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戎氏史考

2020-10-06 戎鵬舉

翻看各地戎氏家譜,戎氏郡望大都寫為江陵郡和扶風郡,並題楹聯曰「源自戎國,望出江陵」、「駙馬家聲遠,江陵世澤長」、「江陵衍派家聲遠,靖海創垂世澤長」、「古窯浦裡水泱泱,戎氏溯源遠流長;江陵故鄉家聲揚,子孫繁茂在浙江」等,說明戎氏族人中最重要的一支來源於湖北江陵,又望出江陵。那麼江陵戎氏是怎麼來的,又是如何衍生的?這要從上古時代說起。

1.中華三大始祖:炎帝、黃帝與蚩尤

炎帝、黃帝與蚩尤被人們尊為中華三大人文始祖。三祖涿鹿之前,在中華大地上同時存在著炎帝部落聯盟、黃帝部落聯盟、蚩尤部落聯盟,這些部落聯盟佔據著黃河中下遊與長江中下遊的廣大地區,但他們之間互不統屬,各自為政,互相攻伐。自從涿鹿之戰後,才形成了這三大部落聯盟的大統一。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炎帝部落的活動範圍在陝西中西部的渭水流域,即在陝西寶雞市扶風郡姜陽姜水一帶,因長於姜水,故稱「姜」姓。相傳炎帝牛首人身,他親嘗百草藥、發明刀耕火種農具、製造出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等,為人類文明發展創造了條件。

黃帝是上古時期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他本姓公孫,因長居姬水,故改姓「姬」,稱姬軒轅。黃帝部落的活動範圍原在陝西北部,後沿著黃河向東發展,成為中原地區一個強大的部落,並遷居於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西北),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今河南新鄭),故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始製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在農業文明基礎上建立了獨特的中華文明。

蚩尤是上古時期九黎部落聯盟的領袖,也是牛圖騰和鳥圖騰氏族。《路史·後紀四》蚩尤傳曰:「阪泉氏,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蚩尤本與炎帝同屬一個部落,為神農氏炎帝第八代世孫,因矛盾而離開炎帝自行發展。上古時期,蚩尤帶領九黎部落興農耕、冶銅鐵、制五兵、創百藝、明天道、理教化,為中華早期文明的形成做出了傑出貢獻。

2.蚩尤與東夷、九黎

東夷是古代對中國東方各族的泛稱。《爾雅注》云:「九夷在東」,泛指中國東部夷人。東夷部落最早是上古時期太昊伏羲氏後裔少昊的一個部落族群,以鳥為圖騰。少昊故地在今山東曲阜一帶。

蚩尤是九黎部落聯盟的首領。《史記·五帝本紀》孔安國集解曰:「九黎君號蚩尤。」《國語·楚語》、《尚書·呂刑釋文》、《呂氏春秋·蕩兵》、《戰國策》高誘注,都說蚩尤是九黎之君,所以,稱之為「蚩尤九黎」或「九黎蚩尤」。

《越絕書》曰:「少昊治西方,蚩尤佐之。」《通志》曰:「少昊氏之衰也,九黎亂德。」《周逸書·嘗夏》曰:「蚩尤宇於少昊,以臨四方。」《國語·楚語》注曰:「九黎,黎氏九人,蚩尤之徒也。」這些記載告訴我們,蚩尤曾扶佐少昊治理地方,少昊衰落後,以蚩尤為首的九黎勢力發展起來。蚩尤宇於少昊,就是蚩尤住在原來少昊的地方,成為東夷部落首領。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曰:「蚩尤是九黎君長,九黎是山東、河北、河南三省接界處的一個氏族,從地域看,不能屬於南方苗蠻集團,只能屬於東夷集團。」羅賢佑《中國民族史綱要》也指出:「東夷集團的蚩尤,是當時與炎帝、黃帝鼎立存在的強大部落之一。」所以說蚩尤既是崇尚牛圖騰的九黎部族首領,也是崇尚鳥圖騰的東夷部落首領。

據《史記》記載,炎帝欲「侵略諸侯」,與黃帝發生權力之爭,雙方戰於「阪泉之野」。經過多次較量,黃帝戰勝炎帝,後揮師北上,與蚩尤戰於冀州和涿鹿等地。黃帝經過苦戰,終於將蚩尤擊敗。蚩尤部落戰敗後,一部分人留在北方,建立了黎國,後來滅於周朝(西伯勘黎);一部分人作為俘虜成為奴隸,被黃帝部落遷回東夷原居地,融入華夏,成為「黎民」;另一部分人則向南退卻,在江淮、荊州長江流域,融合當地土著文化,建立新的部落聯盟「三苗國」,形成新的三苗文化。

3.蚩尤與三苗、江陵

上述已敘述,三苗是蚩尤部落被黃帝打敗後遷至長江中下遊的九黎、東夷部落後裔。關於三苗,史書記載很多。《後漢書•西羌傳》載:「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及舜流四兇,徙之三危,河關之西南羌地是也。」 呂思勉《中國通史》曰:「三苗是古代的一個國名,不是種族之名;他的民族,卻喚做「黎」;黎族的君主,起初是蚩尤,後來才是三苗。」《禮記•緇衣疏》引甫刑鄭注曰:「苗民,謂九黎之君也。九黎之君,於少昊氏衰,而棄善道,上效蚩尤重刑,必變九黎言苗民者?有苗,九黎之後。」王獻唐《炎黃氏族文化考》曰:「神農之後有蚩尤,蚩尤之後有三苗,推之江漢諸蠻,皆神農後也。」范文瀾《中國通史》寫道:「苗族被禹戰敗後,退出黃河流域,據戰國時人說,三苗曾在長江中下遊建立起一個大國。這個大國當是一個大的部落聯盟,是許多部落的集合體,其中較大的是荊楚。」

據此,我們知道九黎、三苗為同一部落之兩名,是我國古代黃河、長江流域一個相當大的部落聯盟。九黎蚩尤原居住在黃河流域,後又統領東夷部落,被黃帝打敗後,南退至長江流域荊州一帶,建立三苗部落,所以後來又有楚蠻、荊蠻、南蠻之稱。《淮南子•修務訓》高誘注曰:「三苗,蓋謂帝鴻氏之裔子渾敦,少昊氏之裔子窮奇,縉雲氏之裔子饕餮,三族之苗裔,亦謂之三苗。」據呂思勉《中國大歷史:先秦史》記載:「三苗姜姓,姜為炎帝之族」。三苗既然是姜姓,又是蚩尤部落南遷至長江流域的江淮荊州附近九黎之苗民,所以古代把江淮荊州作為三苗之故地。

荊州之名源於《尚書•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為古九州之一。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楚國遷都於郢(今荊州荊州區紀南城)。秦屬南郡,定治江陵。唐代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全國州改為郡,荊州改為江陵郡,後江陵郡改為江陵府,轄湖北荊州區、沙市區、江陵縣、監利縣、枝江縣、當陽縣、沙洋縣、石首市、松滋市、公安縣等地。三苗在堯舜時期就已經很強大,在江陵郡一帶成為望族。《山海經·海外南經》曰:「昔堯以天下讓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殺之」。說明當時三苗之君對堯讓位於舜頗有意見,也直接導致堯舜將居於江陵的三苗之民遷於西域三危,以削弱三苗在南部之勢力。

4.三苗、三危與瓜州

《史記•五帝本紀》曰:「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驩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鹹服。」說明當時舜在巡視南方時,發現三苗在江淮、荊州一帶屢次作亂,巡視回來後向堯帝匯報,請求把共工流放到幽陵,亦名幽州,在今北京、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去改變北狄的習俗;把驩兜流放到崇山,在今湖南張家界市西南,與天門山相連,去改變南蠻的習俗;把三苗遷移到三危,去改變西戎的習俗; 把鯀遠貶到羽山,即江蘇連雲港市東海縣與山東臨沂市臨沭縣交界,去改變東夷的習俗。四個罪人都被流放了,天下人都心悅誠服。說明堯舜時華夏周邊已分為北狄、南蠻、西戎和東夷,可知當時這四族都是強國,特別是三苗為堯舜之勁敵。

《尚書•舜典》載:「竄三苗於三危」,意即堯舜時期,將三苗部落遷至三危之地。三危之名,見於《尚書•禹貢》。《尚書•禹貢》曰:「黑水、西河惟雍州……三危既宅,三苗丕敘。」又曰:「導黑水至於三危,入於南海。」這裡把三危放在黑水、西河之雍州地區。《呂氏春秋·有始覽》曰:「西方為雍州,秦也。」根據堯舜時代及先秦時期疆域範圍,當時雍州相當於陝西省域,秦朝以後,雍州疆域擴大至甘肅、青海、寧夏及內蒙古地區。黑水,指有一條黑色的河流。陝西秦嶺太白山邊上有條黑河,古稱芒水,源頭寶雞周至縣境內,流向由南向北大致呈東西向後折向北東,注入渭河,全長126公裡,現設為黑河國家森林公園。這一帶古屬扶風郡轄地,在扶風縣南面約100公裡。《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曰:「武侯浮西河而下」。《史記·韓世家》曰:「魏楚大戰,秦取西河之外以歸。」西河,指今山西、陝西間南北流向的黃河,因這段黃河在夏、商及山東諸國都城之西,故名西河。據此,黑水、西河之雍州的三危,當在陝西境內,又鑑於炎帝最早生活於姜水附近的扶風姜陽姜氏城,所以,三危之地當在陝西寶雞扶風姜陽一帶。當然也有一些學者認為,「三危」在甘肅敦煌三危山,在西藏康藏衛三處之地,在四川廣漢洛水三危山,在甘肅渭源縣鳥鼠山以西青海甘肅交界地區等,但綜合先秦時期的疆域,堯舜時期遷三苗之民至這些地方基本不可能,也與後面的史記不符。

《左傳•昭公九年》云:「允姓之奸,居於瓜州。」杜注云:「允姓,陰戎之祖,與三苗俱放三危者。瓜州,今敦煌。」按此註解,三危即瓜州,在今甘肅敦煌。這樣,又出現了瓜州是在甘肅敦煌,還是陝西寶雞扶風的不同說法。

「瓜州」一詞最早史籍記載於《左傳》,《左傳·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59年)載:「來,姜戎氏!昔秦人追逐乃祖吾離於瓜州」。杜預註:「瓜州,地在今敦煌。」 這是東漢初年學者杜林第一個提出古「瓜州」即敦煌的論斷。唐代李泰主編的《括地誌·沙州》也認為,三危山在沙州縣東南三十裡,因為有三峰,故名「三危」,沙州即今甘肅敦煌。

那麼瓜州到底是不是在敦煌?這要從歷史角度來研究與分析,唐堯、虞舜至夏朝時期,當時的疆域範圍當在山西、河南、河北、山東、湖北一帶。據《淮南子·主術訓》記載:「昔者神農之治天下也……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東至暘谷,西至三危,莫不聽從。」「交趾」泛指今兩廣南部和越南北部,但當時炎帝疆域只到南蠻之地,也就是湖北、四川一帶;「幽都」即今山西忻州代縣雁門關以北地區;「暘谷」指太陽升起的東方,在山東聊城市陽穀縣一帶;「三危」指三座非常高的山,即今在太白山一帶,也即陝西寶雞扶風一帶。夏朝雖然沒有明確的疆域,但大致範圍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山東和河北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所以從先秦時期疆域看,當時甘肅敦煌既不是中原涉足的地方,又離中原西邊近三千裡。三苗從湖北荊州遷至甘肅敦煌,兩地相差近五千裡,而如果從荊州遷陝西扶風,只有一千六百裡,相對比較現實。所以,堯舜時代居於瓜州的姜、允二戎不可能生活在敦煌。

《史記•匈奴列傳》引杜預說:「允姓之戎居陸渾,在秦晉之間」。顧頡剛《九州之戎與戎禹》曰:「竊意瓜州當在今鳳翔以東,秦晉之間」。瓜州位於秦晉之間說法應該比較靠譜,從堯舜時期一直至春秋初期允姓之戎和姜氏之戎都居於三危瓜州。只有這樣,秦才能驅逐允姓之戎和姜氏之戎於外,晉才能誘戎遷之於內。

春秋初秦晉所誘遷的瓜州之戎——允姓之戎和姜氏之戎,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強族。由於允、姜兩大戎族一直在秦國周邊生活,秦國感覺受到威脅,故秦國必驅逐之而後快,逼諸戎南遷,又由於歷史上允姓之戎、姜姓之戎與晉國有姻親關係,而當時晉是秦的戰敗國,故秦能驅逐兩戎於外,而脅迫晉國誘遷於內,晉惠公最終妥協,誘戎子吾離率所族遷至晉國南鄙,除荊棘,驅野獸,為晉國荒地的開闢、國力的強盛作出了重大貢獻。

綜上所述,江陵戎氏,始於原居住在湖北江陵郡的三苗部落,為九黎、東夷蚩尤部落後裔。因與炎、黃帝部落發生衝突,九黎、東夷蚩尤部落失敗後南遷至長江流域的湖北江陵,形成三苗文化。堯舜時期,又因三苗部落實力強大而被堯帝遷於三危之地,即陝西扶風郡瓜州,與當地的扶風郡姜氏之戎融合在一起,三苗部落戎人成為允姓之戎。因允姓之戎望出江陵,其後裔以江陵作為郡望,稱江陵戎氏。

據史料記載,西漢以前江陵戎氏主要有:唐堯以前的帝嚳次妃有娀氏、商周時期周太王古公亶父賜姓的戎順及其子戎德、戎義,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戎貽,戰國時期楚國火正官戎律,西漢時期柳丘齊侯戎賜等。

相關焦點

  • 江陵郡戎氏史源考
    翻看各地戎氏家譜,戎氏郡望大都寫為江陵郡和扶風郡,並題楹聯曰「源自戎國,望出江陵」、「駙馬家聲遠,江陵世澤長」、「江陵衍派家聲遠,靖海創垂世澤長」、「古窯浦裡水泱泱,戎氏溯源遠流長;江陵故鄉家聲揚,子孫繁茂在浙江」等,說明戎氏族人中最重要的一支來源於湖北江陵,又望出江陵。那麼江陵戎氏是怎麼來的,又是如何衍生的?這要從上古時代說起。
  • 西域戎氏一族遷徙軌跡
    《西域研究》2018年第3期和2019年第2期上,分別發表了周偉洲先生《一個入華西域胡人家族的活動軌跡——唐〈戎進墓誌〉疏解》和《一個入華西域胡人家族的漢化軌跡——唐〈戎進墓誌〉〈戎諒墓誌〉續解》,對一個西域戎氏一族的漢化軌跡進行了研究,現根據周先生的研究及本人考證梳理如下。《戎進墓誌》和《戎諒墓誌》都在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出土,為唐代墓誌。
  • 掌起鎮戎家村戎氏遷徙史
    其後裔子孫中,去「女」簡化為「戎」,為己姓之戎,也是允姓之戎。第二支來自於姜姓的蚩尤為首領的九黎和東夷部落聯盟「三苗國」,是被黃帝打敗後,在江陵郡一帶長期生活的「三苗人」,《後漢書•西羌傳》載:「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唐堯時期(公元前2211年-前2115年),舜在巡視南方時,發現江陵三苗人不服管,於是就向堯帝匯報,把三苗人遷居到三危,與西戎人融合,成為允姓之戎。
  • 恩施沐撫鎮易氏支系遷移考(201708 修改版)
    恩施沐撫鎮易氏支系遷移考湖北宜昌  易發德前言直到今年5月,沐撫易禮合宗親在網絡聯繫到筆者,經筆者確認,本支與現建始金銀店和重慶奉節金子鄉、雲霧鄉等地的易氏同為荊州江陵易全—易永祥支系,通過筆者介紹,相互取得聯繫。
  • 中華戎氏源流史
    據何光嶽《氐羌源流史》記載,戎字最早出現於商王武丁時甲骨文中的「敦戎」。夏初出現「有娀氏」方國,夏王少康娶有娀氏二女為妃,故稱「戎夏」。顧頡剛《九州之戎與戎禹》記載,禹乃戎之宗神,九州本為戎地,故禹有治九州之說。王符《潛夫論·五德志》稱,禹為戎禹。何光嶽《氐羌源流史》記載,東夷族的商殷為戎殷,又稱戎商。商末已有「北唐戎」之名出現,後來他們中有一支演變為北戎。
  • 雲南「勐庫戎氏本味好茶中國行」走進長沙
    「勐庫戎氏本味好茶中國行(長沙)」活動在長沙神農茶都舉行,為長沙市民帶來了品飲普洱茶最直觀的標準。  紅網長沙7月1日訊(通訊員 黃得開 郭姣 記者 湯紅輝)今日,「好喝就是硬道理•勐庫戎氏本味好茶中國行(長沙)」活動在長沙神農茶都舉行,湖南省宗教事務局局長孫劍霖、省茶業協會會長曹文成等出席。
  • 勐庫戎氏參展西部茶博會 受客商消費者熱寵
    勐庫戎氏作為首家進入西安普洱市場的企業,又一次帶來驚喜。10月26日,雲南雙江勐庫茶葉有限責任公司榮獲「中國茶業十佳企業品牌」。勐庫戎氏品牌進軍西安很早,在西安甚至陝西知名度很高。是西安第一家專賣普洱的店,到目前,已經有一定的影響力了。隨著普洱茶的宣傳推廣,更多市民開始喝普洱茶,接受普洱茶。這些都給勐庫戎氏的發展帶來了很多優勢。
  • 勐庫戎氏「健康好茶中國行」活動啟動
    4月18日,勐庫戎氏"健康好茶中國行"活動在雲南雙江啟動。活動計劃在全國22個省份開展30場推介,倡導"健康好喝就是硬道理"的消費主張,助推雲南普洱茶行業的市場推廣。 普洱茶作為世界聞名的茶類之一,其品飲價值突出。近二十年來,雲南普洱茶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時期,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 四明史氏:關於一門三丞相的傳奇(組圖)
    這個家族就是曾經顯赫一時的四明史氏。  今天,我們就撥開歷史的重重迷霧,走進這個曾經「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豪門大族。 記者 朱立奇 文/攝  史家:從江湖之遠到廟堂之高  最早,四明史家是潥陽史氏的一個分支,從東漢直至唐末,潥陽史氏一直活躍在中國的政壇上,稱得上是「豪門望族」。由於人丁越來越興旺,後來,有些家族成員就自動向周邊地區擴散。
  • 「勐庫戎氏」博君熟茶獲臨滄市「十大名茶」第一名
    大會上,勐庫戎氏「博君熟茶」榮膺臨滄市「十大名茶」第一名。「博君熟茶」是以勐庫戎氏第三代茶人戎玉廷為首的新一代制茶技師們歷經10年的傑出作品。產品獨有的花果香、焦糖香,新熟茶即有十年老熟茶的醇厚綿稠和上品生茶的回甘生津的特點,超越了傳統熟茶發酵工藝,開啟了戎氏熟茶2.0時代,具有品鑑價值和收藏價值。
  • 先秦男子稱氏不稱姓 為何秦宣太后的弟弟卻叫羋戎?
    在先秦的史籍中,對貴族男子的稱謂,都是稱氏而不稱姓的。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中所述:「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此周之通制。」 如鄭莊公寤生、晉文公重耳、吳王夫差等雖都是姬姓諸侯國君,而在先秦的史籍中,卻絕不會有姬寤生、姬重耳、姬夫差的稱謂。
  • 文言文《施氏食獅史》文章全是一個發音走紅網絡-施氏食獅史 文言...
    這就是備受網友推崇的、體現中文魅力的、被廣為轉載的文言文《施氏食獅史》。   網友看「奇文」   90字的文章全是一個發音   《施氏食獅史》在浩瀚的網際網路被多次轉載後,24日,被「柚子」陣地(華商論壇YOU新聞板塊)新生力量「霜葉紅於二月花」介紹給眾多柚子們。
  • 勐庫戎氏冰島代表系列全集講解 母樹茶、喬木王、梅子香
    勐庫戎氏所出的產品裡知名度及認可度最高的茶品應該屬勐庫母樹系列了。說說2母樹茶系列是從2005年首批生產,主要原料是選取冰島料為主要原料,所有至今名聲大噪,然而最早幾年2005年首批母樹茶的價格與2006年的相差差不多。
  • 老茶講解:2006年勐庫戎氏母樹春母!
    勐庫戎氏所出的產品裡知名度及認可度最高的茶品應該屬勐庫母樹系列了。同時勐庫的品種也很多,大多數以古樹著稱,比較突出的系列、比較集中的基本都是06年的。2006年勐庫喬木王餅、勐庫母樹、等等。
  • 06年勐庫春尖,源自製茶世家勐庫戎氏,可放心喝的良心普洱茶
    一、良心茶企·勐庫戎氏勐庫戎氏茶業,由戎加升先生創立,多年來深耕臨滄勐庫茶區,產品通過國家「無公害放心茶」認證,代表作有春尖、母樹茶、喬木王等系列茶品。▲勐庫戎氏勐庫戎氏做茶的觀念,正如戎加升先生所說,「衣服不合身可以換,茶是喝進肚子裡的,是拿不出來的
  • 理解三星堆,必知兩古族:談談「羌」與「戎」
    因為青藏高原及其邊緣的農業區域主要為溫暖溼潤的山谷、峽谷地帶,故「戎」亦有山谷、峽谷之意,如察戎、谷戎、多斯瑪九戎等,這也都是藏區主要的事農之地。在傳世漢語文獻中,「戎」字已無「農區」、「農業」義。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出土簡帛材料中,「戎」字卻多作「農」義解。如傳世文獻中的「神農」,在上博簡《容成氏》和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見威王》中均作「神戎」。
  • 四明史氏的31張「面孔」
    編者按:四明史氏,是南宋時鄞縣最大的望族。如果說廣為人知的東錢湖史家墓道石刻,展示了南宋時期獨特的人物造像和墓葬制度,那麼珍藏於鄞州區檔案館的《史家祖宗畫像及傳記、題跋》,則形象「再現」了史氏家族成員的「面孔」,展示了南宋時期士大夫衣冠服飾的規制,並記錄了史氏家族成員參與社會活動的一些情況。
  • 趙元任《施氏食獅史》
    《施氏食獅史》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
  • 有娀氏遷徙史
    唐虞以上有山戎、獫允、薰粥,居於北邊,隨畜牧而轉移」。這裡指有娀氏在華北比較偏遠的地區,當在山西雁門關北或河北北部、內蒙古南部地區。據史載,大約四五千年前,易水河流域兩岸有一氏族部落居住,稱有易氏部落或有易國。據《易縣誌》記載:「公元前二十一世紀,有易氏(部落)定居於易水沿岸(今河北省易縣),以畜牧業為生。
  • 文言文《施氏食獅史》全文都一個發音 走紅網絡
    這就是備受網友推崇的、體現中文魅力的、被廣為轉載的文言文《施氏食獅史》。  網友看「奇文」  90字的文章全是一個發音  《施氏食獅史》在浩瀚的網際網路被多次轉載後,24日,被「柚子」陣地(華商論壇YOU新聞板塊)新生力量「霜葉紅於二月花」介紹給眾多柚子們。這篇只有短短90字的文章,每字的普通話發音都是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