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如山:一代戲曲理論大家是如何成就了梅蘭芳京劇藝術的?
電影《梅蘭芳》是一部人物傳記類寫實電影,但其中邱如白卻是一個虛構人物,而實際上邱如白也是有人物原型的,他就是一代戲曲理論大家齊如山,而且他是影響梅蘭芳京劇藝術人生的貴人,甚至可以說是他成就了梅蘭芳的京劇輝煌,不知電影《梅蘭芳》為何以虛構之名來塑造齊如山,而且有矮化之嫌,是因為齊如山當年遠遁臺灣之故?還是擔心影響梅蘭芳的藝術形象?
-
《百年巨匠》京劇篇在北京梅蘭芳紀念館開機
原標題:《百年巨匠》京劇篇在北京梅蘭芳紀念館開機 光明網北京2015年7月13日訊(劉新武攝)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電視臺、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北京市西城區委宣傳部主辦的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京劇篇開機儀式在北京梅蘭芳紀念館舉行。
-
太原舉行梅蘭芳青年京劇團建團慶典
山西省京劇院梅蘭芳青年京劇團建團15周年慶典暨梅蘭芳劇院揭牌儀式近日在山西太原舉行。山西省領導胡蘇平、安煥曉、張平、李潭生出席慶典儀式。應邀出席慶典儀式的還有,全國政協副秘書長王勝洪、梅蘭芳紀念館館長秦華生及梅葆玖等。
-
中國文化常識趣聞:戲曲文化之梅蘭芳!
梅蘭芳(1894-1961年),名瀾,字畹華,乳名裙姊。漢族,生於北京,祖籍江蘇泰州。出身於梨園世家,8歲學戲,9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10歲登臺。祖母無錫人,四歲喪父,十二歲喪母。他主工青衣,兼演刀馬旦。
-
中國戲曲的文化價值理念
梅蘭芳在《貴妃醉酒》中的劇照3月8日下午,剛剛成立的中國戲曲評論學會舉辦了「中國戲曲文化價值理念」座談會,多位戲曲專家就此議題發表了看法。代表人物就是焦菊隱,還有黃佐臨,他們才是真正給中國戲劇有過貢獻的人物。中國戲曲的文化價值理念究竟是什麼?大家都在說虛擬性,同樣我也覺得,道德感,也是中國戲劇的價值理念。傳統中國人的道德,不是在學校裡上政治課培養出來的,都是在聽戲聽出來的,都是從劇場裡慢慢薰陶出來的。中國戲曲裡邊忠孝節義、仁義禮智信都有。為什麼晚清民國的時候那些比較先進的人物,他們很重視戲曲?
-
《梅蘭芳舞臺藝術》這套郵票有價,但是他的貢獻無價
1950年任中國京劇院院長、1951年,任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1953年,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1年8月8日,梅蘭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歲。梅蘭芳一生都獻給了京劇,他的一生只為戲曲藝術。下面咱們說一說這套郵票。
-
中國戲曲理論建設的守正與創新
同時,以遷入北京的原延安平劇院等演出機構為基礎,吸納京津部分京劇藝人,組建了由梅蘭芳任院長、隸屬於戲曲改進局的實驗演出團體——京劇研究院。次年,又成立了以周揚為主任委員的戲曲改進委員會,作為戲曲改革工作的最高顧問性機構。1951年,具有戲曲理論研究、創作演出實踐和藝術教育三重任務的事業機構——中國戲曲研究院成立,梅蘭芳任院長,程硯秋、羅合如、馬少波任副院長。
-
梅蘭芳認為,戲曲主要是扮演人物,有專家不同意他
鄒元江在他的專著和系列論文中,對梅蘭芳的表演藝術與表演理論提出過嚴苛的批評①。鄒元江點名批評的,除了梅蘭芳及其「梅黨」之外,還有一大批戲曲表演藝術家和理論家,如程硯秋、周信芳、田漢、歐陽予倩、張庚、黃佐臨、阿甲、李紫貴、劉厚生等人。鄒元江的批評若成立,不僅近百年來形成的以梅蘭芳為代表的京劇藝術表演體系,而且幾百年來形成的中國戲曲表演體系都將坍塌。或許是由於問題過於重大,也或許是由於是非不難判明,故學術界屑於回應者並不多②。
-
追憶梅蘭芳:高山仰止,芳華絕代
梅蘭芳是近代傑出的京昆旦行演員,「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藝術創始人。梅花多傲骨,蘭草自幽芳。梅 / 蘭 / 芳,三個字一出來,便鋪開了一張絕美的畫卷。二十世紀初,梅蘭芳的江湖地位堪稱國際巨星,直接碾壓現在的各種流量明星、超級網紅、新晉小花。
-
「德藝雙馨」,淺聊京劇大師梅蘭芳及其代表作《貴妃醉酒》
他是男子,卻在京劇的舞臺上創造了女性之美,仿佛醍醐灌頂般喚醒了人們對女性美的認識,被譽為偉大的演員和美的化身——梅蘭芳。他是第一個把中國戲劇帶到外國去演出的藝術家,也是最早把中國戲劇介紹給世界劇壇的戲劇家,使中國的民族瑰寶京劇躋入世界戲劇藝術之林,使中國戲曲表演藝術成為當今世界三大主要表演體系之一。
-
梅蘭芳當年海外商演首選日本,中日傳統戲曲如何再續前緣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實習生 齊元皎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蔣肖斌)11月27日,「全球視閾下的中國戲曲海外傳播高峰論壇——戲曲的東亞傳播」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舉辦。論壇梳理了中國戲曲與東亞各國之間的交流歷史,試圖為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提供參考。
-
承載著哥哥和兩個戲曲名角的回憶,只有梅蘭芳紀念館有!
梅蘭芳紀念館在北京市西城區護國寺街9號,是梅蘭芳先生生命最後10年待過的地方。。原來為清末慶親王奕王府的一部分,解放後經過修繕,梅蘭芳先生搬到了這裡。梅蘭芳先生逝世後,周總理提議建立梅蘭芳紀念館。這裡便是段小樓挨打、蝶衣打小四和蝶衣燒戲服的拍攝地點。
-
京劇大師梅蘭芳誕辰125周年:四大名旦之一 曾蓄鬚明志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0月22日電(記者 上官雲)今年,是京劇大師梅蘭芳誕辰125周年。在中國,「梅蘭芳」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他位居「四大名旦」之首,通過不懈努力將京劇藝術發揚光大。梅蘭芳於1961年辭世。他的一生,也如同一出餘韻悠長的戲曲,值得後人品味、懷念。
-
戲曲理論要跳出「銘於心不明於口」
數年前,筆者有幸聆聽歐陽中石先生講授「戲曲表演理論體系研究」的課程。聽聞老先生去世,我翻出了當時的筆記,又重讀了歐陽中石先生所著《京劇藝術漫譚》一書中有關章節,回憶緬懷之餘,再次觸動了我對京劇表演理論、戲曲表演體系的些許思考。 其實,「戲曲表演體系」是當代戲曲理論界非常熱點的話題。若從宋元南戲算起,戲曲形成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
梅蘭芳與程硯秋的分分合合(四)殊途同歸
梅蘭芳的這一番話,實出自肺腑,並非過謙之詞。李石曾1930年與程硯秋合作創辦中華戲曲音樂院,熟悉梨園界的情況,自然清楚梅、程這幾年來的種種「過節」。解放初,梅蘭芳和程硯秋分別被國務院任命為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和副院長,開始了他們長達8年的合作共事。
-
梅蘭芳是戲曲大師,民國第一美女劉喜奎,為何會拒絕他的求婚?
我們知道民國那個時期,並沒有什麼娛樂項目,不像現在這樣有各種各樣的電影供我們去觀看,有液晶大電視讓我們去追劇,那個時候更多的娛樂項目是戲曲,明國時期看戲的人非常多,因此也誕生了許許多多的戲曲名伶。說到這個,大家腦海中肯定會浮現起梅蘭芳的名字,他是一代戲曲大師,但實際上那個時候還有一個女子的戲特別出名,那個女子也是一代戲曲傳奇,她是劉喜奎。在那時,她可以說得上是可以和梅蘭芳齊名的人,是那時候的"梨園第一紅"。
-
專訪梅蘭芳紀念館館長劉禎:梅蘭芳的文化自覺與歷史擔當
據了解,在十九世紀中葉,我國已經有一些戲曲院團到西方進行營業性演出,但演出效果可能並不是特別令人滿意,但梅蘭芳的出訪卻在美國造成了很大的轟動。為什麼短短半個世紀的時間,西方觀眾對中國戲曲的認知產生了如此大的轉變?
-
從戲文中走出來的人:梅蘭芳
1913年,當時正熱的老生王鳳卿攜梅蘭芳前往上海「丹桂第一臺」演出。《穆柯寨》是梅蘭芳演的第一出大軸戲,轟動上海,一戰成名。回京後,他吸收借鑑在上海的所感所學,研究新腔,學習崑曲。也是在這一年,梅蘭芳在戲曲改良思潮的影響下,參考古代仕女圖中的服裝,對傳統旦角的扮相進行改革,首演了古裝新戲《嫦娥奔月》,其中對於追光的運用以及穿插的花鐮舞讓觀眾耳目一新。
-
首屆梅蘭芳戲劇獎 正式啟動評選
原標題:首屆梅蘭芳戲劇獎 正式啟動評選 11月30日下午,紫金京昆藝術群英會組委會召開媒體見面會,正式宣布啟動首屆梅蘭芳戲劇獎評選活動。
-
梅蘭芳之後無好戲,戲曲為何沒落?人稱「折翼蝴蝶」!
後來,唐朝越來越興盛,梨園的性質發生了變化,由養梨,變成了歌舞戲曲排練的場所;久而久之,天下戲曲人就稱自己為「梨園子弟」,所謂的「梨園春」,就是取於這個梨園。小倉娃梅蘭芳是中國的偉大藝術家,他8歲學戲,戲曲造詣極高。