整體來認識,稱為「鬥極」,鬥極處於星空旋轉的中心,群星繞其旋轉,好象天空的主宰,而先民以北鬥鬥杓周旋四指來釐定節候,北鬥又成為天地秩序的制定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似乎都是隨北鬥指向而來臨,北鬥成為天地萬物化生的中心。
  • 北鬥七星圖片,北鬥七星形狀會發生改變嗎?
    大家都知道北鬥七星的形狀是不會動,那麼被動七星是如何保持它如勺子般的形狀呢,不妨跟外星探索網一起看看北鬥七星圖片解析,了解北鬥七星的真實樣子。北鬥七星在大熊星座,是由大熊座 的七顆明亮的恆星組成。大家都知道北鬥七星現在是不會變的,一直是勺狀,但是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間,北鬥七星 在北方天空的位置略有不同,鬥柄所指方向也會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