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有最紮實的基本功。爆發性的 力量訓練、持久性的耐力訓練、敏捷性反應訓練,是打架的根本。所謂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所謂走如風、站如松、坐如鐘;所謂樁不站馬不扎,一輩練武都白搭。指的不就是基本功嗎?
其次,不搞花拳繡腿,多練實用技擊。所謂學成千種技,不如一招鮮,此之謂也。武術發展到今天,不少裝飾性大於實戰性,表演成分多於打架成分。當年西北軍以刀禦敵,用的就是「破風八刀」,簡明而實用。
51年前的珍寶島大戰前,中國邊防軍就曾用棍棒狠狠教訓過北極熊。當時有個軍官叫小山東的,精通武術,他就教了時巳調到前線的偵察兵部隊一套刀法。等大家練熟後,換上了短而堅硬的木棍,與蘇聯邊防軍交手,打得他們滿地找牙。
後來上島的蘇聯特種兵也用上了木棍,但仍然被中國軍人打得魂飛魄散,狼狽而逃。據這些敗兵回憶,中國這些個棒子兵,將手中木棍使得出神入化,神出鬼沒,不但出手快,而且變化多端。所以,武藝貴精不貴多,學精一套,足矣。最後,武藝要高強,精神更重要。俗話說,軟的怕硬的,硬的怕楞的,愣的怕不要命的。兩軍相逢勇者勝,沒點不怕流血、敢於犧牲的精神,再高的武藝也是臭手。
傳統武術流傳於今天,不是沒有他的道理的, 大家要記住,好的東西永遠都會流傳,不好的東西肯定 會被歷史拋棄, 這樣就證明傳統武術在過去的歷史中絕對是有實戰性的。為什麼現在沒有實戰性了呢?是因為 我國崇尚和平,崇尚武德,不需要殺人伎倆來求發展。歸根結底,傳統武術只是一種類似於體操的一種運動, 它講究的是修身養性,強身健體。所以說傳統武術提高他的實戰性的可能性不大,甚至根本沒有。
傳統武術作為中華民族的是瑰寶,實戰意義不可否認,它是在冷兵器時期,形成的具有實戰意義的藝術,在冷兵器時代,武術是防身自衛的技能,商人運送貨物需要鏢局押送,鄉紳地主需要武師保家護院,這都是最好的證明。
而為什麼會出現現在很多人認為無數不能實戰的的現象,與中國古時候的傳拳方式有關,老師傅們很多都會留一手,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確實是一些老師傅的顧慮,再加上一些傳男不傳女,只傳本族等一些規矩,導致很多東西都是丟的比留下的多。我認識的一位老師總是再說他的東西和老一輩差得遠了。建國以後,傳統武術就發生了變化,體育總局將傳統武術進行收集整理,將武術分為競技與表演套路,為了追求好看,漂亮,難度大,觀賞性強,編制了一系列的的規定套路,所以我認為比賽場上的武術並不能代表真正的武術。
武術歸體育總局管,體育總局有多少人是真正連傳統武術的,無非掛著些教授,高段位,某會長,主席等虛名,其中的利益不必多說。社會在變化,社會節奏在變快,傳統武術不是短期就能有成就的,所以人們不一定能熬得住,練拳的很多,但是真正練拳的人並不多,大部分人都是以強生健體為目的。傳統武術文化是某些人鑽了空子,假大師,真騙子滿地跑。專業的訓練,結合現代運動科學。不要執迷於套路。單招練習。多交流,實戰。國家扶持。
中華傳統武術主要以套路為主,那個套路的演練,看了一下,覺得一是針對性不強,二是還是有點慢。古人那些中規中矩,姿勢端正,想必是有它的道理,但實戰千變萬化,時機稍縱即逝,得搞清楚為什麼要這樣,它姿勢不對的弱點在哪裡。而且力量速度耐力反應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招式的有效性怎麼回事,這些光靠演習一下套路得高分是解決不了的,影視劇中的那些倒有些可取,但怎麼跟實戰對接,覺得是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