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國
編鐘與大型民族管弦樂2021新年音樂會
編鐘,被譽為「古代世界第八大奇蹟",是中國古代的藝術瑰寶,華夏文明的象徵,承載著中華民族3000多年的歷史底蘊。12月29日晚,「國之重器」編鐘的磅礴之音將再次響徹武漢琴臺音樂廳。此次新年音樂會由湖北省教育廳主辦,武漢音樂學院承辦。著名指揮家彭家鵬先生執棒武漢音樂學院東方中樂團傾情演出。
曲目單及作品介紹
1、編鐘與民族管弦樂《春節序曲》
李煥之 曲 譚軍 配編鐘
《春節序曲》是我國著名作曲家李煥之先生於1956年創作的管弦樂作品《春節組曲》中的第一樂章,這套作品取材於作者早年在延安過春節時的生活體驗和感受,動人、質樸的音樂語彙向大家展示了革命根據地的人們在歡度春節時熱烈歡騰的場面,以及團結友愛、互慶互賀的動人場景。
2、編鐘與民族管弦樂《茉莉花》
劉文金 曲
民族管弦樂《茉莉花》是劉文金在1994年創作的單樂章民族管弦樂合奏作品。作品具有恢弘的氣勢,粗獷的氣質,雋永的靈秀,以及細膩的雕琢。其主題的整合手法、自由的曲式結構所折射出來的獨特的創意和構思,以及在樂器編配上所反映的全新理念標新立異。作者以江南和河北兩種不同情趣的「茉莉花」民謠為音樂主題,對比展開樂曲:江蘇的「茉莉花」輕柔、細膩、流暢、委婉;河北的「茉莉花」旋律跳躍活潑,其吹歌的風味極為濃烈。
3、編鐘與民族管弦樂《和鳴》
龔華華 曲
為紀念曾侯乙編鐘出土40周年而作。作品旨在追承中國古代不同材質樂器的「八音」和諧共鳴(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弘揚楚地音樂「八方之樂,和而鳴之」的風尚,展現2000多年前的古器編鐘與現代大型民族管弦樂隊共同奏出和諧之音,可謂「古今和鳴」。該作品使用古楚地域民間音樂和宮廷音樂為創作素材,使用單主題動態衍展與多主題對比相結合,試圖刻畫出「禮樂」、「夜宴」、「樂舞」、「戰鼓」等諸多「場景」穿越和意境。
4、笛子與民族管弦樂《江河情》
孔建華 曲
笛子獨奏:榮政
中原笛樂的創始人孔建華先生生於黃河岸、成長於長江邊。長江與黃河既生養了他,又給他提供了無盡的藝術源泉。先生創作此曲時已是花甲之年,憑欄遠望、撫今追昔、慷慨於胸!此曲大氣磅礴,既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禮讚,也是先生多彩人生的總結。
5、編鐘與民族管弦樂《春暖花開》
譚軍 曲
庚子初春,武漢大疫,自我封城,萬眾同心,全民抗疫,感天動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黨中央一聲號令:馳援湖北。一時間,醫無私、兵無畏、民齊心。共產黨員衝鋒在前,社區幹部奮戰一線,億萬軍民同心同德,華夏同胞守望相助、共克時艱、勇毅前行。
《春暖花開》以2020年抗擊新冠疫情時間線為中軸,以湖北地域風格曲調為素材,並選用具有華夏禮樂文化符號的曾侯乙編鐘為特色樂器,力求展示一幅寒冬已去,春暖來臨,曙光普照乾坤,花開神州依舊的壯麗畫卷。
6、編鐘與民族管弦樂《絲綢之路》
姜瑩 曲
「春風不度玉門關,無數鈴聲遙過磧」樂曲是以西漢年代開闢的古絲綢之路為題材而作。此曲富有濃鬱的東方阿拉伯音樂風格,同時融合了弗拉明戈、探戈、踢踏舞等節奏元素,既體現了悠悠古情,又有著展望未來的寬廣胸懷。
7、編鐘與民族管弦樂《我的祖國》
劉熾 曲 劉文金 編曲 譚軍 配編鐘
作曲家劉文金先生根據劉熾同名歌曲主題與河北民間樂曲《淘金令》為素材重新編創的一部民族管弦樂曲。主部曲調寬廣、舒展,豪放、抒情。賦予歌唱性;中段熱情歡快、節奏鮮明,表達了中華兒女對祖國母親深情的祝福和誠摯的讚美。
藝術家介紹
彭家鵬 著名指揮家,國家一級指揮、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人民政府「楚天學者計劃」特聘教授、武漢音樂學院特聘教授,武漢音樂學院東方交響樂團、東方中樂團藝術總監、首席指揮,中國廣播民族樂團、中國電影交響樂團、中國歌劇舞劇院、蘇州民族管弦樂團藝術總監兼首席指揮;烏克蘭國家交響樂團、奧地利薩爾茨堡莫扎特交響樂團、捷克國家交響樂團常任客席指揮。曾獲「中國金唱片指揮特別獎」,「中國十大傑出青年」等殊榮。彭家鵬於1992年獲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碩士。1996年在荷蘭獲得第35屆國際康德拉申指揮大師班獎。他學貫中西,積極倡導中國民族管弦樂作品交響性和中國當代民族樂團交響化的探索與實踐。自2000年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成功指揮「中國——維也納新春交響音樂會」後連續13年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指揮世界各大樂團,引起巨大轟動,為中華民族音樂藝術走向世界作出了突出貢獻。他先後率團赴瑞士、德國、美國舉行中國民族交響音樂會,奧地利《信報》稱他為「兼有日本小澤徵爾和義大利指揮大師穆蒂的指揮風範」。2015年獲得以培養世界大師級指揮而聞名的維也納音樂表演藝術大學歌劇指揮文憑,得到導師康阿德•萊茵特納教授評語:「彭家鵬先生有著非常不凡的才華、高度的敏銳和細膩的樂感使他的指揮藝術臻於完美」。
榮政,武漢音樂學院教授,著名笛子演奏家。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笛子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湖北省民族管弦樂學會副會長,湖北省笛子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河南省笛子、葫蘆絲學會名譽會長。三度被中國文化部聘為政府藝術獎「文華獎民族器樂大賽」評委。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專家評委,CCTV民樂大賽評委。
其笛藝立足於中原笛樂風格,同時兼收南北笛樂之長,演奏技藝精湛、音樂表現奔放而不失細膩,演奏樂曲廣泛,舞台風格大氣沉穩而富有激情,是當今中國「中原笛樂」的代表性演奏家。多年來培養了大量的專業學生,許多學生在全國性的民樂比賽中獲獎。兩度被武漢音樂學院授予「教書育人先進個人」稱號及「優秀教師」、「專業比賽指導教師獎」、「教書育人貢獻獎」。同時,還和國內外眾多著名的音樂團體合作,進行了眾多卓有成效的演藝及對外交流活動,獲得了廣泛讚譽。曾赴美、歐、亞、非四大洲十多個國家及港澳臺演出和講學。錄製出版了多盤演奏專輯,創作了多首笛子樂曲,撰寫、編輯出版多部(篇)專著、教材及論文,是當今中國笛壇富有成就的笛子演奏家。
樂團介紹
武漢音樂學院東方中樂團,是在原武漢音樂學院民族管弦樂團的基礎上組建的大型民族管弦樂團。樂團成員由武漢音樂學院中國樂器演奏學科的優秀中青年教師和品學兼優的研究生及本科生組成,教師們曾經以演奏家身份多次出訪亞、美、歐、非各洲及世界各地而獲得好評。樂團藝術總監、首席指揮彭家鵬先生是活躍於國際樂壇的中國著名指揮家,他對中外音樂作品的獨特詮釋和深刻理解以及對各種音樂風格的駕馭能力和指揮才華,使樂團整體水平不斷提升。在他的指揮下,東方中樂團的音樂會演出精彩紛呈,受到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和廣泛好評。現任團長為武漢音樂學院副院長譚勇。樂團充分享有國家級特色專業、湖北省重點學 科武漢音樂學院中國樂器演奏學科在教學、科研、創作、演奏上所形成的豐厚資源,包括被譽為青銅之王、百器至尊的"楚曾百鍾"和精良的樂器配備。樂團致力於中國民族音樂交響化的探索與實踐,在繼承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基礎上,發揮實踐創新精神,不斷追求中國音樂藝術意境創造的新境界。
樂團參演人員名單
指揮:彭家鵬
助理指揮:譚軍
二胡I:白丹、劉思琪、鄭慧慧、鄭超凡、王佳欣、薛泉、唐家祺、楊靖婷、吳亞楠、李瓊、敖妮兒、楊文君
二胡II:尹君珺、王越、李沅原、林梓欣、李沂美、朱傑、程大偉、喻子愷、溫珍子、陳雲姣、章思聰、汪陸鳳
高胡:姚可馨、熊晨安、匡樂君、徐夢祺、施雯靜、陳玥、童千千、丁雪妍、俞佳、劉錦坤
中胡:汪媛、向釗冊、劉慕楠、聶旖旎、薛詩琪、何婷婷、肖靜涵、李琦
大提琴:李甄、黃沫涵、張雯、張元曦、魏弘昊、樊怡雯、尹承俁、戎晨宇
低音提琴:楊智皓、楊燦、劉寒琪、黃昊波、陸薈橋、範立洋
揚琴:謝檸嶸、謝思懿
琵琶:金格格、李潤秋、李雷智子、多俊
柳琴:華卉、趙子倩
古箏:陳妍、潘櫟霓
中阮:黎芸、文思家、李柯萱、郭柯瑩、許婉婷、李思彤、張宇翔、張世茂
大阮:徐紫軒、姚弘、王瑩瑛、文雯
梆笛:謝聞吉、陶漢生
曲笛:吳恆昌、陳語嫣
新笛:況祿師、馮昭鑫 、陳梓煜
高音笙:朱廷傑、李航、王月、沙玉隆
中音笙:宋世傑、周璟隆
低音笙:謝錦鵬、馮旭東
倍低音笙:馮藝煒
高音嗩吶:張雲山、陳一亨、趙小鑫、張高淞
中音嗩吶:劉亞閣、楊璽臻、郭曈歌
低音嗩吶(喉管):鄧清玄、任炬明、靳璐銘
打擊樂:王韻銘、龍穩、梁馨文、林思雨、趙彤、蘇一凡、許家寧、楊智雅、徐國偉、王翠詩、丁宇傑、江旭堅、姚智、 張連波、屈嘉鴻、趙競程
編鐘:劉思含、高詩雨、薛涵予、張溢莉、朱妍霖
大鐘聲部:王澤敏、陳劍膽
樂務:熊晨安
譜務:華卉
武漢音樂學院
武漢音樂學院是中國中部地區唯一獨立設置的高等專業音樂院校。1953年,由中南文藝學院、華南人民文學藝術學院和廣西省立藝術專科學校音樂部分組建而成的中南音樂專科學校,是武漢音樂學院的建校起點。其前身包括武昌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科(1930)、湖南音樂專科學校(1947)、廣西省立藝術專科學校(1946)、廣東省立藝術專科學校(1938)、廣州市立藝術專科學校(1947)和香港中華音樂院(1947)等。她們共同構成了武漢音樂學院豐富多樣、積澱深厚的音樂教育歷史傳承。1958年學校與武漢藝術師範學院合併組建湖北藝術學院。
學校是全國首批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音樂院校之一,是湖北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高校,音樂與舞蹈學是湖北省重點學科和國內一流學科建設學科。學校7個本科專業中3個專業(音樂表演、音樂學、錄音藝術)是國家級特色專業並於2019年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個專業(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是省級一流專業。現有藝術學·音樂與舞蹈學一級學科、法學·思想政治教育二級學科和藝術碩士(音樂、舞蹈領域)3個碩士學位授權點。
學校設有作曲系、音樂學系、中國器樂系、鋼琴系、管弦系、聲樂系、舞蹈系、音樂教育學院、演藝學院、研究生部、馬克思主義學院、公共基礎課部、繼續教育學院(含成人本科教育)等教學單位。有從音樂附小、音樂附中、大學本科、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教育層級。
學校國家級音樂表演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是全國2個音樂類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之一,學校"音樂創作·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是由湖北省教育廳、財政廳首批立項建設的協同創新中心之一。學校長江傳統音樂文化研究中心是湖北省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學報《黃鐘》為全國9種音樂類中文核心期刊之一。建設有東方交響樂團、東方中樂團、中華編鐘樂團、東方合唱團、東方舞蹈團等一系列培養學生實踐創新和社會服務能力的品牌性載體。
學校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人民滿意的高水平音樂學院為建設目標,施行藝術表演、藝術創作、理論研究三位一體的學科建設方針,秉承"立德、自強、崇文、精藝"校訓,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多樣化音樂舞蹈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擔當文化傳承創新使命責任,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文化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