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孩子缺鈣會有七方面影響 給寶寶合理補鈣怎麼做
鈣質對我們身體的影響特別重要,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不過,也需要注意孩子缺鈣的情況,發現後也要及時進行合理的補充。
孩子缺鈣危害
1、嬰兒缺鈣易發溼疹:出生1-6個月的小寶寶可能在春秋之際出現哭鬧不安,並在頭部、面部甚至全身出現大片的紅斑、丘疹,進而變成水皰、糜爛、結痂的現象,稱為「溼疹」。溼疹的主要原因是患兒有先天性的過敏體質,出生後給予牛奶、雞蛋等人工蛋白食品時容易發生過敏,同時科學家認為嬰幼兒溼疹與缺鈣也有關係,補鈣能有效的緩解溼疹的症狀、減輕嬰幼兒的痛苦。
2、小兒肺炎反覆發作與缺鈣也有關係:經常在醫院看到很多體弱的嬰幼兒,反覆發生上呼吸道感染、容易患肺炎。這樣的孩子多數比較瘦弱,營養狀況較差,有的還伴有多汗、煩躁、睡眠不安等早期佝僂病的表現,這與缺鈣是有一定關係的。當寶寶體內缺鈣時,各種酶的活性下降,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代謝也收到影響,導致發育遲緩、免疫力降低、機體抵抗能力的下降,因此容易發生肺部感染。
3、急、慢性腹瀉的孩子應防缺鈣:寶寶腹瀉是非常多見的一種疾病,往往由於病毒、細菌、真菌等感染所導致。腹瀉的患兒經常因為食慾下降、進食減少而導致鈣不足,同時由於腸道吸收功能不良、從腸道中丟失較多的鈣,因此,對於腹瀉的患兒應注意及時補鈣。
4、出牙晚與缺鈣有關係:有的小寶寶出生後10個月還沒出牙,到了3歲20顆乳牙還沒有長齊,有的孩子雖然長出了牙齒,但牙齒稀疏、牙縫很大甚至超過齒寬,排列也不整齊,這些現象都是由於您的寶寶在嬰兒期甚至胚胎期就缺鈣而造成牙齒的發育不良。嬰幼兒的乳牙一般在出生後6個月開始萌出,3歲時完全長出,12-13歲換牙,因此為了使您的寶寶有一口健康整齊的牙齒,在寶寶長牙和換牙的階段都應該注意鈣的補充。
5、學齡期兒童補鈣同樣重要:對於學齡期的兒童(包括小學生和中學生)來說,這是一生中骨骼發育及身高增長最快的時期,人體50%的骨礦含量都是在這一時期存儲,是一生中需求鈣最多的時期。如果這時每日保證充足的鈣,可以使骨骼、內臟、大腦得到充分的發育,對於身高和體重的增加非常重要。
6、孩子個子高也同樣會缺鈣:孩子在長個期間由於長得太快,對鈣的需求量則比一般孩子要求更多,如果此時攝取的鈣不足,就只夠維持孩子骨骼長長的需要,那麼骨骼要長粗壯的需求就無法滿足。其結果只會使您的孩子加入「豆芽菜」的行列,四肢細長,看似苗條,實則弱不禁風。因此,生長發育快的個子高的孩子更需要補充足夠的鈣,才能充分滿足骨骼長長和長粗的雙重需要。
7、生長痛與缺鈣有關:生長痛常見於10歲左右的兒童,主要表現以關節痛為主,是由於兒童在這個時期處於生長的高峰期,生長速度較快而導致鈣供應不足引起,因此對於生長速度過快或處於生長高峰期的兒童合理鈣補充是十分必要的。
孩子缺鈣怎麼辦
1、補鈣藥品:缺鈣嚴重的時候可口服葡萄糖酸鈣和魚肝油,這些能快速補充鈣質。另外,效果比較好的補鈣藥和保健品還有神豆鎧爾欣嬰幼兒乳鈣軟膠囊、鈣加D鈣片、朵望紐西蘭進口乳鈣軟膠囊、安利紐崔萊補鈣片等等。這些藥品的選擇上一定要慎重,寶寶吃進口的東西一定以安全作為最重要的衡量標準。鈣劑作為人體可長期服用的營養補充劑,更該注重其本身的品質。父母們最好先了解清楚以上產品的各項詳細情況,選擇可靠的途徑購買。
2、補鈣食品:寶寶補鈣應以食補為主,如果能夠經常食用含鈣豐富的食物,就基本上達到鈣供給量標準。當膳食中長期不能提供足量鈣,身體處於嚴重缺鈣狀態時,選擇鈣製劑補鈣才有必要。另外,當寶寶體內的鈣質達到正常範圍之後,也可以通過食物來繼續鞏固。提供富含鈣質的食物有奶製品、蔬菜、大豆和豆製品、小魚、小蝦、海帶、紫菜、骨頭、牡蠣等等,另外,吃點含檸檬酸的水果,如檸檬、柑橘、梅子等,也有助於鈣的吸收。
孩子缺鈣飲食調理
1、善用乳製品入菜:用低脂奶粉取代麵粉,用牛奶取代水,都是掌廚者可做的變化。而烹煮過的牛奶,也可減緩過敏者對乳糖的不適。
2、多利用醋酸:在熬煮骨頭湯時,可加入一些醋或檸檬,以加速鈣質的排出。
3、多吃小魚與海藻食物:把吻仔魚、金鉤蝦、條仔魚、小魚乾、或魚罐頭中的沙丁魚,整個吃下去,營養與鈣質盡在其中。
4、吃零食也能補充鈣:用杏仁、小魚乾取代洋芋片,用蒟蒻、芝麻海苔或開心果,取代巧克力或可樂,吃零食也能補充鈣。
5、別忘記維生素D:鈣質需要維生素D,才能被小腸吸收,經由血液運送到骨頭。寶寶補充維生素D比較實用的方法是多曬曬太陽。維生素D最佳的食物來源是富含脂肪的魚類,像鰻魚和鮭魚,其次是蛋黃與牛奶。在蔬果方面則是香菇。煮香菇前,可先在太陽底下曝曬1—2個小時,就能產生很多的維生素D,再搭配在不同菜餚中,幫助鈣的吸收。
孩子缺鈣注意事項
1、不要讓鈣遇見草酸:菠菜、雪菜、莧菜、空心菜、竹筍、洋蔥、茭白、毛豆等都含有大量草酸,草酸容易與鈣元素結合而影響吸收。所以補鈣期間最好把蔬菜放到熱水中燙一下,或是在飯前2小時或飯後3—4個小時服用鈣製品。
2、鈣劑不要與主餐混吃:即使沒有太多草酸,如果在吃飯時服用鈣製品,也還是會影響鈣的吸收,混在食物中的鈣只能吸收20%。只要胃裡面塞滿太多東西,效果就不太好。補鈣要與早、中、晚餐間隔半小時以上。也不要跟奶混在一起。
3、過量補鈣反而長不高:補鈣也要適量,不是越多越好。嬰幼兒每天攝入的鈣量約為400毫克,如果攝入的鈣量大大超過以上的標準,可能會便秘,甚至幹擾其他微量元素如鋅、鐵、鎂等的吸收和利用,還可能導致腎、心血管等器官組織發生鈣沉積,如產生腎結石的潛在危險等。
4、維生素D和嬰兒鈣片分開吃:真正缺鈣的孩子很少,很多孩子真正缺的應該是維生素D。維生素D的作用是讓鈣從腸道充分吸收,同時保證體內的鈣不會從尿裡流失。嬰幼兒每天攝入的維生素D的量應達到400國際單位。如果維生素D量不夠,就會表現為「缺鈣」。量太多了,又會產生維生素D中毒,引起各器官和血管鈣化等表現。所以嬰兒應該吃不含維生素D的鈣片,同時補充魚肝油等維生素AD製劑,因市售的這些製劑已有固定的每日建議用量。含維生素D的鈣片內含的維D量較少,也需再補充魚肝油等維AD製劑,但這會使每天補AD製劑的量要重新調整,使簡單的事反而複雜化。
5、鈣磷比例均衡減少鈣流失:正常情況下,寶寶體內的鈣、磷兩種礦物元素的比例是2:1,換句話說,鈣是磷的2倍,如果寶寶的食譜恰恰是這個比例,那麼鈣的吸收利用率高。實際情況呢?由於爸媽大多遷就寶寶的口味,過多地攝入碳酸飲料、可樂、咖啡、漢堡包、比薩餅、小麥胚芽、炸薯條等食物,而這些食物都是磷的「富礦」,致使大量磷湧入體內,使鈣與磷的比例高達1:10以上,磷一旦多了,會把體內的鈣「趕」出體外,導致缺鈣。
6、補鈣要補鎂:鈣與鎂如同一對好搭檔,當兩者的比例為2:1時,最利於鈣的吸收與利用。遺憾的是家長往往注重補鈣,卻忘了補鎂,導致體內鎂元素不足,進而累及鈣的吸收。鎂在以下食物中較多,如堅果(杏仁、腰果和花生)、黃豆、瓜籽(向日葵籽、南瓜籽)、穀物(特別是黑麥、小米和大麥)、海產品(金槍魚、鯖魚、小蝦、龍蝦)等。
7、鈣鋅不同補:鈣與鋅,如果混合一起服用,雖然鋅不會干擾鈣的吸收,但鈣能降低鋅的吸收,故兩者同用實際上只發揮了補鈣的作用,補鋅的功能因遭受抑制而無法發揮出來。奧妙在於兩者會互爭受體,造成了受體配比不合理,因而一種吸收多而另一種吸收少。
(責編:曾璐、羅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