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為何這些教師不願做班主任?
據《勞動報》報導,班主任,在家長和孩子們心目中總有那麼一道閃閃的「光環」。不過,近日媒體調查顯示:班主任崗位在教師中的吸引力日趨式微,有一半以上的任課教師不願意當班主任,因為這個崗位缺少職業幸福感。記者就此採訪了本市部分中小學教師,發現這一現象較為普遍,由於工作任務重、心理壓力大等因素,相當多一部分教師寧可放棄津貼,也不願擔任班主任。班主任的一天:事多耗時壓力大
清晨6點30分,睡眼惺忪的李敏(化名)準時從家裡出門,她必須轉乘兩部公交車,從彭浦新村趕到位於本市西南地區的一所初中,並在7點30分之前出現在教室裡,監督學生上早自修。李敏是這所初中初二年級的班主任,管理早自修只是一天工作的開始。
李敏扳著手指向記者介紹了她每天的任務,「除了早自修,8點必須去操場陪學生做操,眼保健操時間、午飯時間在教室裡維持秩序,放學後監督值日生工作,有時常常要忙到6點多才能下班。」李敏說,這還只是班主任工作的「冰山一角」,每逢學校藝術節、運動會,組織隊伍、排練節目等等各種瑣事總是撲面而來,每年暑期的家訪工作必不可少,「時不時還會有任課老師來告狀,哪個學生不交作業啦、哪個孩子考試作弊啦,諸如此類,都要班主任來管。」她坦言,最怕碰到的就是學生之間發生打架、傷害事件,「如果發生類似事件的話,不僅耗時而且耗費精力,碰上家長通情達理的還好,如果碰上個別不講理的家長,如果處理不得當,不僅問題得不到解決,還有可能使矛盾升級。」
李敏告訴記者,她是英語老師,除了教學任務外,每天花在處理班級事務上的時間至少需要3個小時左右。據媒體調查顯示,班主任平均每天用在班級事務工作(不包括教學工作)上的時間為4.08個小時,按照8小時工作制算,班主任把超過一半的工作時間用在了管理班級事務上。
寧願集中時間和精力把課上好
相關媒體調查顯示,除一部分中小學班主任是由任課教師自願選擇應聘外,大部分教師是服從學校分配做班主任工作的。究其原因,教師們普遍反映班主任工作任務重,心理壓力大,物質待遇低,缺少職業幸福感。
來自本市某中職學校的王老師寧可放棄每月上千元的津貼,也拒絕擔任班主任。她坦言,「教育無力」是她堅持辭掉班主任職務的主要原因。「班主任的主要職責之一是教育管理學生,不過與小學、初中生相比,處於青春期叛逆階段的中職學校的學生管理難度相對更大。類似打架等事件時有發生,上課講話、看手機更是家常便飯。學校規定不許對學生進行體罰,講道理則被學生當作耳邊風,有時真的感覺無從下手。」她告訴記者,本來學生之間發生的嚴重事件應該由學校出面共同處理,但校方往往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由班主任一人處理,造成班主任「孤軍奮戰」,身心疲憊。因此,即便學校的班主任津貼高達上千元,她也沒有主動請纓,「在上課和班級事務之間選擇的話,我寧願集中時間和精力把課上好。」
「雙班主任制」嘗試分解過重壓力
「眼下願意主動擔任班主任的老師的確不多。」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本市某小學校長分析道,班主任崗位之所以缺乏吸引力的兩個主要原因在於:壓力大、工作量多。「儘管不少學校對班主任的津貼都增加到千元以上,但這筆錢與班主任的付出相比,並不算多。」
她認為,改變目前這一現象的辦法在於,一是讓付出和回報成正比,「班主任比任課教師要承擔更重要的責任,從其工作量、崗位責任、工作難度等各方面綜合考量,他們應比現在得到更多的回報,這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回報,比如提高崗位津貼標準,他們還應有更廣闊的職業前景。」二是減輕班主任的崗位負重,例如目前本市部分學校試行的雙班主任制度,通過分解班主任的工作職責,讓兩人承擔一人工作,更好地實現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