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四川新都縣新民鄉梓潼村(現在四川新都區)有七座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大型土丘。青白江環繞其間、七座土丘猶如七顆星星嵌在這片平疇肥沃的土地上。它們分布在東西長約700米、南北寬400米的範圍內,每座土丘高約3米,直徑約50米,排列宛如天上的北鬥七星,當地人稱之為「七星墩」。更有趣的是,距此約10公裡的該縣柏水鄉金花村也有一處分布亦如北鬥七星而被稱為「七星伴月」的土丘群。
什麼時候有的?又何時被稱為「七星墩」和「七星伴月」的?這一個個的謎團,長期以來都沒有解開。
1987年,文物工作者對這兩處土丘進行了調查,發現它們均為漢代磚室墓群,經實測證明,「七星墩」的分布圖案與北鬥七星的圖案形狀大同小異。一、二、三、四號墩組成了一個四方形圖案,宛如北鬥的「勺」部(古人稱之為「魁」),與北鬥中的「天樞、天璇、天璣、天權」四星位置相似。四、五、六、七號墩分布大致呈弧線形,如同北鬥的「勺柄」(古人稱之為「杓」),與「玉衡、開陽、搖光」三星位置相似,其排列方向正指東方。
《歇冠子・環流》說:
「鬥柄指東,天下皆春」。
三號墩出土的紀年磚上有「永元(東漢和帝年號)元年三月三日造此」文字,三月三日正值春季,可見「七星墩」的修建與天上北鬥七星有關。據文獻記載,距北鬥七星「勺柄」不遠的地方有一顆「輔星」,而文物工作者在「七星墩」的不遠處找到了恰似居於這顆「輔星」位置的一個土墩。這種根據天上星象位置修建的墳墓,被稱為天文墳。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就把天上的星宿同地上的州域聯繫起來,他們根據地上的區域來劃分天上的星宿,將天上的星宿分別指配於地上的州國,使其相互對應,說某一星是某一國的分星即某一州域是某一分宿的分野。此外古人還把天文現象與國政聯繫在一起,認為星象變化和各地的政治及國家的吉兇有關。「七政星明,其國昌,不明,國殃,」認為天象變化預示著人間的吉兇。
人們對北鬥星的認識開始在漢代以前,《春秋》中已有關於北鬥七星的記載,戰國早期的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一件繪有「鬥」字天文圖的漆箱。山東嘉祥武氏祠有一幅北鬥七星和輔星的分布石刻圖,與七星墩的排列分布相似。漢代是我國天文學大發展時期,曾出現了像張衡這樣偉大而傑出的天文學家。漢代的一些畫像磚、畫像石中也有反映北鬥七星與日、月關係的圖案。這表明,漢代的人們已掌握了足夠的天文知識,完全有能力修建形如北鬥七星圖案的天文墳了。
漢代人們修建天文墳,既受我國古代天文學的影響,又是我國古代人民對異常天象不能科學解釋的崇天敬地思想的直觀反映,他們希望吉祥天象給自己帶來安寧,希望「七政星明」給人間帶來幸福;同時,統治階級也用這一套來欺壓百姓,以維護他們的統治。儘管天文墳的修建多出於封建迷信的原因,但它仍掩蓋不了我國古代天文學的燦爛光輝和偉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