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
傳播:人文 | 藝術 | 收藏 | 推廣
《東鄉族》136cmX68cm
東鄉族是中國甘肅省的一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大多數東鄉族都兼通漢語,漢文為東鄉族的通用文字,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
東鄉族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境內洮河以西、大夏河以東和黃河以南的山麓地帶,其餘分別聚居在和政縣、臨夏縣和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在甘肅的蘭州市、定西地區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還散居著一小部分東鄉族。
《東鄉族》136cmX68cm
東鄉族古時的婦女愛穿一種有領圈、大襟和寬袖的繡花衣服,袖子寬大,袖口上鑲一道花邊。下穿套褲,褲管鑲兩道繡花邊,褲管的後面開小叉,用飄帶束住腳管。逢喜慶大事,穿繡花裙子,他們把這種繡花裙子叫「過美」。足登後跟高寸許的繡花鞋,當時不戴蓋頭,只戴包頭巾,髮髻上插飾物,胸前一般都佩帶銀飾。當時婦女的上衣還流行用各色布縫成數段的假袖,並在假袖各段繡有花邊。後來,婦女的服飾逐漸變化。女的一般都戴蓋頭,分綠、黑、白3種顏色。少女和新媳婦戴綠綢和綠緞子蓋頭,結婚一兩年後的婦女和中年婦女戴黑蓋頭,老年婦女戴白蓋頭。衣著都是藏青色或黑藍色布衣,青年婦女穿紅的或綠的,上衣寬大,齊膝蓋,大襟在後邊,並外加一件齊膝的坎肩,長褲一直拖到腳面。
《東鄉族》136cmX68cm
東鄉語中把「花兒」稱為「端」,「端拉鬥」就是「漫花兒」。近一二百年來,「端」在東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花兒」裡唱道:「花兒本是心上的話,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刀刀拿來把頭割下,不死了還是這個唱法。」
過去,「花兒」以苦歌和情歌為多,唱出了對舊社會悲慘生活的控訴,表達了青年男女對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以及追求忠貞愛情的願望。
新中國成立後,歌頌共產黨、歌唱新生活的「花兒」已替代了過去的悲苦歌曲。「東鄉人民英雄漢,劈山引水上高山,歷代豪傑不足道,真正英雄看今朝。」
《東鄉族》136cmX68cm
東鄉族每個月都有節日,每過了年逐月輪換,一年12個月,每個月36年後循環往復一次。這和宗教信仰有著密切的關係。東鄉族有四大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阿守拉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東鄉族》
開齋節是東鄉族最隆重、最重視的節日。開齋節的一天,男人們去清真寺聚禮,清晨上墓地念經祈禱,鄰裡親友間相互上門,做「色倆目」問安。婦女則在家裡炸油果、饊子等油炸食品,部分送給親友,部分留在家中食用。
古爾邦節,東鄉族稱之為「阿也」,一般在開齋節後70天舉行。這一天,凡是經濟能力較好的人家宰牲慶祝,所宰的牛羊肉,請阿訇和眾鄉親在家裡念經共餐,不允許獨家享用。
聖紀節是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誕生和逝世的日子,在伊斯蘭教曆3月12日或13日舉行(誕生日和逝世日錯一天)。一般的紀念方式是舉行各種形式的聚會,誦讀《古蘭經》,過聖紀節時也要宰羊、宰雞,大家共食,可在清真寺、拱北裡過,也可在家中過。
阿守拉節是東鄉族群眾很重視的一個傳統節日。「阿守拉」是阿拉伯語「10」的意思,相傳在伊斯蘭曆1月10日這一天,真主造化了人類的始祖阿丹和唉哇,阿丹和唉哇分散了若干年後,在這一天重新相會。在東鄉,阿守拉節是婦女和兒童們聚會的節日,每年由各家輪流操辦,請阿訇念經祈禱。阿守拉節還有糧食節的寓意[9]。
何雨春:清華大學書畫高研班副主任、創作課程導師(主講導師),清華紫光文創園高碑店文創中心副主任,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創作基地副主任、國畫藝委會秘書長,何雨春中國彩墨畫工作室導師、人物畫專項工作室導師,東方彩墨畫院院長,雲南大理大學客座教授,北京石齊畫院特聘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何雨春藝術主張:縱觀中國畫發展,是不斷的融入新元素,從西方到東方的元素結合,從傳統到當代的元素結合,逐步形成一種全新的繪畫元素,全新的繪畫模式,這種繪畫的變革,由於色彩直入中國傳統繪畫之中,打破了單一的傳統筆墨形式,打破了以色助墨的形式,形成了「色墨並舉,色墨共生」的萬紫千紅的彩墨新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