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又叫踏青節,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在清明節這一天自然也會有美食相伴,根據地方的不同也會有不同的飲食習慣,那麼在清明節這一天都有哪些傳統美食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一:青糰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習慣,是清明節具有代表性的食物。是一種用草頭汁和糯米粉做成的綠色糕團。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如今的餡料變得更加的豐富,包好以後蒸熟,出籠時用刷子將熟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防止表皮乾裂,放至不燙時就可以開吃了。
二: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學名鼠麴草,又叫佛耳草。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麴草,正是採摘的好時節,也是製作暖菇包的好季節。暖菇包以「鼠麴草」和米漿為原料,舂打成餈,加上香菇、黑木耳、燻肉、筍絲、豆腐乾等餡料製成包子。
三:艾粄(bǎn)
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客家人有句老話,「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有點類似於青團之類的美食,將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淨,煮熟後撈起,瀝乾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後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後,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後把準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麵團裡,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鐘後即可出爐。
四:饊(sǎn)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麵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麵為主料。
五:子推饃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面花是麵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圓形的「子推饃」是專給男人們享用的。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未婚姑娘則吃「抓髻饃」。孩子們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專給男孩子吃,也最受他們喜歡。
六:薄餅
廈門民諺有雲「清明吃薄餅」,意思是清明節一家人在掃墓後要聚在一起包薄餅吃。如今,閩南多數地方還保留這樣的風俗習慣。老廈門人卷薄餅時,一般喜歡在薄餅皮裡放點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絲,或抹一點辣醬等,卷後趁熱吃更有滋味。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預示著將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有的地區還認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餅,會使人們更勤(芹)勞,生命更長久(韭),家業更興旺。
七:芥菜飯
清明時節,閩東各地無論城鄉,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據說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可以終年不長疥瘡。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鰍面祭祖送人習俗。
八:大蔥和蛋餅
清明節,青島許多人家都要吃大蔥和蛋餅,寓意聰明伶俐,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九:潤餅菜
每到清明時節,泉州人有吃「潤餅菜」的風俗。也被叫做潤餅卷,屬於春卷的一種。泉州的「潤餅菜」是以麵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擦餅」,食時鋪開餅皮,再卷胡蘿蔔絲、肉絲、蚵煎、蕪荽等混鍋菜餚,製作簡單,吃起來甜潤可口。
十:雞蛋
清明節吃雞蛋,又稱節蛋。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清明節吃雞蛋其源起是先秦時代某些地區有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是度過這一時期的最好的食品儲備。節蛋分為2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則是「雕蛋」,就是在蛋殼表面雕刻出精美的圖案。畫的五顏六色雞蛋可以吃,而「雕蛋」則僅供玩賞。
你們的家鄉清明節還有那些美食和習俗呢?和我們一起分享一下吧。
大家好,我是丹姐。是一個熱愛製作美食,喜歡下廚房的寶媽,如果您看完本文後覺得對您有幫助或者覺得喜歡,可以點擊關注「丹姐小廚」,我會每天分享自己的美食心得 ,如果您有什麼不同的見解,或者好的建議給我,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感謝大家的觀看,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