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著哥哥和兩個戲曲名角的回憶,只有梅蘭芳紀念館有!

2020-12-05 阿久的旅記

每次看《霸王別姬》,便被深深帶入,仿佛回到之前,那個程蝶衣還在的時候,又仿佛是做了一場夢,一場仿佛是自己又不是自己的夢。

去了《霸王別姬》的拍攝地點看了看,想去趟哥哥之前在的地方,覺得只要有過他的地方,那裡便是無比的溫暖。

梅蘭芳紀念館在北京市西城區護國寺街9號,是梅蘭芳先生生命最後10年待過的地方。。原來為清末慶親王奕王府的一部分,解放後經過修繕,梅蘭芳先生搬到了這裡。梅蘭芳先生逝世後,周總理提議建立梅蘭芳紀念館。這裡便是段小樓挨打、蝶衣打小四和蝶衣燒戲服的拍攝地點。

地方蠻大的,716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進了大門,迎面是大影壁,青磚灰瓦。影壁前是梅蘭芳先生的漢白玉半身塑像。紀念館主要有著梅蘭芳夫人福女士和子女在1962年捐獻給國家的大量珍貴文物、文獻資料。

梅蘭芳紀念館有兩部分,正院是故居原始樣子,有會客廳,書房,臥室和起居室內,室內各項陳設都是按梅蘭芳生前生活起居原狀陳列。我受親人的影響,一直聽著戲曲,開始很不愛聽,覺得很是浮誇。直到後來,親人離世,我對戲曲便有了一種情緒,聽著那些戲曲,算是睹物思人。

外院展覽室,主要是大量珍貴圖片,介紹梅蘭芳先生一生的藝術生活和社會生活。我之前看過一部影片《梅蘭芳》,喜歡那個想著一輩子清清白白唱戲、做人的他和最後與知己邱如白促膝長談並創新於戲曲的他還有那個抗日時期,為了表氣節,蓄鬚忍痛離別心愛的舞臺的他。

對於他我很是敬佩,但因為時間有些久遠,我更喜歡程蝶衣,那個哥哥扮演的「不瘋魔不成活」的程蝶衣。因為喜歡哥哥。

與梅蘭芳先生不同,梅蘭芳促膝長談的知己他沒有,他有的只是遇人不淑,只有自己一直罵做小三的人對他好。梅蘭芳先生的民族氣節他沒有,他有的只是對戲曲成瘋的痴迷,甚至可以那個死去的日本將軍,覺得他可以讓戲曲帶到日本;梅蘭芳先生改革開放大放異彩,他沒有。他有的只是自己被批鬥,看清眾人,撕心裂肺地喊著『都在騙我』。對自己的自嘲,對師哥下跪的痛斥,發瘋發狂的報復秋菊。從一個處於當時的人來看,範是有些血性的人都不可能容忍他,我如果處在那個時代,有機會也會解心頭恨。所以不怪他說沒人懂他,因為即使現在,我也是不理解,喜歡他只是因為哥哥。

但我想,現在總也是有人理解他的,不然也不會在梅蘭芳先生的故居拍攝。這次去是緬懷哥哥的,也送一送哥哥扮演的他。我在哥哥扮演的蝶衣罰小四跪的院子裡站了很久,一直想著電影然後就是發呆,等回過神腳都有點痛了。

四合院很是幽靜,不知道是不是我去的時間剛好和別人錯來,看著那裡,莫名的有種黃花滿地,微微悽慘的感覺。這個地方,有些三個重要的人來過,生活過。只是現在,世間再無程蝶衣,也沒有了哥哥。

相關焦點

  • 懷念張國榮之旅 北京梅蘭芳紀念館
    霸王別姬劇照 梅蘭芳紀念館是《霸王別姬》很重要的拍攝地,那個四合院應該是片中小樓的家,同時也是蝶衣罰小四跪的院子。四合院原為清末慶親王奕王府的一部分,梅先生逝世後,周總理提議建立梅蘭芳紀念館,北京很多名人故居都是在周總理關心下建立的。鄧小平親筆書寫匾額「梅蘭芳紀念館」,鄧小平的題詞不多,以前見過北京大學圖書館也由鄧小平題詞。
  • 萊比錫金獎「張冠李戴」 梅蘭芳紀念館有話要說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二十九日電(記者夏宇華)梅蘭芳紀念館編輯的《梅蘭芳戲曲史料圖畫集》去年獲得全球圖書裝幀設計頂級大獎--萊比錫金獎。該書主編、梅蘭芳紀念館館長劉佔文在時隔近一年之後才得知這一消息,金獎給他帶來的不是應有的喜悅而是困惑和憤怒。  讓劉佔文困惑的是竟然有兩個不同版本的金獎證書,前一個版本上的名字既不是設計者,也不是編者,而是為該書撰寫序文的兩位專家,後一個版本上的名字則是河北教育出版社的一名設計人員;讓他憤怒的是金獎證書在梅蘭芳紀念館等主創人員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頒給了他人。
  • 專訪梅蘭芳紀念館館長劉禎:梅蘭芳的文化自覺與歷史擔當
    據了解,在十九世紀中葉,我國已經有一些戲曲院團到西方進行營業性演出,但演出效果可能並不是特別令人滿意,但梅蘭芳的出訪卻在美國造成了很大的轟動。為什麼短短半個世紀的時間,西方觀眾對中國戲曲的認知產生了如此大的轉變?
  • 【文物古蹟攬勝】梅蘭芳紀念館,半是梅宅半是史
    1950年任中國京劇院院長、1951年,任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1953年,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1年8月8日,梅蘭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歲。梅蘭芳在50餘年的舞臺生活中,發展和提高了京劇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形成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流派,世稱「梅派」。其代表作有《貴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鋒》《打漁殺家》等,並先後培養、教授學生100多人。
  • 秦華生:梅蘭芳的戲曲理論貢獻
    、昆表演,創作了一批時裝戲和古裝戲,加工整理了一批傳統戲,他對戲曲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之於戲曲理論的貢獻僅是其中一面。所謂姿勢化,就是一切的動作和音樂等都有固定的方式。例如動作有動作的方式,音樂有音樂的方式,這種種方式,可作為藝術上的字母,將各種不同的字母拼湊一起,就可成為一齣戲。……但是中國戲的演員們,都不被這種字母所束縛,他依舊可以發揮他在藝術上的天才與創造。
  • 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推介:梅蘭芳紀念館
    海棠花開,一如昨日,這裡的一磚一瓦,一樹一花,都曾與中國近代最偉大的舞臺表演藝術家梅蘭芳一起度過了芳華十年。今日,就請您和中國文化中心一起走近「梅蘭芳紀念館」,感受這梅蘭芳華。
  • 《百年巨匠》京劇篇在北京梅蘭芳紀念館開機
    原標題:《百年巨匠》京劇篇在北京梅蘭芳紀念館開機   光明網北京2015年7月13日訊(劉新武攝)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電視臺、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北京市西城區委宣傳部主辦的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京劇篇開機儀式在北京梅蘭芳紀念館舉行。
  • 梅蘭芳是戲曲大師,民國第一美女劉喜奎,為何會拒絕他的求婚?
    說到這個,大家腦海中肯定會浮現起梅蘭芳的名字,他是一代戲曲大師,但實際上那個時候還有一個女子的戲特別出名,那個女子也是一代戲曲傳奇,她是劉喜奎。在那時,她可以說得上是可以和梅蘭芳齊名的人,是那時候的"梨園第一紅"。
  • 梅蘭芳和孟小冬之女為何姓杜?杜近芳,是梅蘭芳和孟小冬的女兒?
    然而,梅蘭芳作為一位民國時期的年輕有為的藝術大家,似乎總是少不了一些風流韻事,作為人們茶飯後的談資。梅派的傳人,杜近芳,相傳長相與梅蘭芳十分相似,故而一直有杜近芳是梅蘭芳與孟小冬的女兒的傳聞。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梅蘭芳和孟小冬生下的女兒為何姓「杜」呢?
  • 梅蘭芳的九個孩子哪裡去了?
    一代京劇大師梅蘭芳一生有兩個妻子:王明華和福芝芳 王明華出生於京劇世家,父親是旦角、哥哥是武生,王明華比梅蘭芳大兩歲,兩人婚後家庭美滿,夫妻和順,可惜王明華無福,她為梅蘭芳生了兩個孩子:兒子大永和女兒五十,最後都夭折於一場麻疹病,連大名都沒來得及取。
  • 齊如山的身上,並不只有梅蘭芳這一個標籤
    讀過梅蘭芳《舞臺生活四十年》的人都會知道,齊如山曾經為梅蘭芳編寫過不少劇本,在藝術上給了梅蘭芳不少的幫助。齊、梅的精誠合作,可以說是梅蘭芳登上京劇藝術巔峰的重要因素之一。好吃,齊如山是戲曲大家,與各名角交遊,自然也好吃。
  • 走進梅蘭芳紀念館 近距離感受京劇大師的藝術魅力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旅遊頻道】;京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而作為「梅派」的鼻祖梅蘭芳先生深受民眾的尊崇。
  • 早年的封丘戲曲名角
    早年的封丘戲曲名角作者:張進忠 封丘是戲曲之鄉,豫劇祥符調發源於封丘清河集。從封丘走出了相當幾位全省著名甚至在全國都叫得響的戲曲大師;如豫劇六大名旦之一的閆立品,牛派傳人、豫劇著名丑角演員金不換,豫劇著名旦角演員範靜,還有在洛陽的河南曲劇泰鬥馬騏等。
  • 梅蘭芳是何時入住北京護國寺街的
    鑲嵌在梅蘭芳紀念館(梅蘭芳故居)門口銅匾上的簡介和文化部網站關於梅蘭芳紀念館的介紹均記載為1951年,梅蘭芳紀念館編「梅蘭芳生平年表」也記載為1951年7月,還有許多書籍記載為1952年。  真實情況到底是怎樣的呢?筆者通過查閱文獻並對比歷史照片後,驚奇地發現,上述關於梅蘭芳入住該宅院時間的說法,都是不正確的,需要予以糾正。
  • 梅蘭芳怎麼死的,梅蘭芳67歲因病去世,其後人現狀如何?
    福芝芳與梅蘭芳一共育有七個子女,其中多有早夭,剩下成人的只有四位:四子梅葆琛、五子梅葆珍(紹武)、七女梅葆玥和么子梅葆玖。但他也並非對戲曲全無興趣,業餘愛好胡琴,曾在某演出中伴奏梅派劇目,其著有《懷念父親梅蘭芳》等書籍,其於2008年逝世。梅葆琛與妻子育有二子一女,長子梅衛平在英國某進出口公司駐滬辦事處任職。二兒子梅衛華藝術天分尚佳,在中國工藝美術館工作,而女兒則任職於梅蘭芳紀念館,今已退休。
  • 她是臺灣京劇名角,愛上有婦之夫甘當農民,想合葬被原配踢出族譜
    她是臺灣京劇名角,愛上有婦之夫甘當農民,想合葬被原配踢出族譜提到京劇大師,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是梅蘭芳先生,作為一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家,梅蘭芳先生在世界上享有盛譽。然而在封建社會時期,戲子是屬於下九流的行當,因此大多出身卑微地位低下。
  • 《程長庚•譚鑫培•梅蘭芳》:京師民間戲曲的歷史輝煌
    中國古代戲曲種類那麼多,其他地方戲曲也不算少,為什麼只有京劇會被冠以「國粹」的榮耀?戲曲最初就是一種民間的娛樂,講的通俗一些,就如同我們今天所看的電影、電視劇一樣。京劇是諸多戲曲中的一種,自然也是從過去的民間娛樂發展而來的。它曾經在文學、藝術、娛樂等多方面大放異彩,用不同的方式多角度的展現出燦爛光輝歷史。
  • 梅蘭芳認為,戲曲主要是扮演人物,有專家不同意他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搞清楚角色和腳色的關係,也就不難明白戲曲究竟是演人物還是演行當了。中國早期戲劇只有腳色而沒有行當,這是因為,早期戲劇中的腳色很少,不需要分類。唐代參軍戲只有參軍和蒼鶻兩個腳色,宋雜劇、金院本出現了「五花爨弄」,有五個腳色,都不必分類。到了金元雜劇和宋元南戲,情況就不同了。僅元刊雜劇中出現的腳色和準腳色名稱就有近二十種之多,這就需要分類。
  • 打卡戲曲文化「三家村」!這戲曲很泰州!
    時間長達一個月的梅蘭芳藝術節,正好跨越國慶中秋,各種經典劇目、戲曲活動吸引了各地遊客前來趕「潮」。分別代表了京劇、崑曲、評書評話三種戲曲文化的三座主題公園:梅園、桃園、柳園,更是成為戲迷票友們的「朝聖之地」。 飯後聽評書,入夜賞閒戲,泛舟千年城河,在咿咿呀呀的幽幽戲韻中,就可以展開一場奇幻的戲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