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與記憶:人生如戲,轉眼之間,誰都是戲中人

2020-09-05 書燈幽見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這是秦觀一闕膾炙人口的「鵲橋仙」,道出七夕假期,一位戀人對愛情美好的期許。

兒時,是很喜歡聽戲的,一出黃梅戲的「牛郎織女」,能聽得如痴如醉。

尤其是黃梅戲鼻祖老藝術家嚴鳳英的磁帶,聽上那麼一摺子,在她的聲腔音律中沉醉一會子,幾乎可以一日不知饑飽。

不僅僅是優美的唱腔,流水般的動作,更有那種樸實無華,不摻雜利祿與功名的愛情,是那樣的讓人感動和踏實。

自幼兒生長一個戲曲氣氛濃鬱的家庭環境下,對戲曲之喜歡早已耳濡目染。

聽說以前村裡學唱戲,會給與出去勞動一樣記一個工分,所以全村人都會去學習唱戲。

祖父是演包公的,他生得方面大耳,眉目端正,連老了以後,身型都十分魁梧挺拔,年輕時是美男子一枚。到了父親一輩時,父親從樂器的鑼鼓嗩吶,二胡蕭笛,到角色的小生,老生,青衣花旦,無所不精。

生活工作之餘,才華橫溢的父親就兼職教唱戲的師父,但他自己不開設戲班,只接受邀請教習。

那時每逢正月初一,父親的徒弟們就會來拜年。

男孩子們俊俏瀟灑、女孩子美麗動人,都是二十歲左右的年紀,至今都記得他們一塌進家門時,那種青春洋溢的氣息撲面而來的感覺。

哥哥姐姐進來後,就按照師兄師弟的大小次序,給父親拜年,父親一直笑著說「不用,不用」,但是哥哥們卻執意要拜,四個一起並排站立,對著父親作起揖來。

因為是學戲出身,他們的動作很專業,很齊整,很優美,帶著古樸氣息的禮節,讓兒時的我,覺得即新奇又歡喜。

因為在別人家裡,根本見不到這種拜年的形式。然後是姐姐們四個一起,挽手躬身行女子之禮。

母親在一旁看著笑,哥哥姐姐要拉母親一起受禮,母親笑著往廚房裡面躲,不一會就會做出一大桌子,香噴噴的菜餚,一大家子笑語喧譁,其樂融融。

而那時我大約也只有四五歲的樣子,因為哥哥姐姐們一來,我幾乎兩腳就沒有落地過,他們都會爭著抱我。然後邊聽父親給他們指點,誰誰的動作與唱腔哪裡不到位。

雖然父親喜歡戲曲,也教授戲曲,但是,他卻不許我唱戲,所以我在家中從來只是聽戲,並不敢哼哼一句。

但是,耳濡目染之下,焉有不痴愛戲曲之理呢?

堪堪光陰七八載,飛逝而去,我亦漸漸到了「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的年紀。

一日間,學校組織去看安慶黃梅戲團下來的演出,自然是與大家一起歡喜興奮而往之。乃至於到了鎮上的大禮堂,坐在前排認真聽了會子,覺得唱的真的不咋的。

我還牙尖嘴利的議論了起來,被旁邊補妝的主持人聽見,很不高興了,她大約也是二十左右的年紀,也正是年輕氣盛的時候,於是忽然在臺上發難:

「我聽說貴鄉是戲曲之鄉,哪怕是孩童也擅長戲曲,下面我想請貴鄉一位小姑娘起來,為我們大家表演一出」。

然後直接指著我,叫我上臺。當時挺懵的,因為沒有想到那麼嘈雜的音響效果裡,她竟然聽到了我的批評,更沒有想到她會叫我上臺去表演。

不敢上去,但臺下的掌聲已響起,而且不明就裡的觀眾們,覺得主持人有對地主的挑釁之意,所以就有陌生的觀眾走來我身邊說:「只管上去,不要怕,你是小孩子,唱不好也不丟人」。

而主持人也在臺上一再的邀請,我知道她心裡有氣,我若不上去,她斷不會罷休,於是鼓足勇氣生平第一次,走上千人圍觀的舞臺。

看一眼,下面黑壓壓的人群,拿話筒的手,和站立的膝蓋,都控制不住的發抖,臉紅似火燒一樣發熱,聲音也顫抖。但一想到,我為的不僅是我個人的面子時,又鎮定了很多。

主持人要求我隨意唱一曲,我就唱了一段天仙配。

臺下的觀眾見我年紀小,所以給予的掌聲特別熱烈,這讓主持人小姐姐覺得受了刺激似的。因為她們的演出,掌聲並不熱烈。

她不許我下臺,提出要和我進行,臨時的比賽。生平第一次嘗到了,美女不好惹的感覺,無論說什麼,她都不讓我下臺,於是只得勇敢迎戰了。

第一輪:我唱的一段天仙配,她唱的是一段打豬草。

論曲調的精準,我不如她,但是論聲音的甜美,我佔了年紀小的便宜,所以評委評論是平手。

第二輪:她先來,唱的是一段女駙馬,而我選的一出漁網會母的數板,因為我不懂配合二胡,而這一段不太需要樂趣的配合,還有數板技巧性比較強,我平時背著父親常哼哼,所以比較有把握,這一輪下來,她字正腔圓,專業水平不是吃白飯的,但我以小小年紀唱數板這一段,也算新奇,所以這一局,我以奇巧與她平分秋色。

我本有意就此打住,但她還是不肯讓我下臺,一定要比出個輸贏來。

臺下的觀眾,已經發出不滿的聲音了,但是那女主持人或許是真的被我刺激到了,她執意要比,連那個男主持人上來打圓場她都不答應。

面對此景,認真想了想:

第一:我不會用假嗓,跟她比下去,我聲音肯定會嘶啞,但是音色是我的優勢。

第二:人家是「正規軍」,我是「農民軍」,所會的也就那麼一點,所以打持久戰,我完敗。

除非,我有「殺手鐧」,但什麼是我的殺手鐧呢?

急切裡,忽然想起父親說的:

孟姜女哭城一段最難,一要聲音響亮,音高,二要情感飽滿放得開,除非童音,否則中氣不足,一般成年人很難唱上去。

這段唱腔我學過一點,我覺得可以試一下。而且主持人小姐姐的聲線,唱不上去這一段,並且這段是經典中的經典,難以用別的曲目來壓它。於是,決定背水一戰了,我跟她約定:無論如何這是最後一段。

她答應了,但是她要求我自己找琴師,她說她們戲團的琴師,不會拉這一段。這時,一位青年走上臺來說:「我來拉」。

因為從沒有跟過二胡,第一句根本就踩不上節奏,我和那位青年都只能暗暗著急。

他忽然咳嗽一聲,對我眨眨眼,又對著二胡點點頭,然後又對我眨眨眼,我頓時明白了他的意思是:他一點頭,我就唱。然後,就漸漸就看見他臉上露出笑容了。

再來,又見他甩頭擺臂,想起父親說過的:

琴師,只要見到戲唱得好的戲,那拉琴的時候,全身都是勁。

看他的樣子,我覺得很受鼓舞,也迅速一心只沉浸在琴音與曲調之中,竟然漸漸忘記了舞臺的存在,也忘記了觀眾的存在。

當臺下響起雷鳴般的掌聲時,朦朧的視線裡,我才察覺不知何時,臉上竟已滿是淚痕。那場景,如今思來,依舊是如夢如幻,那大概就是所謂的「物我兩忘」之境吧。

在唱完這一段後,劇團裡也有人一直在鼓掌。男主持人一直在跟女主人商量著什麼,然後就看見,那女主持人忽然笑著走上臺說:

「貴鄉果然是人傑地靈,小朋友都如此優秀,我們拜服了」。

下臺的時候,有人擠上來問:「姑娘,你是誰家的孩子」?

我也不敢回答,一溜煙地先同學老師們一步,溜回了學校。接著幾天也不大上街,因為街上的人會指著喊:

「就是那個女孩,就是那個女孩」。

後來有一天,回家的路上,在村口遇見一群人迎面走來,父親也在其中。一個男人的聲音說:

「你們村有沒有一個大約十一二歲的女孩會唱戲的?」

父親說:

「沒聽說誰家的小孩會唱戲」。

抬頭一看,正是那晚那個拉琴的年輕人。想跑,已經來不及了。那個年輕人指著我說:

「就是她,就是那個孩子」。

當父親凌厲的眼神殺到的時候,我是戰戰兢兢地從他面前溜過去的。客人們走了之後,我才知道那個青年人,是鎮裡的文藝幹事。

父親倒也沒有再說我什麼,只囑咐:「專心讀書,別讓我再聽見,你唱戲之類的出風頭,我可就不答應了」。諾諾應之。

那時的我對父親是既敬愛又畏懼,所以從那以後,讀書的時候,再也不敢輕易「亂嚎」了,但是,喜歡聽戲的愛好,卻堅持到了近年。

同樣,少年時的經歷,也成了一段美好的回憶。而且,這之後戲曲與文字,一起成了我的閨中密友。

當心情鬱悶低落的時候,當身體疲倦不堪的時候,當與同樣喜愛戲曲的友相談甚歡的時候,輕歌一曲,聊以解悶,也是一種很好的解壓方式。

人生如戲,想想一路走來,多少風和雨,苦與樂,都隨著年齡的成長,環境和改變,而越來越沉默。

芸芸眾生,茫茫人海,你與何人是知音?那些共過悲喜的人,今天又還有誰,還在身邊?往事,如戲,亦如煙,存於世間,大抵只有父母和自己,那才是真正的生死之交。

沒有人留得住「塵緣似流水」,但也許只有一些愛好,會陪自己走過漫漫餘生吧。

人生如戲,一入便是天涯。多年以後,誰還不是戲中的那個人呢?末了,請許我,以一首憋足的七絕做個小寄吧:

悲喜笙歌一小州,吹打彈唱過春秋。

青萍水袖天涯忘,入畫回頭空剩愁。

相關焦點

  • 散文: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作者:子墨人生如戲,如果懂得演繹,戲裡戲外,悲歡離合都是精彩;戲如人生,如果懂得哪個是真實的自己歡喜處,掌聲雷動,深沉時,心靈共鳴,悲喜之中,自己的淚,別人流著,別人的淚,自己流著,每個人的故事都有一些雷同。舞臺上,春夏秋冬,只在彈指之間,而誰又知道底下的悲苦?舞臺上,花開花落,雲開雲合無需表達,而誰又知道底下的諸多情感和感嘆?
  • 《鄉村大戲臺》戲如人生,人生如戲——蘭州戲曲劇院旦角演員邱建芳
    今天做客《鄉村大戲臺》節目直播間的嘉賓是來自蘭州戲曲劇院旦角演員邱建芳因為腰傷和逐漸增長的年齡,她40歲改行青衣,她懷著對戲曲的熱愛,出演了一個又一個角色。她說:「戲如人生,人生如戲」,少年時的懵懂,青年時對生活的熱愛,再到中年時對人生的感悟,每一個階段,她都用戲曲來書寫著自己的人生。戲曲教會了她如何堅強的面對生活、教會她成長。
  •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文/芳菲小豬一說起京劇,很多人都知道是國粹。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現如今喜歡京劇的中國人,可能還沒有喜歡京劇的外國人多。就好像《吐槽大會》裡李誕吐槽王佩瑜是「不聽京劇的人最喜歡的京劇演員」一樣。電影講述了清朝乾隆末年,嶽九遭陷害被從京城趕到了揚州,遇到了戲班裡的汪潤生,汪潤生是一個性情中人,因「戲子」身份遭人輕視,頹廢到了極點的時候,受到了嶽九的鼓勵重新振作,並且跟著戲班進京唱戲,歷盡千難萬險,受盡了陷害,最終受到了鳳格格(馬伊俐飾)的青睞,並在格格的幫助下為皇帝表演。
  • 聽戲,戲如人生
    聽戲,如李後主的「獨上高樓,月如鉤」,別有一番回味。看戲重在看,看演員的穿著打扮、表演武打,分散了聽覺的注意力,往往忽視了唱腔唱調的優美。小時候聽過一些戲,記憶深處有兩齣戲。那時有了錄音機,雷州劇錄在磁帶裡,把磁帶裝進去,一摁播放鍵,悠悠戲曲聲,在烈日如火的鄉村午後,聽得人昏昏欲睡,卻又不捨得合上眼。
  • 深圳:「戲聚星期六」演繹戲曲新模式
    邊講邊唱,創新傳播戲曲形式「誰說戲劇無聊,誰說戲劇慢,誰說戲劇悶?來到『戲聚星期六』就知道,其實戲劇非常有趣。」9月3日,在「戲聚星期六」100期的演出現場,記者親眼看到,「戲聚星期六」用名家邊講邊唱的活潑生動的形式,令在場的600多名觀眾大開眼界,拍手叫好。兩年前,主辦方在策劃「戲聚星期六」時,可謂絞盡了腦汁。
  • 人生如戲——《霸王別姬》觀後有感
    電影中說他是「梨園行的霸王」,我想,他是個真正懂戲愛戲的人,即使他是落後的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但他終生對戲曲,對中國古典文學的不懈追求使其人格魅力得到彰顯。再者,有人說,他愛程蝶衣,在我看來,他愛的大概是虞姬吧,只因程蝶衣對虞姬這一形象作了最動人的詮釋,他才會對程蝶衣有種執念。袁世卿是個固執的人,或者說他有過于堅定的信念。
  • 影視鑑賞;《霸王別姬》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影片藉助於幾位京劇演員人生、命運的曲折展現對人的生存理想與現實存在著的永恆矛盾做了哲理的探索與闡釋。影片因其嫻熟的藝術技巧及內蘊的豐厚的東方化的人文主題勇奪坎城金棕櫚大獎,是迄今為止中國電影所獲得的最高榮譽。使本片成為不朽經典的另一個原因當然是哥哥空谷絕唱的表演。
  • 《紅盒子》: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我愛臺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我是個如假包換的影迷。而臺北,不論什麼時候去,她永遠都能給我提供源源不斷的驚喜。我最愛去的影院就是西門町的真善美,它對於我有足夠的吸引力,使我幾乎忘記了西門町周邊幾乎嘈雜的喧譁,其實是我不喜歡的。沒關係,只要鑽進影院,我就會瞬間忘卻身外的世界。
  • 於中華:《人生如戲不是戲》
    (原創文章,作者:於中華 審核:何良慶)《人生如戲不是戲》紅塵似海,人生如戲。人生如戲不是戲,生命,在冷暖交織中前行;人生,在悲歡離合中維繫。生活豈能百般如意?人生如戲,不能兒戲。世上百年,瞬間而已。
  • 《戲夢人生》,布袋戲大師的歷史喟嘆
    侯孝賢導演的作品《戲夢人生》1993年與《霸王別姬》同時入圍坎城國際電影節,獲得評審團大獎。該片以臺灣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的口述歷史為線索,以片段呈現全部,將個人記憶與國族歷史編織成詩意滿滿的傳奇。戲曲貫穿了主人公李天祿的人生,也貫穿了影片的始終,李天祿經歷了清末、日據時代和光復等不同時代,戲曲的形態也隨之多變,有京劇、歌仔戲、布袋戲等,在特殊時期,布袋戲甚至用日語來演出,人間的悲歡離合在影片的敘事空間再現,在李天祿的第一人稱旁白中一一道來,同時與戲曲篇章勾連,人生與舞臺凝成了濃得化不開的記憶。
  • 人生如戲(深度文章)
    當第一次看曲中人彈奏的時候,聽聞遠方相思一曲,醉人心聲語未言,初聞曲中不知意,在賞此曲,卻知,已是曲中戲。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每一個人背後都有心酸;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生活的艱辛,每一段的成長,每一段的感受,淋淋漓漓,殊不知人生的劇情,回首寫下,逢場又一戲。
  • 茶館裡的戲曲,是生活中的戲味兒
    戲曲與其共生的演藝場所在長期的歷史沉澱中形成了獨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用餐品茗相結合也是由來已久。早在宋代勾欄瓦舍成為劇場成熟形制開始,戲曲因商業需求與飲食等結合,演出場地逐漸發展成為功能多遠的茶園、會館、戲院等。
  • 人生如戲
    人生如戲 2008年07月01日 16:01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每一個人的人生都象一部戲,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戲,
  • 玩轉布袋戲,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舞臺上的操偶師用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口白讓觀眾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這便是風靡閩南地區的傳統戲劇——布袋戲。隨著時代的發展,布袋戲不再是閩南地區人民的專屬娛樂方式,在重慶亦有這樣一群布袋戲愛好者,他們對每一集布袋戲的劇情爛熟於心,在觀看布袋戲之外,他們還衍生出了許多其他的玩法,他們說:「每一個大偶都有著白己的生命,而他們的人生,就是一出精彩的戲劇」。
  • 七律.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人生如戲戲中遊,反覆無常少靜休。今日和風隨曲舞,明朝冷雪浸心頭。匆匆過客春秋度,把把霜刀歲月憂。沽酒三杯煙雨醉,品茗一盞釋煩愁。人生如戲戲中遊
  •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老懷梆的魅力
    在9月上旬舉辦的沁陽市首屆朱載堉文化藝術節上,「戲劇舞臺」「戲曲票友」兩個專場,連續5天10場的懷梆戲,讓眾多懷梆戲迷大飽眼福。今年81歲的著名懷梆藝術家、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趙玉清在《老少換》中的扮相懷梆是流行於古懷慶府(今河南沁陽)一帶的地方戲,也是中原地區古老稀有的傳統地方戲曲劇種。
  • 德藝雙馨戲曲名伶 傳奇人生再現《戲碼頭》
    ,戲曲劇作家以眾多梨園名伶的故事為原型,創造出了一大批個性鮮明的舞臺戲曲人物形象,用梨園人自己的故事,展現著梨園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講的是社會各種行業的確立,都離不開一位功績卓越的開創者。說到梨園行,同樣有一位這樣的祖師爺,他就是春秋時期楚國宮廷藝人優孟。2000多年前,雜戲藝人優孟,以戲曲的形式力諫楚莊王,推動社會正義,促進國家昌明。這就是被太史公司馬遷記錄到了《史記》中的「優孟衣冠」故事。
  • 安徽亳州花戲樓歷經三百多年的歷史風霜,人生如戲,誰入了誰的夢
    導讀:我們大家都熟知安徽古建築資源豐富,但聲名在外的安徽古建,就是坐落皖南的西遞宏村,或是江村、呈坎。由於戲樓的磚雕、木雕、彩繪多以地方戲曲折子戲為主要內容,所以俗稱花戲樓。位於安徽省亳州城北關隅鹹寧街,花戲樓路的最北邊。據當地人介紹因為磚雕不易保護,常年風吹日曬所以能看就儘量多看一眼。
  • 彭三《戲如人生》即將發行 弘揚國粹立足創新
    《戲如人生》是彭三創作中又一極具特色的新作,首先是在完整的歌曲織體中植入純正京劇選段。這一點於以往的京腔式歌曲完全不同,歌曲的主要旋律本身是一個完整的織體,並沒有京腔京韻式的風格。據悉,彭三在2003年河北恆水的一次活動中,巧遇京劇大師尚長榮先生,彭三曾當面向尚長榮先生請教了這個選段的唱法,以及唱詞是否工整等問題。尚長榮先生不僅很耐心地進行了指導,還明確的告訴彭三,唱詞中「殺妻滅子良心喪,逼死韓其在廟堂」是後來加上去的。不用這兩句是沒有錯的。尚長榮先生還風趣地說:「誰要說你錯了,讓他來找我。」所以彭三這次選用的還是最早的版本。
  • 人生如戲盡在畫裡
    和寂堂老雪畫戲前一段買了一本《老舍畫戲》,好多新文人畫。戲曲畫是伴隨著戲曲藝術產生、發展而出現並發展著的繪畫,在一定程度上隨著戲曲的興衰而興衰。20世紀初中期曾是戲曲的輝煌時期,當時也湧現了許多戲曲畫大家,如畫戲曲人物水墨畫的關良、高馬得等,以及畫戲曲舞臺速寫的葉淺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