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中的紅旗

2020-12-15 黨史頻道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紅旗

  紅旗,中國革命的色彩。從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山下旌旗在望」,到中央蘇區「風展紅旗如畫」;從兩萬五千裡長徵「紅旗漫捲西風」,到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升起五星紅旗;從離別韶山32年作「紅旗捲起農奴戟」,到重上井岡山「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都折射出毛澤東的「紅旗情結」。可以說,「紅旗意象」「紅旗情結」潛移默化地滲透到中國歷史進程和民族命運的塑造之中,體現著強烈的革命時代精神,成為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928年8月,陳毅向中共中央匯報紅四軍情況時,曾以稱讚的口吻說:「秋收暴動最先掛了紅旗。」8月20日,毛澤東即以中共湖南省委名義向中共中央報告:到湖南來這幾天,看到工農群眾對國民黨則已另眼相看,認定「國民黨旗子已成軍閥的旗子,只有共產黨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秋收起義前夜,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師部趕製了100面有鐮刀斧頭的紅旗。毛澤東《西江月·秋收起義》:「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這是最早的紅旗。
  秋收起義後,紅旗插上井岡山。在井岡山兩年多的時間,毛澤東詩詞中體現了濃濃的「紅旗情結」。比如:「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西江月·井岡山》)、「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清平樂·蔣桂戰爭》)、「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如夢令·元旦》)、「頭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不周山下紅旗亂」(《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等。
  1930年1月的《如夢令·元旦》:「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毛澤東在「紅旗情結」中,既感受現實,更關注理想。從這首小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毛澤東日後在藝術上提倡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理想主義)相結合趣味的濫觴。這首詞正如毛澤東在同年同月寫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文章中描繪的那樣:「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一詞一文,展現了紅軍戰士的必勝信念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徵。正如毛澤東所言,萬裡長徵,千迴百折,順利少於困難不知有多少倍。當時,紅軍指戰員平均年齡不足20歲,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紅軍戰士犧牲。是什麼力量支撐著紅軍戰勝千難萬險,前僕後繼,視死如歸?是紅旗,是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人為了崇高理想而寧可奮鬥犧牲的精神。1935年10月,在長徵到達六盤山時,毛澤東作詩:「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捲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清平樂·六盤山》)《實錄毛澤東》裡戰士回憶,「戰士們舉著的紅旗在迎風招展,我們的隊伍像奔騰的鐵流,湧向前方。此情此景,真是壯觀萬分,我們的心情也實在難以用語言表達。」1935年10月是個節點,此前一年,長徵開始;此後一年,勝利會師。此前14年,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再過14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經過「風卷紅旗過大關」「壁上紅旗飄落照」「萬水千山只等閒」「百萬雄師過大江」後,毛澤東終於在天安門城樓上親手按下電鈕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了民族命運和國家面貌。天安門廣場上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見證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正如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同志所說:「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的「紅旗情結」始終沒有減退。1950年11月,在抗美援朝關鍵時期,詩人柳亞子作了「天安門上萬紅妍」。毛澤東作《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妙香山上戰旗妍。」
  1959年,毛澤東回到老家韶山,離別故土已經32年了,作《七律·到韶山》:「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紅旗捲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毛澤東的「紅旗情結」在他的戰友、同事詩詞中也多有體現。1955年6月,周世釗陪同毛澤東遊嶽麓山後作詩:「滾滾江聲走白沙,飄飄旗影卷紅霞。」1959年底,針對國際上反華浪潮甚囂塵上,毛澤東作了三首《讀報有感》,董必武和詩五首,其中一句是「革命紅旗要擎緊,責無旁貸是神州」。1963年郭沫若作了兩首詞,《滿江紅·領袖頌》和《滿江紅·讀毛主席詩詞》,其中有「迎東風革命展紅旗」「紅旗捲地地如繡」等句。1964年10月,毛澤東觀看大型音樂史詩《東方紅》。在聽到《秋收起義歌》裡「秋收起義成了功,一桿大旗滿地紅」時,右手託住下巴,神情凝重。1965年,葉劍英寫了一首七律《望遠》,請毛澤東指正。這首詩首聯是:「憂患元元憶逝翁,紅旗飄渺沒遙空。」反映了馬恩列斯離世之後,共產主義的希望寄托在中國人民和世界革命人民身上。毛澤東非常欣賞,將題目改為《遠望》,其他一字未動推薦到《光明日報》副刊發表。同年生日這天,毛澤東手書這首詩送給兒子毛岸青和兒媳邵華。
  (摘自2019年7月5日《中國紀檢監察報》)

 

相關焦點

  • 毛澤東詩詞中的赤橙黃綠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赤橙黃綠 色彩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把大自然裝點得五彩繽紛,煥發出無窮魅力和生動氣韻。詩詞中的色彩讓語言文字充滿形象感,使抽象的情感具體化、物態化,表達著詩人的精神意念。「人面桃花相映紅」之「紅」令人遐想,「春風又綠江南岸」之「綠」令人神往,「黑雲壓城城欲摧」之「黑」令人恐怖。獨領風騷的毛澤東妙手著詩詞,神筆繪畫卷。
  • 毛澤東詩詞中的風雲雨雪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風雲雨雪 「八月秋高風怒號」「白雲千載空悠悠」「清明時節雨紛紛」「有梅無雪不精神」。古典詩詞對氣象景觀的描繪異彩紛呈,反映出人們對自然的觀察認知、生活體驗和情感態度。毛澤東把風刻畫得風姿綽約,風味十足。「風卷紅旗過大關」,寒風翻卷紅旗,跨越雄關險隘,神採飛揚。「風煙滾滾來天半」,敵人部隊大舉進攻,甚囂塵上,面目猙獰。「鐘山風雨起蒼黃」,渡江戰役狂飆突進,摧枯拉朽。「風起綠洲吹浪去」,毛澤東在嶽麓山上極目遠眺,和風吹起橘子洲上的層層綠浪,直向遠方滾去,有模有樣。「帝子乘風下翠微」,清風讓美麗仙女從青翠微茫的九嶷山峰巒飄然而下,實實在在。
  • 《毛澤東詩詞》中的山和水
    今天是毛主席誕辰紀念日,我將《毛澤東詩詞》認認真真、反反覆覆地讀了好幾遍,發現詩詞中有不少描「山」繪「水」的佳行麗句。開篇第一首,《沁園春·長沙》,寫作時間為1925年,正是國共首次合作期間。時任中共中央執行委員的毛澤東返湘。
  • 毛澤東詩詞中的冬
    每臨此景,古人詩詞中多有寫雪之作,且錦篇迭出,汗牛充棟。而作為一代偉人、詩人的毛澤東,在其詩詞中也不乏詠雪的佳構。 臨窗奉讀主席詩詞,跳入眼帘的一首,偏巧就是首冬天寫雪景的《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詞曰: 漫天皆白,雪裡行軍情更迫。頭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 此行何去?贛江風雪迷漫處。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吉安。
  • 毛澤東詩詞中的神仙鬼怪
    毛澤東詩詞植根於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蘊涵著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元素,其中也包含對古老神話資源的挖掘與運用。毛澤東賦予神話人物以善惡、正邪、美醜等多種特徵,表達了鮮明的愛憎情感和深邃的價值觀念。毛澤東詩詞中的神話內容,與詩意水乳交融,顯示著他對神話原型的透徹理解和把握,反映出他對現實生活的深刻認識和感悟,也彰顯了他對神話人物形象獨具匠心的改造與超越,從而達到了「器大聲宏,志向高遠」的詩美境界。
  • 毛澤東詩詞中的秋-中新網
    作者:徐廷華   「悲秋」歷來是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個傳統主題。在詩句中每一觸及節令之秋,詩人往往會不由自主地隱喻人生之秋,透著一種蒼涼之感。唐代劉禹錫獨闢蹊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開闢了昂揚向上的新意境。今人寫秋景,繼承了他的這種曠達情懷。尤其在毛澤東的詩詞中,寫秋景可謂氣勢磅礴,胸襟開闊,意象萬千。
  • 毛澤東詩詞中的山嶺峰巒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山嶺峰巒 古往今來,沒有哪一位詩人像毛澤東那樣熟悉山、喜愛山、讚美山,具有如此濃鬱的大山情結山在毛澤東詩詞中幾乎無處不在,大的、小的、高的、低的、虛的、實的、有名的、無名的,令人目不暇接,既是吟詠對象,也是靈感源泉。在毛澤東的感性世界和審美視野中,山總是千姿百態、神採飛揚,或瑰偉雄奇,或突兀險峻,或蒼翠迤邐,蘊涵著壯闊的時代風雲、奇絕的自然風貌和鮮明的社會情態。山,錘鍊了他的鋼鐵意志和堅韌性格,記錄了他的奮鬥足跡和心路歷程,凝練了他的宏偉志向和博大胸襟,寄寓了他的感悟遐思和閒情雅趣。
  • 毛澤東詩詞中的「興觀群怨」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興觀群怨」   毛澤東對古典詩詞情有獨鍾,認為「一萬年也打不倒」。「因為這種東西,最能反映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特性和風尚。可以興觀群怨嘛!哀而不傷、溫柔敦厚嘛!」「興觀群怨」出自《論語·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 毛澤東詩詞與革命文化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與革命文化 核心閱讀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鬥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 從毛澤東詩詞感悟長徵精神
    毛澤東的長徵詩詞藝術地描繪了紅軍長徵的戰鬥歷程,熱情洋溢地讚揚了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精神,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的萬般豪情壯志,它是中國革命的壯烈史詩,也是中國詩歌寶庫中的燦爛明珠。  毛澤東在長徵時期一共創作了六首詩詞,分別是《憶秦娥·婁山關》《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長徵》《念奴嬌·崑崙》《清平樂·六盤山》《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
  • 毛澤東詩詞中的山嶺峰巒
    古往今來,沒有哪一位詩人像毛澤東那樣熟悉山、喜愛山、讚美山,具有如此濃鬱的大山情結。山在毛澤東詩詞中幾乎無處不在,大的、小的、高的、低的、虛的、實的、有名的、無名的,令人目不暇接,既是吟詠對象,也是靈感源泉。在毛澤東的感性世界和審美視野中,山總是千姿百態、神採飛揚,或瑰偉雄奇,或突兀險峻,或蒼翠迤邐,蘊涵著壯闊的時代風雲、奇絕的自然風貌和鮮明的社會情態。
  • 毛澤東軍旅詩詞中的美學精神
    毛澤東詩詞,尤其是他在革命戰爭時期所寫的軍旅詩詞,反映了在特定歷史時期革命領袖的精神特質、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也體現了中華兒女特有的民族情懷和美學精神。毛澤東詩詞蘊含的美學精神,跨越歷史長河,扣人心弦,鼓舞人心,陶冶情操,為我們實現中國夢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力量。
  • 毛澤東詩詞中的春
    作為政治家、思想家、理論家、新中國主要締造者的毛澤東同志,除了其驚人的政治素養和搏擊風雨、力挽狂瀾的魄力外,於此道亦是爐火純青。當年郭沫若所作《滿江紅·讀毛澤東詩詞》一詞中,對毛澤東詩詞高度讚賞,評價其乃「經綸外,詩詞餘事,泰山北鬥」。  細覽毛澤東詩詞,其內容極為豐富,內涵博大精深,選題包羅萬象。
  • 毛澤東詩詞裡的秋天
    曾記否, 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捲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 不周山下紅旗亂。收入毛澤東詩詞總量多達78首(一些不嚴肅的出版物所收入的非毛澤東詩詞作品及毛澤東所寫的非詩詞類韻語一概不取),納入了現在已經公開披露並經嚴謹考證的所有毛澤東詩詞,比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詩詞集》還多收入十一首,首次公布部分毛澤東詩詞手跡;故而說它是收錄毛澤東詩詞非常完備的一個版本。
  • 毛澤東詩詞中的夏
    毛澤東詩詞中有一首便是借夏天雨後彩虹的悅目景象,以《菩薩蠻》為曲牌,寫下大氣磅礴而又瑰麗多姿的《大柏地》詞。詞云: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雨後復斜陽,關山陣陣蒼。 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   這首詞背後有段小故事。
  • 毛澤東詩詞中的江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江   江者,水也。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全詞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悠悠流水,不舍晝夜,流出了歲月,流出了人文歷史。在激昂的詞句中,展現出青年毛澤東凌雲壯志、磅礴氣概和遠大抱負;洋溢著青年毛澤東特有的精神風採。   這首詞最早見之於蕭三《毛澤東同志的青少年時代》一書,後經毛澤東親自審定,正式發表於1957年創刊的《詩刊》上。這是毛澤東最早借吟詠江水直抒胸襟的一首詩詞。
  • 毛澤東詩詞的時代價值與現實意義
    毛澤東詩詞是一個說不盡的話題,在當今時代依然彰顯其光輝和魅力,是常讀常新、常悟常新的傳世經典。 一、毛澤東詩詞是滿腔熱忱為人民抒寫抒情抒懷的光輝典範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毛澤東是詩人政治家, 是政治家詩人。他在《七律二首·送瘟神》的「小序」中寫道:「讀六月三十日人民日報,餘江縣消滅了血吸蟲。浮想聯翩,夜不能寐。微風拂煦,旭日臨窗。遙望南天,欣然命筆。」
  • 毛澤東詩詞中的古往今來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古往今來   1963年12月,由毛澤東親自編定的《毛主席詩詞》出版,山東大學教授高亨填詞《水調歌頭》予以點評,「掌上千秋史」一句高度凝練了這本詩集的歷史蘊涵。毛澤東詩詞縱覽天下風雲,俯瞰歷史興衰,感受時光飛逝,把握時代潮流,反映了毛澤東的歷史觀和人生觀,浸透著歷史智慧,洋溢著壯志豪情。
  • 毛澤東詩詞與革命文化:敢教日月換新天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鬥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毛澤東詩詞是中國革命的藝術成果,真實反映了毛澤東的革命生涯,是中國革命史的壯麗畫卷,也是解讀革命文化的獨特文本。
  • 毛澤東詩詞中的小我大我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小我大我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論「境界」時,專列「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毛澤東詩詞意境高遠,蘊涵豐富,藝術表達了毛澤東的心路歷程、偉岸人格和光輝思想。毛澤東詩詞因為「有我」,顯得自然真切;因為「無我」,彰顯偉岸崇高。毛澤東錘鍊「小我」,強化「大我」,追求「無我」。毛澤東詩詞所創造的「有我之境」「無我之境」,是一種爐火純青的藝術手法,也是一種回味無窮的審美境界,更是一種光耀千秋的精神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