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電視民生新聞採訪的客觀性把握

2020-12-19 人民網傳媒

摘 要:新聞就是新近發生事實的報導,它的基本特點之一就是新聞的真實性,新聞真實性是新聞採訪報導的最高原則,它是新聞採訪報導的生命。如何把握新聞的真實性,最重要的就是在新聞採訪報導中要把握好新聞的客觀性。如今,隨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以人為本理念深入人心,新聞的採訪報導對民生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電視民生新聞採訪成為新聞採訪報導的主流。在電視民生新聞採訪中,最重要的是把握好新聞的客觀性。本文將對新聞採訪的客觀性進行分析,以電視民生新聞採訪為例著重探討如何加強新聞採訪的客觀性。

關鍵詞:電視民生新聞採訪;新聞採訪的客觀性;客觀性的把握

電視新聞越來越把關注民生作為新聞採訪報導的主體,其特色是貼近生活、貼近民眾,體現出平民化的色彩。作為與人民群眾接觸最為密切的民生新聞採訪,要想真正的貼近生活、貼近民眾,最重要的還是要在新聞採訪報導中把握好新聞的客觀性原則,不偏不倚、公正平衡的報導新聞事實,客觀真實的反映事實的真相。但是,在電視民生新聞的採訪報導中,新聞的客觀性原則容易被忽視,在採訪報導中更多的是體現出一種感情色彩,如何把握新聞的客觀性原則,值得我們進行探討和思考。

一、新聞的客觀性

新聞客觀性是新聞採訪報導中重要的原則之一,其含義就是在新聞採訪報導中,做到採訪的事實必須與客觀實際相符合,做到不偏不倚、公正平衡,具體來說就是在新聞採訪中的五要素要客觀、真實。

二、電視民生新聞採訪中客觀性的缺失表現

(一)新聞採訪記者對自身職責定位的偏離

新聞記者作為新聞的採訪者和報導者,其主要工作就是客觀、真實的採訪新聞、報導新聞。但現實中,新聞記者化身為事情的處理者和調節者,甚至是社會的全職管理者,這樣的現象在現實中並不少見。

比如:每到年終的時候,農民工的工資成為了一大熱點,也成為了電視臺採訪、報導的一大重點。以平邑電視臺新聞為例,新聞記者遇到拖欠農民工工資的事件就會趕赴現場進行採訪,傾聽農民工的訴說,然後在農民工的帶領下前往廠家說理,最後,在各方的幫助下,終於幫助農民工要回了工資。其實,這種事情還是要依靠政府解決的,新聞記者只需要把這件事情客觀真實的採訪、報導出來。新聞記者對自身職責定位嚴重偏離,角色不再是單純的採訪者和報導者。

(二)新聞採訪資料缺乏客觀上的真實

電視民生新聞採訪的立足點是關注民生,所採訪的多是基層群眾,理解上和表達上並不會那麼的完整、準確,所講述的事實並不一定就是實際中的客觀事實。事件的發生,有的群眾可能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也有的群眾對此事件的描述可能是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描述。

比如,對城管和小販起糾紛這件事,在當前社會,很多民眾大多都會站在小販的立場上,替小販說話。這是同情心也好,對強權的藐視也好,其實,現場民眾心中的天平已經傾斜。現場的民眾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可能對事件描述可能會出現差異,導致事件的不公平性。

(三)評論的主觀色彩濃厚

電視民生新聞採訪更多的是關注民生,聚焦民生,接觸的大多是社區民眾的家長裡短的事情,新聞記者在進行採訪的過程中,往往更多的是進行指手畫腳的評論,主觀色彩非常濃厚,對事實的描述不夠客觀公正。

(四)新聞採訪語言籠統、含糊,不準確

在新聞採訪報導中,我們經常聽見這樣的詞語,「近日……」、「採取了各種方式……」、「前不久……」這些詞彙比較含糊、籠統,使得新聞的客觀性大打折扣。比如在一期《平邑新聞》中主持人的開頭白:「板橋路金橋商貿城附近的佔道經營現象我們曾多次進行報導,但是記者近日走訪中發現佔道經營的現象依然嚴重……。」

相關焦點

  • 漫談電視民生新聞採訪的客觀性把握【2】
    三、電視民生新聞採訪中客觀性的把握 (一)深入群眾,獲得全面的採訪資料 電視民生新聞是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通過群眾的心聲來反映社會問題。在電視民生新聞採訪工作中,要想把握電視民生新聞採訪的客觀性,新聞記者應當深入群眾,充分挖掘新聞線索,保證被採訪對象的廣泛性,從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反映事情的真相,不能出現以偏概全的情況。
  • 從民生新聞試析新聞採訪的客觀性
    一、電視民生新聞採訪客觀性的必要性 (一)新聞自身屬性決定 新聞是新近發生事實的報導,新聞具有真實性和客觀性,且客觀性是新聞最重要的專業概念之一,在新聞採訪報導中必須堅持客觀性。 (二)電視民生新聞採訪現狀 雖然新聞客觀性在業界是普遍知曉的,但是在實際採訪中存在客觀性缺失的問題,主要有三點;1.是新聞記者專業素質參差不齊。新聞記者在電視民生新聞採訪中對自身職責定位不確定,易受自身主觀意識和受眾主觀偏好的影響,無意忽視了新聞的客觀性;2.採訪資料缺乏客觀上的真實。
  • 如何把握民生新聞的主觀性和客觀性
    但是,作為有思想的生命,記者和編輯在民生新聞的採寫與編輯過程中必然會帶有一定的思想傾向或感情色彩,從而使民生新聞也具有了一定的思想傾向或感情色彩,影響受眾對新聞的判斷力。如何準確把握民生新聞的主觀性與客觀性,提高民生新聞的公信力,正確引導受眾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 地方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問題與發展策略探析
    關鍵詞:地方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定位;媒介素養 民生新聞:「從群眾日常生活中採制而來的新聞,內容上鎖定群眾的生存狀況、生存空間,關注群眾的冷暖痛癢、喜怒哀樂,形式上充分利用先進的傳播手段,提高新聞的時效性和互動性,拉近電視與觀眾的距離。」民生新聞是「平民視角、民生內容、民本取向」[1]。
  • 探析新聞客觀性的理論研究與實踐認知
    關鍵詞:客觀性;新聞屬性;客觀報導;職業理念 新聞真的具有客觀性嗎?童兵根據馬克思的經典表述指出:新聞傳播的客觀性,指新聞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如實報導的特徵,包括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 一、在主客觀的統一中把握新聞客觀性 「客觀性」是一個相對於「主觀性」提出的概念。這牽涉到兩個問題:人是否有認識「客觀」的能力:有「主觀」介入認識的「客觀」是否還能成其為「客觀」。 在古希臘,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主張真理認識的客觀性,即世界是可以認識的。
  • 對新聞客觀性的辯證分析
    所以,我們是不能絕對否定新聞客觀性的,正如某些學者所指出的那樣「其實,那些批判、否定客觀性的文章所採用的標準,仍然是客觀性的」[1]111。對於後一種觀點,在理論上缺乏有力的論證,在新聞實踐上又存在諸多問題,以至於有學者指出新聞客觀性原則是「態度和方法的悖謬」[2]。這裡我們在諸多學者研究的基礎上重新對新聞客觀性做一番梳理,以期對新聞客觀性有一個新的認識。
  • 電視新聞談話節目的採訪準備與技巧
    關鍵詞:電視新聞談話節目;採訪準備;採訪技巧 電視新聞談話屬於電視新聞評論的一種,是主要針對某一新聞話題或新聞人物進行談話並發表觀點與看法,表明態度與立場的一類節目形式。採訪在電視新聞談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成功的採訪,不僅使新聞人物的展現更加立體與真實,使人們對於新聞事件的觀點與態度的展現更加全面與客觀,也能夠有效深化節目主題,提升節目傳播效果。
  • 電視新聞編輯一度創作與主持二度創作的銜接
    在電視新聞傳播的很多環節當中,主持人都是以個體的形象出現在觀眾面前的。主持人對於新聞稿件的理解程度和宗旨的把握直接影響著新聞傳播的整體效果,因此,需要將新聞編輯記者與播音主持進行良好的銜接,實現二度創作。本文從播音主持二度創造的概念出發,對其二度創作的必要性和產生的社會效應進行了闡述,其次,針對主持人與新聞編輯記者進行良好銜接的方法進行了分析。
  • 新聞客觀性演變了理性的方式
    雖然有些人認為客觀性是媒體的自然模式,但對於美國歷史上的大多數歷史來說,報紙都自豪地支持黨派。直到20世紀20年代,客觀性才成為專業理想。一波報紙的合併和關閉(這將持續到本世紀剩餘時間)意味著每個城市的論文都較少,倖存的論文不得不吸引更廣泛的公眾。新聞頁面中的公開黨派關係會疏遠大部分目標受眾。
  • 關於「不死」的新聞客觀性的探討
    [1]」 直到現在,對新聞傳播的要求,仍包含「客觀、真實、公正、全面、快捷」五個方面[2]。起源於美國的新聞客觀性是一種報導理念,也是一種報導方式。客觀性的報導理念指導新聞工作者進行客觀性報導。這為新聞客觀性提供了哲學支持,即外部世界是可以被客觀手法報導出來的,客觀性是可以達到的[3]。 二、對新聞客觀性的質疑 (一)一戰對新聞客觀性的影響 1917 年,美國參加一戰後一周,美國總統威爾遜就下令成立公共新聞委員會,服務於政府的宣傳目的,協調政府與新聞媒體之間的工作。
  • 電視新聞採訪常用方法、手段探討
    摘 要:電視新聞採訪的方法和手段在宣傳報導中十分重要,它是做好電視新聞節目的前提條件,是記者從業的基本功底。記者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是通過採訪來完成的,是通過親自觀察、傾聽、思索、分析而做出的科學、合理的判斷。
  • 制度化的新聞客觀性
    本文將以美國雜誌《紐約客》(The New Yorker)駐華記者的報導為例,分析理論層面的「新聞客觀性」為何不具有世界性和普適價值,從而轉向實踐層面的制度化的操作經驗。制度化的框架並非限制新聞話語自由的劊子手,相反,其權威性恰恰在於它本身對於「客觀性」的追求之中。制度化的框架暗含全面性和包容性,在「新聞客觀性」這一新聞理念式微的現實中,制度化的操作經驗或許可以成為「客觀性」的一條新的出路。
  • 魏然:受眾碎片化對新聞客觀性的影響
    這句話對判斷新聞報導是否客觀,同樣適用。最近,大量的傳媒社會影響力研究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媒體對某一事件的報導是否客觀,取決於讀者和觀眾的個人好惡和預存偏見。 有一研究拿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的電視新聞為素材做了個實驗,該實驗的結果顯示,參加實驗的人中,對以巴衝突持中立立場的人認為該新聞的報導公允,客觀,不偏不倚。
  • 新聞報導的客觀性與黨報改革
    現在是網際網路時代、多媒體時代,過去的媒體只有報紙、電臺、電視幾種,報紙也主要是黨報,現在媒體的種類無所不有,媒體間的競爭極為激烈;另外,讀者受教育程度、知識結構等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必須有與之相應的報紙面貌,才能吸引讀者,也只有這樣,黨報才能獲得真正的生命力和價值。
  • 論電視新聞採訪與畫面剪輯的有機結合
    摘 要:電視新聞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重大的作用和影響。電視新聞能夠及時、準確的傳播國家和社會的重大新聞信息,為人們的生活提供有價值、意義重大的新聞信息。電視新聞在製作的時候,需要複雜的程序,主要包括拍攝、構思、策劃、解說、採訪、編輯、字幕和配音等技術。
  • 新聞客觀性的局限性及其現實意義
    【摘要】新聞客觀性原則被西方新聞學者稱為「只可無限接近卻永遠無法達到」的目標。在新聞實踐中,客觀性原則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即分析了新聞客觀性原則的三點局限性:商業利益的驅動、政治因素的影響和個人局限性的影響。
  • 漫談:新聞工作者的文學思維是啥樣的?
    當新聞邂逅文學,似乎難免尷尬。而《漫談新聞工作者的文學思維》一文對此全新闡釋,給人啟迪,也讓「言而無文,行之不遠」問題迎刃而解。她漫談「文學思維」,娓娓道來講故事,引人入勝,很「悅讀」……新聞工作者是要有文學思維的。新聞與文學屬於兩個不同的人文學科,兩者之間有較大差距。新聞報導的客觀性、真實性,一直被視為新聞真假得以區分的依據,而這種客觀性、真實性又一直被視為是與「文學性」相反的東西。但由於兩者都依附語言文字這一工具,所以,彼此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複雜的聯繫和交錯的運用。
  • 地方臺民生新聞如何創新選題視角
    關鍵詞: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選題;創新 在電視媒體裡,民生新聞是最「以人為本」的,也是最受到老百姓歡迎的一種新聞體裁。無論是哪個地方的電視臺,民生欄目的收視率與關注度都遙遙領先於其他欄目。然而,民生新聞在當了近10年的收視「領頭羊」後,「成績」也略有下滑,遇到了停滯、徘徊不前的尷尬局面。
  • 2018年自考《廣播新聞與電視新聞》隨堂練習:簡答題
    2018年自考《廣播新聞與電視新聞》隨堂練習:簡答題1. 電視新聞專題中的「切入點」指什麼?切入點又稱突破口,即專題報導的開頭。恰當的切入點能一開始就引起觀眾的接收興趣,吸引觀眾進入專注收視狀態。2. 什麼叫電視新聞?
  • 淺談主持人「說」好民生新聞的幾個要點
    十幾年時間的發展,電視民生新聞已成為全國各地電視臺最火的新聞欄目,如何在有聲語言的內部技巧和外部技巧上做好電視的民生新聞,筆者認為,作為民生新聞的主持人應體現出民生態度、民生情懷。筆者從鄭州電視臺兩檔民生新聞節目《有啥說啥》《鄭州大民生》談談民生新聞主持人如何「說」好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