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3日是中國第四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在上海,傳統藝術的傳承者們如上海京劇院、上海評彈團等紛紛推出別具策劃的直播,不僅有京劇、評彈傳統藝術的演出展示,更多是和其他非遺文化的互動、跨界以及交流,讓傳統非遺有了新的傳播方式。
高博文和吳新伯夜遊石庫門
上海評彈團在非遺日前一天推出了一場融合了石庫門、評彈、旗袍等各種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直播——「建業裡評彈夜生活」。直播間設在上海最大的成片石庫門建築群、魔都「打卡」新地標建業裡,除了還原百年來上海人聽評彈的夜生活外,還聊了旗袍、扇子、上海美食等各種話題。
小戲迷體驗了孫悟空造型
上海京劇院的直播則請來了「孫大聖」。盡人皆知的《西遊記》,在戲曲裡素來源遠流長,在非遺日這一天,作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京劇)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京劇丑角名家嚴慶谷在上海京劇傳習館和觀眾一起分享了「鄭(法祥)派」悟空戲。現場,麵塑、剪紙、絨繡等非遺項目也特邀而來,一起圍繞「孫悟空」展開了在線互動。
評彈直播:和石庫門、旗袍扇子共展老底子的上海之美
在建業裡這個充滿著石庫門風情的上海新地標,評彈名家高博文和評話名家吳新伯穿著長衫走進石庫門,坐在屋裡廂,面前擺著精緻的茶點,綠豆糕、開口笑、苔條餅、花生酥、曲奇餅乾……兩位「主播」的話題就從這特別有上海味道的石庫門房子和點心開啟,帶領觀眾領略包括評彈在內的上海非遺之美,「上海這座城市真的非常值得愛」。
直播裡還有茶點美食等各種精緻的海派文化和江南生活方式
將近三個小時的直播裡,兩位主播用嚦嚦鶯囀的吳儂軟語不間斷地分享各種評彈知識, 而琵琶三弦的各種評彈曲目,也先後在石庫門裡上演。直播裡,知名時尚旗袍設計師葉子和東華大學副教授沈沉也參與進來,講述了旗袍文化的門道、扇子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旗袍和扇子,都是和評彈藝術不可分割的文化傳統。而評彈聲中,精緻的茶點裡,配合著石庫門的夜色,旗袍的精緻優雅,恍如回到老底子的上海。
評彈直播現場
京劇直播:孫大聖搞穿越,小戲迷親身體驗孫悟空造型
和評彈精緻優雅的直播不同,京劇院的直播顯得「動感十足」。由於海派京劇是上海獨有的文化特色,其中《西遊記》題材的連臺本戲情節起伏跌宕,觀賞性強,這場直播也是充滿了各種互動和眼花繚亂的「特技展示」。
嚴慶谷示範悟空戲動作
直播的開場從一段視頻引入,視頻中的男孩在夢境中邂逅孫悟空和一眾小猴,度過了一段歡樂的時光。直播開始,男孩「好夢成真」,來到直播現場體驗了孫悟空造型,並跟著嚴老師一起了解悟空戲,觀看了京劇《五百年後孫悟空》中的名場面「戲六賊」片段。
這位小男孩是一位小戲迷,來自上海市實驗學校一年級的漢德森,他在嚴慶谷指導下耍了金箍棒,還畫上孫悟空臉譜。孫悟空的臉譜一直都是戲曲的一大特色,而鄭派悟空戲一大特色便是覆蓋全臉的桃形臉譜。
嚴慶谷是鄭派第三代傳人,他從悟空戲的起源與發展鋪陳開來,引領觀眾一步步走近大聖的世界。直播中展示了一批鄭法祥先生的珍貴照片,嚴慶谷結合照片介紹了鄭派悟空戲獨創的「登雲步」、「踏雲步」以及「二拳三掌」等特有表演形式。
當天,麵塑、剪紙、絨繡等非遺項目傳承人也來到現場在線互動。嚴慶谷與漢德森在傳承人指導下玩起麵塑,一個小小的壽桃的製作過程,充滿了成就感。而剪紙藝人手中活靈活現的孫悟空,更是讓觀眾感慨傳統非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