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採訪的客觀性不等同新聞的真實性與全面性,它是在特定的社會關係中對新聞作出的價值判斷,不僅受到新聞記者主觀的影響,而且還受到受眾主觀偏好的影響。新聞採訪的客觀性在真實反映社會現象、傳達社會大眾心聲、作出真正的好新聞上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就以電視民生新聞為例,探討如何在新聞採訪中保證新聞事實的客觀性,旨在給相關新聞媒體一定的參考。
一、電視民生新聞採訪客觀性的必要性
(一)新聞自身屬性決定
新聞是新近發生事實的報導,新聞具有真實性和客觀性,且客觀性是新聞最重要的專業概念之一,在新聞採訪報導中必須堅持客觀性。此外,新聞的客觀性原則主要有四點:1.事實性真實,新聞要以事實為出發點和落腳點;2.過程性真實,新聞採訪過程中要以客觀事實為主要依據;3.有限度事實,現實生活中保證新聞的絕對真實是不太可能的,所以要高度關注新聞的有限度事實;4.即時性真實,新聞採訪報導要重視時效性。
(二)電視民生新聞採訪現狀
雖然新聞客觀性在業界是普遍知曉的,但是在實際採訪中存在客觀性缺失的問題,主要有三點;1.是新聞記者專業素質參差不齊。新聞記者在電視民生新聞採訪中對自身職責定位不確定,易受自身主觀意識和受眾主觀偏好的影響,無意忽視了新聞的客觀性;2.採訪資料缺乏客觀上的真實。民生新聞採訪對象以廣大群眾為主,誤把採訪對象講述的事實當做客觀事實;3.報導體制不健全。民生新聞採訪與廣大群眾貼近,很多是針對職能部門的問題,在採訪中得不到相關部門的配合,所以在新聞選題上存在一定的偏差。
(三)電視民生新聞採訪客觀性的重要意義
新聞媒體作為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要從國家利益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對正在發生或者已然發生的客觀事實進行客觀採訪報導。對電視民生新聞採訪來說更是如此,只有客觀真實的反映人民群眾的真實生活和心聲,才能做出真正的好新聞。例如南安廣播電視臺2012年1月開播的民生新聞欄目《民生直通車》,以「關注大事小情 服務南安百姓」為主打宣傳詞,其長期開設的《記者調查》、《熱線追蹤》、《第一現場》三大專欄,在開播後一年時間裡共播出記者調查和群眾熱線追蹤相關新聞事件100多條次,其中60%的問題得到一定程度解決或有效解決,廣受群眾好評,既樹立了媒體的良好形象,也實現了新聞記者自身的新聞理想。
二、保持民生新聞採訪客觀性的有效措施
(一)新聞媒體要正確定位
新聞媒體作為我國政府的重要宣傳工具和人們群眾表達意見的重要平臺,要樹立正確的報導意識,要從政治高度上與黨和國家的政策方針保持高度的一致,要以國家利益和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為前提。特別是電視民生新聞,從2003年1月在江蘇臺首先出現後,一直受到社會大眾的高度關注,肩負著說真話辦實事的責任,因此新聞媒體不要單純追求收視率和經濟效益,而是要在客觀真實報導新聞的基礎上努力做出好新聞,促進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此外,新聞媒體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新聞報導制度,嚴格要求新聞工作人員按照制度客觀真實的進行新聞採訪工作,對某些失實新聞不予以報導。總之,我國新聞媒體要學習國外媒體,把新聞客觀性原則作為新聞工作必須遵循的重要信條,並在實際工作中嚴格執行,使新聞媒體真正成為人民群眾「說話」的平臺。
(二)提高新聞工作者的綜合素質
新聞工作者作為新聞採訪的組織者和執行者,其素質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關係到新聞採訪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因此提高新聞工作者的綜合素質是十分必要的。新聞工作者要從思想上重視新聞客觀性,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養。一方面,加強新聞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讓新聞工作者站在國家和人民利益角度上考慮問題,在新聞採訪中嚴格遵循黨和國家的政策方針,客觀真實的採訪報導人民群眾的生活。另一方面,對於民生新聞記者來說,每天面對的是普通老百姓的家長裡短,常常「剪不斷理還亂」,在新聞採訪中很容易受到影響,因此新聞工作者必須加強自身知識的積累,不僅要學習專業知識,更要熟悉國家政策和加強生活積累,不斷豐富個人閱歷,儘可能增強客觀分析事物的能力,保證新聞採訪報導的客觀性。
(三)新聞客觀採訪的具體做法
1.準確選題,體現新聞價值。民生新聞採訪作為與廣大人民群眾生活聯繫最密切的新聞採訪,主要是以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為素材,而人民的生活是複雜多樣的,新聞工作者要保持高度的清醒,從中選取人民最為關心的或者最能反映人民生活真實情況的新聞進行採訪報導,既真實反映人民心聲,又體現新聞價值。例如我臺新聞欄目《民生直通車》曾播出的連續報導《鐵鏈下的少年》,記者在微博上看到一張少年被鐵鏈鎖住的照片後,通過深入調查,挖掘事實背後的真相。在了解到該問題少年為被拐兒童之後,記者通過與警方多方走訪,並與相關地方電視臺聯動合作,最終幫助少年在被拐12年後重新回家,很好地體現了媒體的責任感,節目播出期間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輿論導向良好,相關素材被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遼寧衛視《王剛講故事》等欄目採用並播出。由此可見,新聞工作者要不斷創新,獨特選材,加強深度報導的採訪,增加新聞價值,才能不斷提高媒體競爭力。
2.堅持「三貼近」,深入群眾獲取第一手資料。電視民生新聞主要是從廣大人民群眾利益出發,站在群眾的角度反映社會問題,因此在進行新聞採訪報導時要堅持「三貼近」原則,要深入廣大基層群眾裡,聽取人民群眾的心聲和意見。在這個過程中,人民群眾陳述的事實或多或少帶有主觀性,因此新聞工作者不能以偏概全,要對多個群眾進行採訪,且巧妙提問,挖掘內在的資料,保證資料的真實可靠。此外,新聞工作者要深入群眾,主動發掘新聞線索,獲取第一手資料。
3.客觀理性判斷,減少主觀臆斷。一方面,民生新聞工作者每天面對的是群眾的家長裡短,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因此,新聞工作者要保持一顆平常性,儘量不要受到受眾主觀偏向的影響,提高自身客觀分析事物的能力,減少主觀臆斷。另一方面,群眾在涉及到自身利益時會刻意隱瞞事實,這時記者就要客觀的對所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和篩選,避免主觀臆斷,更不要帶有色眼鏡,保證新聞採訪的真實客觀性。
4.及時報導,重視新聞時效性。新聞時效性作為新聞的重要特性之一,不僅是保證新聞客觀性的重要因素,更能體現新聞價值,因此要重視新聞時效性,及時的對新聞進行客觀報導。一般來說,事件發生的時間與新聞報導時間越接近,時效性越強,新聞價值越大,若是錯過新聞採訪報導的最佳時機,可能被採訪對象就不會積極配合,新聞採訪可能就缺乏客觀性。因此要在保證新聞時效性的前提下,對事件進行深入調查,保證新聞的客觀性。
三、結 語
總而言之,新聞客觀性作為媒體公認的工作原則之一,是主觀見之於客觀,客觀見之於主觀的相互交融的社會現象,新聞工作人員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在新聞採訪中以客觀性為前提,以廣大群眾利益為依據,正確的發揮主觀能動性,客觀真實的反映群眾生活,不僅可以樹立良好的媒體形象,而且搭建起群眾與政府間的橋梁,促進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
(作者系福建省南安市廣播電視臺新聞部助理記者,主要從事電視新聞採編、電視專題節目創作研究。)
參考文獻:
[1] 李宏波.小議新聞採訪中如何把握客觀性——以電視民生新聞採訪為例[J].才智,2012(17).
[2] 季凱.新聞採訪中如何把握客觀性——以電視民生新聞採訪為例[J].中國傳媒科技,2012(24).
[3] 鄧萍.對民生新聞採訪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活力,2010(2).
[4] 劉欣星.淺談電視民生新聞採訪中如何把握新聞客觀性[J].青年文學家,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