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儋州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現場。
遊客在欣賞苗繡織品。
儋州新聞中心消息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以「非遺傳承,健康生活」為主題的2020年儋州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在那大鎮名都天街舉辦。旨在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
本屆「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豐富多彩,有歷史悠久、深受當地民眾喜愛的民間藝術——儋州山歌、儋州調聲、儋州排子鼓表演;有獨具特色的傳統苗族刺繡蠟染技藝展示;有百年傳承、風味獨特的儋州傳統小吃(儋州粽子、儋州米爛、中和香糕)展示與銷售。特別是一場精彩絕倫的非遺文化展演更是將活動推向高潮。
本次非遺系列活動的一大亮點是——加入了主播帶你逛非遺,品儋州美味,購儋州特色產品的環節。這是儋州非遺日活動首次採用直播形式,由市旅文局副局長林聲剛及南海網主持人李奕菲現場為儋州美食帶貨,分別介紹了海儋黑糖、鍾記沙琪瑪、沐晨家雞屎藤面和雞屎藤粽、儋州粽子、中和紅毛四香糕等特色美食產品。通過直播與網友親密互動,網友們的購買熱情爆棚。
儋州歷史悠久,設置建制已有2000多年,文化底蘊深厚,素有「詩鄉歌海」之美譽,是目前全國唯一同時榮獲「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詩詞之鄉」、「中國楹聯之鄉」和「中國書法之鄉」稱號的市縣。目前,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有:儋州調聲、海鹽曬制技藝;列入省級非遺保護項目有:儋州山歌、泊潮海龍舟和土法製糖技藝;列入市級非遺保護項目有:白馬井舞龍、儋州排子鼓和儋州粽子手工技藝。正在申報的市級非遺保護項目有:海頭「二月二」習俗、中和正月十五鬧元宵習俗、白馬井正月十六大拜年習俗、儋州客家山歌、儋州米爛製作技藝、儋州雞屎藤饃製作技藝、儋州苗族傳統刺繡蠟染技藝、白馬井瑪仔製作技藝、中和香糕製作技藝。
儋州非遺,幾乎涵蓋了儋州生活的方方面面,體現著儋州優秀傳統文化,是儋州風土人情的典型代表。此次活動,讓文化遺產走到百姓身邊,讓文化遺產真正重新「活」起來。百姓只有感知到文化遺產的信息和體會到歲月積澱的魅力,才能更好地傳承和保護儋州文化和自然遺產。
本次非遺活動是2020第四屆北部灣(海南儋州)旅遊美食博覽會系列活動之一。本屆旅遊美食博覽會已於5月19日開幕,相比往屆時間更長,跨度更大,設置了多個分會場,增添了許多線上互動與宣傳推廣的新模式、新玩法,內容更豐富,形式更多樣。後續還將有特色產品和美食一條街展銷、特色歌舞路演等系列活動、炫彩直播儋農新天地、遊儋州視頻特輯、「美食美刻」抖音微視頻大賽等系列線上線下活動,將全方位、多角度把儋州獨具特色的旅遊文化展現給遊客。
本次儋州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由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指導,儋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由中共儋州市委宣傳部、儋州市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局、那大鎮人民政府、儋州市文化館共同承辦。(記者林曉雲 編輯符麗曼)
遊客與「蘇小坡」合影。
苗族傳統刺繡蠟染手藝人在與遊客交談。
儋州粽子
儋州米爛
儋州土糖
雞屎藤
記者 韋斌 羅鑫 攝
儋州非遺簡介
儋州,歷史悠久,這裡設置建制已有2000多年;儋州,人文深厚,這裡東坡文脈綿綿不絕;儋州,非遺豐富,這裡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姿多彩。儋州非遺,涵蓋了儋州生產生活各個方面,體現著儋州優秀傳統文化。
儋州調聲
儋州人能歌善舞,在這裡有一種男女集體對唱、唱歌與舞蹈融為一體的調聲活動。調聲曲調多變,節奏明快,旋律優美,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和獨特藝術風格,被譽為「南國樂壇奇葩」。過去,男女青年常通過調聲活動交往,追求美好愛情。2006年,儋州調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海鹽曬制技藝
與「煮海為鹽」不同,過去儋州人主要通過古老的原始日曬製鹽工藝獲得食鹽。日曬製鹽工序是我國現有鹽場中保留沿用的古老原始日曬製鹽工序之一,其方法是通過一系列工序獲得鹽滷水,澆灌到石槽裡曬製成鹽。峨蔓鹽田也是我國目前保存比較完好的古鹽場,是我國傳統製鹽手工業發展史的活見證。2008年,峨蔓鹽田的海鹽曬制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儋州山歌
「儋州自古稱歌海,山歌催得百花開,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臺。」儋州山歌普及性廣,押韻嚴格,結構規整,一般以七字為一句,以四句或二句為一個基本段落,可以獨唱,也可對唱。郭沫若贊稱:「儋州山歌不亞於唐詩」。2009年,儋州山歌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遺名錄。
海南端午習俗(泊潮海龍舟)
端午時節賽龍舟。農曆五月初五,光村鎮泊潮漁村民划龍舟、包粽子、海浴(即用海水擦眼),以特殊的習俗活動隆重度過這個中國傳統節日。泊潮海龍舟的一個特點,是龍作為獨立整體直接加到船上。2017年,海南端午習俗(泊潮海龍舟)被列入第五批省級非遺名錄。
土法製糖技藝
儋州是海南傳統土糖的重要產地,今天在儋州還保留有土法製糖技藝,其方法利用天然石料木材等製成傳統榨蔗機,藉助畜力把甘蔗碾壓成汁,進行過濾、熬煮、入模成型,最後自然凝固成糖。由此產出的糖,不僅營養豐富,還是益氣養血、祛風散寒的良藥。2017年,儋州土法製糖技藝被列入第五批省級非遺名錄。
白馬井舞龍
白馬井舞龍頗具特色,其所舞之龍身體龐大,光是龍頭就需雙人舞動。白馬井舞龍,有「盤龍」、「繞龍」、「卷龍」、「擺龍」、「叩龍」、「進龍」、「縮龍」等二十餘個套路。白馬井正月十六大拜年的「巡街」活動,舞龍是主要的項目。2009年,白馬井舞龍被列入第二批市級非遺名錄。
儋州排子鼓
儋州的紅白喜事現場,常見到排子鼓的身影。排子鼓是一個小鼓,兩個管嗩吶,一個大鑼,一副大鈸的樂器組合,其具有儀式音樂的特點。樂隊中,鼓手是指揮,其他樂手配合鼓手進行奏樂。2009年,儋州排子鼓被列入第二批市級非遺名錄。
儋州粽子手工技藝
端午吃粽,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儋州粽子取葉新鮮,體態碩大,種類繁多,餡由豬肉、鹹鴨蛋、豆類、魷魚絲等構成,進行配料時,用酒、蒜茸、五香粉、味精、醬油等混合醃製。用料十足的儋州粽子,糯而不爛,肥而不膩,肉嫩味香,鹹甜適中,馳名海外。2012年,儋州粽子手工技藝被列入第四批市級非遺名錄。2016年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儋州粽子」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海頭「二月二」習俗
農曆二月初二,是海頭鎮上新市村紀念「太祖」鍾大元帥的傳統節日。節日活動有龍舞、裝地色、臺閣、走馬棚等內容,豐富多彩,精彩絕倫,讓村裡充滿祥和歡慶的節日氣氛。目前,海頭「二月二」習俗正在申報列入第六批市級非遺名錄。
中和正月十五鬧元宵習俗
正月十五,中和鎮舉行以舞龍舞獅、迎神、臺角、故事會、馬轉亭、吃青等為內容的鬧元宵活動。元宵鬧一鬧,好運自來到,正月十五這一天,中和鎮人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海洋裡。目前,中和正月十五鬧元宵習俗正在申報列入第六批市級非遺名錄。
白馬井正月十六大拜年習俗
「十六不了年不了,不了十六不了年」,正月十六是白馬井拜年日。當天,在白馬井人招待親友之時,神像、舞龍隊、抬閣隊和丑角隊如期「巡街」,整個鎮上歡聲笑語,年味十足。目前,白馬井正月十六大拜年習俗正在申報列入第六批市級非遺名錄。
儋州客家山歌
儋州是海南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儋州客家人一直在傳唱客家山歌。儋州客家山歌內容廣泛,語言樸素生動,與內地客家山歌一脈相承,被稱為「天籟之音」。目前,儋州客家山歌正在申報列入第六批市級非遺名錄。
來源:儋州市人民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