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生新聞試析新聞採訪的客觀性

2020-12-19 人民網傳媒

新聞採訪的客觀性不等同新聞的真實性與全面性,它是在特定的社會關係中對新聞作出的價值判斷,不僅受到新聞記者主觀的影響,而且還受到受眾主觀偏好的影響。新聞採訪的客觀性在真實反映社會現象、傳達社會大眾心聲、作出真正的好新聞上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就以電視民生新聞為例,探討如何在新聞採訪中保證新聞事實的客觀性,旨在給相關新聞媒體一定的參考。

一、電視民生新聞採訪客觀性的必要性

(一)新聞自身屬性決定

新聞是新近發生事實的報導,新聞具有真實性和客觀性,且客觀性是新聞最重要的專業概念之一,在新聞採訪報導中必須堅持客觀性。此外,新聞的客觀性原則主要有四點:1.事實性真實,新聞要以事實為出發點和落腳點;2.過程性真實,新聞採訪過程中要以客觀事實為主要依據;3.有限度事實,現實生活中保證新聞的絕對真實是不太可能的,所以要高度關注新聞的有限度事實;4.即時性真實,新聞採訪報導要重視時效性。

(二)電視民生新聞採訪現狀

雖然新聞客觀性在業界是普遍知曉的,但是在實際採訪中存在客觀性缺失的問題,主要有三點;1.是新聞記者專業素質參差不齊。新聞記者在電視民生新聞採訪中對自身職責定位不確定,易受自身主觀意識和受眾主觀偏好的影響,無意忽視了新聞的客觀性;2.採訪資料缺乏客觀上的真實。民生新聞採訪對象以廣大群眾為主,誤把採訪對象講述的事實當做客觀事實;3.報導體制不健全。民生新聞採訪與廣大群眾貼近,很多是針對職能部門的問題,在採訪中得不到相關部門的配合,所以在新聞選題上存在一定的偏差。

(三)電視民生新聞採訪客觀性的重要意義

新聞媒體作為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要從國家利益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對正在發生或者已然發生的客觀事實進行客觀採訪報導。對電視民生新聞採訪來說更是如此,只有客觀真實的反映人民群眾的真實生活和心聲,才能做出真正的好新聞。例如南安廣播電視臺2012年1月開播的民生新聞欄目《民生直通車》,以「關注大事小情 服務南安百姓」為主打宣傳詞,其長期開設的《記者調查》、《熱線追蹤》、《第一現場》三大專欄,在開播後一年時間裡共播出記者調查和群眾熱線追蹤相關新聞事件100多條次,其中60%的問題得到一定程度解決或有效解決,廣受群眾好評,既樹立了媒體的良好形象,也實現了新聞記者自身的新聞理想。

二、保持民生新聞採訪客觀性的有效措施

(一)新聞媒體要正確定位

新聞媒體作為我國政府的重要宣傳工具和人們群眾表達意見的重要平臺,要樹立正確的報導意識,要從政治高度上與黨和國家的政策方針保持高度的一致,要以國家利益和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為前提。特別是電視民生新聞,從2003年1月在江蘇臺首先出現後,一直受到社會大眾的高度關注,肩負著說真話辦實事的責任,因此新聞媒體不要單純追求收視率和經濟效益,而是要在客觀真實報導新聞的基礎上努力做出好新聞,促進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此外,新聞媒體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新聞報導制度,嚴格要求新聞工作人員按照制度客觀真實的進行新聞採訪工作,對某些失實新聞不予以報導。總之,我國新聞媒體要學習國外媒體,把新聞客觀性原則作為新聞工作必須遵循的重要信條,並在實際工作中嚴格執行,使新聞媒體真正成為人民群眾「說話」的平臺。

(二)提高新聞工作者的綜合素質

新聞工作者作為新聞採訪的組織者和執行者,其素質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關係到新聞採訪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因此提高新聞工作者的綜合素質是十分必要的。新聞工作者要從思想上重視新聞客觀性,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養。一方面,加強新聞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讓新聞工作者站在國家和人民利益角度上考慮問題,在新聞採訪中嚴格遵循黨和國家的政策方針,客觀真實的採訪報導人民群眾的生活。另一方面,對於民生新聞記者來說,每天面對的是普通老百姓的家長裡短,常常「剪不斷理還亂」,在新聞採訪中很容易受到影響,因此新聞工作者必須加強自身知識的積累,不僅要學習專業知識,更要熟悉國家政策和加強生活積累,不斷豐富個人閱歷,儘可能增強客觀分析事物的能力,保證新聞採訪報導的客觀性。

(三)新聞客觀採訪的具體做法

1.準確選題,體現新聞價值。民生新聞採訪作為與廣大人民群眾生活聯繫最密切的新聞採訪,主要是以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為素材,而人民的生活是複雜多樣的,新聞工作者要保持高度的清醒,從中選取人民最為關心的或者最能反映人民生活真實情況的新聞進行採訪報導,既真實反映人民心聲,又體現新聞價值。例如我臺新聞欄目《民生直通車》曾播出的連續報導《鐵鏈下的少年》,記者在微博上看到一張少年被鐵鏈鎖住的照片後,通過深入調查,挖掘事實背後的真相。在了解到該問題少年為被拐兒童之後,記者通過與警方多方走訪,並與相關地方電視臺聯動合作,最終幫助少年在被拐12年後重新回家,很好地體現了媒體的責任感,節目播出期間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輿論導向良好,相關素材被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遼寧衛視《王剛講故事》等欄目採用並播出。由此可見,新聞工作者要不斷創新,獨特選材,加強深度報導的採訪,增加新聞價值,才能不斷提高媒體競爭力。

2.堅持「三貼近」,深入群眾獲取第一手資料。電視民生新聞主要是從廣大人民群眾利益出發,站在群眾的角度反映社會問題,因此在進行新聞採訪報導時要堅持「三貼近」原則,要深入廣大基層群眾裡,聽取人民群眾的心聲和意見。在這個過程中,人民群眾陳述的事實或多或少帶有主觀性,因此新聞工作者不能以偏概全,要對多個群眾進行採訪,且巧妙提問,挖掘內在的資料,保證資料的真實可靠。此外,新聞工作者要深入群眾,主動發掘新聞線索,獲取第一手資料。

3.客觀理性判斷,減少主觀臆斷。一方面,民生新聞工作者每天面對的是群眾的家長裡短,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因此,新聞工作者要保持一顆平常性,儘量不要受到受眾主觀偏向的影響,提高自身客觀分析事物的能力,減少主觀臆斷。另一方面,群眾在涉及到自身利益時會刻意隱瞞事實,這時記者就要客觀的對所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和篩選,避免主觀臆斷,更不要帶有色眼鏡,保證新聞採訪的真實客觀性。

4.及時報導,重視新聞時效性。新聞時效性作為新聞的重要特性之一,不僅是保證新聞客觀性的重要因素,更能體現新聞價值,因此要重視新聞時效性,及時的對新聞進行客觀報導。一般來說,事件發生的時間與新聞報導時間越接近,時效性越強,新聞價值越大,若是錯過新聞採訪報導的最佳時機,可能被採訪對象就不會積極配合,新聞採訪可能就缺乏客觀性。因此要在保證新聞時效性的前提下,對事件進行深入調查,保證新聞的客觀性。

三、結 語

總而言之,新聞客觀性作為媒體公認的工作原則之一,是主觀見之於客觀,客觀見之於主觀的相互交融的社會現象,新聞工作人員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在新聞採訪中以客觀性為前提,以廣大群眾利益為依據,正確的發揮主觀能動性,客觀真實的反映群眾生活,不僅可以樹立良好的媒體形象,而且搭建起群眾與政府間的橋梁,促進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

(作者系福建省南安市廣播電視臺新聞部助理記者,主要從事電視新聞採編、電視專題節目創作研究。)

參考文獻:

[1] 李宏波.小議新聞採訪中如何把握客觀性——以電視民生新聞採訪為例[J].才智,2012(17).

[2] 季凱.新聞採訪中如何把握客觀性——以電視民生新聞採訪為例[J].中國傳媒科技,2012(24).

[3] 鄧萍.對民生新聞採訪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活力,2010(2).

[4] 劉欣星.淺談電視民生新聞採訪中如何把握新聞客觀性[J].青年文學家,2012(13).

 

 

相關焦點

  • 漫談電視民生新聞採訪的客觀性把握
    摘 要:新聞就是新近發生事實的報導,它的基本特點之一就是新聞的真實性,新聞真實性是新聞採訪報導的最高原則,它是新聞採訪報導的生命。如何把握新聞的真實性,最重要的就是在新聞採訪報導中要把握好新聞的客觀性。
  • 漫談電視民生新聞採訪的客觀性把握【2】
    在電視民生新聞採訪工作中,要想把握電視民生新聞採訪的客觀性,新聞記者應當深入群眾,充分挖掘新聞線索,保證被採訪對象的廣泛性,從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反映事情的真相,不能出現以偏概全的情況。比如:在城管與小販起衝突這件事上,新聞記者就應當深入群眾,全面的了解信息,而不能全聽小販或者是城管的一面之詞,而應當充分保證被採訪對象的廣泛性,既要採訪當事人,也要採訪現場的群眾,還要採訪政府部門並且調取相關監控畫面取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上還原事情的真相,最大程度上保證新聞報導的客觀性。
  • 如何把握民生新聞的主觀性和客觀性
    客觀性是民生新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是民生新聞必須追求的目標。民生新聞的客觀性即記者與編輯在民生新聞的採寫與編輯過程中必須尊重客觀事實,排除個人主觀傾向,避免表現出自身立場,誤導受眾。
  • 對新聞客觀性的辯證分析
    所以,我們是不能絕對否定新聞客觀性的,正如某些學者所指出的那樣「其實,那些批判、否定客觀性的文章所採用的標準,仍然是客觀性的」[1]111。對於後一種觀點,在理論上缺乏有力的論證,在新聞實踐上又存在諸多問題,以至於有學者指出新聞客觀性原則是「態度和方法的悖謬」[2]。這裡我們在諸多學者研究的基礎上重新對新聞客觀性做一番梳理,以期對新聞客觀性有一個新的認識。
  • 制度化的新聞客觀性
    本文將以美國雜誌《紐約客》(The New Yorker)駐華記者的報導為例,分析理論層面的「新聞客觀性」為何不具有世界性和普適價值,從而轉向實踐層面的制度化的操作經驗。制度化的框架並非限制新聞話語自由的劊子手,相反,其權威性恰恰在於它本身對於「客觀性」的追求之中。制度化的框架暗含全面性和包容性,在「新聞客觀性」這一新聞理念式微的現實中,制度化的操作經驗或許可以成為「客觀性」的一條新的出路。
  • 探析新聞客觀性的理論研究與實踐認知
    摘 要:新聞的客觀性一般而言可以從三個層面加以理解,與生俱來的屬性、客觀報導以及職業理念。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媒介商業化趨勢日漸明顯,使得新聞記者在報導新聞的過程中出現了偏離真相,有違新聞客觀性的種種行為。本文通過釐清新聞客觀性的概念,試圖為媒介環境的淨化和新聞工作的發展提供正能量。
  • 新聞客觀性演變了理性的方式
    雖然有些人認為客觀性是媒體的自然模式,但對於美國歷史上的大多數歷史來說,報紙都自豪地支持黨派。直到20世紀20年代,客觀性才成為專業理想。一波報紙的合併和關閉(這將持續到本世紀剩餘時間)意味著每個城市的論文都較少,倖存的論文不得不吸引更廣泛的公眾。新聞頁面中的公開黨派關係會疏遠大部分目標受眾。
  • 關於「不死」的新聞客觀性的探討
    [1]」 直到現在,對新聞傳播的要求,仍包含「客觀、真實、公正、全面、快捷」五個方面[2]。起源於美國的新聞客觀性是一種報導理念,也是一種報導方式。客觀性的報導理念指導新聞工作者進行客觀性報導。這為新聞客觀性提供了哲學支持,即外部世界是可以被客觀手法報導出來的,客觀性是可以達到的[3]。 二、對新聞客觀性的質疑 (一)一戰對新聞客觀性的影響 1917 年,美國參加一戰後一周,美國總統威爾遜就下令成立公共新聞委員會,服務於政府的宣傳目的,協調政府與新聞媒體之間的工作。
  • 新聞客觀性的局限性及其現實意義
    【摘要】新聞客觀性原則被西方新聞學者稱為「只可無限接近卻永遠無法達到」的目標。在新聞實踐中,客觀性原則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即分析了新聞客觀性原則的三點局限性:商業利益的驅動、政治因素的影響和個人局限性的影響。
  • 新聞報導的客觀性與黨報改革
    我們關於新聞的定義來自陸定一的《我們對於新聞學的基本觀點》,即「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導」,主要強調事實,不強調有沒有新聞價值,於是,逐漸形成一種結果,我們報導的內容都是事實,但許多事實不具有新聞價值。這種影響一直持續到現在,對於黨報的影響更大。
  • 魏然:受眾碎片化對新聞客觀性的影響
    這句話對判斷新聞報導是否客觀,同樣適用。最近,大量的傳媒社會影響力研究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媒體對某一事件的報導是否客觀,取決於讀者和觀眾的個人好惡和預存偏見。 有一研究拿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的電視新聞為素材做了個實驗,該實驗的結果顯示,參加實驗的人中,對以巴衝突持中立立場的人認為該新聞的報導公允,客觀,不偏不倚。
  • 地方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問題與發展策略探析
    摘 要:地方民生新聞與地域文化以及市民階層的高度融合,使其得到普通民眾的廣泛關注,但其同質化競爭越來越嚴重,只有找準節目定位始終將「以民為本」的方針融入到節目選題、策劃、主持人包裝等等各個細節,才能使地方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獲得更好的發展。本文從地方臺民生新聞的現狀入手,分析普遍存在的問題,並探討其可能的發展方向。
  • 如何有效做好民生新聞
    《傳媒》雜誌供稿民生新聞報導是當今媒體在激烈競爭中吸引讀者的重要手段。民生新聞從百姓日常生活中採制而來。好的民生新聞,不僅有內容、有內涵、有力度,而且讓讀者感到貼心、暖心。竭力做好民生新聞,提升民生新聞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進而增強媒體的競爭力,使媒體牢牢掌握輿論引導的主動權。筆者以《廣西日報》及其子報為例從幾個方面談談如何有效做好民生新聞報導。
  • 在時政新聞中書寫大民生
    作為本報新聞採訪中心主任助理、首席記者,他的名字總是與重大時政新聞同時出現。他還是本報社論的主要執筆人,撰寫了眾多「本報評論員」文章。在2019年度中山市新聞獎中,他一人攬下消息、通訊、評論一等獎的「大滿貫」,其中評論已是連續3年榮獲一等獎。他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將手中之筆磨礱砥礪,只因對新聞職業的敬畏:「我們記錄的不僅僅是水面上的冰山一角,還有水下更加堅實豐滿的部分。
  • 論電視新聞採訪與畫面剪輯的有機結合
    這裡面最重要的環節是畫面剪輯和新聞採訪,只有將二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才能製作出優秀的電視新聞,最大限度的保證電視新聞的質量。電視新聞是以畫面作為傳播載體的,如何將採訪與畫面剪輯合理的統一在一起,已經成為社會越來越關注的問題。本文將針對電視新聞的剪輯與採訪的結合問題,進行詳細的分析。
  • 地方臺民生新聞如何創新選題視角
    關鍵詞: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選題;創新 在電視媒體裡,民生新聞是最「以人為本」的,也是最受到老百姓歡迎的一種新聞體裁。無論是哪個地方的電視臺,民生欄目的收視率與關注度都遙遙領先於其他欄目。然而,民生新聞在當了近10年的收視「領頭羊」後,「成績」也略有下滑,遇到了停滯、徘徊不前的尷尬局面。
  • 中阿媒體合作論壇:加強媒體合作 堅持新聞客觀性
    CCTV.com消息(新聞聯播):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新聞論壇今天在北京開幕,21個阿拉伯國家的新聞官、媒體負責人參加了本次論壇。  記者:論壇上,與會代表表示:各國應加強媒體間的合作,深入了解、促進友誼,需要客觀、公正、全面的新聞報導。
  • 民生新聞主播王芸:用有溫度的新聞傳遞溫暖正能量
    本人供圖    2006年12月15日,內蒙古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新聞天天看》欄目開播,這檔定位為「關注民生冷暖 傳遞人文關懷」的節目,開播伊始就把民生話題和為百姓服務作為自己的關切,作為節目主持人,王芸從工作第一天開始,就把自己和百姓緊密得連在一起。
  • 民生新聞主播王芸:用有溫度的新聞傳遞溫暖正能量--法制網
    本人供圖    2006年12月15日,內蒙古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新聞天天看》欄目開播,這檔定位為「關注民生冷暖 傳遞人文關懷」的節目,開播伊始就把民生話題和為百姓服務作為自己的關切,作為節目主持人,王芸從工作第一天開始,就把自己和百姓緊密得連在一起。
  • 2012年1月新聞採訪寫作自考試題
    B.新聞敏感C.社會責任心 D.職業道德7.對於記者而言,主動進行廣泛的社會交往,增長社會知識屬於採訪的A.臨時準備 B.平時準備C.理論準備 D.心理準備8.新聞採訪的基本方式有很多,可以概括為訪問和A.調查 B.聯想C.觀察 D.思考9.記者在採訪中問「今年貴校招收了多少特長類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