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儋州非遺系列活動豐富多彩

2020-06-14 新海南儋州融媒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儋州非遺系列活動豐富多彩

2020年儋州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現場。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儋州非遺系列活動豐富多彩

遊客在欣賞苗繡織品。


儋州新聞中心消息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以「非遺傳承,健康生活」為主題的2020年儋州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在那大鎮名都天街舉辦。旨在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

本屆「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豐富多彩,有歷史悠久、深受當地民眾喜愛的民間藝術——儋州山歌、儋州調聲、儋州排子鼓表演;有獨具特色的傳統苗族刺繡蠟染技藝展示;有百年傳承、風味獨特的儋州傳統小吃(儋州粽子、儋州米爛、中和香糕)展示與銷售。特別是一場精彩絕倫的非遺文化展演更是將活動推向高潮。

本次非遺系列活動的一大亮點是——加入了主播帶你逛非遺,品儋州美味,購儋州特色產品的環節。這是儋州非遺日活動首次採用直播形式,由市旅文局副局長林聲剛及南海網主持人李奕菲現場為儋州美食帶貨,分別介紹了海儋黑糖、鍾記沙琪瑪、沐晨家雞屎藤面和雞屎藤粽、儋州粽子、中和紅毛四香糕等特色美食產品。通過直播與網友親密互動,網友們的購買熱情爆棚。

儋州歷史悠久,設置建制已有2000多年,文化底蘊深厚,素有「詩鄉歌海」之美譽,是目前全國唯一同時榮獲「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詩詞之鄉」、「中國楹聯之鄉」和「中國書法之鄉」稱號的市縣。目前,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有:儋州調聲、海鹽曬制技藝;列入省級非遺保護項目有:儋州山歌、泊潮海龍舟和土法製糖技藝;列入市級非遺保護項目有:白馬井舞龍、儋州排子鼓和儋州粽子手工技藝。正在申報的市級非遺保護項目有:海頭「二月二」習俗、中和正月十五鬧元宵習俗、白馬井正月十六大拜年習俗、儋州客家山歌、儋州米爛製作技藝、儋州雞屎藤饃製作技藝、儋州苗族傳統刺繡蠟染技藝、白馬井瑪仔製作技藝、中和香糕製作技藝。

儋州非遺,幾乎涵蓋了儋州生活的方方面面,體現著儋州優秀傳統文化,是儋州風土人情的典型代表。此次活動,讓文化遺產走到百姓身邊,讓文化遺產真正重新「活」起來。百姓只有感知到文化遺產的信息和體會到歲月積澱的魅力,才能更好地傳承和保護儋州文化和自然遺產。

本次非遺活動是2020第四屆北部灣(海南儋州)旅遊美食博覽會系列活動之一。本屆旅遊美食博覽會已於5月19日開幕,相比往屆時間更長,跨度更大,設置了多個分會場,增添了許多線上互動與宣傳推廣的新模式、新玩法,內容更豐富,形式更多樣。後續還將有特色產品和美食一條街展銷、特色歌舞路演等系列活動、炫彩直播儋農新天地、遊儋州視頻特輯、「美食美刻」抖音微視頻大賽等系列線上線下活動,將全方位、多角度把儋州獨具特色的旅遊文化展現給遊客。

本次儋州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由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指導,儋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由中共儋州市委宣傳部、儋州市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局、那大鎮人民政府、儋州市文化館共同承辦。(記者林曉雲 編輯符麗曼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儋州非遺系列活動豐富多彩

遊客與「蘇小坡」合影。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儋州非遺系列活動豐富多彩

苗族傳統刺繡蠟染手藝人在與遊客交談。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儋州非遺系列活動豐富多彩

儋州粽子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儋州非遺系列活動豐富多彩

儋州米爛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儋州非遺系列活動豐富多彩

儋州土糖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儋州非遺系列活動豐富多彩

雞屎藤

記者 韋斌 羅鑫 攝

儋州非遺簡介

儋州,歷史悠久,這裡設置建制已有2000多年;儋州,人文深厚,這裡東坡文脈綿綿不絕;儋州,非遺豐富,這裡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姿多彩。儋州非遺,涵蓋了儋州生產生活各個方面,體現著儋州優秀傳統文化。

儋州調聲

儋州人能歌善舞,在這裡有一種男女集體對唱、唱歌與舞蹈融為一體的調聲活動。調聲曲調多變,節奏明快,旋律優美,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和獨特藝術風格,被譽為「南國樂壇奇葩」。過去,男女青年常通過調聲活動交往,追求美好愛情。2006年,儋州調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海鹽曬制技藝

與「煮海為鹽」不同,過去儋州人主要通過古老的原始日曬製鹽工藝獲得食鹽。日曬製鹽工序是我國現有鹽場中保留沿用的古老原始日曬製鹽工序之一,其方法是通過一系列工序獲得鹽滷水,澆灌到石槽裡曬製成鹽。峨蔓鹽田也是我國目前保存比較完好的古鹽場,是我國傳統製鹽手工業發展史的活見證。2008年,峨蔓鹽田的海鹽曬制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儋州山歌

「儋州自古稱歌海,山歌催得百花開,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臺。」儋州山歌普及性廣,押韻嚴格,結構規整,一般以七字為一句,以四句或二句為一個基本段落,可以獨唱,也可對唱。郭沫若贊稱:「儋州山歌不亞於唐詩」。2009年,儋州山歌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遺名錄。

海南端午習俗(泊潮海龍舟)

端午時節賽龍舟。農曆五月初五,光村鎮泊潮漁村民划龍舟、包粽子、海浴(即用海水擦眼),以特殊的習俗活動隆重度過這個中國傳統節日。泊潮海龍舟的一個特點,是龍作為獨立整體直接加到船上。2017年,海南端午習俗(泊潮海龍舟)被列入第五批省級非遺名錄。

土法製糖技藝

儋州是海南傳統土糖的重要產地,今天在儋州還保留有土法製糖技藝,其方法利用天然石料木材等製成傳統榨蔗機,藉助畜力把甘蔗碾壓成汁,進行過濾、熬煮、入模成型,最後自然凝固成糖。由此產出的糖,不僅營養豐富,還是益氣養血、祛風散寒的良藥。2017年,儋州土法製糖技藝被列入第五批省級非遺名錄。

白馬井舞龍

白馬井舞龍頗具特色,其所舞之龍身體龐大,光是龍頭就需雙人舞動。白馬井舞龍,有「盤龍」、「繞龍」、「卷龍」、「擺龍」、「叩龍」、「進龍」、「縮龍」等二十餘個套路。白馬井正月十六大拜年的「巡街」活動,舞龍是主要的項目。2009年,白馬井舞龍被列入第二批市級非遺名錄。

儋州排子鼓

儋州的紅白喜事現場,常見到排子鼓的身影。排子鼓是一個小鼓,兩個管嗩吶,一個大鑼,一副大鈸的樂器組合,其具有儀式音樂的特點。樂隊中,鼓手是指揮,其他樂手配合鼓手進行奏樂。2009年,儋州排子鼓被列入第二批市級非遺名錄。

儋州粽子手工技藝

端午吃粽,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儋州粽子取葉新鮮,體態碩大,種類繁多,餡由豬肉、鹹鴨蛋、豆類、魷魚絲等構成,進行配料時,用酒、蒜茸、五香粉、味精、醬油等混合醃製。用料十足的儋州粽子,糯而不爛,肥而不膩,肉嫩味香,鹹甜適中,馳名海外。2012年,儋州粽子手工技藝被列入第四批市級非遺名錄。2016年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儋州粽子」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海頭「二月二」習俗

農曆二月初二,是海頭鎮上新市村紀念「太祖」鍾大元帥的傳統節日。節日活動有龍舞、裝地色、臺閣、走馬棚等內容,豐富多彩,精彩絕倫,讓村裡充滿祥和歡慶的節日氣氛。目前,海頭「二月二」習俗正在申報列入第六批市級非遺名錄。

中和正月十五鬧元宵習俗

正月十五,中和鎮舉行以舞龍舞獅、迎神、臺角、故事會、馬轉亭、吃青等為內容的鬧元宵活動。元宵鬧一鬧,好運自來到,正月十五這一天,中和鎮人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海洋裡。目前,中和正月十五鬧元宵習俗正在申報列入第六批市級非遺名錄。

白馬井正月十六大拜年習俗

「十六不了年不了,不了十六不了年」,正月十六是白馬井拜年日。當天,在白馬井人招待親友之時,神像、舞龍隊、抬閣隊和丑角隊如期「巡街」,整個鎮上歡聲笑語,年味十足。目前,白馬井正月十六大拜年習俗正在申報列入第六批市級非遺名錄。

儋州客家山歌

儋州是海南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儋州客家人一直在傳唱客家山歌。儋州客家山歌內容廣泛,語言樸素生動,與內地客家山歌一脈相承,被稱為「天籟之音」。目前,儋州客家山歌正在申報列入第六批市級非遺名錄。

來源:儋州市人民政府網

相關焦點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儋州非遺系列活動豐富多彩(配組圖)
    2020年儋州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現場。儋州新聞中心消息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以「非遺傳承,健康生活」為主題的2020年儋州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在那大鎮名都天街舉辦。        本屆「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豐富多彩,有歷史悠久、深受當地民眾喜愛的民間藝術——儋州山歌、儋州調聲、儋州排子鼓表演;有獨具特色的傳統苗族刺繡蠟染技藝展示;有百年傳承、風味獨特的儋州傳統小吃(儋州粽子、儋州米爛、中和香糕)展示與銷售。特別是一場精彩絕倫的非遺文化展演更是將活動推向高潮。
  • 非遺「出街」 絕活登場 我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豐富多彩
    12日到巴蜀映巷商街逛街的市民,正好趕上由長春市文廣旅局主辦、長春市群眾藝術館(長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行走在非遺「藝術長廊」中,人們興奮地東看看、西逛逛,手裡還不時增添一兩樣第一次遇見的「寶貝」。眾多非遺傳承人更是做足功課,為近半年來首次「出街」各顯其能。高吉昌現場展示拓片技藝。
  • 2019「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如火如荼
    2019年6月8日,是我國第三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後,在杭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的統一部署下,全市推出一系列活動,讓廣大市民和遊客近距離感受杭州文化遺產之美。    「文旅融合」之 開幕演出:  沿著古韻詩路,看五彩斑斕非遺  6月6日,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浙江省主場城市(杭州)系列活動在西溪國家溼地公園舉行了熱鬧的開幕式。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大理州各縣市系列主題活動呈現非遺魅力
    為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非遺保護的良好社會氛圍,大理白族自治州各縣市舉辦了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活動,通過精彩紛呈的非遺節目表演和非遺項目體驗等活動,讓市民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近距離接觸,凸顯了非遺傳承「見人、見物、見生活」的保護和傳承理念。
  • 2019年武漢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展示活動
    今年,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分別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廣泛開展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活動。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是6月8日。經過市區文旅部門精心策劃,周密部署,今年文化和遺產日期間,武漢市將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活動。
  • 甘肅省「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展示及購物節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作者祁曉亮2020年6月13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作為甘肅省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會場活動的「甘肅非遺影像展」,緊扣文旅部確定的「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活動主題,廣泛徵集並遴選各市(州)文旅部門組織拍攝的優秀非遺影像視頻作品,分傳統體育、傳統醫藥、餐飲、非遺助力抗擊疫情、其他等五個專題,於6月1日至20日期間,在隴上非遺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百家號上同步播出68期,受眾閱讀量達到30多萬人次,顯著提升了優秀非遺項目可見度
  • 盤錦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感受多彩「非遺」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盤錦非遺購物節」購物新時尚「盤錦非遺購物節」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非遺在百姓健康生活中的傳統文化作用,以傳播非遺知識和健康生活理念為宗旨,引導全民參與、關注和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展示盤錦市非遺保護成果,繁榮文化旅遊市場。
  • 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全國主會場活動在廣州啟動
    6月7日晚,由文化和旅遊部、廣東省政府主辦的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全國主會場活動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世紀大會堂舉行。文化和旅遊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李金早,廣東省副省長許瑞生出席並致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北京辦事處歐敏行女士等出席。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在身邊 文明共傳承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需要,也是國際社會文明對話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更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又是一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6月13至14日,由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和旅遊局、墾利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東營市宣傳展示活動在墾利區青海小鎮舉行。
  • 雲遊岱廟 宣傳非遺 泰安市博物館開展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繼澤 通訊員 高慧 泰安報導6月13日上午,寬闊的岱廟文化廣場上,遠遠就看到城牆上懸掛的醒目紅色條幅——「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傳播文物價值 展現中華風採」。城牆下,仿古設計風格的紅色攤位,與莊嚴肅穆的灰色古廟相得益彰。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山東省文化館系列精彩活動邀你共品齊魯非遺魅力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山東省文化館系列精彩活動邀你共品齊魯非遺魅力 2020-06-12 15: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多彩活動點亮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傳承非遺 感受文化魅力
    6月13日是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我市文化和旅遊部門將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進一步提高市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6月13日上午9時,南陽市文物局將舉辦《南陽黃山遺址考古新發現》講座,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黃山考古隊負責人馬俊才,講解黃山遺址考古發掘的成果及最新發現。市博物館將舉辦「玉見南陽」線上展覽活動,共展出玉器文物圖片60組,分為獨山之玉、禮儀之玉、裝飾之玉、觀賞之玉等6個類別,展品既有春秋時期的玉牌飾,也有西漢時期的玉璧,直觀地展現南陽玉文化的深厚底蘊。
  • 閩侯縣「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13日開幕
    福州新聞網6月12日訊(記者 邱陵 周昆)明天(6月13日)上午,以「非遺傳承健康生活」為主題的閩侯縣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將在該縣林柄村開幕。活動將啟動一系列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非遺傳承展示,向世人展現閩侯非遺的風採。
  • 山西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活動啟動儀式暨非遺系列活動
    (京呈聯創 訊)為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自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聚焦非遺在人民大眾健康生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宣傳非遺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人民戰爭中發揮的積極作用,促進山西文化生態保護區發展,展現多年來我省非遺保護成果,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組織全省文化和旅遊部門、非遺項目保護單位、各級非遺傳承人群,以「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為主題,在全省範圍內開展2020年「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來了!文昌有哪些這些非遺活動?
    「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由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主辦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海南省非遺系列活動將於6月13日全線揭幕。同時,各市縣、文化單位也將推出系列活動,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非遺保護的良好社會氛圍。
  • 張掖市將舉辦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項目展演展示活動
    為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展示近年來張掖市非遺保護取得的優秀成果,營造非遺保護良好社會氛圍。由張掖市文廣旅遊局主辦、張掖市文化館承辦、張掖市各縣區文體廣電旅遊局協辦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項目展演展示活動將於6月13日在張掖市文化館舉辦。
  • 西安非遺保護協會2020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圓滿舉辦
    一年一度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是非遺人的節日。今年的主題是,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6月12日在曲江書城舉辦了豐富多彩的非遺展示體驗活動:非遺戰疫作品捐贈、中醫藥技藝互動、文創開發演示、非遺研習體驗基地」授牌、「非遺網絡推選年度十佳」頒獎、慰問老年會員等等。守護陝西之薪,傳承文化匠心。
  • 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開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系列活動拉開序幕
    6月13日上午,啟封故園盤鼓震天,人頭攢動,由開封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主辦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開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系列活動拉開了序幕。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魏培仕在啟動儀式上說,開封作為八朝古都,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其中數不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使這座城市熠熠生輝。
  • 關於2020「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進老街相關活動的通告
    關於2020「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 遺進老街相關活動的通告我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為進一步加強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國務院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
  • #非遺傳承健康生活#2020「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活動即將開幕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即將到來,為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非遺保護的良好社會氛圍,國內集中開展系列非遺宣傳展示活動。經統計,全國各省區市在今年遺產日期間將舉辦3700多項非遺宣傳展示活動。 6月12日,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華商網、西安新華書店曲江書城聯合主辦,保利發展控股陝西公司全程支持的「非遺傳承·健康生活」2020西安非遺展示體驗活動將在曲江書城開幕。屆時,市民可以與傳統醫藥類非遺項目傳承人零距離互動,還能夠學習中醫理療保健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