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品中會出現的幾種,星際旅行的方法!

2020-12-19 宇宙探索百科

如果宇宙飛船不能達到驚人的速度,太空旅行將是一個非常枯燥的經驗。旅行者號的速度為每小時64000公裡。如果它以這樣的速度飛行,《星際迷航》中的旅行者將需要1.7萬年才能到達地球。

1. 超光速引擎

加加埃塔可能是《太空堡壘卡拉狄加》的艦橋上最忙碌的人,除了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外,他還要負責操作飛船的超光速引擎並規劃「跳躍」。雖然新型太空堡壘裝有先進的電腦網路,掌控「卡拉狄加」號的飛行,但加埃塔還是會使用量角器和油性筆。

超光速可能用詞不當,因為「卡拉狄加」號的速度從未超過光速。這艘飛船採用的方式是「摺疊」空間,形成愛因斯坦一羅森橋。愛因斯坦一羅森橋也被形象地稱為「蟲洞」,能夠將飛船送入宇宙中的另一個點。

超輕型發動機提出了一些有趣的問題,並提供了許多機會。具有超光速飛行能力的迅猛龍可以出現在行星大氣層中執行戰術任務,但如果它們運氣不好,它們也可能出現在行星內部。(猛禽612號在卡拉狄加執行搜救任務時失去了硬漢和塞爾。)在其他太空飛行器附近或內部運行超光速發動機可能會對船體造成嚴重損傷,這可能是由於空間扭曲造成的。使用超光速發動機進行長途旅行需要多次「跳躍」,這是危險的。賽昂人的超輕型引擎效率更高,但也有其局限性。

2. 曲速引擎

星際艦隊採用的曲速引擎被稱為「重力場位移流形」,由物質—反物質反應驅動。反應本身並非由鋰晶體驅動,而是氘,鋰晶體只負責將反應聚焦到一個等離子體流。曲速引擎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在飛船周圍產生一個亞空間場,扭曲時空,讓飛船能夠以驚人的速度飛行。飛船的速度由曲速層級進行測量,曲速1代表光速,曲速10代表無限。《星際迷航:「航海家」號》中偶爾出現的「曲速15」,並非真正意義上的15,只是速度接近無限。畢竟,說「曲速15」要比說「曲速9.9999999999999923」簡單得多。

2063年,季弗蘭·寇克瑞恩發明了人類版的曲速引擎,實現了與瓦肯人的第一次接觸。這種接觸在達到曲速後不久便成為現實。在曲速核心發生破裂情況下,飛船的安全岌岌可危,這個時候,飛船可以通過驅逐核心的方式自救。不幸的是,在《星際迷航:星空奇兵》中,喬迪忘記了這一點。

3.阿克溫德引擎

地球人聯盟海軍使用所謂的跳躍引擎將飛船從一個跳躍點移動到另一個跳躍線上。每個跳躍點都有一個跳躍浮標。跳躍線,有時被稱為「跳躍隧道」,是宇宙中罕見的由天體引力井形成的路線。我們可以把這條路線理解為星際噴氣機:每條跳躍線上的入口點被稱為「跳躍點」,太空殖民者使用跳躍浮標標記跳躍點,以幫助導航系統準確定位這些入口點。跳躍線有時是雙向的,但通常是單向的。

獨特的推進系統可以使用跳躍線,性能最好的是阿克沃德發動機,也被稱為「跳躍發動機」,以超光速莫蘭發動機的發明者莎莉·阿克溫德的名字命名。此外,他是第一個找到跳躍點的人。跳躍點的戰略意義是顯而易見的。控制跳躍線上的兩個點可以實現驚人的太空旅行。如果這些點由可居住的行星或額外的跳躍點連接起來,其價值自然會更大。正因為如此,人類和基拉斯蘭人經常為擁有這樣一個跳躍點的跳躍線而戰。

4. 非物質界引擎

《戰錘40K》中的平行宇宙是一個狂暴的維度,被稱為「非物質界」或者「亞空間」。非物質界擁有支撐物質界的所有物理能量。科學家研製出獨特的太空飛船推進引擎,允許飛船進入亞空間。離開亞空間後,飛船已在物質界行駛了驚人的距離。這一進一出便實現了超光速飛行。

進入混亂的非物質界後,面臨的真正威脅並不是將其稱「家」的惡魔和暗神,而是這種維度的空間將立即吞噬任何旅行者的靈魂。為了降低這種風險,非物質界引擎安裝了一種裝置,能夠在飛船周圍產生保護性「蓋拉場」。在這樣一個環境惡劣的平行宇宙中旅行會遭遇無法預測的後果。很多時候,飛船在亞空間內僅短短旅行了幾周,等到離開後才發現,物質界已經過去了幾個世紀。

5. 無限不可能引擎

《銀河系漫遊指南》這樣描述無限不可能引擎:「無限不可能引擎是穿越廣闊星際空間的一種完美新方式,整個過程不需要1秒,讓在超空間旅行變得不再乏味。」長久以來,科學家便試圖研製這種引擎,在遭遇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之後,研製這種引擎被視為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一天晚上,一名學生解決了這個問題,「幾乎不可能」實際上是一種「無限不可能」。他發現了如何讓不可能變成可能的秘密,通過將數據輸入一個無限不可能發生器,他憑空設計出一個無限不可能引擎。後來,他獲得銀河研究所的極度聰明大獎。不過,他也遭到一群科學家的誹謗。

後來,物理學家研製出意館數學引擎。根據《銀河系漫遊指南》,無限不可能引擎是穿越廣闊星際空間的一種完美新方式,無須面對任何危險的不可能因素。意館數學利用了飯館中各種數字之間的特殊關係,例如在客人數量不確定的情況下如何合理安排座位,無法預測的客人就座時間——研究中這種現象被稱為「recipriversexcluson」,將「本身」定義為一個數字,它的存在不能用任何東西定義。除了本身——以及帳單上的數字。根據《銀河系漫遊指南》,一旦意館數學得到承認和理解,很多數學大會便在優秀的飯館舉行,導致一代人中的很多精英死於肥胖和心臟病,數學的發展也因此被耽誤數年。

相關焦點

  • 第二銀河:如何進行星際旅行?這三種方法一定要記住!
    科幻類電影一直以來都廣受影迷歡迎,尤其是太空星際類型的電影,像《星際迷航》、《重返地球》、《星球大戰》、《星河戰隊》等科幻電影,對於宇宙空間和星際旅行的描述十分生動,讓人對真正的星際旅行十分嚮往。雖然以目前的科技發展,實現星際旅行並不現實,但是在遊戲中,這些想法都可以成真!
  • 「巴薩德衝壓發動機」可能是迄今為止實現星際旅行的最靠譜方法
    當我向人們解釋我不是這部劇的粉絲時,他們通常會感到失望,感到困惑,為什麼像我這樣有興趣的人不會愛上如此「科學現實」的東西。雖然這部電視劇確實以相對真實的視角描述了太空旅行和科技的幾個元素,但科幻小說作為一個門類,涉及的遠不止是用科學和數學的驚人現實震驚觀眾。對我來說,關於蒼穹到底缺少什麼內容的討論可以構成一篇完全獨立的文章,但是在本文中描述的技術確實與本文的主題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 《星際穿越》真的是硬科幻作品?
    從來不存在什麼硬科幻電影《星際穿越》能火爆的很大原因在於,當前全球(包括中國)大部分的科幻大片純粹是胡編亂造,突然出來一部《星際穿越》,大家認為這是一部靠譜的符合各種科學和物理原理的硬科幻片,換句話說就是這是一部有現實理論基礎支撐的大片。
  • 《星際迷航》關鍵詞解讀 超級科幻經典影響深遠
    網易娛樂獨家報導 (綜合,文/Dr.Trekker) 《星際迷航》電影版第11集終於上映,這一在美國大熱並影響了無數後來者的經典科幻影視系列在中國顯然還不被人所熟悉,因為「星際」世界中充斥著各種不同種族,意識形態,宇宙歷史以及人物等,下面我們將通過對一些常用「星際」關鍵詞的解釋和讀解為您消除愛上「星際」的種種障礙!
  • 果殼周刊 |《星際迷航》中有趣的物理現象
    「《星際迷航》這類科幻作品在娛樂大眾的同時,也被賦予了另一個嚴肅的使命——開拓人類的想像力……其實科幻作品和科學發展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科學家有時會借鑑科幻作品中的一些設定,並把它們運用到真實的科學理論當中;有時則會發現一些比科幻作品還要奇幻的科學理論。」
  • 《星際穿越》掀起科幻熱潮
    原標題:《星際穿越》掀起科幻熱潮    豆瓣評分9.3、排片率高居各影院榜首、票房6天累計2.91億,科幻電影《星際穿越》自上映以來掀起一股空前的科幻熱潮。  其實劉慈欣的《三體》早在2006年就開始在《科幻世界》上連載,曾經在理工男中掀起一陣閱讀熱潮,是理工男聚會時必談的話題。電影《星際穿越》的熱映讓這部舊作又重新煥發了生命力,五維空間、時間彎曲、黑洞……這些熟悉的場景讓看過《三體》的人不禁在觀影后感慨,喜歡硬科幻怎麼能不看《三體》呢?
  • 《星際穿越》:時間魔術大師諾蘭,不朽的經典太空科幻巨製
    星際穿越影評:不去否定事物的可能性從1998年首部長片《追隨》以來,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都因為擅長運用非線性的敘事手法來玩弄故事的時間軸、賦予整部電影全新面貌而被影迷稱為「時間魔術師」,甚至最新作品《信條》還直接以「逆轉時間」作為故事題材,讓人們能在電影腦洞大開的科幻設定裡尋找諾蘭想要傳達的主題。星際穿越評價好看嗎?
  • 七種方式或實現星際旅行
    這些星際介質中的氫氣會被壓縮並被用作位於太空艙後部的核聚變火箭的燃料,驅動太空艙前進。  從理論上說,只要旅行中的星際空間內存在足夠多的星際氣體,由巴薩德衝壓發動機驅動的太空飛行器就能持續不斷地加速前進,其行進速度可能非常接近光速。由此,這種巴薩德衝壓發動機成為很多科幻小說中的「常用道具」。
  • 科學家和小說家熱議「星際旅行」 諸多想法荒誕
    日前,美國科學家和科幻小說家們熱烈討論了與星際旅行相關的熱門話題,提出了許多看似荒誕的想法。有研究者預言:這項探險終將成功。因為從理論上講,這項任務並不違背任何自然定律。我們需要的只是新技術、新設想,或許還有一些瘋狂。  行:用什麼交通工具?  速度最快的物質是光。
  • 星際爭霸中的「黑暗藝術」
    而當時誕生了非常著名的哥特小說《科學怪人》,甚至還引發了現實中不少人去模仿給屍體通電的方法來復活人類。接下來哥特文化開始通過影視和藝術作品廣泛地影響到後世的大量文化作品,其中自然離不開遊戲這個領域。我們不可否認的是,星際1的美術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暗黑破壞神2的影響。在早期的哥特藝術表現形式中,會更多出現的是宗教、巫術、死亡、骷髏這樣的元素。如今在英國的國家美術館珍藏這一副薩爾瓦多·羅薩非常不同尋常的一幅畫《施法的巫師》。
  • 七部科幻作品中的圖書館
    甚至在《星際迷航》(Star Trek)設想的科幻宇宙中,24世紀的電子書大量儲存在晶片中,進取號甚至不願意浪費空間存放這種古董般的書架。所以,科幻小說中大量出現擺放在書架上的書,那可是個異常的文化現象,而非常例。在這些科幻小說描述的未來中,書架象徵著過去的生活——它們是史前古董,昭示著與悠久文化歷史的聯繫。
  • 韓松:科幻作品是如何構建世界觀的?
    什麼是科幻作品中的世界觀? 從月球發展到火星,如凡爾納的《月球旅行記》。關於火星的科幻更多,從火星到銀河,從銀河繫到星際,如克拉克《二零零一:太空漫遊》,在月球上發現了一個外星人留下的裝置,然後飛到土星、木星,最後到了河外星系。
  • 心靈傳輸、隱身術、時空旅行 有多少科幻可以成真?(組圖)
    」因此,他認為隱身術、心靈傳輸、時空旅行這些在科幻作品中反覆出現的主題,在未來同樣有可能成真,只是機率大小、時間快慢的問題。  一星級「不可能」  此類的奇思妙想沒有違反任何物理學原理,有可能在本世紀或下一個世紀實現或被發現。
  • 鄭文光科幻作品集結出版:「古早味」科幻中的現實與想像
    鄭文光科幻經典系列1月9日,長江文藝出版社舉辦了以「飛出地球去——鄭文光作品中的想像與現實」為主題的鄭文光科幻經典系列分享會。發布會中,南方科技大學教授、科學與人類想像力研究中心主任吳巖,《科普時報》總編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尹傳紅也分享了對鄭文光科幻經典系列這套圖書的看法。在鄭文光之前,中國科幻閱讀以引進的外國科幻小說為主,如凡爾納的作品,鄭文光以後,中國有了自己的本土科幻。鄭文光的作品,不僅有優美的文字和豐富的想像,還注重考證,有紮實的科學根基。
  • 盤點一下十部和蟲洞有關的科幻電影
    蟲洞被認為是宇宙中連接兩個不同時空的狹窄隧道,是從一個時空前往另一個時空的捷徑。針對蟲洞的常見理解以下幾種:第一種理解認為蟲洞是一種空間的隧道,它是通過捲曲空間來縮短兩個空間之間的距離。雖然迄今為止科學家還沒有觀察到蟲洞存在的證據,但因為蟲洞可能實現或者時間旅行,所以許多科幻作品都把蟲洞作為自己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做的電影有很多,小編從中挑選出最具代表性的十部電影,作為明顯使用了蟲洞假說的科幻電影的盤點。
  • 《星際傳奇》:龍圖的科幻IP計劃
    龍圖CEO楊聖輝,大學時專業是量子物理本場發布會以「星際啟航」為主題,龍圖遊戲CEO楊聖輝先生登臺進行了演講,回溯了自己大學時對於科幻和未來星空的幻想,基本上也奠定了一個基調——這個遊戲及其IP,打的是中國原創科幻的旗號。
  • 比《星際迷航》更精彩的10部星際迷航電影
    反觀吉恩·羅登貝瑞的老版《星際迷航》系列,極力營造了一個和平主義、人本主義的未來社會,那裡的企業號也裝備著武器,但只是作為所有其他方法失敗了後的安全預防措施Z 計劃。老版《星際迷航》的主角們與神秘博士擁有同樣的世界觀,熱衷於宇宙旅行,對"探索陌生的新世界,尋找新的生活和新文明"更感興趣,而不是動輒大打出手——新版《星際迷航》電影卻喜歡這樣。
  • 從《星際穿越》開始科幻片越來越火,這些科幻常識你知道嗎?
    近幾年科幻片越來越火,《星際穿越》《火星救援》《地心引力》《降臨》《超體》《星球大戰:最後的絕地武士》等等,科幻已經成為人們最喜歡的電影題材之一。作為科幻迷,不得不知道凡爾納、阿西莫夫這些奠基科幻的大師。下面無二君來分享一些科幻知識,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閱讀以下,張張姿勢。中外所有科幻小說中故事時間跨度最長的作品是哪部?
  • 史上最偉大科幻角色 《星際迷航》史波克去世
    倫納德·尼莫伊最著名的角色是美劇《星際旅行》(老版《星際迷航》)中的半瓦肯人、半人類「史波克」,堪稱史上最偉大的科幻角色之一。《星際旅行》於1966年9月8日首播,該劇播出之後,倫納德·尼莫伊迅速成為美國科幻影視界的新偶像。
  • 《星際驅魔人》將拍 開闢網劇科幻藍海
    《星際驅魔人》主演邱澤、孫耀琦網易娛樂5月27日報導 據悉,由強視傳媒出品的大型科幻動作網劇《星際驅魔人》即將於近期開機。從《盜墓筆記》《暗黑者》《太子妃升職記》等大熱的網劇中可以看出,網劇市場有十足潛力,一片藍海尚待開發。但目前網劇市場仍舊類型單一,青春懷舊、耽美犯罪等網劇泛濫,缺乏新類型缺乏原創性。而《星級驅魔人》就是國內少有的原創IP,囊括了懸疑、科幻、驚悚等元素的科幻動作題材網劇,講訴「天煞」這個驅魔人小組,消滅危險外星生物、與邪惡對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