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山嶺峰巒
古往今來,沒有哪一位詩人像毛澤東那樣熟悉山、喜愛山、讚美山,具有如此濃鬱的大山情結。山在毛澤東詩詞中幾乎無處不在,大的、小的、高的、低的、虛的、實的、有名的、無名的,令人目不暇接,既是吟詠對象,也是靈感源泉。在毛澤東的感性世界和審美視野中,山總是千姿百態、神採飛揚,或瑰偉雄奇,或突兀險峻,或蒼翠迤邐,蘊涵著壯闊的時代風雲、奇絕的自然風貌和鮮明的社會情態。山,錘鍊了他的鋼鐵意志和堅韌性格,記錄了他的奮鬥足跡和心路歷程,凝練了他的宏偉志向和博大胸襟,寄寓了他的感悟遐思和閒情雅趣。毛澤東鍾情於山,又超越於山,山的深沉厚重、豪邁堅挺和博大精深與他的詩詞渾然一體,啟人深思、動人心魄。
以山記史:踏遍青山人未老
1910年秋天,毛澤東「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立下「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的豪邁誓言,他從韶山走向外面的世界。從此,毛澤東踏遍千山,足跡天下。他在嶽麓山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他在「煙雨莽蒼蒼」的龜山、蛇山下苦苦沉思大革命失敗後的革命前途;他在井岡山、武夷山一帶「喚起工農千百萬」,點燃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他在龍崗、白雲山、閩山一帶「橫掃千軍如卷席」,一次次粉碎反動軍隊的大肆「圍剿」;他在會昌山憂患因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而危在旦夕的紅軍命運;他率領紅軍翻越五嶺、婁山、蒼山、烏蒙山、岷山、六盤山、崑崙山等崇山峻岭,不斷擺脫敵人的圍追堵截。待到毛澤東一聲號令,「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中國人民終於推翻三座大山,迎來「天翻地覆慨而慷」「一唱雄雞天下白」。
新中國成立後,他憑弔碣石山,抒發「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的慨嘆;面對「風檣動,龜蛇靜」,他謀劃「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的「宏圖」;他遙望南天,高唱「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的「送瘟神」頌歌;他到韶山,憧憬「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的光明前景;他登廬山,「冷眼向洋看世界」「亂雲飛渡仍從容」;他神遊九嶷山,讚賞「芙蓉國裡盡朝暉」的美好現實;他重上井岡山,為「舊貌變新顏」而歡欣鼓舞。
毛澤東詩詞是具有歷史性的完整系列,正如他自己所說「作為史料,是可以的」。一座座大山,貫穿起來就是毛澤東上下求索的奮鬥人生史,跌宕起伏的中國革命史,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史。《西江月·井岡山》《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念奴嬌·井岡山》三首詞作,儼然就是毛澤東大山情結的一個縮影,因為井岡山是革命的山,戰鬥的山,英雄的山,勝利的山。而頻繁出現的「山加紅旗」意象,如「山下旌旗在望」「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不周山下紅旗亂」「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捲西風」,最能體現毛澤東詩人政治家、政治家詩人的本色。這個意象是毛澤東長期革命生涯的生動寫照,因為他的輝煌人生是從山裡起步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是在山裡尋求到並不斷走向成功的。
以山言志:刺破青天鍔未殘
1934年1月,馮雪峰到了江西瑞金。他告訴毛澤東說,魯迅在讀了他創作於井岡山時期的幾首詞後,認為有一種「山大王」的氣概。魯迅的評點可謂是獨具慧眼,毛澤東聽了不禁開懷大笑,頗有一種知遇之感。
毛澤東既剛強又威猛,他的「山大王」氣概首先表現為不懼艱險、無堅不摧的大無畏精神。毛澤東坦言:「萬裡長徵,千迴百折,順利少於困難不知有多少倍。」然而,「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縱然「路隘林深苔滑」,革命隊伍依然「直指武夷山下」。「頭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不到長城非好漢」。別說婁山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離天三尺三」的山再高,英勇紅軍「快馬加鞭未下鞍」,毅然把高山踩在腳下。而「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好一個「細浪」「泥丸」,紅軍的徵服者形象瞬間躍然紙上。
山,是毛澤東不斷跨越、攻堅克難的對象,又是他意欲改造、造福桑梓的對象,毛澤東的「山大王」氣概,也表現為愚公移山、扭轉乾坤的改造者氣魄。「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的崑崙山,「夏日消融,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毛澤東順勢詰問:「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毛澤東關注崑崙山,實質上是憂患中華民族和全人類的共同命運。「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一句,充分表現出主宰沉浮的偉力和自信。「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他對三截大山作出了不偏不倚的處理:「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詩人用最為雄奇豪壯的詩句表達了「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的崇高理想,塑造了一個立足中華、放眼世界、胸懷天下,比崑崙山更加偉岸的光輝形象。
山,在毛澤東心目中,既是客體又是主體,具有坦蕩無私、敢作敢為的崇高品質,毛澤東的「山大王」氣概,還表現為山即是我、我即是山的人格形象,彰顯他對人生、社會的深邃思考以及肩負歷史責任的使命擔當。毛澤東刻畫的山,是自然的人化,也是人化的自然。為了救國救民,毛澤東「憑割斷愁思恨縷」「要似崑崙崩絕壁」,義無反顧舍小家為大家,「從此天涯孤旅」。山高聳入雲,「刺破青天鍔未殘」,正如林則徐聯語所云「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山頂天立地、一柱擎天,「天欲墮,賴以拄其間」,這是對中國共產黨人無私無畏、力挽狂瀾精神品格的生動詮釋。「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這是最凸顯毛澤東偉人氣度的千古絕唱,是中華民族激越奔放、奮發有為、蓬勃向上鬥爭精神的詩意禮讚。
以山寫意:無限風光在險峰
山的形貌變幻莫測,婀娜多姿。即便是同一座山,也會因方位、視角、時節、氣候、心境等不同而儀態萬千。清代劉熙載《藝概》云:「昔人詞詠古詠物,隱然只是詠懷。」毛澤東既是叱吒風雲的革命家,也是情感豐富的浪漫詩人,筆墨所到,不僅有翻山越嶺的金戈鐵馬,有重整河山的鐵臂銀鋤,也有興致勃勃的登山觀景,有怡然自得的抒情寫意。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所寫的《七絕·五雲山》《五律·看山》《七絕·莫幹山》等,盡情展示了毛澤東「性本愛丘山」的文人氣質。
毛澤東筆下的山遍布大江南北。從北國的「山舞銀蛇」到南方的「萬山紅遍」;從東南的「贛水蒼茫閩山碧」到西南的「烏蒙磅礴」;從西部「飛起玉龍三百萬」的崑崙山到東部「遠接群峰近拂堤」的五雲山,再到中部的「龜蛇鎖大江」,一應俱全。
毛澤東描繪的山活靈活現。「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想像奇絕。崑崙山「橫空出世」,令人目眩神搖。「山舞銀蛇,原馳蠟象」,設喻精妙令人拍案叫絕。毛澤東兩次提到武漢的龜山與蛇山,韻味迥然有別。大革命失敗時,「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動中有靜,表露出「心情蒼涼」;和平時期,「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靜中有動,它們「閱盡人間春色」。「一山飛峙大江邊」,廬山從天外「飛」來,既富生氣,又頗神奇。
毛澤東吟詠的山因時而異。春山是「雲開衡嶽積陰止,天馬鳳凰春樹裡」;夏山是「雨後復斜陽,關山陣陣蒼」;秋山是「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冬山為「更喜岷山千裡雪」。晨山是「長空雁叫霜晨月」,暮山是「蒼山如海,殘陽如血」。晴天的山是「天高雲淡」,雨天的山是「雨從青野上山來」,霧天的山是「霧滿龍岡千嶂暗」。
毛澤東才思敏捷,詩藝絕倫,「無山不入詩,入詩成絕唱」,山巍峨,景寥廓,意深遠,營造出「江山如此多嬌」「江山如畫」的絕美詩境。他鍾情的山有高有低,但更陶醉於「躍上蔥蘢四百旋」的審美體驗,因為他深信「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深諳「無限風光在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