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畝板棗展風情
隨著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臨近,后稷大地「慶豐收、迎小康」的氛圍愈加濃厚。作為后稷教民稼穡之地和中華農耕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今年秋天,稷山將為中國農民豐收節獻上 「農耕文明、創新發展」的精彩。
近年來,稷山縣圍繞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堅決貫徹省委「四為四高兩同步」工作要求和市委「五抓一優一促」安排部署,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以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為牽引,多措並舉持續推進農業現代化邁上新臺階,奮力推動「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從夢想走進現實。
高標準農田增量提質
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舉措。近年來,稷山縣著力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夯實農業發展的根基。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後,稷山縣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立即復工。該縣農業農村局和施工單位堅持項目為王理念,組織工人加班加點趕工期,加快推進項目建設。
2019年10月,該縣獲批2019年第一批國家財政渠道安排擬建設高標準農田項目。該項目涉及兩個鄉鎮3個片區8個行政村,建設任務為1.89萬畝,其中高效節水灌溉任務1萬畝。項目正式開工後,該縣嚴格根據高標準農田建設調度制度推進項目進度,同時突出高效節水灌溉和耕地地力提升兩方面建設。項目預計今年8月底全面完工。「我們將嚴格程序,跟班作業、加快進度,力爭把項目區建設成為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項目完工後,耕地地力提高0.5個等級,增加效益800餘萬元。」稷山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董東曦表示。
農業是用水大戶。自2017年11月被確定為全省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縣後,稷山縣積極探索完善農田水利工程體系,不斷改革農業水價形成機制,有效提高了農業用水效率,促進農業節水和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將繼續推進引黃工程延伸、汾南揚水灌區改造擴容等農業基礎項目,使全縣糧田灌溉面積不斷擴大,水澆地佔比達到84%。
隨著改革工作的順利推進,該縣灌溉工程設施得到了及時維護,設施完好率明顯提高,由改制前62%提高到76%,提高了14%;灌溉保證率明顯提高,全縣實灌面積從改制前45.7萬畝增加到48萬畝,增加了2.3萬畝。同時,由於各灌區加強了設施維護、健全了管護機制、規範了灌溉電價,灌溉中的跑冒滴漏現象得到遏制,灌溉利用率明顯提高,灌溉成本明顯下降。稷峰鎮馬家巷灌區水價由0.5元/立方米下降為0.2元/立方米,全灌區農戶每年總共能節省水費50餘萬元。
在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過程中,稷山縣也如期完成了省級有機旱作農業示範點建設項目:在全縣19個村創建了3萬畝綠色高質高效小麥節水示範片區;培育發展了兩萬畝有機旱作節水葡萄、5萬畝有機旱作節水鮮桃示範片區,年產量達10萬噸,年產值達3億元。
農業機械化高效升級
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現代化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村生產力的重要基礎。近年來,稷山縣致力於推動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升級。
「以前在果樹地裡幹活,光是開溝施肥這一項,一畝地就得要4個人整整幹一天。」稷山縣清河鎮果農史建新說,「現在有了開溝施肥機械,一個農機手一小時就能把一畝地的活幹完,老百姓真正實現了從種田變看田。」
不僅如此,當地許多農戶如今也用上了打藥機。「以前打藥,一畝地需要一個人幹一整天。現在有了打藥機,只要一個小時就能幹完,而且打藥機比人工打藥效果更好。」說起新機械帶來的好處,史建新滔滔不絕。
老史的解放,正是稷山縣實現農業機械化的一個縮影。稷山縣農業機械發展中心在推進 「率先實現農機化綜合示範縣」項目過程中,不斷加強新技術、新機具的示範推廣。
2016年以來,稷山縣先後投入資金近600萬元推進農業機械化相關工作,使得全縣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達到79.3%,當地許多農戶從中受益。據介紹,這一數據高出全市平均水平6.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9.5%,該縣也因此連續3年被確定為全省率先實現農業機械化綜合示範縣。
在新技術、新機具「雙新」推動下,稷峰鎮興斌農機專業合作社引進購買了山東濰坊愛地高低隙植保機械1臺、開原泰鬥糧食烘乾設備1套,補齊稷山縣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中植保、烘乾晾曬的短板;清河鎮二虎合作社引進推廣了九大類17臺果園管護機械生產設備,填補了稷山縣全程全面農機化中果園管護機械的空白……
當「鐵牛」翻騰在希望的田野,稷山縣又開始了智慧農機系統平臺建設,堅決把農業機械化進行到底。2016年至今,該縣投入上百萬元,先後購置安裝了8套信息網絡設備,建設了「農機風採、精準作業調度指揮、農機社會化服務、農機協同辦公」雲平臺四大子系統。
如今,信息化平臺已經完成初步建成,稷山縣正通過廣泛宣傳和一線指導,讓廣大農機手更熟練地掌握農機操作技術,更好地服務農業發展。
特色農業多點開花
作為傳統的農業縣,如何在農業上大做文章,在特色農業上做好文章,稷山縣一直在探索。近些年,稷山縣立足實際,因地制宜,以糧、棗、畜、果、中藥材五大主導產業為主要發展方向,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說起稷山,就不得不說板棗。稷山縣目前有10萬農民從事板棗種植,棗樹栽植面積15.3萬畝,有千年以上古板棗樹1.75萬株,500年以上古板棗樹約5萬株,板棗總產量6000萬公斤,總產值6.3億元。2017年稷山板棗生產系統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現代農業板棗示範園被國家林業局評為國家級板棗公園,2019年6月,稷山板棗生產系統成功入選中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名錄庫。
經過20年的發展,山西晉龍集團蛋雞飼料產量與銷量位居全國前列,蛋雞飼料配製技術、生產性能與效益位居全國前列,蛋雞養殖技術位居全國前列,蛋雞舍建造技術位居全國前列,蛋雞存欄量與育雛量位居全國前列,蛋雞養殖設備現代化水平位居全國前列。如今,以晉龍集團為代表的蛋雞養殖,已成為稷山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稷山縣也成為全省第一養雞大縣。截至2019年,該縣蛋雞存欄量達到1350萬隻,僅養雞一項年產值可達16億元,養雞純收入可達5億元,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1780元。
憑藉板棗種植優勢和蛋雞養殖優勢,稷山縣大力推進糞汙高效處理綜合利用模式,建立雞糞汙資源化利用長效機制,帶動蛋雞養殖業良性、生態、綠色發展,初步形成了板棗種植—板棗加工—飼料加工—蛋雞養殖—有機肥加工—板棗種植的循環產業鏈。
太陽鄉小陽村以種植山楂為主。該村村委會主任兼向陽山楂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雲山介紹說,2012年4月,他與全村6戶山楂種植戶合夥成立了合作社。通過學習和實踐,他研究出了改留花為疏花,「以枝換果」的短枝型種植技術,使商品果達到95%。如今,小陽村是當地有名的「優質山楂生產試驗示範基地」,向陽山楂種植專業合作社被評為國家農民合作社示範社,成為稷山縣首個擁有「國字號」頭銜的合作社。
2010年,蔡村鄉東蒲村村民寧太保帶頭成立了泰豐果蔬專業合作社,融水果種植、果品銷售、貯藏、新技術推廣為一體。合作社高標準示範園生產的水果連續參加了3屆運城果博會,代表稷山參加了滿洲裡和霍爾果斯運城果品推介會。此外,該合作社還被農業農村部定為「科技示範基地」,並獲評中國質量AAA級示範社。
目前,稷山縣建成了5萬畝稷山板棗現代農業省級示範區、萬畝濱河葡萄休閒觀光現代農業示範區、萬畝雙季槐米鄉村旅遊現代農業示範區、5個百萬隻蛋雞健康養殖標準化現代化示範基地等一批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園區,促進了該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了稷山發展現代化功能農業水平。同時,擁有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120家,其中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2家,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797家,特色農業產業家庭農場58家,擁有30餘家農業龍頭企業,經營範圍涵蓋紅棗加工、蜜棗加工、畜產品加工等產業。
農旅融合助推轉型
在助推板棗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稷山縣按照「三產挖潛力壯規模」的思路,以建設國家板棗公園為載體,挖掘整合縣域內獨有的后稷文化、羲和文化、大佛文化等各類文化資源,同板棗文化相融合,開展農業體驗、休閒觀光等,推動一二三產深度有機融合。
該縣在提品質、創品牌、促銷售的基礎上,投資建設集觀光旅遊、休閒娛樂、文化宜人、吃住行娛購樂於一體的萬畝板棗觀光示範園。2010年,稷山縣把位於稷峰鎮板棗主產區的加莊、吉家莊、陶梁、姚村、新莊、平隴、上柏、下柏8個村確定為萬畝生態棗業觀光建設區。2011年又拓展化峪鎮的胡家莊、東段和稷峰鎮的永寧、南陽、吳城、馬村、寺後窯和賈峪等8個村,綿延25千米,形成5萬畝板棗觀光旅遊大循環圈,打造了全省唯一的集旅遊、休閒、觀光、採摘、農家樂為一體的高標準萬畝板棗生態觀光園區。該項目成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的先進典型。
近年來,藉助一年一度的板棗文化節系列活動,稷山縣深挖千年棗樹資源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宣傳萬畝棗林的生態價值和旅遊價值;注重板棗產品的包裝設計,針對不同年齡層次的消費者對板棗進行嚴格的分等分級,體現板棗的文化內涵和營養價值;在展現稷山板棗特色的同時,大手筆、高品位建設包含觀景臺、板棗文化展廳和板棗觀光旅遊園區等,多種形式、多措並舉擴大稷山和稷山板棗的知名度。
大佛文化園建設項目是稷山縣重點工程,主要由「一佛一塔一閣」東南亞風情和民俗文化體驗景觀組成。目前該項目稷山塔、觀景樓主體已經完工。未來,景區將成為集大佛文化、農耕文化、板棗文化、養生文化、生肖文化於一身的文化大觀園。
逐夢希望的田野,高奏豐收的凱歌。新時代新徵程,稷山縣委、縣政府將帶領36萬后稷兒女,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市委的堅強領導下,改革創新,紮實苦幹,奮力建設天藍地綠、生機盎然的幸福美麗新家園,譜寫高質量轉型發展的新篇章。
牛東海/文
慄盧建 任亞煌/攝影
(責編:陰小斌、郗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